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自己的本土文化,是有5000年的文化傳承,讓大家來認同,形成我們自己的對本土文化的一種自信和自覺,我想這一點是非常關鍵的。讓(作品)更好地講述中國故事,傳達中國的聲音,表現中國的當代?!獜堝_
作為中國彩塑藝術的杰出代表,“泥人張”自清代道光年間由民間藝人張明山始創后代代相傳,至今已有180多年的歷史,以鮮明的特色、獨有的價值享譽海內外。
如今,這門在大眾看來“玩泥巴”的藝術,在“泥人張”第四代傳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顧問張锠的大力繼承創新中,遠遠超越了原先的“泥”的藝術范疇。他說,他要倡導的是“大泥人張”的概念。
創作的根本是人。人的審美追求、人的藝術表現、人的藝術觀念等等都在變。怎么能夠在這個變化當中進行“活態傳承”?
非遺本身要融入時代,要反映生活。
其實,在“泥人張”每一代的傳承中,都會出現不同的題材,背后映射的正是時代的變化。比如新中國成立后,由于政府的重視和扶持,“泥人張”傳人進入到了文藝創作、教學科研等單位工作,就創作出了不同于以前的許多表現新人新事新風貌的作品。
張锠便是這一時代變化的見證者、受益者。他自小得家傳“玩泥”,又在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系統學習泥塑、雕塑,不僅繼承了“泥人張”彩塑藝術精華,還借鑒了國內外的藝術形式,形成了造型夸張簡潔、型色和諧統一的現代裝飾風格。他在題材、材料、形式等方面大量嘗試,甚至還將“泥人張”從架上彩塑作品拓展進入城市公共空間。
泥人張來自于民,還要還于民,不單純是在小的空間環境里,比如小的禮品、小的藝術品,還要在更大的環境空間里邊(展示)。
2006年,“泥人張”入選了我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我國繽紛多姿的民間文藝百花園里,無數像“泥人張”這樣古老而珍貴的文化遺產,從解放前一門單純解決溫飽的手藝,到如今成為了國家重視、人民喜愛的美好藝術。
提供:雕塑系教授張锠
轉自:中國文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