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1日,由中國工藝美術學會、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河間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第四屆中國?河間國際燈工藝術節在尚德玻璃博物館正式舉行。本屆藝術節在國內外藝術家燈工玻璃演示中揭開帷幕,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王建中現場致辭。作為本次燈工節活動的學術主持,王建中教授首先感謝了中共河間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他表示今年是極為特殊的一年,受全球疫情影響,活動籌備在前期困難重重,但在各方的不懈努力之下,保障了今年的藝術節如期順利開幕。
王建中教授致辭
本次活動受到國內外玻璃藝術界的廣泛關注,由于疫情的原因,采用了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來進行交流分享。周磊、程圣遠、王朝虹、孫奉柱、孫鳳軍五位中國玻璃藝術家、燈工藝術大師在明尚德玻璃博物館的燈工表演區域為大家帶來了多場精彩的現場創作演示。三位國際藝術家艾略特·凱瑟琳(Elliot Kathleen)、梅德琳·里爾·史密斯(Madeline Rile Smith)、小林惠里子(Eriko Kobayashi)則在大洋彼岸為觀眾們準備了風格各異的燈工藝術作品的創作演示,并進行了遠程的個人藝術創作的心得分享。
周磊(左)、王朝虹現場演示
吉林藝術學院周磊老師為我們帶來了燈工青色大蝦的制作過程,作品仿佛從齊白石的畫上躍然藝術家的手中。博山燈工玻璃大家程圣遠、孫鳳軍、孫奉柱先生分別向觀眾們展示了淄博傳統的燈工技藝,一只只憨態可掬的大熊貓、金魚、鴛鴦、天鵝等動物栩栩如生。廣州美術學院王朝虹副教授為我們帶來了精彩的燈工設計作品,將本屆藝術節的標志以精湛的燈工玻璃技藝的形式展現了出來。
傳統燈工玻璃大師程圣遠、孫鳳軍、孫奉柱現場展示
來自美國俄亥俄州的艾略特·凱瑟琳以燈工植物的雕塑而聞名,并在最近開始嘗試多媒體創作和拼貼作品。2003年開始,艾略特開始根據樹枝和樹葉等植物形式制作一系列名為“自然植物”的玻璃雕塑,2007年,她還開始創作“假想植物學”系列,重點研究已發現的物種和混合創造的假想物種。
凱瑟琳·艾略特遠程線上演示
在本次活動中, 凱瑟琳·艾略特在線上為我們詳細展示了如何使用燈工玻璃來制作她的個人系列作品。她通過創作自然主題的玻璃藝術雕塑來贊頌大自然的美,將我們從忙碌混亂的社會生活中拯救出來。艾略特向觀眾們傳達:“我通常使用玻璃管、彩色玻璃棒進行燈工創作。每一天,我們都那么忙碌,生活那么緊迫,自然的存在能夠提醒著我們,我們其實處于一個更大的神秘的世界中。”
梅德琳遠程線上展示
梅德琳-里爾-史密斯是美國塞勒姆社區學院兼職教授和燈工技術指導。她通常使用高硼硅玻璃進行創作,以雕塑類和互動類的作品為主。梅德琳首先介紹了她的《節肢狀生物》系列,在她的想象中,這些兇猛、原始的生物將會是人類滅絕后統治地球的下一個物種,硅基生物將會代替滅絕的碳基生物成為地球新的主宰。在《呼吸的聯系》系列作品中,她通過燈工玻璃去探索人與人之間通過呼吸產生親密聯系的行為。這項作品是在19年新冠疫情爆發之前創作的,這個作品的意義從那時起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今年河間燈工玻璃藝術節的藝術家演示環節中,她使用白色玻璃管以及紅色、橙色和黃色的玻璃棒進行創作演示,再現了她經典的《節肢狀生物》系列作品。
小林惠里子遠程線上演示
藝術家小林惠里子(Eriko Kobayashi)來自日本東京,玻璃喚起了她創作的欲望,她用對材料的熱情將游戲性引入到具體的玻璃制作中。小林惠里子創作的作品深化了思想,并釋放出積極、充滿活力的氛圍。通過線上的方式,小林惠里子展示了她獨特的燈工玻璃鉛筆這一系列作品,這件作品也正在此次燈工節中展出。
演示現場觀眾
12月11日下午開展主旨演講和青年論壇兩項學術活動。玻璃藝術協會(Glass Art Society)主席杰西卡·簡·朱利亞斯(Jessica Jane Julius)首先做線上主旨演講,她在發言中指出:我們對玻璃的熱愛與好奇將我們凝聚在這里。我們正處于玻璃的時代,我們被它包圍,它出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是我們習以為常的事物;但是它依然處于不被在意或者不被注意的狀態。她還特別指出:當下如果沒有玻璃,我們也無法儲存疫苗,與這場疫情抗爭。
杰西卡·簡·朱利亞斯線上主旨演講
演講中杰西卡介紹了所任教的泰勒藝術與建筑學院(Tyler School of Art and Architecture)的發展現狀與學科特點,以及費城的藝術生態。杰西卡作為玻璃藝術協會主席,介紹了協會作為玻璃藝術的國際化組織的成就,以及為慶祝皮爾恰克玻璃學校(Pilchuck Glass School)50周年所做的眾多籌備工作。接下來她分享了個人藝術創作,在創作中她喜歡運用與幾何圖形相似的視覺符號,一些基礎的圖案語言,比如點、線、弧線和簡單圖形。它們象征著數據和信息,對于它們的使用是無功力主義的。這讓杰西卡的作品可以被劃分到很多不同的門類,讓創作的過程和對于材料的選擇都充滿了交叉性,而不是僅使用玻璃一種材料。作品《你永遠無法被機械生產》(You Can Not Be Manufactured)。這件作品的主體是通過燈工工藝制作的,它被放在可以析出晶體的溶液中。就像雪花一樣,這些晶體的形態永遠都不可能重復,它們中的每一個都是獨特的。以此來探討藝術家身份和經歷以及作為一個藝術家的獨特性。
作品《你永遠無法被機械生產》
作品《靜止》
最后,杰西卡展望玻璃藝術:創造活動要求我們需要習慣于做結果未知的嘗試,我們需要承擔風險,嘗試自己不熟悉的東西。這不僅適用于創作,也適用于生活。我們的年輕一代,我們的學生,正在經歷更復雜的世界,如社交媒體下的當代社會。接受這樣的挑戰,找到自己的和解方式,這將帶來更強大的創造力。
青年藝術家論壇
作為此次燈工節系列學術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李靜策劃并主持的“劃界·越界——玻璃藝術青年藝術家論壇”也于12月11日下午舉行。本次論壇召集了四位新銳藝術家、玻璃企業管理者,以及多位藝術家和藝術教育者作為對談嘉賓。李靜副教授在活動開始首先介紹關于“玻璃藝術”的定義是不斷變化的,因為玻璃藝術的邊界是人為劃定的,“劃”表明了對自身特性的堅守;“越”需要自身的高度和眼界,作為當代青年藝術家要有更大的勇氣和決心,去越過這條有形或無形的藩籬。在更為廣闊的藝術背景下去,基于對玻璃材料的認知,從藝術、產業、設計、教育的多重現狀出發,研究并詮釋玻璃在藝術中的獨特魅力與多種可能性。
李靜副教授主持論壇
周子正分享的主題是“放置透明的邊界”。周子正研究生在讀于上海大學美術學院美術學專業,工作生活于上海。他在演講中以“玻璃”為例,引導大家思考存在于“物背后的標簽”。
周子正發表演講
在對“物”性狀的客觀體察之上,周子正嘗試著用經驗主義的方式獲取對特定材質的感性體驗:比如不斷提高玻璃的燒制溫度來放棄對玻璃預設的形態的控制。通過這種方式,即一種突破邊界的“置造(Herstellen)”手段,藝術家試圖獲取刻板印象之外的玻璃形態,借以重新定義對玻璃的凝視:如果事物被剝離了工具主義主導下的符號價值,它的原始狀態會不會以更為去功能化的形式顯現?物的真實意蘊能否從這種虛幻世界的外形和幻象之中解脫出來?
個展《置物與邊界》現場
作品《不定性的白色長方體》
慕晨揚分享的主題是“聽見 HEAR YOU——玻璃材料在藝術裝置中的應用與表達”。慕晨揚本科和研究生分別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實驗設計系和美國羅徹斯特理工大學(Rochester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玻璃藝術系。
慕晨揚發表演講
在演講的開始慕晨揚詳細講述了為什么選擇玻璃,以及她認為的玻璃和其它材料的不同之處。她前期的創作重點一直是圍繞著“玻璃、聲音與形狀的關系”來展開。這一階段的創作更像是個人興趣的研究并把有趣的研究成果分享給大家,并沒有一些個人情緒及經歷的表達。
作品《聽你》(Hear You)
作品《喚醒》(Evoke)
李松林發表演講
李松林分享的主題是“玻璃材料在觀念表達中的探索”,李松林本科畢業于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玻璃藝術專業,研究生畢業于美國羅德島設計學院。李松林在玻璃材料中的探索橫跨幾乎所有的玻璃工藝,并在不斷地材料嘗試中與觀念進行結合。
作品《真相》
作品《孤獨的生》
在他的演講中,他分享了自本科時代開始的五件作品,松林的五件作品分別用不同的玻璃工藝來表達不同的藝術觀念,藝術形式多元,有雕塑、行為藝術、裝置影像等等。給玻璃藝術界提供了更多的表達視角。
何雪瑜發表演講
何雪瑜分享的主題是“致敬玻璃——被玻璃玩“壞”的幾年”,何雪瑜本科和研究生均畢業于中國美術學院玻璃專業,目前工作于杭州,杭州融設計圖書館外聘玻璃研究員。
作品《致敬圓周率:實驗四》
作品《彎曲還是垂直系列一》
何雪瑜注重玻璃材料本身的物理化學屬性和藝術形式、藝術形態間的對話關系,在對材料充分實驗和研究的基礎上,尋找基于材料的藝術創新。另一方面,她注重作品和觀念的互動關系,比如《致敬圓周率》系列作品,通過宏觀形態、矩陣排列、組件細節等,將“圓”和“無理數”等抽象概念直觀表達,在視覺和思考的張力中生成藝術時刻的互動交流空間,使作品既隨性,又有嚴整的肅穆感。
明尚德項目中心經理張磊發表演講
張磊分享的主題是“玻璃行業發展探索”,作為明尚德項目中心經理,從資深從業者的角度,以玻璃行業生態切入,論述了如何做大產業鏈和產業生態、如何做耐高溫玻璃的品牌升級如何打造“家品牌鏈”,如何數據化建設行業生態等問題。張磊指出,中國的產業格局讓世界發生變化,在此時,應注重產業格局和品牌建設。注意力集中在藝術如何轉化為設計、如何轉化為產品力,如何講好自己的故事。伴隨著東方的覺醒,推進創意、創新、智能、設計的全面發展。
嘉賓對談
玻璃藝術青年藝術家論壇的后半部分為嘉賓對談。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王建中、中國美術學院副教授郭曉燕、景德鎮陶瓷大學雕塑系主任羅瑾、景德鎮陶瓷大學副教授郭琪美、西安理工大學副教授陳強、北京工業大學講師張翀對青年藝術家的分享進行了評議與交流。王建中老師論述了作品的原生物象文化意義與藝術家藝術靈魂特質形成的重要意義,并梳理了幾位藝術家的探索方向。郭曉燕老師從國家的文化政策和個人的創作心得角度出發,討論了藝術家如何說好自己的故事,如何提煉共性,最終能打動觀眾。羅瑾老師指出玻璃材質在日常性和藝術性上的轉換,以及藝術形式在直白和詩性之間的愉悅感。郭琪美老師指出玻璃藝術是對藝術家的打開和自我投射,以及產品藝術化和藝術產品化的問題。陳強老師討論了藝術的邊界和越界問題,并勉勵藝術家親近傳統,親近深厚的東方文化脈絡。張翀老師討論了藝術家身份的擴展和實踐,以及演講藝術家作品中的人文精神。
論壇嘉賓及部分學生合影
演講與論壇現場
(資料提供/工藝美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