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集微紀錄片
《從長安到羅馬》第二季
為紀念中意建交50周年,由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原創策劃的百集微紀錄片《從長安到羅馬》第二季于近日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科教頻道、意大利國家廣播電視臺歷史頻道、西安廣播電視臺以及愛奇藝同步播出。在本季的“時尚設計”系列當中,文化學者、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楊冬江教授以第一人稱的視角引領觀眾共同探尋橫跨千年的東西方設計文化。
在片中清華大學美院副院長楊冬江教授以第一人稱的視角引領觀眾共同探尋橫跨千年的東西方設計文化。微紀錄片《從長安到羅馬》“時尚設計”系列在歷史中找尋昔日的絲綢之路,將絲路兩端的長安與羅馬進行比照,以“雙城”的視角切入,通過一個個經典時尚的設計案例,探索絲綢之路上承載的文化與交融,揭示東西方設計理念的“同”與“不同”,思考時尚的社會屬性及其品味,致敬傳統手工藝者堅守的工匠精神,發現科技與時尚結合的創新設計,感悟前人無窮的智慧和時尚無盡的魅力。
作為一種文化傳承與交融的時尚
在絲綢之路悠久的歷史長河中,“時尚”在中國與外部世界的文化交流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從唐代永泰公主墓里斑駁的壁畫中,我們可以感受到當時大唐的宮廷生活以及當時的風尚。正是這種代表著中華文明絕代風華的東方時尚,不僅讓日本、東南亞許多國家爭相效仿,還隨著一條絲綢之路傳播四海,讓古羅馬人和西方世界為之著迷。
時至今日,中國元素仍在西方的時尚設計中被廣泛應用。在意大利的時裝秀場上,一對意大利母女設計師大膽提煉中國大唐服飾的樣式、花色等元素,設計出既有濃郁的東方風韻、又不失意大利宮廷獨有氣質和風格的時裝。同樣,西方文化也融入中國的時尚設計與創新之中,旅居米蘭的中國青年設計師苗苒結合中西方的特點,將傳統的中國元素轉換成一種現代語言,所設計出的作品充滿著和諧的味道、獨特的創造力。這種相互影響和滲透的時尚,見證著東西方文化的傳承與交融。
東西方文化傳統下的時尚設計理念
東西方美學觀的發展路徑自誕生之初便存在較大的差異,這種不同也體現在他們對面部時尚造型的設計上。意大利人對化妝的理解是一種立體的造型關系。他們的化妝術起源于古羅馬時期,受古希臘繪畫美學和造型藝術的影響,歷來注重五官輪廓的塑造。為了加強立體的美感,他們發明了色系豐富的色粉、腮紅、眼影等,用不同的顏色在臉部表現明暗效果,就像畫家畫畫一樣,有陰影和高光。與西方人追求立體自然不同,唐人注重的是平面上的視覺沖擊,用艷麗的色彩反差描繪出了一個精致華美的世界,如貼花鈿、涂唇脂、點面靨、描斜紅,不僅增加了女子的嫵媚,還傳遞著大唐盛世的文化信息。
東西方各有所長的家居傳統也孕育出不同形制的室內空間設計文化,尤其是對“廳堂”這一獨特空間的陳設和布局。傳統的西方廳堂(客廳和餐廳)其實也內含著實用主義設計的理念??蛷d最主要的設計思路是多功能,而作為意大利家庭最重要社交空間的餐廳,在設計上則更傾向于對功能需求的滿足。反觀中國的古宅,廳堂永遠是地位最高的室內空間,其布局設計也最為講究和嚴格。它講求中軸對稱、左右一致,體現出家庭內部長幼有別、疏密有度的秩序感,突顯傳統的禮儀觀念。這種強調用形式表達文化內涵的設計理念,正是中華民族最為看重的。
時尚的社會階層與文化品位
德國社會學家齊美爾在其著作《時尚的哲學》中,賦予“時尚”強烈的社會等級性,他認為,時尚是階級分野的產物,僅僅影響較高的社會階層,而一旦較低的社會階層開始挪用他們的風格,那么較高的社會階層就會從這種時尚中轉移而去采用一種新的時尚,以使他們自己與廣大的社會大眾區別開來。
依照齊美爾的觀點,時尚可以作為區別社會階層的判斷標準,它彰顯的是較高社會階層群體的文化品位。早在古羅馬時期,意大利人就用藝術的手法制作精美的餐具,以顯示自身的財富和品味。當今世界,最頂尖的奢侈品牌幾乎都是由意大利人創造的。羅馬的絕美地標孔多蒂街匯聚著世界最頂級的奢侈品,這些精美的物品,源于意大利人對于精致生活與藝術品位的追求。但其標價牌上高昂的價格,也幾乎讓較低消費力的社會階層望塵莫及。
時尚的這種社會屬性在中國的皇室貴族中體現得更為明顯。在唐代的宮廷,金銀器專供皇家和貴族使用,其優雅的造型和紋飾設計,富麗堂皇的氣質,吉祥安康的寓意,都代表著當時中國餐具文化的最高水平。唐代皇室使用的瓷具也十分考究,陜西法門寺出土的秘色瓷,其造型設計高雅簡約,線條優美流暢、富有節奏韻律,是我們迄今唯一能夠看到的唐代皇家用瓷。這些專屬的時尚物件無不彰顯著特殊權力階層的文化品位。
快時尚潮流下堅守的工匠精神
時尚總是和“快”聯系在一起,因為當一種時尚廣泛流行、被大眾接受后,它就不再是時尚了。時尚自身的不斷發展壯大也意味著它正在逐漸走向消亡。尤其是在高速發展的工業化時代,時尚成為一種快速更新迭代的潮流。但對于品質的更高追求,卻讓我們倍加珍惜“慢工出細活”的手工匠人世代堅守的工匠精神。
羅馬的匠人們所堅守的工匠精神,是對傳統的保留和繼承。幾個世紀以來,意大利人的手工皮具一直以用料考究、做工精良著稱,這門手藝是他們引以為傲的傳統。當進入羅馬街頭一家家喻戶曉的百年老店,我們看到一位八十多歲高齡的老先生像創造一件藝術品一樣制作著一件皮具,他們家族已有四代傳承,從他們手中制作出來的物件,往往需要經歷幾十種工藝、上百道步驟的反復打磨。這樣一針一線而來的品質,不是瞬間能夠生產無數商品的機械流水線可以比擬的。
傳承千百年的陜西藍田的玉雕工藝,則與西方工匠的堅持略有不同。在這里,現代化的設備代替傳統的刻刀而廣泛運用于玉石雕刻。在工匠們看來,玉雕工藝上真正需要堅守的,并非是工具的一成不變,而是理念和手法的傳統精髓,以及傳統工藝對于美的塑造。對他們來說,只有守住了傳統設計的藝術思考,守住了精神內涵,才算是守住了根魂。
科技高速發展下的時尚創新
科技的發展為時尚的創新提供了絕佳的條件,縱觀人類每一次技術突破,無不誕生出新型的時尚設計。例如,新型塑料技術的發展,使塑料具有強烈的可塑性,從而超越其他材料,能夠完成之前無法制作的新奇造型。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到意大利卡特爾設計博物館中由塑料制成的“路易幽靈椅”,它是全世界第一把一次成型的全透明椅子,它從2002年誕生以來就風靡全球,就連英國女王也對它評價頗高。
由科技發展而帶動的時尚創新,推動著各行各業的發展,尤其是汽車行業。意大利是當代獨樹一幟的汽車王國,意大利人在汽車的各個發展階段,都創造出一種獨特的設計語言和時尚文化。當現代汽車起步時,他們就把從古羅馬時代傳承而來的、馬車的減震與轉向技術融入了設計中,大大提升了早期汽車的舒適度和操控感。而當科技突飛猛進、動力技術不斷提升時,他們更是用新穎前衛的造型設計重新定義了人們眼中的速度機器,掀起了勢不可擋的跑車風尚。
意大利人一路走來的發展經驗值得我們借鑒。在中國汽車的發展歷程中,最知名的意大利合作設計師首推被譽為“世紀設計大師”的喬治亞羅。從1983年中國的第一款合資轎車“桑塔納”,到2018年驚艷世界的中國高科技概念跑車“至仁”,我們總能看到他的身影。如今,中國汽車正逐步走出國門,為世界所熟知。而在國際舞臺上,我們不光要有科技的進步,更要用成熟的設計理念,創造新時代的中國時尚風格。
(圖、文: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