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CN EN
首頁   /   新聞   /   展覽與活動   /   正文

分享

2019清華大學吳冠中藝術與科學創新獎揭曉
2019.11.05

作為第五屆藝術與科學國際作品展暨學術研討會的重要環節,11月2日下午,2019清華大學吳冠中藝術與科學創新獎評審會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召開,通過兩輪無記名投票產生了9件獲獎作品。11月3日上午,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劇場舉行了隆重的頒獎儀式,向獲獎藝術家頒發獎金、獎牌和獲獎證書,每件獲獎作品的獎勵金額為10萬元人民幣(稅前)。

頒獎禮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第五屆藝術與科學國際作品展暨學術研討會執行策展人趙超主持。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吳冠中藝術與科學創新獎勵基金管理委員會主任王明旨,介紹了評選過程,并強調評選原則是注重作品的原創性、藝術性、科學性、主題表現、社會影響等。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院長、第五屆藝術與科學國際作品展暨學術研討會總策展人魯曉波宣布了獲獎作品名單,分別是:《城市記憶》、《存檔夢境》、《來風.夏.芒種》、《索菲亞機器人》、《時間永不停歇72》、《多重宇宙.pan》、《共享感官》、《重現化學》和《腦機接口》,獲獎作者分別來自中國、土耳其、美國、德國、瑞典、意大利、荷蘭。

吳冠中藝術與科學創新獎勵基金設立于2008年12月。著名藝術家和美術教育家,清華大學教授吳冠中將其個人畫作《長江萬里圖》拍賣所得款項全部捐贈給清華大學教育基金會設立該基金,并設立了“吳冠中藝術與科學創新獎”,獎勵清華大學主辦的《藝術與科學國際作品展》中的優秀作品,同時頒發面向清華大學學生的獎學金。該獎項旨在鼓勵探索中國藝術與科學教育融合之路,促進藝術思維與科學思維的互動與互補,加強藝術與科學、真理與美的內在聯系,推動中國未來藝術與科學的發展,助力清華大學培養復合型的藝術與科學創新人才。

按照《清華大學吳冠中藝術與科學創新獎勵基金管理章程》,由清華大學吳冠中藝術與科學創新獎勵基金管理委員會與第五屆藝術與科學國際作品展組織委員會共同商議,聘請了來自英國、比利時、意大利、法國、荷蘭、日本、德國、奧地利和中國的17位著名的藝術家、科學家及學者,組成了本屆評審委員會。

評審委員會成員包括皇家藝術學院副校長兼教務長、英格蘭研究學會理事奈倫·巴菲爾德,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醫學院講席教授、生物芯片北京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程京,魯汶大學LUCA藝術學院藝術家和研究員、V2_動能媒體實驗室負責人鮑里斯·迪貝克,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中國文史館副館長馮遠,米蘭理工大學副教授、城市設計師盧卡·圭里尼,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劉巨德,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劉萬鳴,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魯曉波,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吳冠中藝術與科學創新基金管理委員會主任王明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清華青島藝術與科學創新研究院執行院長趙超等。

凡入選第五屆藝術與科學國際作品展的國內外作品,除作者擔任評審委員之外,都有評選資格。本次參展作品為120余件,評委們通過綜合衡量,選出自己心目中最優的9件作品。

11月2日下午,王明旨教授主持大獎評審。17位評審專家,在志愿者陪同下前往展廳,仔細觀看和體驗了參展作品。他們認真地閱讀作品說明,聽取參展中外藝術家介紹,提出問題,并仔細地記錄作品情況。

隨后,17位評審專家通過無記名投票,遴選出9件獲獎作品。2019清華大學吳冠中藝術與科學創新獎的9位大獎得主在公平與公正的氛圍中誕生。

今年是“清華大學吳冠中藝術與科學創新獎”第二次頒發。2012年11月,在第三屆藝術與科學國際作品展上, “吳冠中藝術與科學創新獎”在清華大學禮堂首度頒發。2016年,第四屆藝術與科學國際作品展上該獎項空缺。

本次大獎評選恰逢吳冠中先生百年誕辰之際,獎勵優秀的藝術與科學創新作品,成為對吳冠中先生最好的紀念。

本次大獎的頒獎全程由本屆藝術與科學國際作品展暨學術研討會的深度合作媒體鳳凰網、鳳凰網資訊、青春BANG報道,提供視頻、圖片及文字傳播支持。

2019清華大學吳冠中藝術與科學創新獎獲獎作品

《城市記憶》王之綱(清華美院)

孫瑜(中國)2019

沉浸式新媒體藝術作品《城市記憶》是對人與科技互動發展關系的藝術化探索與表達。作品以沉浸式全景聲化作打開記憶大門的鑰匙、經典的文學作品凝結為情感訴說的橋梁,光陰碎片里隱藏著屬于北京的記憶空間,引發觀眾對未來人與科技關系的思考。

《存檔夢境》勒菲克·安納多爾

(土耳其)2018

藝術家勒菲克·安納多爾利用機器學習算法,對 170 萬文檔進行搜索和歸類。檔案中的多維數據交互轉換為一個沉浸式媒體裝置。該作品意在讓觀眾主導,不過在空閑狀態時,它也會自己“ 走入夢境 ”,在文檔間找出意想不到的關聯。

《來風 ·夏·芒種》劉潤福(清華美院)2019

運用中國文化符號的陶瓷元素,通過對陶瓷材料的再構筑,嘗試表達陶瓷本有的脆弱、輕盈、潔凈。也嘗試跳出傳統形式,運用新的當代形式,表達中國審美意境。

《索菲亞機器人》大衛·漢森(美國)2016

Sophia是一個正在完善中的科幻角色,可以被用來探索人工智能和仿真人形機器人的未來,并吸引公眾參與這些問題的討論。她曾擔任世界知名會議的主講人和小組成員,還曾向聯合國、國際電信聯盟和北約組織的成員發表演講。

《時間永不停歇 72》1982 后人類(瑞典、德國,團隊主要在瑞典)2014

《時間永不停歇 72》是一系列不斷更新的動態雕塑中的一個作品。在該系列中,“1982 后人類”工作團隊通過編程讓時針和分針單獨地轉動,每一次精心設計的表針轉動似乎都與上一次不同,最終,這些表針會完美地同步對齊,以數字的形式準確地顯示時間。

《多重宇宙.pan》浮思* 工作室

(意大利)2019

《多重宇宙.pan》由fuse* 與BDC- Bonanni Del Rio Catalog 共同創作。本裝置包括兩個投影和兩個大型鏡面,可以產生無限的側向反射。本作品旨在給人一種印象,即:裝置沖破了物理意義上的墻體,將自身投射到了無窮空間,從而增強人們對現實的認知。

《共享感官》蘭塞 & 馬特(凱倫·蘭塞 & 赫爾曼·馬特)(荷蘭) 2014-2019

兩位藝術家邀請全球各地的觀眾在移情互動環境中參與實時的親吻和愛撫實驗。參與者相互感受、注視彼此、相互撫摸、一同分享多模式、多感官的親密體驗并對話。參與者的大腦活動經過測量實時轉換為可視化數據、地面投影和基于算法的聲景。在共享的鏡像神經反饋系統中,他們一同奏響“親密感數據交響曲”。

《重現化學》 朱文婷(中國)、梁琰(中國)2017-2019

通過攝影,從微觀的角度發現并展現化學之美:沉淀樸素的色彩與千姿百態,是飄蕩在夜空中的精靈,熙熙攘攘地舞動著,變化著,宛若無息止的生命……本片共 5 個篇章,展現了四個化學實驗:氣體反應、沉底反應、金屬置換反應、電沉積反應的美妙畫面。

《腦機接口》格雷格·鄧恩與布萊恩·愛德華茲(美國)共同創作2014-2016

該作品通過反射微蝕這一革命性技術,將肉眼可見的大腦與神經元行為聯系了起來。《自我映射》利用金色表面反射的光,以動畫形式展現了大腦活動,為人類了解大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視角。

資料來源/展覽籌備組

現場照片來自鳳凰網

? 2024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北京市海淀區清華園1號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100084

? 2024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联系我们: 汝州市| 淳化县| 瑞安市| 蓝田县| 乃东县| 舟山市| 阳春市| 石屏县| 西宁市| 奉新县| 新郑市| 大化| 黄骅市| 乌鲁木齐市| 湟源县| 石泉县| 榆林市| 合山市| 连平县| 乌鲁木齐市| 临猗县| 汕头市| 炎陵县| 武胜县| 调兵山市| 马山县| 阜南县| 樟树市| 宝山区| 宜城市| 巩义市| 即墨市| 临湘市| 磐安县| 正镶白旗| 临猗县| 鹤山市| 吴忠市| 武定县| 吉安市| 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