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21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喜迎70周年華誕之際,香港求是科技基金會聯合清華大學,在清華大學蒙民偉音樂廳舉辦了第25屆“求是獎”頒獎典禮。清華大學和香港求是科技基金會特別委托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擔綱本次頒獎典禮的整體形象和儀式設計。
頒獎典禮主視覺設計
工業設計系展示設計專業
25年前,香港著名愛國企業家查濟民先生胸懷科技強國的初衷和理想,在 “科學技術就是第一生產力”的精神感召下,創立了求是科技基金會,并設立“求是獎”。獎項的設立,對于增強國家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對于營造尊重科技人才的良好環境,對于改善獲獎者的生活條件都發揮了重要作用,為國家科技發展和經濟騰飛作出了貢獻。
“求是獎”設立以來,先后有50多人次清華教師和校友獲獎。在本屆頒獎典禮上,設立以來第二次頒出的“求是終身成就獎”授予了物理學家楊振寧先生,邵峰、顏寧兩位學者分享了今年的“求是杰出科學家獎”。流感等重要病原致病機制防控團隊和12名青年科學家分獲“求是杰出科技成就集體獎”和“求是杰出青年學者獎”。
隆重的頒獎儀式,見證著科學精神薪火相傳;莊嚴的獎項頒發,更是將學者至誠的思想和境界傳揚四方。清華美院由黨委書記馬賽教授領銜,與青年教師陳洛奇一起帶領展示設計專業團隊進行了深入調研,出色完成了本次頒獎典禮的整體形象和儀式設計任務。
在大眾的普遍印象中,科學家似乎總擺脫不了只會搞科研,不會生活的刻板印象。而實際上,很多科學家是十分具有生活情趣的,他(她)們熱愛美,也善于發現美。比如,楊振寧先生在科研之余,就時常自己制作微電影,發掘并記錄生活中的美好瞬間。
頒獎典禮現場-楊振寧先生被授予“求是終生成就獎”
如何讓一個以科學家為主角的頒獎典禮,兼具形式感和美感?成為了美院設計團隊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美院設計團隊對蒙民偉音樂廳內外的整個空間布局進行了詳實的考察。馬賽老師提出,應充分利用場地現有的高燈柱、退臺式廣場等特點,進行層層遞進式的空間設計,從而充分烘托出頒獎典禮莊重的儀式感,以及科學工作者蓬勃的朝氣感,不僅要讓科學工作者們感受到獨特的頒獎氛圍,更要讓社會大眾意識到科學的無限魅力。
陳洛奇老師具體描述了設計思路:“蒙民偉廣場現有的九個燈柱在橫縱向上定義了活動場地的邊界,通過對柱體四個立面的視覺化處理,我們希望使柱體之間具有連續性的畫面語義,進而將整個柱群在視覺上關聯為一個整體,從而圍合出具有開放性氣場的空間場域,渲染典禮氛圍。”
頒獎典禮現場 - 蒙民偉廣場整體空間及形象設計
除了廣場現有的高柱體外,為了突出儀式感,在主入口兩側還設立了本年度獲獎人的信息柱,其上印有包括獲獎人頭像、獲獎獎項名稱,以及個人和團隊簡介等信息。這一設計形式充分體現出對科學家的尊重,并特別設計了一個合影留念區域,彰顯了設計的人性化理念。此外,在進入頒獎會場的大道上,還用明黃色在地面上標注了年份信息,代表著“求是獎”的發展歷程,寓意著“求是”精神將伴隨著一代代科學工作者不斷前行,永不止息。
入口處 – 獲獎人信息柱
主形象墻設計
陳旭與求是科技基金會主席查懋聲交談
獲獎者合影
頒獎典禮現場
為了紀念第25屆“求是獎”頒獎典禮在清華大學舉辦,此次典禮的主背景形象設計中,設計團隊將代表清華大學的紫色和代表求是科技基金會的綠色進行了結合,在大面積穩重的顏色中適度加入了局部的鮮亮顏色,提升了整體畫面的活躍度。
陳洛奇老師還特別選用了日晷這一經典元素代表清華,利用其上原有的24個刻度,分別指代“求是”獎已走過的24個年華,并將日晷指針的影子指向金色的25這一數字,寓意了“求是”科學獎新的一個輪回的開始,實現了清華元素與“求是獎”在形式上的巧妙關聯。
日晷與“求是獎”25周年的設計結合
通過參與此次“求是獎”頒獎典禮整體形象和儀式設計,清華美院設計團隊的老師和同學們一致認為,在藝術設計學科的研究和實踐中,應同樣秉持“求是”精神,不斷探索人類認知的邊界,并運用科學的思維和方法進行總結,從而使藝術設計與科學真正結合,豐富人類的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
圖、文:展示設計專業“求是獎”頒獎典禮設計團隊、求是科技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