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CN EN
首頁   /   新聞   /   展覽與活動   /   正文

分享

人民的慶典 | 清華美院設計的“紅飄帶”和游行彩車亮相天安門廣場
2019.10.12

1984年國慶節,當時還是初二學生的馬賽,也在天安門廣場上“翻花”。手上的道具,每翻一次變一個顏色,從空中看會組成不同的背景圖案。35年后,已經是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黨委書記的馬賽,擔任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慶祝大會服務保障和群眾游行指揮部廣場專家組組長。“我想我永遠忘不了,當我第一次迎著北京秋日最美的夕陽看向‘紅飄帶’在廣場時的樣子,她有著最自信的紅色,最飛揚的姿態和最美麗的圖案,她就像本該在那里的樣子,是這個地球上最美麗的紅色飄帶。”這是清華美院工業設計系二年級博士生王夢瑤的感觸。十年前,還是高二學生的她參加了國慶60周年慶典,在天安門廣場上“翻花”,就是翻動手中的紙花,組合出圖案和文字。十年后,她成為清華美院國慶70周年廣場形象設計團隊中的一員。

“翻花”曾是不同時期,兩代清華美院人,對國慶廣場慶典的深情記憶。在清華美院國慶70周年廣場形象及彩車設計團隊中,有不少人有過這樣難忘的國慶場景。

2018年11月,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接到了國慶70周年慶典天安門廣場景觀設計及游行彩車設計的重大任務,立即成立了廣場形象設計和彩車設計團隊,其成員包括工業設計系、視覺傳達系、雕塑系、工藝美術系及染服系的教師,以及40多名清華美院學生。

2019年10月1日上午,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會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盛大的游行隊伍走過了天安門廣場,廣場上壯麗、靈動的“紅飄帶”與之交相輝映,成為慶典亮點之一。游行隊伍中引人注目的禮賓車,以及11輛主題彩車,如“開天辟地”“浴血奮戰”“一國兩制”“民主法治”“眾志成城”“區域協調”“中華兒女”等精彩亮相,均為清華美院團隊設計。清華美院黨委書記馬賽代表設計團隊在天安門廣場現場觀禮,來自清華美院的200多名學生則參加了“偉大復興”游行方陣。清華美院的師生與他們設計的作品一起,匯入了廣場歡樂的海洋中。

這不是清華美院第一次擔綱國慶慶典藝術設計。早在1949年,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前身)的主要創建者張仃教授,就曾經擔任開國大典的美術設計。而根據《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簡史》記載,從1959年開始,學院受北京市委組織部的指示,每年國慶節和“五一”勞動節,派部分教師到游行總指揮部和分指揮部參加美術設計工作,比如參與國慶十周年群眾游行美術設計工作,設計橫幅標語、彩車、畫游行隊伍的示意圖等。學院學生每年也都是國慶節游行文藝大軍和文藝大軍儀仗隊的重要組成部分。

地球的“紅飄帶”

“中國英雄們的長征,是中國人民的史詩,也是世界人類的史詩。這部史詩是中國人民和中國共產黨人用自己的腳步和鮮血鐫刻在我們這個星球上的。它像一支鮮艷奪目的紅飄帶掛在這個星球上,給人類,給后世留下永遠的紀念。”這是著名作家魏巍《地球的紅飄帶》卷首語,也成為清華美院廣場景觀設計團隊的藝術靈感。 清華美院黨委書記馬賽介紹了“紅飄帶——接力中國夢”主題景觀雕塑的設計內涵,由天安門廣場中央的人民英雄紀念碑沿廣場東西兩側向北延展,這寓意著紅色基因、紅色文化的永續傳承。也因此,關于“紅飄帶”的顏色,設計團隊最終選擇了“國旗紅”。 如今,天安門廣場上,兩條長約200多米,高16米,形如“紅飄帶”的景觀設計,采用對稱環抱形式,正熱情擁抱著廣場。“紅飄帶”的外側為五十六個民族載歌載舞的歡樂場景,體現各民族共慶祖國生日,共祝祖國繁榮富強的美好形象。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何潔及校友何忠,以原民族柱圖案為基礎,根據本次慶祝大會任務的需求,進行了精心修改和設計,令56個民族的圖案與紅飄帶靈動飄逸的形態更加相得益彰。“紅飄帶”的內側則是山水長卷,象征著山青水綠、美麗祥和的盛世圖景;山水中央的一行鴻雁,寓意著全國人民在黨中央的領導下,為著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齊心協力,奮力前行。

清華美院工業設計系青年教師陳洛奇總結了設計團隊在經過無數輪討論后形成的設計構想。陳洛奇介紹,天安門廣場方正、對稱的空間布局具有極強的氣場,要在這樣一個空間中用一種設計語言慶祝新中國的70歲生日,需要“點到為止”,需要有一個“度”,一種高度凝練的形式,它不會和廣場的形象、氣質發生沖突;但同時,這一形式也絕不僅是“淺嘗輒止”,除應有的視覺沖擊力外,它還需要承載相應的國家精神、民族形象,塑造以人民為核心的空間形式,并滿足國慶期間觀禮的功能需求。因此,“紅飄帶”的設計理念孕育而生。

在意蘊層面,“紅飄帶”作為一條連接中國歷史、現實與未來的紐帶,表達了中華民族在偉大復興道路上繼往開來的決心。 在功能層面,兩條飄帶的表面各設置有三塊LED大屏幕,保證了國慶當天天安門城樓、長安街、廣場內人群的觀禮,并滿足了閱兵、彩車和游行時的畫面互動需求。此外,還能有效地增補一些歷史畫面資料和場景鏡頭,更好地塑造國慶當天的熱烈氛圍,強化了儀式感。在國慶結束后,這些大屏幕依然可以服務于大眾。“紅飄帶”還為國慶晚會表演提供了服務。“紅飄帶”上架設了燈光照明,夜晚華燈綻放,“紅飄帶”絢麗奪目。設計團隊從一開始就考慮到了“紅飄帶”的“夜與晝”,以呈現最佳的景觀效果。 在設計層面,靈動的飄帶在整個廣場空間中“飛舞”,有效地為原本威嚴、莊重的廣場空間增添了一絲節日的歡快氛圍。并且,它與廣場及其周邊穩重的、剛性的建筑空間要素形成對比,一動一靜,一柔一剛,在方圓之間交相呼應,體現了新時代美學特征。 天安門廣場是一個巨大的動態場域,“紅飄帶”每天見證著人來人往、車去車來、風云變幻,飄帶的動勢呼應了這些動態要素,使廣場更加充滿活力,也增添了一絲人性的溫度。

為“廣大人民開辟遼闊的狂歡天地” 新中國70周年慶祝大會對整體氛圍的要求是“自由、生動、歡愉、活潑”。“紅飄帶”作為天安門廣場景觀設計的一大亮點,以大寫意的手法將歷史與人文相融合,為莊嚴肅穆的廣場增添靈動、歡樂氛圍,彰顯了新時代國家慶典的思想性和藝術性。 清華美院廣場形象設計團隊做了大量的資料調研工作,他們仔細研究了包括“開國大典”在內的歷次國慶慶典設計,提煉了廣場關鍵詞,比如“時代膠片”“中國心臟”“人民的舞臺”“歡慶的海洋”“夢想的天空”等。 這個由成長于不同年代的師生共同參與,平均年齡約為30歲的年輕設計團隊,統一了設計思想,即廣場的核心是“人”,天安門廣場的核心是“人民”,而天安門廣場國慶大典的核心則是“人民的慶典”。 設計團隊在解釋設計理念時,曾引用了新華社的一段文字,清楚說明1959年天安門廣場的擴建工程是為“廣大人民開辟遼闊的狂歡天地”,指出天安門廣場位于北京城的中央,不但在政治上它是首都的中心,而且從城市的功能布局上、交通以及建筑等多重意義上講,它都確實是人民活動的中心廣場。因為這里是北京東西通往長安街與南北中軸線的交點,12條路線的公共汽車、電車、包括一條地下鐵道,以及幾十萬輛自行車和其他社會車輛,每天從早到晚川流不息地圍繞廣場、穿過廣場奔馳,所有這些是每日每時都在進行的人民經常性活動。

設計團隊提出了富有鮮明時代特色的設計架構:“國慶大典終究是人民的慶典。我們的方案將廣場作為大典的核心區域,以國旗為中心,將長安街與城樓與廣場連為一體,對空間進行二次劃分,構建以人為本的聯歡場所,同時創造領導人與人民之間近距離的交流條件。” 落實到設計方案,設計團隊大膽創新,力圖設計出方便群眾參與的廣場新格局,提出圍繞廣場,擴展行進路線;同時凸顯游行隊伍的“多元性”,實現多方參與、多路線、多元設計、多元視角、多元技術、多元解讀。為此,設計團隊還專門研究過現場觀眾感受,了解到如果從天安門城樓的角度觀看,最佳的觀看距離是從70米到100米。因此,設計團隊提出在“紅飄帶”上內嵌LED大屏幕,好讓廣場上的每個人都能多角度感受“人民的慶典”。 于是,萬眾矚目的“紅飄帶”方案就在清華美院的工作室中誕生了,兩條“紅飄帶”由南側的人民英雄紀念碑開始,穿過廣場,一直伸展至北側長安街。平滑的曲線造型串聯了人民英雄紀念碑、人民大會堂、國博、天安門廣場、長安街,使它們之間產生了場域性的關聯,形成了一種穩定的、開放性的空間構型。由于“紅飄帶”的介入,整個天安門廣場可以更好地在國慶期間聚攏人氣,從而真正地成為人民的廣場。

藝術與科學助力“紅飄帶” 落地

作為前所未有的“曲面”廣場景觀設計嘗試,“紅飄帶”之所以能夠最終落地,是藝術的魅力與科技實力相得益彰的結果。兩條曲線長達200多米的“紅飄帶”,其建筑幕墻約13000平方米,都是雙向扭曲的曲面幕墻。此外,“紅飄帶”由落地區、起拱區和尾端的懸挑區組成,起拱區最高處超過7米,起拱的同時還外飄10米,其體量之大,搭建難度之高,都是罕見的。 包括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清華大學建筑設計院、清華大學公共安全研究院在內,清華大學綜合學科的優勢和深厚的工程研究資源,成為清華美院廣場形象設計團隊強有力的支撐。比如為了體現飄逸和靈動,“紅飄帶”采用了不規則以及連續曲面的設計,最終,復雜的曲面使用了數以萬計的規則的鋁方管拼接而成。這個過程很有難度,必須借助計算機模擬軟件來做空間定位。 “紅飄帶”景觀的搭建安全性也是廣場形象設計團隊首先要考量的指標。清華美院工業設計系副教授范寅良回憶,當時,他還特地求教了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擔心“紅飄帶”景觀太大,不抗風。但是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演算完畢后,告知“紅飄帶”抵御十級大風都沒問題。他們曾經有過修建大橋的經驗,十級風對大橋的設計而言,只是一個“低標準”。 “紅飄帶”會不會有公共安全方面的隱患?原來的設計方案考慮到施工的難度,“紅飄帶”是全部落地的,后來為了達到廣場內幾萬人能安全疏散的要求,設計團隊將“紅飄帶”中部修改成大跨度的“起拱”設計,用挑空區域來兼顧疏散功能。設計團隊為此還專門請來了清華大學公共安全研究院的老師論證。 設計團隊所擔心的藝術呈現,也得到了完美解決。為了讓“紅飄帶”能夠承載更多的內涵,設計團隊在“紅飄帶”內側設計了象征美麗河山的寫意山水畫圖案,完美地展現了中國山水畫的意境;外側則是56個民族翩翩起舞的描繪。為了不影響“紅飄帶”的整體效果呈現,設計團隊沒有采用傳統的整體繪圖或者貼圖方式,而是決定采用激光數控機床切割的方式,在“紅飄帶”表面打孔呈現。其中,光是山水畫就打了315萬個孔,完美勾勒出山水畫的輪廓及細節。在計算這315萬個打孔圖案時,因為計算量實在太大,用于計算的電腦曾經燒毀過一根內存條。而五十六個民族舞者,則在計算機精確的計算下,在先進的工藝制造下,露出了“細致入微的笑容”。為了表現他們歡愉的表情、優美的舞姿,光是孔的大小,就有12種尺寸。 但是緊接著,打孔又帶來了另外一個難題。如果有風吹過,雙曲面上的數百萬個孔洞,是否會形成“哨音”?另外“紅飄帶”兩側對稱,呈半包圍狀,是否會造成“回音”?清華大學建筑學院的聲學專家提出設計建議,經過多次實驗,最終采用在孔洞背后2至3厘米的位置,插入聲音擋板的方案,完美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國慶70年慶祝活動對清華美院設計團隊提出的要求是“精精益求精、萬萬無一失”。如果說,清華美院設計團隊是在“精精益求精”上不斷磨礪,在設計上追求極致;來自清華大學的科研力量,以及來自北京建筑設計研究院、北京印刷學院等兄弟單位的大力支持,則保證了“紅飄帶”的“萬萬無一失”。

最后,“紅飄帶”項目在大興榆垡進行了局部預拼裝。為了保障拼裝效果,清華美院廣場形象設計團隊特地選出“紅飄帶”中扭動幅度最大的一段,在大興1:1搭建,經過對燈光、打孔的大小、色彩反復推敲,“紅飄帶”逐漸達到了最美效果。令設計團隊的師生們格外興奮的是,專家們說,比效果圖好看!

集體智慧的結晶

創作團隊

“我們彼此見過徹夜無眠的模樣”,這是參與到國慶設計團隊中的同學們的第一感受。自從接到任務起,清華美院廣場形象及彩車設計團隊的師生們就已經沒有了通常意義上的假期,包括春節在內。加班熬夜更是日常。 這群以“80后”“90后”們為主的設計團隊,發揚了清華美院人艱苦奮斗和無私奉獻的傳統。白天上課,晚上討論、畫圖、施工對接、樣品試制,同學們在正常專業學習之外,還承擔了外聯、文案、創意、作圖等大量工作。每一件作品的最終呈現,都是集體智慧的結晶。 “清華美院的傳統就是將實際的科研和國家任務帶到教學之中,以實踐推動學習和科研能力,反過來學生的創意靈感也會反哺于教學和研究工作。”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黨委書記馬賽表示,他為同學們能在設計團隊中飛快成長感到欣慰。馬賽教授認為,參與這樣重大的慶典設計,不但提升了清華美院學生的設計研究能力,還培養了他們的愛國情懷,錘煉了他們的意志,對青年人設計觀、價值觀的塑造也有著深遠意義。

眾志成城、彩車行進

圖片來源:新華網

除了“紅飄帶”設計,清華美院國慶設計團隊還擔綱了11輛國慶彩車及禮賓車的設計任務,設計團隊展開了“雙線作戰”,師生們不分晝夜,辛勤工作。那些生動傳神、便于理解的形象元素和造型載體,經過現代工藝和科技手段的打造,完美呈現,體現了清華美院人的設計水準和奉獻精神。

中華兒女”主題彩車在天安門廣場展示

譬如禮賓車的造型設計,設計團隊在車身兩面以巍峨長城、江山永固為主體畫面進行裝飾,并鑲嵌國慶70周年活動標識。第1組3輛禮賓車車頭上方以錦旗、五角星和牡丹花等紋樣進行裝飾,進一步增強榮譽感。

“開天辟地”彩車造型設計以層疊的紅旗、奮勇向前的戰士群雕及中共“一大會址”、嘉興“南湖紅船”浮雕為主體形象,石質基座寓意黨成立與發展的堅實之感和奮進決心。

“浴血奮戰”彩車由三輛并列行駛的彩車組成,以八一勛章、獨立自由勛章、解放勛章及紅色綬帶為主體形象。方陣與彩車構成“綬帶”配“勛章”的箭形陣型,紅色“綬帶”寓意拼搏奮戰的滾滾熱血,共同展現從建黨到建國不同革命歷史時期浴血奮戰的光輝歷程。值得一提的是,“三大勛章”的設計者之一陳若菊,曾在清華美院執教。

“一國兩制”彩車以巨大的金紫荊花、金蓮花雕塑及《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為主體形象。展示在改革開放的時代背景下,香港、澳門順利回歸,海峽兩岸雙方在一個中國原則基礎上達成“九二共識”,各項事業取得長足發展,“一國兩制”由科學構想變成生動現實,推進祖國統一大業的決心更加堅定。

“跨越世紀”彩車以日晷造型為主體形象,車身展示中國在跨越世紀的精彩時刻。金色漸變光芒和世紀之門雕塑,寓意時間的跨越。方陣與彩車共同構成曙光初照、流光溢彩的畫面,體現中國與世界共同迎接新世紀到來的生動場景。

“眾志成城”彩車以三座“人”字形山體為主體形象,組成一個“眾”字,寓意萬眾一心、眾志成城。車體由刻有抗擊非典、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災場景浮雕的巖石構成,車上以汶川地震災區重建后的典型建筑為主,周邊布滿盛開的油菜花,寓意在地震廢墟上重建家園,展現重建后災區人民的幸福生活。

“區域協調”彩車以“魔方”為主體形象,底座形如四條龍舟,尾部以“定位”符號展示“四大板塊”,頭部突出“四大戰略”,中間交織盤旋托起“魔方”。展示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深入推進,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逐步建立,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逐步形成。

“民主法治”主題彩車以憲法、宣誓臺和人民大會堂穹頂的五角星與滿天星為主體形象。漢白玉石階上一雙金色大手的巨大雕塑托起憲法與滿天星,寓意國家與人民共同捍衛人民民主權利,捍衛憲法和法律的尊嚴。

“脫貧攻堅”彩車以日歷為主體形象,周圍的聯合收割機、農業大棚、農村公路、新民居等場景展示貧困地區脫貧后的新景象。展示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創造了我國減貧史上最好成績,譜寫了人類反貧史上的輝煌篇章。

“美好生活”彩車以公交車、房屋、彩虹為主體形象。展示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斷取得新進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在逐步實現。進入天安門核心區時,公交車側面翻轉打開,呈現“七有”場景,展現新時代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中華兒女”彩車以巨大的鯤鵬為主體形象。彩車兩側彩帶由方陣之中向車頭匯聚,后面緊跟各省區市和港澳臺地區的34輛地方彩車。鯤鵬造型的翅膀扇形打開,形成鯤鵬展翅的形態,象征中華民族生生不息、扶搖直上的騰飛氣勢。各省區市和港澳臺地區彩車以左右交錯的陣型行進,展現新時代全國各地發展變化的成就。

“從嚴治黨”彩車以黨章為主體形象,錯落有致的巖石構成車身,寓意筑牢從嚴治黨的“壓艙石”。在蜿蜒向上的道路上場景化展示政治建設、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紀律建設、制度建設、反腐敗斗爭等從嚴治黨的內容,寓意從嚴治黨永遠在路上。

清華美院工業設計系副教授范寅良負責“美好生活”主題彩車設計。他在“美好生活”主題彩車上設置了出了七個超過十米高的盒子,能夠看到七個對應的主題故事。試圖用抽象的設計語言,表達出具象的意義傳遞。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工業設計系三年級博士生李婧雯成為“一國兩制”主題彩車設計主創人員之一。彩車車體采納了圓形元素,寓意團圓和圓滿。層層疊加的圓型底座托舉出永遠盛開的紫荊花和盛世蓮花,象征著香港和澳門,在天安門廣場上熠熠生輝。矗立于彩車中心的《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莊嚴、醒目。彩車整車底座造型為船型,四周包圍海浪紋樣,體現香港和澳門的地域特點。參與這項任務,李婧雯感到無比光榮,她表示,責任在身,這是國家對我們的信任。

從未缺席過時代的清華美院人,與新中國一起成長,出色圓滿完成了國慶70周年廣場景觀設計和彩車設計的重要任務,完成了自己的時代使命。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國慶70周年廣場形象及彩車設計團隊

馬賽、何潔、史習平、李鶴、趙超、范寅良、周岳、羅幻、張雷、陳洛奇、王曉昕、張寶華、汪泳、甄明舒、何忠、王夢瑤、李婧雯、尹金、楊菊、任續超、劉歡、陳思、王卓帆、倪可人、郭昕、滿開策、何明夏、吳悅、薄彤光、王國強、付陽、王楷余、王寅、殷楚彥、李揚帆、關家印、岳涵、牛志明、付少雄、王德森、張建廷、任晟萱、陳俊霖、張藝

鳴謝支持單位及個人

清華大學建筑設計院莊惟敏、王衛、任飛、屈小羽、王嵐、徐華等,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教授石永久,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參數化設計負責人黃蔚欣、聲學專項負責人燕翔,清華大學公共安全研究院陳濤,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邵韋平、丁明達,北京印刷學院副院長田忠利等

資料提供:國慶70周年廣場形象

及彩車設計團隊

? 2024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北京市海淀區清華園1號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100084

? 2024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联系我们: 洪泽县| 道真| 山阴县| 新巴尔虎右旗| 贵溪市| 鄢陵县| 缙云县| 富民县| 汝城县| 芦山县| 扎赉特旗| 社旗县| 梅州市| 吕梁市| 壶关县| 竹北市| 嘉鱼县| 清流县| 舒兰市| 博白县| 太保市| 竹北市| 蛟河市| 汽车| 石台县| 丹阳市| 文昌市| 新宾| 阆中市| 阳谷县| 湟中县| 鄂伦春自治旗| 含山县| 南充市| 阿拉善盟| 卓尼县| 新河县| 沙田区| 墨竹工卡县| 克什克腾旗| 贵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