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報
2020年1月3日下午,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主辦,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工藝美術系承辦,國家藝術基金支持的“2020‘薪技藝’國際青年學術論壇·玻璃藝術”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A301報告廳舉行。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裝飾》雜志主編方曉風教授擔任本次論壇的學術主持,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汪民安教授擔任學術顧問,眾多藝術院校、研究機構的同仁以及清華美院師生參會。
論壇現場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李靜、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講師張晨為此次論壇活動策劃,論壇以“物質·物體·物性——當代玻璃藝術的綜合表達”為主題,召集了來自中、日、捷克等國的七位藝術家與策展人,以及四位資深藝術家、批評家與行業管理者,旨在通過聯絡多國學者與藝術家,從時代精神與個人觀念、民族與國際、東方與西方等多個角度,深入探討、研究并詮釋玻璃藝術在當代的獨特魅力與多種可能。
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前身)曾在上世紀50年代派遣教師前往捷克學習玻璃藝術設計,新時期以來,加強文化建設、傳承東方傳統、建設有中國特色、與時代同行的文化藝術,是今天每一位工藝美術工作者的歷史使命。玻璃,作為一種歷史悠久的人工合成材料,其工藝在世界各地均有深厚的傳統積淀,無論中國還是西方,玻璃藝術都與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關,也成為了工藝美術與當代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方曉風教授作為本次論壇的主持人,在開場致辭中對玻璃藝術給予了深切的期許,認為這門既古老又年輕的藝術兼具歷史傳統與時代活力,而本次論壇正是交流玻璃藝術中外發展成果的重要契機。
學術主持方曉風教授
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汪民安教授擔任論壇的學術顧問,他提出,玻璃是現代性最恰當的隱喻,其透明的材料屬性完美地契合于現代性的啟蒙(enlightenment)維度。與此同時,汪民安教授回顧了工業革命之后主客體逐漸走向對立的現代性歷程,分析了現代性語境下藝術家和物的關系,即物是藝術家宰治的客體。但是,這種邏輯逐漸受到西方當代哲學家的質疑,他們關注物本身的內在性,認為物并非死寂的客體。在此基礎上,汪民安教授進一步肯定了玻璃藝術自身的能動性,而本次論壇的主題“物質·物體·物性”恰好是物主動性和主體性的生動詮釋。他鼓勵玻璃藝術家探索人和玻璃之間相互對話的中間地帶,使玻璃本身面對藝術家說話。
學術顧問汪民安教授致辭
本次論壇分為嘉賓演講和專家評議兩個環節。
嘉賓演講
共有來自中、日、捷克等國的七位藝術家和策展人作為嘉賓演講。捷克賈布朗尼城玻璃與珠寶博物館首席策展人彼得·諾威(Petr Novy)的演講題目是“捷克玻璃藝術:源起與當下”,他回顧了博物館的歷史與發展現狀,分析了捷克玻璃藝術直至當下還能夠享譽盛名的因素,即制作玻璃的悠久歷史、始于17世紀的玻璃貿易市場、完備的教學體系、玻璃藝術家的勇敢嘗試,這些優勢使得捷克成為當代玻璃藝術的中心。最后,他立足于捷克當代玻璃藝術的優勢,以豐富的圖像資料演繹了捷克當代玻璃藝術的多樣性。
彼得·諾威演講(翻譯:張岱青)
天津美術學院講師彭怡的演講題目是“跨文化燈工玻璃藝術”,她回顧了自己在英國桑德蘭大學的求學經歷,展示了各階段的代表作品。彭怡老師積極地探索著玻璃材料的彈性和韌性,在物與物、文化與文化的轉換中,生動地詮釋了東西方文化對自身藝術創作的影響。
彭怡演講
彭怡作品
上海美術學院講師王沁的演講題目是“物心一如——我的玻璃藝術創作實踐”,他從自身十五年的玻璃藝術創作實踐出發,展示了《坐夏》、《非書》、《晚春》、《大山水》、《烏有園》等系列作品,分享他的創作方式并非是控制玻璃,而是嘗試與玻璃對話,即尊重玻璃材料本身的物性,在理解與融入的過程中,使玻璃的物性與藝術家的心性實現充分和諧。此外,他還嘗試過多組藝術品牌與藝術項目,以純粹、專注、獨立的品質,致力于創造玻璃藝術的無限可能。
王沁演講
王沁作品
中國美術學院手工藝術學院工藝美術系副主任韓熙教授的演講題目是“筑影望境——從創作個案到方法研究”,他深入淺出地詮釋了“藝術·成果”“藝術·方法”“藝術·生活”這三個維度。在成果方面,韓熙教授聚焦于自身大型玻璃藝術的創作經歷,從玻璃本身的特性出發,不斷嘗試可能的突破。方法是韓熙教授藝術實踐和本次演講的核心,他介紹了自己多年來的教學成果,在多層次的學術語境中闡釋了玻璃美學的特殊性,全方位地呈現了現代玻璃藝術的研究體系。在生活方面,畢業于雕塑系的韓熙教授秉承著精益求精的專業態度,盡管生活在“破碎”與“修復”之間,但是他始終在點滴中堅持著對玻璃藝術的熱愛。韓熙教授還詮釋了本次論壇的主題,指出“物質”即“本體”、“物體”即“維度”、“物性”即“思想”。足以見得,中國的玻璃藝術產業已初具雛形。
韓熙演講
韓熙作品
日本東京藝術大學研究助理多田えり佳(Erika Tada)的演講題目是“玻璃的動向”,她分享了自身的求學和教育經歷。她在多國的玻璃藝術機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與成熟藝術家的接觸交流令她受益匪淺,對多田女士后來的教育工作提供了很大的幫助。她還分享了東京藝術大學玻璃專業的教學經驗,指出在培養青年藝術家的過程中,不僅要教授玻璃的傳統,更要引導他們以多種方式去實驗玻璃作為新媒介的表達。她擅長窯址工藝,尤其以帕迪威爾見長,通過藝術的組合探索玻璃的無限可能性,力圖使各種材料媒介都可以成為表達思想觀念的途徑。
多田えり佳演講 (翻譯:張岱青)
多田えり佳作品
吉林藝術學院設計學院講師閆峰的演講題目是“綜合媒材的運用在創作中的語義表達”,他立足于“綜合媒材”和“語義表達”進行了生動的解讀,展示了多種媒材的藝術作品。同時,他聚焦于玻璃的物性,從藝術作品出發,分析了玻璃虛而不空、牢固而脆弱、堅硬而柔軟、偶然卻又可塑等獨特屬性。此外,閆峰老師還分享了同事和學生們的實踐探索,并回歸于個人作品,呈現了實干與思想兼備的創作歷程。
閆峰演講
閆峰作品
來自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李靜副教授的演講題目是“基于文化和工藝的當代性表達”,他分享了自身在當代玻璃藝術領域的藝術實踐和理論思考。他將卡拉瓦喬的《酒神與巴庫斯》作為導言,從玻璃藝術的獨特視角進行了全新詮釋。他以“自身文化”和“玻璃工藝”為基礎,一方面重視文化對自身的改造和引領價值,另一方面積極探索與自身觀念相配適的玻璃工藝,在給予觀者全新審美體驗的同時,思考過去、感受現在、想象未來。
李靜演講
李靜作品
專家評議
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講師張晨主持專家評議。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工藝美術系副主任、中國工藝美術協會玻璃藝術專業委員會主任關東海,白盒子藝術館館長孫永增先生,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副理事長王建中,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當代藝術研究所所長張敢對青年藝術家的演講進行了評議。
專家評議環節
關東海:來勢如虎的中國玻璃藝術
他表示學術性研討會可以促進中國玻璃藝術的繁榮,對論壇的未來表達了殷切的期許。他談到,學院對玻璃藝術的蓬勃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重要作用,自2000年的學院玻璃運動以來,有多個院校涌現出大批的年輕玻璃藝術家,他們富有震撼力的作品已經非常成熟,對玻璃藝術的發展做出了有目共睹的貢獻。此外,他還鼓勵中國玻璃藝術家在國際上亮相,繼續加強走出去的步伐。多元文化的碰撞就像一面鏡子,走出去有助于更好地反觀自身的傳統。
關東海副教授發言
孫永增:審視觀念,復興工藝
作為白盒子藝術館的館長,孫永增分享了自己作為藝術機構負責人的觀察。他回顧了白盒子藝術館玻璃藝術的兩次國際性展覽,分析當時以傳統工藝見長的藝術家試圖尋找當代藝術結合點,而當代以觀念為主的藝術家也在試圖挖掘玻璃材料的意義和價值。同樣,對于今天的藝術家來說,玻璃仍然有極大的挖掘空間。好的當代藝術要求作品具有對空間干預和改變的能力,在漢語中被稱為“氣場”,在西方語境就是“空間感”,玻璃藝術具有天然的優勢。最后,孫永增先生以空間使用為尺度,點評了當代玻璃藝術發展的兩種方向:它們既可以濃縮為案頭賞玩的器物,也蘊藏著駕馭展覽空間乃至室外環境的氣場。
孫永增發言
王建中:“薪技藝”中的后發優勢
王建中教授認為,“薪技藝”很好地概括了當代玻璃藝術的發展面貌和未來走向?!靶健本褪切交鹣鄠鳎凹肌笔遣A囆g幾千年來發展的重要保障,“藝”凝聚著當代藝術家的思想、理念和追求。很多藝術家在作品中找到了心靈的歸屬,同時也對觀眾產生了源源不竭的影響,不論是審美層面、還是形式層面,都讓觀眾有所思索。中國當代玻璃藝術是后發的,但是后發有后發的優勢,年輕的藝術家應該在深厚傳統的基礎上,創作出符合當代生活與精神需求的作品。此外,王建中教授還指出,玻璃藝術家在尋找創作方向的同時,也離不開理論方向的探索,玻璃藝術理論與批評將助益于探討未來的發展方向。
王建中教授發言
張敢:中國玻璃藝術家的廣闊天地
“就像在座的諸位都不是川菜大廚,但并不妨礙我們品嘗川菜一樣”,張敢教授以生動的比喻開場,提醒藝術家們不論使用哪種技藝或材料,人們最終欣賞的是完整的作品,考量的是形式語言與觀念是否能夠打動自己。盡管技藝帶給世界多美好的事物,但是也會限制住人們的視野。玻璃藝術家既需要把材料本身的特點發揮到極致,也應該在運用材料的過程中,傳達情感、觀念與審美判斷,這將是玻璃藝術未來發展的重要趨勢。在今天,玻璃藝術的天地是非常寬廣的,材料特性仍是玻璃藝術家探索的領域。本次國際青年學術論壇推動大家不斷地思考、不斷地提出問題,有助于中國的玻璃藝術邁向世界前沿。
張敢教授發言
嘉賓合影
主辦單位: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承辦單位: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工藝美術系
支持機構:
國家藝術基金
文:張曉雨
攝影:馮世光、江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