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CN EN
首頁   /   新聞   /   新聞動態   /   正文

分享

訪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面人湯)第二代傳承人、 著名面塑藝術家、清華美院校友董鳳歧
2019.11.07

2019年9月30日晚,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招待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黨和國家領導人與4000余名中外人士歡聚一堂,共慶新中國70華誕。國慶招待會上,民間面塑作品《盛世歡歌》出現在主賓席上。這組面塑以“民族團結、喜慶歡歌”為主題,表現全國各民族身著節日盛裝,載歌載舞,團結共慶的歡樂場面,面塑人物神態造型寫真,生動活潑,富有濃郁的節日氣息,各族群眾的歌舞形象與長城、華表、和平鴿相呼應,富有昂揚向上的時代精神,喜慶熱烈,氣勢恢弘。《盛世歡歌》主創人員董鳳歧為山東工藝美術學院教授,北京“面人湯”傳人,擅長人物創作。她帶領徒弟張明彥、劉剛、張福利集體創作完成,結合國慶招待會場景空間尺度,融合京派面塑與山東菏澤面塑的技藝手法,在材料與工藝上進行了改進,真實再現了民間喜樂歡快的生活場景,體現了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的精神風貌。

指尖靈動,人物精巧傳神,方寸之間,自有精彩天地。

從興盛于市井街巷到魅力呈現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宴會廳,從民間藝人的糊口手藝到上升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越來越引起大家關注的面塑藝術,彰顯著手藝人的絕活,體現著手藝人的初心。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招待會民間面塑作品《盛世歡歌》局部圖

當我們徜徉在精妙絕倫的面塑作品長廊里,無不為這些造型豐富、惟妙惟肖的作品發出感嘆,而在這些作品背后的藝術家的故事,卻鮮有人知。10月25日,《山東藝術》雜志社的記者就專程赴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對一位“德高望重”的面塑藝術大師進行了專訪。

她,就是我國第一代面塑大師湯子博先生(面人湯)的學生,湯派面藝的唯一傳人,著名面塑藝術大師、清華美院校友董鳳歧。

讓我們帶著好奇心和求知心,一起走近這位面塑藝術大師,聽她講述面塑藝術背后的那些點點滴滴的故事。

源于愛好 興趣使然

山東藝術(以下簡稱“藝”):董老師,您從事面塑藝術多少年了?一開始對面塑藝術感興趣,是受家庭環境的影響和熏陶,還是出于純粹的個人愛好?

董鳳歧(以下簡稱“董”): 我從事面塑藝術到今年已經有60多年了。一開始對面塑感興趣,可以說既有家庭的影響,也有個人的興趣。我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出生在北京東琉璃廠、西太平巷附近,我們家附近就是榮寶齋。在我很小的時候,東琉璃廠那一條街就都是賣古玩和字畫的,據說,在解放前市場就已經存在,已經有多年的歷史了。很多外國人在解放前都會去東琉璃廠“尋寶”,那時候的字畫和古玩基本上全是真的,因此市場十分興盛。我常去那條街上玩,再加上從家庭情況來講,我父親是個收藏家,收藏了很多古玩字畫,因此父親的愛好也讓我在潛移默化當中受到了藝術的熏陶。小時候逛廟會的時候,我經常見到捏面人的,當時我就覺得真好看,尤其是看到那些捏出來的活靈活現的“胖娃娃”什么的,我也會買幾個回家,可以說愛不釋手。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招待會民間面塑作品《盛世歡歌》局部圖

藝:那個時候您多大?

董:有五六歲吧,那個時候經常買。到了八九歲的時候,上學了,就開始買的少了。但是家里那個時候也擺了不少的面塑了,內心里已經對面塑很感興趣了。

基礎學習 功底扎實

藝:發現對面塑感興趣之后,有沒有像今天的孩子似的,專門報一個“興趣班”什么的?

董:沒有,那個時候的課程設置不像現在這樣豐富,還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我當時就直接上了離家最近的琉璃廠小學,高中是在虎坊橋中學讀的。在寒暑假期間,我會去補習班學習,當時印象很深刻,那個補習班的老師已經六十多歲了,他原本是中央美院的一個教授。因為我對美術很感興趣,所以就報了名,跟著這位老師學習畫畫,這位老先生畫的特別好。我在那兒學了有一年的時間,因為我本身很喜歡美術,因此經過老師的指導和自己的努力,美術基礎也比較扎實。

藝:您在專業藝術院校里面也學習過嗎?

董:是的,那時候,中央工藝美院剛剛成立,從中央美術學院調來的一些教授為大家講授裝潢、陶瓷等專業的知識。我記得當時周總理還特別關心民間手工藝的發展,他指出,老北京有很多傳統手工藝,這些民俗藝術應該有接班人,要做好民間藝術的傳承工作。后來在文化部的指導下,中央工藝美院便成立了兩個工作室。一個是“面人湯”工作室,一個是“泥人張”工作室。在當時“面人湯”和“泥人張”不僅僅是制作手藝不一樣,而且銷售價格也不一樣。

▲漢族(面塑)

“面人湯”工作室成立之后,在全國范圍內招生,而且是只招收一個人。當年報名的人也不少,大約幾十個。在經過繪畫考試、雕塑考試和共同課考試等層層選拔之后,就只招收了我一個學生。

“面人湯”是我的老師,他的全名叫叫湯子博,湯老師有個兒子叫湯夙國,當時湯夙國在北京也已經很有名了。在學習期間,我一直稱呼湯夙國為師哥。由于湯老先生當時已經近80歲高齡了,所以湯夙國師哥就一直陪護著他。

我在考進“面人湯”工作室之后,也和很多大學生一樣,系統學習了大學里所有的共同課程,像藝術院校里的素描課、圖案課以及水彩、國畫、理論、美術史等,我都學習過了,當然了,最主要的是政治課,當時政治課老師我們有兩名呢。我們的課程安排就是上午學習文化課,下午專心捏面人。

專業學習 品學兼修

藝:“面人湯”湯子博老先生和湯夙國老師對您的幫助很大吧?

董:湯老先生和湯夙國師哥對我的幫助很大,不管是在面塑藝術的造型技巧等專業知識方面,還是在為人處世方面,都教會了我很多。

在面塑技巧方面,從“拿捏處理人物頭部造型”到“人物服飾細節處理”,再到“男女老少人物的喜怒哀樂微表情”,可以說,從造型的處理到比例的把握、色彩的掌控,他們都教的特別仔細。在面塑藝術的學習中,正因為兩位老師的認真授課,我在那個階段進步很快。

兩位老師在為人處世方面,也給了我很多指點。這讓我受益匪淺,我非常感謝他們。

▲滿族(面塑)

藝:看您的作品,有古典小說里的人物,有現實生活中的人物,還有有花鳥魚蟲,題材豐富多彩。

董:要說到題材,基本上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我們的作品都會涉及,一般來講,只要是創作的功力達到一定程度,那么創作的題材范圍就會更加廣泛。我很喜歡的一個系列就是“核桃小人”系列,就是說,捏好的人物造型特別小,可以直接放進核桃里面,但是人物雖小,五官清晰,細節上絲絲入扣,拿著放大鏡去看的話,形象鮮活,一點也不含糊。這種創作也別體現功力。

我的一些作品的風格側重于傳統的“原汁原味”,多取材于古典神話傳說、戲劇人物、古代典籍、古典畫作,也有很多依據現代生活所創作的作品,如作品《中國紅》《芭蕾舞女》以及反映抗震救災場景的作品等。我的作品既延續了湯派面塑的傳統特色,也融合了現代造型藝術,我常跟學生們開玩笑說,這屬于“董氏風格”。

藝:做一個面塑作品,耗費時間很長吧?

董:這要看人物造型的實際情況,如果造型復雜,可能會做兩三天,如果造型比較簡單,那么就很快了。比如捏個“美人”、“天女散花”之類,就比較費時間。我最新嘗試的作品是關于“芭蕾舞”題材的。我在看電視的時候,被芭蕾舞演出過程中悠揚的旋律吸引,在看到芭蕾舞演員們優美的舞姿之后,我就專心做了兩件這樣的作品,由于需要去感受舞蹈中肢體動作的變化,需要仔細設計作品中的動作細節,因此這樣的創作就比較耗費時間。再加上我現在需要抽出時間照顧老伴,還有些零零碎碎的家務需要處理,因此,遇到造型比較復雜的人物,我常常間歇性的去完成,這就比較費時間了。

凝心聚力 精品呈現

藝: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國慶招待會上,您和自己的團隊創作的面塑作品《盛世歡歌》,表現了各民族團結一心、載歌載舞共慶共和國70周年華誕的歡樂景象,很多觀眾朋友們都看到了這件作品,能講一下創作歷程嗎?

董:我們從山東工藝美術學院最初接到這項工作任務的時候,其實并不知道將面塑作品擺放在哪里。項目藝術總監潘魯生院長只跟我們說是國慶節期間會送北京展出,我們在工作態度上都是極為認真的。我們最初接到制作任務是在6月中旬,我和我的團隊在時間緊、任務重的情況下,加班加點,一次次完成初稿,一次次細節調整,可以說,每個團隊成員都很努力。我們的團隊里,每個人的能力都很強。雖然我們也會在創作中產生理念上的小的分歧,也會存在審美上的不同觀點,但是我們團隊的成員畢竟在一起很久了,配合恰當,十分默契。工作中,我們各自發揮自己的專長,積極配合,團結一致,各自發揮自己的長處,互相幫助。因此,我們在8月下旬圓滿完成了這次的重要任務。這套作品的創作風格以著名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湯派”(即“北京面人湯”)面人技藝為主,融合了山東菏澤面人光亮艷麗的色彩,以中華56個民族典型人物的舞蹈藝術造型為基礎創作完成,作品開創了傳統民間藝術為新時代新氣象服務的創新之路。潘院長帶領大家對每一個人物的神情狀態、服飾細節都進行了細致的思考。可以說,這套面塑作品,是我們這個團隊有史以來,最用心做的一套作品。作品凝聚了人民群眾的拳拳愛國之心,風格色調洋溢著70年大慶的歡樂情懷,在人民大會堂國宴展出后,受到了各級領導及各界群眾輿論的一致好評。

在這個緊張忙碌的過程中,我們特別感謝項目藝術總監潘魯生院長的具體指導,可以說我們在加班的時候,潘院長也在加班,我們在冥思苦想的時候,潘院長也在全盤統籌。潘院長一向要求很高,在制作過程中,他從人物造型、服飾、神情、姿態等各方面都提出了具體的指導意見,正是他的高標準,我覺得我們在創作上才有了一次次的突破,最終將作品完成得幾近完美。

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協主席、山東省文聯主席、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院長、項目設計藝術總監潘魯生指導面塑創作團隊創作。

學院院辦等部門相關負責人也是為了保障我們的工期進度十分辛苦,他們是真正的幕后英雄,正是他們的緊密配合,我們才能心無旁騖地安心工作,可以說,這套作品的創作中,凝聚了太多人的付出,我們深切感受到,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凝心聚力做大事的力量真的是特別大。我們是山工藝的文藝工作者,我們感到特別自豪。

現在回頭來看這個重要的工作任務,我們感到神圣而光榮。這是我們每個參與者的榮譽,也是山東工藝美術學院的榮譽。

董老先生的弟子劉剛對記者說:“在面塑作品《盛世歡歌》的制作過程中我們遇到了不少的難題,這些難題是從事面塑藝術30多年以來從未遇到過的,以前做面人,高度大多在10—14公分,都是固定在一個竹簽上做的,身體、手、腿基本上都粘連在一起,沒有大開大放,而這次做的作品,都需要展示舞蹈動作,人物的身體舒展開了,衣服的花紋需要精心雕琢,衣服上的飄帶需要做出‘飄’的感覺,尺寸也放大到了23—25公分,難度相當大,而且需要制作人體骨架,基本上每個作品都需要修改2—3次,甚至4次之多,才能達到相關要求。特別是在制作滿族服裝的時候,我們反復打磨修改了4次之多。我們的工作流程就是:我們先在山東進行制作,然后由董鳳歧老師來進行初審,之后再讓潘魯生院長進行審核并提出修改意見。最終我們再根據潘院長的意見進行調整和修改。這兩個月可以說加班加點是常態,能最終完成這項任務,我們感到很光榮。這也算是我們民間藝人獻給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一份美好的祝福吧。”

▲山東面塑老藝人董鳳歧與徒弟張明彥、劉剛、張福利研討完善民族人物面塑形象

董老先生的另一位高徒張福利笑著補充說道:“我們在人物制作的過程當中,每當有些動作和表情拿捏不準的時候,董老師都會親自示范舞蹈動作,讓我們能更加直觀的感受到,原來人物的造型應該是這個樣子的,而不是那個樣子的,這一點特別感謝董老師。要感謝的還有潘魯生院長,有時候我們做的人物自己看起來已經很好了,但是潘院長往往能看出細節上的瑕疵,這一點很是佩服潘院長。”

古藝新輝 接力傳承

藝:面塑藝術分很多流派嗎?

董:面塑藝術是我國獨有的優秀民間藝術,可謂源遠流長。據可考史料記載,早在秦漢時期就見其雛形,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經過幾百年的風雨洗練,面塑藝術逐漸形成了當今被公認的三大藝術流派,即山東的何派(何曉錚)、北京的湯派(湯子博)、上海的趙派(趙闊明)。說到面塑,往往會提到菏澤。菏澤被公認為是中國面塑的發源地,有上千年的傳承史。菏澤面塑原名“曹州面人”,菏澤古稱為曹州。曹州面人是在古代敬天地祭神靈“花供”基礎上發展起來的,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藝:近年來,國家對民間藝術的扶持力度也很大嗎?

董:我最大的體會就是,近年來,咱們國家越來越重視民間手工藝的發展,面塑藝術也是得到了政府相關部門的關注和支持。在很多民俗展覽、民間藝術博覽會上,都能找到面塑的影子。我們作為手藝人,也一直在提升對自己的要求,既要緊跟時代步伐,做出符合這個時代、老百姓喜歡的作品,又要做好面塑藝術進校園、進社區等多項公益活動,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傳承下,面塑藝術一定會發展的越來越好,這門傳統藝術一定會越來越受歡迎。

▲錫伯族(面塑)

在采訪過半的時候,我們有幸見到了前來看望董鳳歧老師的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黨委副書記苗登宇,苗登宇副書記表示,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這些年來一直很重視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弘揚以及對工藝美術的挖掘等工作,一直在探索新的路徑。近年來,國家也越來越重視民俗文化的傳承工作,也出臺了專門的保護措施,當好的措施制度化以后,對民俗藝術的發展將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學院一直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從事現代藝術設計,不能丟掉“傳承之根”,這一點從學院的校訓就能看出來。“天工開物,匠心獨運”,這正是傳承了中國的造物思想,然后,還要具備現代的創新意識,這個理念是貫穿在我們的教育教學當中的。我們曾經邀請過很多從事蠟染、陶瓷等技藝的民藝大師到學院里對學生們進行授課,這種“大師進校園”系列活動的成功舉辦,目的就是為了讓傳統藝術對現代藝術,對中國的文化范式起到啟發的作用。我們學院目前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博物館,下一步我們還將建立工藝美術產教融合基地。這些舉措都是為了挖掘、弘揚我們的傳統文化。包括這一次潘魯生院長擔任藝術總監、董老師帶領團隊制作的國慶招待會面塑作品《盛世歡歌》,我覺得這不僅是個人技藝、團體技藝的一次展示,這其中更是融進了文藝家們對家國的情懷、對傳統文化的情懷。這種傳統技藝的展示,也將會召喚更多學子開始對傳統文化重視起來。我覺得傳承,不僅僅是手工的傳承,更是內心的傳承、情懷的傳承。

▲德昂族(面塑)

藝:您最想對喜歡面塑藝術,想要學習這門藝術的年輕人說的話是什么?

董:學習每一種藝術都要認真對待,腳踏實地。就說面塑吧,學習的過程是循序漸進的,日積月累的,不能說今天上午學習了這門手藝,下午就能開個店、擺個攤兒去出售面塑作品。如果急功近利,太浮躁,就學不到根本性的技藝。所以,把面塑當成愛好可以,如果要更好的掌握它,還是需要下很大功夫的。

采訪結束時,董鳳歧老師告訴我們,一會兒她還要去給學生們上課,好幾個公益性活動也需要她參與組織工作,但是在她的臉上,一點也看不到厭煩和疲倦。

在回來的路上,我一直在想,有這樣摯愛民間藝術、熱心教學的老藝術家親力親為,極有耐心地為學生們授課,面塑這門傳統藝術的明天,肯定會古樹新花枝頭綻,藝林蓬勃滿目春。

董鳳岐1959級中專面塑專業,師從面人湯湯子博先生。

提供:院史辦張京生老師

摘編自:《山東藝術》雜志

山東省文聯


? 2024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北京市海淀區清華園1號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100084

? 2024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联系我们: 金溪县| 高阳县| 老河口市| 收藏| 闻喜县| 万全县| 怀仁县| 封丘县| 太和县| 孙吴县| 黑河市| 徐汇区| 清新县| 保亭| 张家港市| 宁城县| 淮安市| 台北县| 淮南市| 资中县| 华蓥市| 罗平县| 广州市| 钟山县| 和静县| 沙河市| 台北市| 罗定市| 手游| 泽州县| 武夷山市| 石林| 二连浩特市| 松阳县| 承德县| 庄浪县| 南投县| 清水河县| 行唐县| 水富县| 贵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