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CN EN
首頁   /   新聞   /   新聞動態   /   正文

分享

清華美院賈京生教授就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獲得優秀項目接受采訪
2019.09.29

采訪者:

中國文化報記者:連曉芳

中國藝術科技研究所:李罡、姚宇航

受訪者:

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負責人:賈京生

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組成員:賈煜洲

時間:

2019年5月21日

地點: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B364工作室

賈京生接受采訪。賈京生(中),李罡(右),姚宇航、連曉芳(左)

賈煜洲接受采訪。連曉芳(右),李罡(中),賈煜洲(左)

中國藝術科技研究所:姚宇航(左),中國文化報記者:連曉芳(右)

中國藝術科技研究所:李罡

一.為堅守民族文化根脈存志

記者問:

1.聽說您的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中國少數民族防染工藝文化研究》,結題獲得優秀項目,請您談談項目研究的概要情況?

賈老師答:

我負責的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一般項目《中國少數民族防染工藝文化研究》,是2014年獲批的,項目組成員有賈煜洲(北服教師),趙雪園、黎光輝(碩士畢業已工作)。按計劃是2017年12月結題,但延期到2018年9月結題。原計劃以25萬字專著稿結題,實際完成60余萬字專著稿,結題獲得優秀項目。原計劃是4篇研究報告、1篇論文的階段成果,實際完成10篇發表論文。核心期刊2篇(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北京服裝學院學報《藝術設計研究》),研討會論文集5篇,美學雜志與書籍收錄3篇。其中,6篇論文獲得優秀獎,1篇論文獲得二等獎。這就是整個項目概要情況。

我這個項目的研究重點與核心成果,是考察、記錄、整理、研究與撰寫少數民族防染工藝文化中的工具材料、制作工藝與技藝。對防染工藝中圖案設計方法、圖案內涵與形式、生活應用方法與藝術審美方式,展開田野考察、理論分析與系統解讀,目的是為留下少數民族的防染工藝、文化根脈、村寨鄉愁的做出一些記錄貢獻。項目研究方法,是以人類文化學的田野考查為基石,以足行萬里路獲得的一手資料為重點,以生態文化學分析研究為手段,以綜合研究、比對研究為方法,對少數民族防染工藝文化進行考察、記錄、整理、研究。我想這個項目研究成果,可以說是首次做出了較詳細記錄、較深入研究與較系統闡述。

賈京生主持《中國少數民族防染工藝文化研究》,獲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優秀項目

賈京生撰寫的《中國少數民族防染工藝文化研究》專著稿,60余萬字

2011年8月考察云南屏邊縣苗族蠟染(右:賈京生)

記者問:

2.您這是超額完成研究計劃呀,通過您的介紹我也大體上也了解了一些研究內容。在這我想問:在當今工業化與信息化的時代,您研究農耕時代的少數民族防染工藝有何特殊意義?

賈老師答:

宏觀上有多大意義與價值,我不敢說,但是目前還沒有一本系統、全面、深入的整理與研究中國少數民族防染工藝文化的專著。這既與中國少數民族防染工藝文化所獨有的博大精深文化極不相稱,更與其工藝文化所創造的獨一無二的防染工藝智慧極不相稱。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隨著全球化、信息化到來,中國經濟強盛、旅游業發展與農業人口城鎮化,少數民族傳統防染工藝文化已經受到巨大沖擊而頻臨失傳。所以,記錄、整理、摸清少數民族防染工藝文化遺產家底,尤其是記錄、保存少數民族防染制作工藝的文字資料與圖片影像,研究少數民族防染工藝文化的價值、傳承現狀與當代保護方法,使少數民族防染工藝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顯得意義重大、刻不容緩呀。

就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現狀,從民族文化價值角度來看,西南少數民族傳統工藝文化中有很多的高超智慧、精湛藝術、豐富樣式,所以,我們一定要在把這些智慧、藝術、樣式、精神,記錄、整理、研究出來,不能讓這些珍貴的遺產在工業化、信息化時代的我們手中丟掉,而應該使這些成為中國文化多樣性之一中的精髓,成為世界文化多樣性中的奇葩。還有,面對這些珍貴遺產,還可將其提煉或轉化出來,用在我們當今的社會生活里與藝術創作中。所以說,少數民族傳統工藝文化需要我們去挖掘其精髓、探索其智慧與汲取其藝術,尤其要傳承民間藝人中那種工匠技藝與執著精神。學習那種執著精神、那種淡泊名利的研究與所做事業的精神,而不是當今信息化時代那種浮躁性的快餐文化,那種既沒有根又沒有魂的東西。目前,國家提倡強調的四個自信,其中一個自信就是文化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文化自信比其它幾個更重要。如果一個民族文化都不自信了,就會否定自己民族文化、民族傳統與民族工藝,也就不會自覺的傳承自己的民族文化,甚至還會把自己的民族文化當做包袱或垃圾。所以,現在強調文化自信,就是要重新認識中國民族文化、民族工藝價值,需要挖掘民族文化、民族工藝中優秀與精髓的東西,挖掘民族文化的智慧與藝術。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民族文化以個性的魅力呈現給世界。從這個意義上說,研究少數民族染織“非遺”的方方面面,對過去、現在與未來都有著很重要的意義、很久遠的價值。

2013年12月考察廣西南丹白褲瑤粘膏染(右:賈京生)

二.為留住民族工藝智慧而立言

記者問:

3.您申報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中國少數民族防染工藝文化研究”課題,其初衷是為了什么?您又為何如此的長期著迷、執著課題研究?

賈老師答:

這個項目研究的初衷與目的,決定著研究過程的長短與質量。研究的初衷,并不帶有任何“功利心”。初衷是興趣的使然,興趣決定執著研究的使然。因為興趣與執著的使然,不是無緣無故、無因無果的,而是被傳統少數民族多樣的服飾文化、精湛的手工技藝、豐富的藝術魅力所吸引,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還有,我覺得作為一位清華大學教授,有義務、有責任在這些傳統民族工藝文化消失之前,趕緊把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記錄與保留下來,讓民族文化之根、之脈與之魂,留下文字記載來傳給后世的人們。初衷非常簡單,這也是我的項目研究與別人不一樣的地方,有些人是為了項目而進行項目研究,我是2010年評上清華教授的,2014年拿到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的。

2015年8月考察貴州織金歪梳苗蠟染(左:賈京生)

我這個項目研究,確實經過了很長的時間過程與研究積累,也取得了一些小小的成績。研究始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時至今日也20余年了。當《蠟染藝術教程設計》在2002年、2003年先后評為清華大學精品課程與北京市精品課程之后,就全身心的投入到此課題教材的資料收集、理論研究、實驗創作與教材撰寫之中,盡管因教學工作、學術會議以及社會工作的影響時有中斷與間歇,但執著于《蠟染藝術教程設計》教材的研究與撰寫毫不松懈。七個春秋轉眼逝去,《蠟染藝術教程設計》在2010年由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44萬字),同年,也榮幸的成為國家級精品課核心教材。而2009年《民間手工蠟染技藝傳承與應用》研究,申報清華大學藝術與科學研究中心柒牌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與保護基金項目獲批后,又歷時3年田野調查與文獻研究,2012年結題獲得優秀項目。當年又獲得年度清華大學文科出版基金項支持,2013年出版了58萬字專著《中國現代民間手工蠟染工藝文化研究》。隨著田野考察、科研方法與教學經驗的逐漸積累,研究項目接二連三的申報成功。作為項目負責人,2013年獲得清華大學藝術與科學研究中心柒牌非遺項目《廣西南丹白褲瑤粘膏染工藝研究》,2015年獲得北京社科基金重點項目《中國白褲瑤粘膏染工藝研究》,2016年獲得清華大學自主科研計劃課題項目《貴州惠水布依族楓香染工藝文化研究》、獲得清華大學藝術與科學與研究中心柒牌非遺保護與傳承研究項目《中國少數民族楓香染工藝比較研究》。2015年出版的《中國現代民間手工蠟染工藝文化研究》專著,獲得第七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著作獎三等獎。這些項目研究,讓我在收獲了研究經驗的同時,也反思與變換研究思路,探索更合理的田野考察方法。

這次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中國少數民族防染工藝文化研究”,是在以往經驗基礎之上,經歷了長達13年之久的田野調查、資料收集、整理思考的積累。期間,考察了貴州、云南、廣西、海南、湖南、四川6個省,深入到貴州省貴陽、烏當、白云、花溪、清鎮、開陽、修文、水城、六盤水、鐘山、盤縣、六枝、遵義、安順、西秀、普定、鎮寧、畢節、黔西、大方、納雍、織金、赫章、威寧、凱里、榕江、黃平、鎮遠、臺江、黎平、從江、丹寨、荔波、貴定、龍里、獨山、三都、平塘、羅甸、長順、惠水、望謨、安龍等45個縣市。云南省昆明、大理、巍山、永善、昭通、蒙自、元陽、屏邊、文山、馬關、麻栗坡、富寧、紅河、開遠、個舊等地。廣西南寧、桂林、龍勝、融水、三江、那坡、田林、隆林、南丹、羅城、河池、百色等地。湖南省鳳凰、保靖、芷江、懷化等地。四川省古藺、珙縣、筠連、敘永等地。海南島省保亭、五指山、瓊中、海口等地。考察的地域縣、市共有89個。走訪了近200余個村寨(有反復前去的)。調查的少數民族有苗族、布依族、彝族、瑤族、白族、畬族、仡佬族、亻革家、西家等,涉足的支系有白苗、紅苗、黑苗、青苗、紅頭苗、大花苗、小花苗、歪梳苗、偏苗、素苗、漢苗、白倮人、紅倮人、白褲瑤、長衫瑤、青褲瑤、紅瑤等等。拍攝圖片12萬余張,拍攝影像約560分鐘,采訪錄音約640分鐘,采訪錄音整理和文字記錄文字10萬余字。最終撰寫出60余萬字的《中國少數民族防染工藝文化研究》,今年結題并獲得優秀項目。

2016年2月考察海南島五指山苗族蠟染(左:賈京生)

在本課題的田野考察研究中,給我最震撼的感受是面對現存的少數民族防染工藝,當今時間“長度”,已經不是過去的時間“長度”,取而代之的是“遺忘”“消失”“滅絕”的速度、廣度與深度,是這個時代最大的、也是最嚴峻“現象”與“現實”。代表中華民族文化精華與藝術特色之一的防染工藝,在當今全球化、信息大潮流中迅速的“被”陌生化、邊緣化,甚至“被”徹底的遺棄化。所以我深深感到課題的研究是在與時間賽跑,是在有限的時間與精力的條件下,努力讓“精華國粹”的少數民族防染工藝文化,得以系統、全面、深入的文字記錄與影像存留。

記者問:

4. 中央提出傳統文化振興戰略,您覺得對傳統工藝技藝保護有怎樣的意義?

賈老師答:

由農耕社會向著工業社會、信息社會的轉型過程中,少數民族生活方式很大程度上,面臨社會結構的調整、勞作方式的改變、各種文化的交融以及生活習俗信仰變化帶來的改變甚至沖擊,其中,最大改變之一,是工業化生產帶來對傳統手工工藝與手工技藝的沖擊,這在世界范圍內也是一個具有普遍性的問題。中央提出傳統文化振興戰略,從價值判斷、文化認同以及措施導向等方面做出了及時而準確的定位,并指明了方向,提出了在發展現代工業技術與現代信息技術同時,傳統工藝文化傳承與民族文化發展的中國方案與趨勢方向,具有重大的意義。

傳統文化振興戰略,有助于引領人們認識農耕文明手工工藝的價值,有助于從根本上促進傳統民族文化、民族工藝、民族藝術的保護與傳承。我們不能忽視傳統民族文化、工藝特色和歷史積淀,對于傳統手工藝而言,保護的首先是一個文化的空間、文化的載體、文化的特色,有助于避免利益驅動下的盲目開發和嚴重破壞。

2017年7月考察廣西融水楓香染

(右:賈煜洲)

三.為探索民族藝術魅力而踐行

記者問:

5.您覺得少數民族服飾工藝與服飾藝術的魅力在哪里?如何感悟與體驗的?

賈老師答:

少數民族服飾工藝與服飾藝術的魅力,在于不同支系族群的工藝個性與服飾藝術的獨特,形式上太豐富多彩了、太精美細膩了!內容上更是有文化的傳承性、濃郁的人情味、厚重的歷史感!先給您講一個感人的故事吧,少數民族的族群文化傳承特別好、社會倫理特清晰。比如黃平亻革家人結婚吧,通常有一個習俗,結婚必須要穿盛裝,穿多少套件呢?通常是3、5、7、9套件,最少也要穿三件,裙子要三件,上衣要三件,這是她們的傳統習俗必須穿單不穿雙。那么怎么穿這3件呢?在這里顯得極為有文化傳承性,很講究。不像漢族,穿著只要漂亮就行。第一件最里面,穿著奶奶做的服裝,因為奶奶最貼心。第二件中間衣服,是最崇敬的人媽媽做的,是生她養她的母親親手做的。第三件穿在最外面的服裝,是自己做的,是展現自己心靈手巧的服裝。你看這三層服裝穿著多講究呀,多有文化呀!一層、二層、三層,最里面是奶奶送的服裝最貼心,中間是媽媽送的最親的人,最外面是自己的,就是顯示自己的手藝多強、刺繡多好、蠟染多漂亮。這種敬祖之心、敬畏之心,這種文化倫理秩序,這種代際之間的人情味,這種家族族譜歷史傳承關系,就相當于我們漢族的家譜文化。可惜漢族家譜現在已經丟掉了,是吧?爺爺的爺爺我們已經不知道是誰了,不知道我們從哪里來的、到哪里去的?你看少數民族婚禮盛裝三套件衣服,很好的體現對家族文化的傳承與歷史記憶。這是對內的關系,對外少數民族的倫理秩序也是很清楚的。小孩穿什么圖案的衣服?待嫁的穿什么款式、什么圖案的衣服?已經結婚了穿什么款式、什么圖案的衣服,生了孩子后穿什么款式、什么樣圖案的衣服? 老年人穿什么樣衣服?在少數民族服裝中基本上能夠體現出來。孩子的服裝與圖案,提示你要愛護小孩子。待嫁姑娘服裝與圖案,顯示出是待嫁姑娘,小伙子可以追求她,服裝上的圖案符號非常明確。不在裙子上就在頭飾上,總有一個地方會顯示出待嫁姑娘。婚后的服裝穿著,就不許穿待嫁服裝與圖案了。倫理很清晰,不能亂來。老年人是老年服裝與圖案,要敬重長者,這是一種非常明確的倫理關系,也是不同年齡段的審美關系。這些在漢族服裝文化中全沒了,所以說這就是越研究越覺 得里面東西太多,所謂的少數民族服飾文化與圖案藝術“博大精深”,不是一個空洞的贊譽之詞、嘩眾取寵之詞,而是發自內心的真正體會與感悟。

對于服裝款型與圖案藝術,更是讓人著迷。比如苗族的歷史、習俗、信仰、文化、宗教等,都會在兩個載體上反復出現,一個是苗族古歌,一個是苗族服裝,包括服裝圖案,因為苗族有語言沒有文字。服裝是記載歷史的媒介之一,通過服裝款型、刺繡與蠟染圖案來表現他們的歷史。比如織金歪梳苗上衣袖子上的四道顏色,是代表著四次歷史遷徙。第一道是遷徙到哪里,第二道是遷徙到哪里,第三道是遷徙到哪里。盡管現在顏色有點亂,但是,他說是代表了他們的遷徙路線,相當于文字記載。還有,她們服裝上精美無比的防染圖案,越傳統、越老舊的越美。世界上最精細的蠟染圖案在織金歪梳苗那里,細如毫發、精美絕倫;世界上最工整的蠟染圖案在黃平革家那里,格律嚴謹、理性奔放;世界上唯一性的防染工藝,是白褲瑤、長衫瑤、中堡苗粘膏防染工藝。為什么說越老、越舊的服飾圖案越好,因為一是老舊的傳統圖案,是經歷了數代人打磨后的圖案樣式、圖案布局、圖案色彩,非常經典、非常精美、非常耐看,現代人如要將其改變,很難出現那種經典之美。二是老舊的傳統服飾圖案全部是植物染,色彩沉穩、含蓄、高雅,而不是現代化學染的那種艷俗、浮躁、刺目。傳統的防染圖案有形態美、材質美、色彩美,有匠心,有境界,有情感寄托。非常遺憾的是,現在的傳統防染圖案還有留有其形式,我們還能夠通過直觀的視覺來解讀,而內涵之意、故事之美,大多數已經無法解讀了。防染圖案表現的是什么?有的她們可以說出來,有的也說不出來了。留存的防染圖案越來越空殼化了,只是圖案形式了,這是一個大問題啊。

2018年8月考察六盤水花苗蠟染

(右:賈煜洲)

記者問:

6. 賈老師您說的非常好,圖案內涵研究刻不容緩呀。下面,我要問一問賈煜洲老師了,作為課題組成員,什么時候參加的?有什么感受與感悟?對你的專業設計有何影響?

賈煜洲答:

在我上大一時(2010年),第一次跟著他田野考察,后來每年假期都會跟著他一起出去。起初像一個跟隨的旅游者,看著他們忙活,慢慢轉變成了小幫手,幫忙去拍一些東西。我的專業是視覺傳達設計,上過專業攝影、攝像課程。當他做采訪時,我專門負責攝影與攝像。隨著不斷田野考察與學習,我逐漸被少數民族服飾美與工藝智慧所吸引,為少數民族手工藝人的工匠精神所感動。當我在2017年做研究生畢業作品時,選擇了少數民族文化主題,以玻璃材料做了一個動態的聲光電裝置藝術設計作品,將多年的田野考察積累與少數民族圖案中美的內涵與形式融合在一起,完成《夢幻苗語-蝴蝶媽媽》的系列作品,動態、立體展現了貴州苗族神秘、夢幻、美好的意境,希望通過作品引發觀者情感的互動、文化的認同和心靈的共鳴,使這些即將消失的美麗圖案為更多的人所知所感。當時,展場上作品效果非常好,很多人看后都加了我微信,問我這個作品后面還有沒有繼續的開發可能。我覺少數民族文化與藝術,對我的影響是出乎預料的巨大。

四.為研究民族非遺方法而耕耘

記者問:

7.繼續請問賈老師,您曾提到做研究是從一個點到一個面,從點開始切入進去,然后是一個全面的展開,這個展開還有包括許多交叉學科,不光是蠟染工藝,在這方面您有什么學科交叉的融合呢?

賈老師答:

就我的課題研究來說,無外乎是研究防染工藝是什么樣、為什么是這樣的問題?防染工藝是什么樣?就是要完整而準確的了解清楚。涉及到少數民族語言我們不懂,又無文字記載,這就需要腿勤一點,嘴巴快一點,時間積累長一點,手上記錄多一點,腦子問題邏輯一點。防染工藝到底是什么?什么樣?其實了解清楚是非常難的。尤其是在現代工業化、信息化的社會里,需要甄別少數民族防染工藝鏈環節上與圖案上的真與偽。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把以訛傳訛的東西都去掉,才能準確而真實找到少數民族的防染制作工藝、圖案以及防染生活用品。

然而,只研究是什么樣還不夠,還要研究為什么是這樣的?這樣就會涉及到許多其他學科,比如涉及到民族學、人類學,涉及到設計學、審美學,涉及到思想觀念與宗教信仰,涉及面廣泛了許多,涉及到那么多學科該怎么辦呢? 因為我是設計學、美學為主要研究領域的,分析什么是美,什么不美這是我比較擅長的。人類學對于我來說,隨著我多年來的實地田野調查,慢慢會迎刃而解并學習到很多東西。實際上是在研究過程中學習、學習過程中研究。我覺得研究和學習也是一項邏輯關系,是緊扣在一起的。在這個過程中,我是比較在意跨學科的東西。比如人類學,現在有文化人類學、技術人類學、藝術人類學、影像人類學、語言人類學等等,人類學中這些高度綜合又高度細化的新學科是有道理的。人類學是研究人類生物性和文化性的學科。但是,綜合性的文化人類學、藝術人類學那就不一樣了。比如說技術人類學,在我研究的領域中就涉及到防染工藝制作,它是怎么做出來,這里面既含有技術學,又含有人類學。從技術人類學角度來研究它,和從工藝角度來研究是不一樣的。工藝的背后與人類文化有什么關系?那就完全是不一樣研究層面,所以說我是邊干邊學,學無止境。研究需要跨界,不跨界是不行的。從設計學、審美學或者美術學這幾個領域慢慢擴展,邊干邊學,邊學邊干,如此往復。我覺得做學問必須是一個漫長過程,如同體育運動中的“馬拉松”,一定要長期積累。沒有長期積累,就談不上研究與教學。我經常跟我的博士生說:研究要坐十年冷板凳,但是現在都坐不住,心猿意馬,我常常批評他們,他們體會不到我的狀態。

賈京生介紹收藏云南彝族蠟染上衣,賈京生(右),連曉芳(右二),姚宇航(左二),李罡(左)。

記者問:

8.看到您的學術成果都是超預期計劃的,計劃專著稿25萬字,完成的卻是60多萬字。計劃論文一篇,發表的是十篇,還有兩篇核心期刊,您能講講為什么能夠超額完成嗎?

賈老師答:

數量上的多與少,其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研究出東西,要實實在在,要有分量。因為我覺得任何研究,都要細化、具體與深入。做研究忌諱抽象化和虛無縹緲,說大話其實是沒有“內涵”的。比如說博大精深,講到“博”,怎么才能體現“博”?我喜歡把它展開來,這一展開有時就收不住了。哪方面體現了“博”?哪方面體現“大”?“精深”同樣也是。當然,這在我的專著稿中沒有做出具體闡述,但我說的是研究方法。對于少數民族一件事、一個用品、一種工藝等,一定要深入解讀出一、二、三來,甚至更多,而且還要找出證據來證明是對的。證據當然是越多越好,而且有時是越找越多,尤其是在田野考察研究時。所以,我的論著稿就超過原計劃的字數,有時是沒法控制的。但我想是“先多后少”為好,首先是要多,多的田野考察、多的積累、多的實踐體驗、多的信息渠道——即多多益善。在此基礎上多的提煉、多的甄別、多的分析綜合——即厚積薄發。我的看法是這樣,對于別人來說“多”未必是好事,因多數人看得會覺得很累,但是,我的目標是盡量把它記錄得更全面、更系統、更完整一些。比如防染工藝鏈從哪里開始,到哪里結束,中間的環節越完整越好,這是我所追求的。第二個是越具體、越細膩越好,到底是怎么做的具體與細膩?這也是我是追求的系統、深入、具體的東西,需要準確的數據化、量化。如果這個工藝追問不下去了,那就到此為止;如果還能追下去,就一直追到窮盡為止——即打破砂鍋問到底。所以,我總是想盡量多的把它(工藝過程)留存下來,這是我研究問題的一個出發點。即要完整、要系統、要深入、要落地,要落到實處。如果研究的問題不落地的話,就像是現在的論文,通篇拋大而空的概念,實際問題都不解決了,或者是提一些新鮮的詞、時髦的概念。像寫文章似的,這一段要寫什么,就要把這一段東西說得完整、說得自圓其說。

賈京生介紹收藏貴州蠟染百褶裙,賈京生(右),連曉芳(右二),李罡(左),姚宇航(左二)。

記者問:

9.您的回答內容已經超過我想問的問題。您提到這次課題是您歷來田野調查時間最長、最深入的,去了大約有6個省市、45個縣市,跑了那么多的村寨,采訪了那么多傳承人,有沒有特別令人難忘的一些事情?

賈老師答:

田野考察中難忘的事兒太多了!如果從專業的、現存“非遺”角度來說,最讓我難忘的有幾個點。

第一個是從江岜沙苗寨,岜沙是號稱中國唯一一個帶槍的部落,有鐮刀剃頭的習俗,岜沙苗寨這個點讓我非常難忘。這里的民族“非遺”保存得非常完好,衣食住行用的文化習俗都還存在。為什么說印象深刻呢?因為岜沙苗寨保存的防染工藝、服飾工藝、族群習俗非常完整,而這里旅游卻是那么的發達,外來文化侵擾還是那么的嚴重,但農耕時代生活方式與工藝制作卻保存得那么完整,它的完整性讓我感覺非常震驚。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案例。第二個是白褲瑤族群。在貴州荔波、廣西南丹兩省接壤的地方,只有這一地區有白褲瑤族群。這里和從江岜沙一樣,農耕時代的族群習俗與防染工藝鏈保存得也是非常完整,從種棉、紡紗、織布、刺繡、畫粘膏,從畫粘膏染圖案、制作服飾穿著,到生活中的族群習俗都還完好的存在著,他們自己族群意識、凝聚力極強,還有自己組織的白褲瑤研究協會,來做本族群的學術研究,我覺得非常好并讓我印象深刻。第三個地方是云南麻栗坡的彝族。麻栗坡是在滇東南角的最邊緣地帶,說麻栗坡這個地名好像很陌生,其實,說到中越老山之戰地方,大家都知道。離麻栗坡縣大概有40公里,有一個彝族白倮人聚居的寨子叫城寨,開車大約7個小時才到,路況極為惡劣,很少有游客光顧。民族劃分時將他們歸為彝族,但他們自己認為是白倮人。過去白倮人族群意識、領地意識極強,從不與外族通婚。當我們進入到城寨時發現其族群文化保存得非常完整。尤其是蠟染服裝,蠟染服裝從嬰兒開始,然后到小孩,再到青少年,一直到成人結婚,每個年齡段圖案都不一樣,可通過服裝蠟染圖案區分年齡差,但是整體上看,其蠟染圖案又是“白倮人”這個族群的。從中可以看到他們民族蠟染圖案多有工藝智慧和藝術個性,從頭帕到上裝,再到百褶裙,都是地地道道自己做的,其印象是極為深刻。相反的印象深刻是什么呢?千里迢迢去了以后,傳統的防染工藝全都沒有了,明明書中有蠟染記載的地方,來了以后很失望。工具是“刀槍入庫”了,原用的材料全部是化學材料、化學染料,既沒有了手工工藝,又沒有了手工用品,族群服裝還被漢族同化了,這是非常遺憾之事。如貴州麻江的畬族,文獻中有楓香染工藝的記載,但是,現在其工藝與服裝已經徹底找不到了。

賈京生介紹收藏國外蠟染實物,賈京生(右),連曉芳(右二),李罡(左),姚宇航(左二)。

記者問:

10. 聽您講這些,都覺得特別動人,您的積累太深厚了,特別有亮點,謝謝您了!

賈老師答:

謝謝您!謝謝您們三位前來采訪!您過獎了,要不看看我收集的防染工具與防染實物?要不先看工具,我覺得防染工具都特別有意思。

賈京生介紹收藏的防染工具。左:姚宇航,中:連曉芳,右:賈京生

圖/文:染服系賈京生提供

轉載自:今日頭條/消費關注

? 2024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北京市海淀區清華園1號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100084

? 2024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联系我们: 绵竹市| 武清区| 江北区| 莱阳市| 永顺县| 天祝| 临海市| 潮安县| 昌图县| 沂水县| 衡水市| 略阳县| 郓城县| 马鞍山市| 石阡县| 中阳县| 睢宁县| 怀仁县| 罗定市| 修文县| 临泉县| 保亭| 奉贤区| 维西| 山东省| 北辰区| 新郑市| 新沂市| 措勤县| 广德县| 上饶县| 常德市| 英吉沙县| 藁城市| 会理县| 喀喇沁旗| 于都县| 偃师市| 玛纳斯县| 手游| 谢通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