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CN EN
首頁   /   新聞   /   新聞動態   /   正文

分享

【獲獎感言】天地有大美、情藝、睿智而須言——記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主持人、清華美院教授賈京生的研究心路與感悟
2019.07.09

賈京生教授主持的《中國少數民族防染工藝文化研究》,獲得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結題優秀項目。

賈京生教授主持的《中國少數民族防染工藝文化研究》專著稿,60萬字,歷時13年完成。

(一)

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課題《中國少數民族防染工藝文化研究》,是筆者田野調查時間最長、投入精力最多、研究探索最久的一個項目。前期國家精品課核心教材《蠟染藝術設計教程》曾歷時7年研究、撰寫與積累,接著是清華校級課題《民間手工蠟染技藝傳承與應用》研究的3年田野調查與研究鋪墊,后來又是歷時3年多的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中國少數民族防染工藝文化研究》,可謂13年磨出一劍,最終以60萬字的專著稿順利結題。

項目研究經過了較長時間的積累。即:教學經驗、科研方法、田野考察經驗積累。嚴格地說,從事手工蠟染設計教學與研究,始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時至今日也20余年了。當《蠟染藝術教程設計》在2002年、2003年先后評為清華大學精品課程與北京市精品課程之后,就全身心的投入到此課題教材的資料收集、理論研究、實驗創作與教材撰寫之中,盡管因教學工作、學術會議以及社會工作的影響時有中斷與間歇,但執著于《蠟染藝術教程設計》教材的研究與撰寫毫不松懈,7個春秋轉眼逝去,《蠟染藝術教程設計》在2010年由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44萬字),同年,也榮幸的成為國家級精品課核心教材。2009年,《民間手工蠟染技藝傳承與應用》研究,申報清華大學藝術與科學研究中心柒牌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與保護基金項目獲批,緊接著投入到清華大學校級課題研究之中,又歷時3年的田野調查與文獻研究,2012年結題獲得優秀項目。同年,獲得2012年度清華大學文科出版基金項支持,2013年出版了58萬字專著《中國現代民間手工蠟染工藝文化研究》。

2006年,筆者考察貴州榕江縣黑領苗楊妹子蠟染工藝

研究項目接二連三的申報成功,田野調查、系統研究更是馬不停蹄,對其深入研究的興趣所致,似乎被傳統少數民族服飾的博大文化、精深工藝與藝術魅力所折服,深陷其中不能自拔。2013年獲得清華大學藝術與科學研究中心柒牌非遺項目《廣西南丹白褲瑤粘膏染工藝研究》(項目負責人),2015年結項,獲得優秀項目;2015年獲得北京社科基金重點項目《中國白褲瑤粘膏染工藝研究》, 2018年以專著稿26萬字結題;2015年,《中國現代民間手工蠟染工藝文化研究》,獲得第七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著作獎三等獎;2016年,獲得清華大學自主科研計劃課題項目《貴州惠水布依族楓香染工藝文化研究》,2018年結題;2016年,獲得清華大學藝術與科學與研究中心柒牌非遺保護與傳承研究項目《中國少數民族楓香染工藝比較研究》,2019年結題。許多相關項目的研究,在收獲了研究經驗的同時,反思與變換研究思路,探索更合理的田野考察方法。

2007年,考察貴州鎮寧石頭寨布依族的蠟染工藝。

2009年7月7日,帶領學生考察西江千戶苗寨。

本課題的田野調查、資料收集、整理思考,同樣也經歷的長達13年之久的積累。期間,考察地域有貴州、云南、廣西、海南、湖南、四川6個省,深入到貴州省貴陽、烏當、白云、花溪、清鎮、開陽、修文、水城、六盤水、鐘山、盤縣、六枝、遵義、湄潭、安順、西秀、普定、鎮寧、畢節、黔西、大方、納雍、織金、赫章、威寧、凱里、榕江、黃平、鎮遠、臺江、黎平、從江、丹寨、荔波、貴定、龍里、獨山、三都、平塘、羅甸、長順、惠水、望謨、冊亨、安龍等45個縣市。云南省昆明、大理、巍山、永善、昭通、蒙自、元陽、屏邊、文山、馬關、麻栗坡、富寧、紅河、開遠、麗江、香格里拉、景洪、個舊等18個縣市。廣西南寧、桂林、龍勝、融水、三江、那坡、田林、隆林、南丹、羅城、河池、百色等12個縣市。湖南省鳳凰、長沙、保靖、芷江、懷化等5個縣市。四川省古藺、珙縣、筠連、敘永等4個縣市。海南島省三亞、保亭、五指山、瓊中、海口等5個縣市。考察的地域縣、市共有89個。走訪了近200余個村寨(有反復前去的)。調查的少數民族有苗族、布依族、彝族、瑤族、白族、畬族、仡佬族、亻革家、西家等,涉足的支系有白苗、紅苗、黑苗、青苗、紅頭苗、大花苗、小花苗、歪梳苗、偏苗、素苗、漢苗、白倮人、紅倮人、白褲瑤、長衫瑤、青褲瑤、紅瑤等等。拍攝圖片12萬余張,拍攝影像約560分鐘,采訪錄音約640分鐘,采訪錄音整理和文字記錄文字10萬余字。最終撰寫出60萬字的《中國少數民族防染工藝文化研究》,2019年順利結題,并獲得優秀項目。

2010年8月,筆者采訪白褲瑤生態博物館館長陸朝金館長。

(二)

項目的研究目的,決定著研究的質量與過程的長短,我的研究并不帶有任何“功利心”。如果說有功利心的話,只能說是研究的興趣、研究的執著使然,興趣與執著的使然不是無緣無故的,而是被傳統少數民族多樣的服飾文化、精湛的手工技藝、豐富個性藝術魅力所吸引,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不僅如此,作為清華大學教授,有義務、有責任在這些傳統民族工藝文化消失之前,把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趕緊保留下來、記錄下來,讓民族文化之根與脈留下文字記載,傳給后世。這是我的研究動機與目的。

研究過程中,始終在探索著研究方法。如何田野考察?怎樣獲取最準確、最真實、最系統、最全面的一手資料?如何甄別田野調查資料?如何研究現有的文獻資料?如何研究民族地方志?等等。這些田野考察、文獻梳理、研究思考的過程中,一直在探索著用比較的方法,比對的方法,實地、實物體驗與觀察的方法。由于少數民族大多數都是有語言,而沒有文字,因此,在文獻中幾乎沒有本民族文字歷史記載,只有漢字在只言片語中描述的少數民族工藝。唯一途徑,只有到田野中才能獲取真實信息與第一手資料,只有田野考察、實地探尋才能挖掘到無窮無盡的寶藏。為此,采訪最一線的少數民族族群中工藝技藝傳承人與技藝高手,如丹寨縣國家級苗族蠟染傳承人王阿勇,惠水縣國家級布依族楓香染傳承人楊光成,南丹縣國家級白褲瑤服飾傳承人何金秀,水城縣省級苗族服飾傳承人熊興蘭,龍勝縣縣級紅瑤楓香染傳承人粟球妹,融水縣縣級苗族楓香染傳承人梁桂英,南丹縣縣級苗族粘膏染傳承人潘仁鳳等。在了解、拍攝防染工藝制作的全過程,同時,采訪族群里的鬼師、寨老、鄉長及鄉書記、村長及村書記、村民、年長者,了解族群文化習俗、工藝應用等。采訪生態博物館館長、當地的各類博物館長,采訪縣非遺辦,縣文管所、縣民宗局、鄉文化站等相關負責人。采訪形式多種多樣:有當面咨詢錄音,有留下聯系方式再次微信或電話采訪,目的是進一步為摸清真實情況后續采訪。

2011年8月24日,筆者考察云南麻栗坡彝族白倮人,村民幫著穿當地蠟染服裝。

為獲取專業信息、了解研究方法、掌握民族文化理論,從另一個層面咨詢、請教當地專家學者。如貴州苗族蠟染研究專家楊文斌,貴州省民族博物館原館長、民族學研究專家吳光正,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貴州省文聯副主席、民族文化學者、作家余未人等。還有咨詢請教了許多民族學、人類學、設計學、民間美術學等方面的一流專家,如徐藝乙教授、呂品田教授、劉元風教授、徐雯教授、李超德教授、李立新教授、賀陽教授、玉時階教授、楊源教授、劉瑞璞教授、吳海燕教授等。通過請教與咨詢,宏觀的、理論的了解研究方法、研究角度、理論視野等。

隨著研究過程中的進展,“點”性課題項目也隨之延展,并在領域研究方面更加的深入系統(課題延展與領域深入)。“點”狀課題研究,是從蠟染設計教學開始,慢慢深入到少數民族蠟染工藝研究,接下來延展到“點”狀課題粘膏染工藝研究、楓香染工藝研究、扎染工藝研究,最終,由“點”到“線”、由“線”到“面”的延展并深入到傳統防染工藝的領域研究,即傳統少數民族防染工藝的研究、防染文化的研究、防染設計的研究、防染圖案的研究、防染服裝的研究,以及防染工藝生活應用的審美研究。從另外一個層面來說,由傳承人制作工藝——技藝,到制作出用品——物品;從制作出的圖案造型——形式,到圖案造型的內涵——文化;從制作出的服飾成品——設計,到服飾的生活穿戴——習俗;從生活中的用品使用——服飾,到生活中的審美趣味——美學。等等,這種由點到線、再由線到面,最終由面到體,全方位的研究防染工藝上,逐漸上升到傳統民族文化的理論探索、設計方式的研究、審美趣味的探尋。因此,可以說是一種學術研究的量變到質變的飛躍。回想當年從學生到初當老師的時代,從一個對傳統民族文化無知、無興趣、不喜歡,到對傳統民族文化的認知、喜歡、以致癡迷,甚至變為傳統民族文化的“俘虜”。從視而不見的看不到民族民間有文化,到滿眼所見時時處處留存著中國古老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從不喜歡民族民間藝術到喜歡,從教學采風民族民間藝術到專業研究民族民間藝術,從一般研究民族民間藝術,到深陷其中的專業性、執迷不悟的研究等等。一句話,深切感受到:智慧在民間、技藝在民間、藝術在民間、大美在民間。

2013年12月,筆者考察廣西南丹里湖鄉集市上賣藍靛的場景。

2015年8月27日,筆者考察貴州織金小妥倮村縣級蠟染傳承人。

探尋過程是艱辛的,但探尋結果的收獲是豐滿的。所獲得幸福感大于各種困難與艱辛,我想說,如同少數民族一樣,雖然生活環境如此困難,甚至一貧如洗,但就是在這樣環境中卻創造出如此豐富的文化、高超的藝術、精湛的工藝、精美的服飾,這些,都折服了我、震撼了我,迷戀著我一直去探尋挖寶。

探尋的艱辛,首先是路途遙遠、崎嶇,民謠說“高山瑤、矮山苗,平地漢族居,壯侗居山槽”,苗族與瑤族等幾乎全住在高山野林山地之中,要到我們能找到寶藏的地方,幾乎都是人煙稀少很難去的地方。例如,為了從昆明到滇東北的永善縣,用了10個小時車程一站接一站(不是直達車),才到達永善縣縣城,但還沒到我們要去的村寨。

2015年10月29日,筆者與賈煜洲一起考察黃平革家蠟染。

其次,田野考察尋寶的困難之一,就是語言不通的障礙,吃住不適應是其二。調研對象都是少數民族的苗、瑤、布依、彝、水、仡佬等族群,她們是有語言,但無文字(因此,幾乎沒有文獻記載),即使是語言交流也是十分困難的。因此,有時,僅為防染工藝文化中的一個事實,或一套工具,或制靛浸染過程,則需要漫長時間的事實比對分析和千里迢迢的前去考證,也許在文字中只占一行或幾行的文字。作為讀者絕大多數會在理所當然的不經意中讀過,但錯誤的發現卻是令人憤怒的,似乎沒有原諒的余地,或者是不可原諒。

研究過程中,研究團隊的默契合作、擰成一股勁,是做好考察與研究的重要基礎。我們的團隊以3~6人構成,有教師賈煜洲(北京服裝學院,清華大學在職博士生),有在校碩士研究生趙雪園、黎光輝(已畢業)。分工明確,各負其責,3~6人團隊,在田野考察時是一個最佳團隊。專門負責拍照、錄像工作的賈煜洲,碩士畢業于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視傳系,她是最專業的拍攝、最佳的排版師,這確保了拍照、錄像的高精度、專業化,版式設計的專業化。錄音采訪整理、文獻文字整理,則由趙雪園、黎光輝來完成。其實,多數的田野考察是我全家出動,女兒賈煜洲負責拍照、錄像,愛人馬文靜負責測量與人溝通,我的角色是“導演”“決策”者,統籌各項采集資料、咨詢工作等。全家出動都是一家人,吃苦受罪都無法有怨有悔,都彼此心照不宣。其實,當每次滿滿的田野考察收獲帶來喜悅與成就感,使得一切困難消解的無影無蹤。家庭團隊田野考察的優勢,在我的項目研究中,體會和感悟得十分深刻。

2016年2月23日,筆者與女兒賈煜洲考察海南島五指山南圣鎮苗族蠟染。

2016年12月,課題組成員賈煜洲考察云南大理白族扎染工藝。

《中國少數民族防染工藝文化研究》課題,貌似是一個很小的研究點,其實不然,它所涉及的范圍相當廣泛,內容也極為豐富,以致于研究過程相當的難度。在這個點狀課題里,研究內容中不僅牽扯到點與線、點與面、線與面的復雜關系,還要涉及到不同地域或跨地域(貴州、云南、廣西等地)、不同族群(苗族、布依族、水族、彝族等)或跨族群的比較關系,同時,還要涉及到諸多學科交叉的整合關系,如人類學、民俗學、民族學、工藝學、宗教學、設計學、美學等。因此,筆者以調研為重點、分析為手段、考證為準則,采取“略小而存大,舉重以明輕”的方法,突出重點的來展開研究、考證與撰寫,雖然筆者在內容研究上力求其客觀、全面、系統、深入與準確,然而,在研究過程中發現是我力所不及與力所不能的。究其原因,一是中國少數民族防染工藝文化內容的博大精深;二是其分布地域太散、使用的族群太多;三是調研與考證過程中的語言溝通障礙(許多族群沒有文字);四是可借鑒的現有的研究成果“少、窄、淺”。這些都給研究成果的深度、廣度、水平帶來直接的影響。不具體的涉入其中,很少有人會完全體會到這方面研究的艱辛與難度。

2016年10月28日,筆者與賈煜洲一起考察麻江楓香染工藝。

在課題研究過程中,給我最大的震撼是,面對中國少數民族防染工藝文化研究,當今的時間“長度”已經不是過去的概念了,取而代之的是“遺忘”“消失”的速度、廣度與深度,是這個信息時代最大的、也是最嚴峻“現象”與“現實”。也就是說,代表中華民族的文化精華與文明特色之一的防染工藝文化,在當今的全球化信息大潮流中迅速的“被”陌生化、“被”邊緣化,有的地域已經“被”徹底的遺棄化。因此,感到課題的研究,是在與時間、與時代賽跑,在有限時間精力下,讓中中國少數民族防染工藝文化中“精華國粹”,得以系統、全面、有效的文字記錄與影響存留。

(三)

目前,還沒有一本系統、全面、深入的整理與研究中國少數民族防染工藝文化的成果專著。這既與中國少數民族防染工藝文化所獨有的厚重歷史與豐富文化極不相襯,更與中國少數民族防染工藝文化所創造的獨一無二的防染工藝智慧極不相襯。因此,研究目的明確、意義重大。

2017年7月,考察廣西南丹中堡苗粘膏染工藝時,試穿苗族服裝。

隨著全球化、信息化到來,隨著中國經濟強盛、旅游業發展與農業人口城鎮化,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防染工藝文化,必然會受到巨大沖擊而頻臨失傳。為此,整理、摸清非物質性的少數民族防染工藝文化的遺產家底,記錄、保存少數民族防染工藝的制作技藝文字資料與影響,分析、研究傳統少數民族防染工藝文化的價值,探索傳統少數民族防染工藝文化傳承現狀與當代保護方法,使少數民族防染工藝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顯得意義重大且刻不容緩。

該項目研究重點與核心成果,是考察、記錄、整理、分析、研究中國少數民族防染工藝文化中的工具材料與制作技藝。對防染工藝所呈現的圖案設計方法、圖案內涵、生活應用方式與藝術審美個性,展開深入的理論分析與深層的文化解讀,做出留下少數民族歷史文脈、文化記憶、村寨鄉愁的工作與貢獻。項目研究是以人類文化學的田野考查為基石,以行萬里路獲得的一手資料為重點,以生態文化學分析研究為手段,以綜合研究、比對研究為方法,對中國少數民族防染工藝文化中進行考察、研究、整理。在此基礎上,對中國少數民族防染工藝文化,首次做出了詳細記錄、深入研究與系統闡述。

2018年8月8日,賈煜洲考察六盤水滑石板村小花苗時的拍攝場景。

以微觀的學術價值而言,中國少數民族防染工藝文化研究,此成果彌補了這方面的不全面、不系統、不深入研究的缺失,為今后更深入研究打下了基礎。成果系統整理出、記錄下中國少數民族防染工藝文化物質與非物質的寶貴遺產現狀,以著作形式留下了農耕時代文化的歷史記憶,保留下少數民族多樣化的文化智慧與獨特性的藝術創造,具有久遠的歷史意義、文化價值與理論價值。因為防染工藝非物質性質、無形性的寶貴財富與獨特工藝經驗,在少數民族生活中只是生活中感性的經驗記憶與暫時的留存,如果現在不研究,那么這種工藝在全球化的浪潮中瀕臨滅絕而難以留下歷史記憶與先人智慧。成果研究了現存防染工藝的地域分布與民族類型,對防染工藝族群類型、工藝特色進行了細致梳理與解讀,對進一步研究防染工藝打下了基礎,具有很現實的借鑒意義與參考價值。成果進一步研究了防染工藝圖案造型與生活應用。解讀了防染工藝圖案的題材內容、造型方法,以及蠟防染、楓香防染、粘膏防染、扎防染圖案運用特色與生活應用方式,這對于當代設計學、民族學、藝術人類學研究,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與理論價值。成果以美學為切入點,解讀了生活中防染工藝的民族審美趣味與審美智慧,以及當下防染工藝文化的傳承方式、傳承現狀與傳承發展。從內涵、形式、工藝、使用美的角度,呈現了民族審美特色與個性,提出了防染工藝如何傳承發展建議與對策。這對如何欣賞民族服飾審美的藝術與智慧,如何傳承與發展防染工藝,具有一定的啟迪意義與參考價值。

2019年3月18日,筆者考察織金縣蠟染與刺繡,縣委副書記任洲麒陪同(中)。

以宏觀的民族文化價值而言,就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現狀來說,中國傳統工藝文化當中有很多的高超智慧、精湛藝術、豐富樣式,所以一定要在把這些智慧、藝術、樣式、精神提煉或轉化出來,用在當今的社會與生活中。所以說中華民族傳統工藝文化需要我們去挖掘,在工藝技藝文化的背后要挖掘精髓,要保留那種工匠技藝與執著精神。是那種執著精神,那種超越名利所做的研究與所做事業的精神,而不是當今信息化時代那種浮躁、那種快餐文化,那種既沒有根又沒有魂的東西。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對當今中國文化來說,缺乏的其實就是這個。現在提倡與強調的“四個自信”,其中“文化自信”在“四個自信”當中,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比其它幾個更重要。如果一個民族文化都不自信了,就會否定自己民族文化與民族傳統,也就不會去傳承自己的民族文化,甚至還會把自己的民族文化當做包袱或垃圾。如果中國當今文化“一水”全是西方化,這樣的結果其實不需要外來的戰爭,就文化這一項就把中國人打敗了。所以現在強調文化自信,就是要重新認識中國民族文化價值,需要挖掘民族文化中優秀與精髓的東西,挖掘民族文化的智慧,挖掘民族文化建構的民族藝術。只有這樣才能使中華民族傳統、民族文化以個性的魅力呈現給世界。從這個意義上說,研究中國少數民族非遺文化的方方面面,都對當今都有一種很高的價值、很久遠的意義。

2017年7月19日,筆者與賈煜洲一同考察廣西融水雨卜村梁桂英的楓香染工藝。

衷心感謝全國藝術科學規劃項目管理中心所搭建的這樣一個中國學術最高端學術研究的平臺!感謝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大力支持本項目研究!沒有全國藝術科學規劃項目管理中心投入基金,就沒有這樣的機緣完成此項研究;沒有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各種支持,就很難有這樣的收獲。更要感謝是,在田野調查過程中遇到所有支持與幫助過我的各族群、各地方、各層級的人士,沒有他們的鼎力無私的相助,就無法獲得真實地第一手資料。同時,還要感謝學術界專家不吝賜教,如教授魯曉波、李當岐、杭間、李硯祖、徐藝乙、呂品田、劉元風、徐雯、李超德、李立新、賀陽、玉時階、楊源、劉瑞璞、吳海燕等諸位所提供全面的專業指導!感謝貴州苗族蠟染研究專家楊文斌,貴州省民族博物館原館長、民族學研究專家吳光正,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貴州省文聯副主席、民族文化學者、作家余未人等支持與幫助!

筆者堅信:掌握大量的田野考察信息,采用比較研究方法,執著于科學研究精神,將永遠是學術研究的根基,也必將是完善專業研究方法與提升課題研究成果的根基。

項目簡介:

項目名稱:《中國少數民族防染工藝文化研究》,2014年度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一般項目,項目編號:14BG03187。

項目時間:2014.9.1~2017.12.31。延期至2018.9。

項目主持:賈京生,成員:賈煜洲(北服教師),趙雪園、黎光輝(已碩士畢業)。

項目成果:計劃25萬字專著,實際完成60余萬字專著。

階段成果:計劃4篇研究報告、1篇論文,實際完成10篇發表論文。核心期刊2篇(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北京服裝學院學報《藝術設計研究》),研討會論文集5篇,美學雜志與書籍收錄3篇。其中,6篇論文獲得優秀獎,1篇論文獲得二等獎。

作者簡介:

賈京生,男,漢族,1957年4月出生。1986年畢業于南京藝術學院獲學士學位,1989年畢業于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獲碩士學位(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研究生期間師從于中國著名設計理論家、設計教育家雷圭元教授。

現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長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印染實驗室主任。研究方向為染織藝術設計、理論與歷史研究。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負責人,北京市社科基金重點項目負責人。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點項目成果通訊鑒定專家,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文化部文化藝術研究項目結項成果鑒定專家,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評審專家。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博士論文評審專家,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評估委員會博士論文評審專家,教育部藝術類新專業網絡評審專家,教育部高校大學計算機課程教學指導委員會文科計算機基礎教指委委員。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專家、客座教授,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設計學院客座教授等。2011年-2017年,中國國際家用紡織品創意設計大賽評委、新聞發言人,中國家紡行業協會高級設計師、家紡藝術文化專業委員會委員、流行趨勢研究員,中國流行色協會理事、色彩教育委員會委員,中國民族建筑研究會專家。

圖、文:染織服裝藝術設計系

賈京生教授

? 2024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北京市海淀區清華園1號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100084

? 2024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联系我们: 泗洪县| 仪陇县| 翁源县| 北票市| 麟游县| 宁国市| 牙克石市| 和平县| 博野县| 长垣县| 叙永县| 常州市| 漳平市| 浠水县| 昌都县| 赤壁市| 昭觉县| 开平市| 孟津县| 兴义市| 汝州市| 新闻| 灵山县| 新巴尔虎右旗| 谷城县| 和林格尔县| 兴国县| 万山特区| 体育| 彭阳县| 达拉特旗| 平顺县| 新乐市| 铁力市| 芦溪县| 青州市| 喀喇沁旗| 淮南市| 米易县| 潮安县| 霍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