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報
秉持理想,薪火相傳,2019年12月28日下午13:30~18:30,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主辦,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工藝美術系、藝術史論系共同承辦,國家藝術基金、傳統工藝與材料研究文化和旅游部重點實驗室支持的“2019“薪技藝”國際青年學術論壇·金屬藝術”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A301報告廳順利舉行。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史論系主任陳岸瑛教授擔任本次論壇的學術主持。美術學院師生及來自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北京聯合大學、北京城市學院等院校的師生200余人出席本次論壇。
陳岸瑛教授擔任論壇學術主持
論壇全景
本次論壇以“薪傳東方智慧”為主題,集結了來自中、日、韓等國的八位青年藝術家,以及三位資深藝術家、評論家及行業管理者,旨發揚精良學術品格,從傳統與當代、民族與國際等多個維度,深入探討對比研究,詮釋東方智慧魅力,汲取傳統精髓養分,推動當代金屬藝術的創新發展。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在工藝美術教學和研究方面擁有的優良傳統,這離不開學院和相關領導支持。美術學院黨委書記馬賽教授也蒞臨論壇現場,對論壇寄予了深切的關注和期許,他表示“薪技藝”承繼了學院的學術文脈,鼓勵參與“薪技藝”的年輕教師沿著學院的文脈踐行對工藝美術當代創新轉化的探索和理解。
美院黨委書記馬賽致辭
本次論壇分為“嘉賓演講”和“專家評議”兩個環節。
嘉賓演講
“嘉賓演講”環節共有來自中、日、韓的八位青年藝術家。來自韓國首爾大學美術學院的閔復基教授的演講題目是《現代首飾的同時代性(當代性)—圍繞6位韓國首飾藝術家來講述》,將其對金工首飾的同時代性(當代性)思考通過其展示的6位韓國藝術家的作品來進行了闡述。那么,對于這些藝術家而言,什么是“當代性”?閔復基教授的回答是:“這并非指一個特定的時代,而是作家同當今時代的相互感應”,并發出了“讓我們懷著對自己最有意義的問號進行創作”的感慨。
閔復基(韓)演講
閔復基(韓)作品
中國美術學院手工藝術學院副院長汪正虹教授的演講主題是“東西南北的方向”,她講述了其自身研究方向從雕塑向金工首飾的轉變歷程,抒發了只有故土、才是真正的家鄉的感悟!同時,以藝術家個人體驗的方式,闡釋了自己的創作在東西方藝術思想影響下的徘徊與抉擇,并展示如何將這些思想融入自己的教學過程之中。
汪正虹演講
汪正虹作品
來自南京藝術學院設計學院的王克震副教授的演講主題目“物性思維”,他在學術的道路上經歷了東方的物性思維和西方的物質思維之間的碰撞和交融,通過分享其在創作中對兩者之間立場的選擇,提出了工藝是手段,對于器的思考才是作者創作的核心意圖的看法,并認為當代藝術的總體趨勢是從對視覺的研究轉往向對物質的探究,工藝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突破點和手段。
王克震演講
王克震作品
職業金工藝術汪旺先生的演講主題是“工藝、器物、時間”,通過呈現其自身在工藝創作當中的實踐和探索,述說了一位藝術家在自身工藝歷程中對工藝文化特性的理解和對器物藝術表達方式的探索,并以此為基礎探究工藝、器物與人三者的關系,結合自己的創作體驗,回應古代東方智慧,展望對未來工藝創作的設想。
汪旺演講
汪旺作品
日本東京藝術大學工藝科鑄金研究室的高橋賢悟先生的演講題目是《超絕技巧到現代藝術》,展示了被認為代表日本工藝巔峰的明治時代工藝作品的“超絕技巧”,并通過自己及多位日本當代青年工藝家的作品,闡釋了當代工藝家如何通過新的藝術語言在當代重現這些絕妙與超時空“超絕技巧”,讓我們再識傳統工藝與當代傳承創新的驚異與超絕。
高橋賢悟演講
高橋賢悟作品
中央美術學院張凡副教授主題是“遺失的寶物現身在23世紀”,通過自己在首飾創作和文物修復領域的實踐,探究在工藝作品在過去、現在和未來等不同維度的魅力和狀態,也提示人們重新認識傳統工藝當代“復活”的價值與意義。
張凡演講
張凡作品
北京熊氏琺瑯的第三代傳承人熊松濤大師的演講主題是“不拘方寸覓極致”,通過自己的品牌故事和工藝實踐,講述了自己傳承景泰藍技藝的歷程,展現了以傳統景泰藍技藝為基礎,經過刻苦鉆研和不斷嘗試,利用東方傳統智慧,最終實現工藝創新的過程。同時,熊松濤還嘗試突破傳統景泰藍工藝的局限,大膽嘗試將該工藝融入琺瑯表盤的設計和制作中,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果。
熊松濤演講
熊松濤作品
作為此次論壇的策劃人,來自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工藝美術系的王曉昕副教授,以《融古﹒鑄今——金屬工藝當代轉化與創新實踐》為演講主題,通過自己的當代金屬藝術創作實踐,向大家展示了前沿科技與古代造物、傳統文化與當代理念之間的沖突與融合。從工藝、設計、審美、文化等不同層面,分享對文化傳承與創新轉化的理解,探討中國當代金屬藝術在文化傳承中的創造性繼承與傳承性創新。
王曉昕演講
王曉昕作品
專家評議
論壇的“專家評議”環節,在陳岸瑛教授的主持下,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工藝美術系周尚儀教授、北京歌華文化研究發展中心副秘書長曾輝先生、工業和信息化部工業文化發展中心主任助理馬翔先生對青年藝術家的演講進行的評議,在肯定前沿探索和工藝本體探索的同時,也中肯的指出了青年藝術家對產業和民生關注不足的問題。同時,從教育、藝術、產業的多個角度對傳統工藝的當代發展做出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討,并提出了金屬藝術當代創新發展的意見和建議。
專家評議環節
馬翔:要為人民群眾創造美“工藝大師的作品主要是以實用器為主的器皿,院校類嘉賓展現的則更偏向藝術品的范疇,也有一些是純首飾設計的作品。”馬翔認為,工藝美術最終應該是為大眾服務,為老百姓美好生活愿望的實現服務。他希望各大院校的設計能夠引領方向,不僅僅是面向藝術品,更重要的是探究如何把工藝美術的技藝和美帶到老百姓的當中,為更多的大眾創造出美的作品。只有這樣,所有老百姓的審美觀念和生活品質才能真正有所提高。
評議專家馬翔先生發言
曾輝:在大工業環境下堅守傳統工藝 “薪”技藝,有著老精神。百年以來,我們的藝術設計一直是為民生而做的。今天,各位嘉賓以東方美學為基礎的演講,給我們年輕的藝術家帶來了新的思考。這個時代,我們可以用人工智能、高科技手段投入生產,恰恰是人們更需要傳統工藝所轉化出的價值的時候。在曾輝看來,傳統工藝對于當代大工業環境下的生產是一種有機的、不可或缺的補充,對我們未來的發展也尤為重要,有人來堅守這樣的工藝,是人類文明不斷延續、不斷傳承的基礎,而“薪”技藝就代表著這樣的一種方向。
評議專家曾輝先生發言
周尚儀:藝術家要有更寬闊的天地周尚儀教授表示今天的論壇非常令人振奮?!皬?3年第一屆國際金屬藝術展覽,我們都在為中國金屬工藝能夠更快的趕上世界先進水平而不斷努力。到今天,我們發展地突飛猛進,呈百花齊放之象。”作為金屬藝術家,同時也是金工專業的教育家,周教授希望年輕設計師可以在傳承的基礎上,把傳統的、好的元素提煉出來變成自己的創作,這樣,才能更好地把傳統的事物繼承下去,而不是僅僅將傳統照搬過來,要在古人的智慧和精華后更進一步。周教授還提到,熊氏琺瑯在國內外受到大眾的喜愛,這體現了工藝美術的一大特點。工藝美術是藝術中比較貼近大眾的一個種類,而金屬藝術又是工藝美術中的一個小類,但由古至今,很多地方都有著它的痕跡。周教授說:“我們培養的不是工匠,是藝術家,是設計師。很多首飾立體感很強,做大了,就是雕塑。如果設計師、藝術家只能做戒指、耳環,越做越小,那你的天地就太小了。這個時代給了藝術家很寬闊的天地,希望大家也都能看到這一點,做出好的創作,也更貼近人民的生活?!?/p>
評議專家周尚儀教授發言
圖、文:組委會
部分內容轉載自《珠寶大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