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報
2021年1月16日,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與中國工藝美術學會聯合主辦的“從洛桑到北京”第十一屆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共生共存”在線上開幕。
展覽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工藝美術系、信息藝術設計系藝術與技術團隊合力打造的線上展廳展出,與來自3個高校的線上布展團隊呈現來自全球五個大洲的300余件纖維藝術作品。
在本次展覽中,觀眾可以通過https://lbfiberart.ad.tsinghua.edu.cn網站鏈接,觀賞虛擬展廳。
米洛斯拉夫·布洛什,斯洛伐克,《捐贈地球》,170 x 170 x 85cm,紡織帆布,麻線,泥土,線上展廳
“從洛桑到北京”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源起2000年,由15國藝術家共同簽署了《北京宣言》,距今已經走過了10屆21年。“從洛桑到北京”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延續了洛桑國際壁掛雙年展的現代壁毯精神,已經逐漸成長為全球重要的纖維藝術學術平臺。
馬克西莫·勞拉·塔博阿達,秘魯,《神圣降臨》,230 x 102cm,棉,羊駝,混合纖維,圖片由作者本人提供
由于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出現與蔓延,人類的生存遭到前所未有的沖擊與挑戰。在此背景下,第十一屆“從洛桑到北京”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積極開拓創新,首次使用線上“云展覽”模式。共征集到來自56個國家的1000余件作品,報名數量遠高于往屆。雖然疫情限制了實體展覽在線下的交流,但網絡傳播的便捷性、廣泛性、靈活性也讓我們在探索中獲得了新的思考與收獲,線上展覽的獨特性也由此顯現出來。
卡門·英巴赫,阿根廷/烏拉圭,《不確定性》,145 x 130cm,紡織品,縫紉線,花邊,織物,絲綢,羊毛。圖片由作者本人提供
在全人類面臨挑戰的艱難時刻,本屆展覽以“共生共存”為主題,旨在用藝術的語言撫慰與關懷世界。正如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理事長才大穎在展覽前言中所說,此次展覽纖系你我,倡導世界人民相互理解、包容、互助,攜手共克時艱,爭取早日恢復康寧。總策展人林樂成認為,展覽在大疫之年間克服重重阻礙的舉辦,本身就是時間、機緣對藝術家們精誠熱情的慷慨回贈,也是藝術強大生命力量的再一次佐證。
總策展人:林樂成,中國,《光之亭》,12 x 6 x 6m,竹子,圖片由作者本人提供
而在展覽中,藝術家們也不約而同地將思考與感悟融入自己的作品,直面困境與危機,表達自己對世界的看法。本屆雙年展金獎獲得者李美京便是以“共生”為主題,使用新型纖維材料創作大型裝置作品。她提到,世界一直是復雜的,尤其是我們正置身于應對的這一場全球疫情大流行中,每個人都在經歷著個人與社區、文化、政治等的共生。
李美京,韓國/美國,《共生》,457x671x183cm,扭領帶,電線,拉鏈領帶,線上展廳
中國藝術家曾锃沛則在作品中探討了纖維與自然結合的可能性。以海邊的厚藤作為創作元素,鋪出一條通往“大海的道路”,將沙灘分成兩個部分,并垂直于海岸線。作者希望可以將紙上幾何搬到大地,以“上帝視角”重新審視事物的另一種形態。這既是青年藝術家對于纖維藝術表現形式的創新,也反映了其對于自然環境問題的關注。
曾锃沛、謝敏琳,中國,《界線》,6000 x 80 x 10cm,厚藤(海邊植物),圖片由作者本人提供
優秀的作品聯結了共同的主題,藝術家們的友誼也因此得到了延續。在展覽中,他們以作品會友,在無法相聚的客觀條件下,仍然收獲了溫暖的力量。總策展人林樂成教授回憶展覽策劃之初,在與本屆展覽顧問渡部裕子的信中寫道:“每當我回想到20年前那個深秋夜晚,眼前、耳邊、心里,永遠都是‘從洛桑到北京’的歡聲笑語。”這樣長久的情誼正如纖維材質帶給我們的感受,柔軟,有力。在這場全球性災難中,纖維藝術真正做到了纖系你我,通過網絡,將全球藝術并置,也將遍布于世界各地的人們重新聯結起來,以藝術療愈因疾病造成的焦慮與恐懼。
特邀評委,莫妮卡·米歇爾斯卡·萊曼,美國/波蘭,《靈感》,掛毯,刺繡,棉質經紗上的羊毛編織,線上展廳
在疫情肆虐的特殊時代背景下,“從洛桑到北京”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品牌得以延續并創新,得益于全球藝術家的不懈創作與支持。第十一屆雙年展以信息技術為媒介,將藝術與現代科技結合,致力于探索纖維藝術在未來的發展方向與可能性,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觀上增添屬于纖維藝術的濃墨重彩的一筆。
最后引用林樂成教授在信中的一句話,“藝術青春永駐,期待疫情結束后能夠重逢,無論在世界上任何地方。”
文:工藝美術系 曾繁如
圖:曹真、岳明月、曾繁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