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報
2019年6月13日下午1:30,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博士后系列講座(第三講)在美術學院A439開舉辦,楊庭曦主持,高峰、焦陽、王燁三位博士后分別作了學術報告。
美術學院從2018年開始定期舉辦博士后系列講座,旨在除科研工作以外,進一步發揮博士后群體在學院教學工作中的作用,增強博士后與美院師生的溝通。講座對外開放,是美院博士后在站展示、交流不同學科背景和研究積累的非常好的方式,吸引了包括清華美院學生、校內其他院系師生,以及對相關研究感興趣的社會人士,并在后續能夠形成更廣泛的交流,擴大了在站博士后研究群體的影響力。
本期的講座以“human”、“art”、“tech”(technology)的相互融合和交叉為主題,邀請了三位在站博后進行演講。
高峰博士的演講題目為“人工智能輔助的藝術與設計”,他介紹了本人在站研究內容:以人工智能前沿技術研究探索計算機科學與繪畫藝術交叉的可能性,探索人類未來生活中人工智能技術在安防、醫療健康、教育、藝術等領域的應用,如人工智能相關技術與輔助藝術創作領域的探索結合,包括美術、音樂、詩詞等領域,為藝術創作者帶來了新的途徑和靈感。他首先介紹AI藝術發展史,隨后以道子AI系統為例,介紹人工智能在藝術與設計領域中的應用探索。
焦陽博士的演講題目為“觸覺及實體交互設計研究與實踐”,介紹了目前觸覺及實體交互設計的研究前沿,通過幾個觸覺及實體交互設計實踐,歸納了觸覺及實體交互設計理論與方法。人機交互技術及相關產業正在蓬勃發展,然而在一般用戶的日常生活中,只利用了有限的感官通道進行輸入輸出。在人的五個感官中,用戶通常通過視覺作為主要信息獲取方式,鍵盤、鼠標和觸摸屏為控制通道。在進行信息獲取和交換的過程中,沒有充分利用觸覺和實體的交互。正因如此,目前針對實體交互界面、多感官、多通道交互界面的研究一直是學術界的前沿領域。比如針對觸覺的研究,引入力/觸覺反饋機制,使用戶不僅能看見虛擬對象,還可以觸摸到它的幾何性狀和物理特征,從而使虛擬的交互更加真實,和易于理解。
王燁博士以“從動畫藝術到新媒體藝術的理論與創作思維轉換”為題,考察了在藝術與科技融合的時代,沉浸式新媒體藝術的策劃與創作如何產生和作用。他通過多年的動畫理論研究和創作實踐經驗、新媒體藝術理論研究經歷,對動畫思維向新媒體藝術思維轉化的過程進行了探討。當動畫藝術進入到新媒體藝術領域,其作品的獨立性不再占主導,轉而其功能性得到了擴大,所謂的功能性指的是,新媒體藝術通過動畫手段完成更加前衛和有深度的思考過程,動畫并不是新媒體藝術的主體,而是與燈光、裝置、高科技設備等融合,輔助完成新媒體藝術。動畫思維向新媒體藝術思維的轉化是一種更加多元、開放的轉化,探討了藝術與科技、藝術與商業、藝術與大眾的關系。
幾位演講者具有跨學科背景,從自身優勢出發進行了精心的準備,共同貢獻了一場極具含金量的學術盛宴。對聽眾來說,講座提供了科技層面最新的研究方法和技術,也對交叉學科研究的可能性提供了新的啟發和思路,對從業者也提供了一些創新思考。講座吸引了來自不同專業的同學和從業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第四講將在2019年下半年舉辦,敬請期待。
(圖、文:博士后 楊庭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