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CN EN
首頁   /   新聞   /   新聞動態   /   正文

分享

文科沙龍觀點前瞻|向帆:“常態”和“動態”的創新
2019.11.25

主持人語

清華大學第二期文科沙龍將以“何謂創新,為何創新”為主題。我們邀請生命科學學院教授王宏偉、美術學院視覺傳達設計系副教授向帆、人文學院科學史系助理教授胡翌霖參與對談,從科學、藝術、哲學的角度厘清“創新”概念,探討不同學科視閾中的“創新觀”,在跨界的交匯處尋找“創新”的增長點。

今天推出文科沙龍對美術學院視覺傳達設計系向帆老師的專訪,讓我們初步了解向老師眼中作為“常態”和“動態”的“創新”。更多精彩歡迎關注第二期文科沙龍。

嘉賓簡介

向帆,美術學院視覺傳達設計系副教授,曾任日本多摩美術大學研究員、美國帕森斯設計學院藝術與科技課程訪問教授。近年來,主要學術領域集中于動態媒體設計、數字藝術創作、數字視覺化設計。她近年的數字藝術作品曾參展該領域頂尖的展覽和賽事,例如:法國EDF基金會展覽、IEEE數據可視化藝術展、中國國家設計大展、美國《科學》網站數據故事視頻比賽。

視覺傳達設計系副教授向帆(右3)

文科沙龍:能否請您談談您理解的“創新”是什么?

向帆

其實我認為“創新”不是一個特別的詞。事實上,它應該是一種常態。藝術創作就像科學發明一樣,每個人都在尋求自己的語言,尋求表達和觀看世界的不同角度,這種每個人不同的東西可能就是人們所說的創新吧。

我們每個人都是獨立的,所以每個人做的事情基本上都不會是“舊”的。從藝術史來看,新裝飾主義運動、新古典主義、新媒介,其實都已經是“舊”的東西了,但是我們還是要去跟學生講。它們帶的這個“新”字其實正好反映了當時人們無法定義它的無奈。比如我們稱呼一個新來單位的人叫“新人”,表達的是我們對他的不熟悉程度。

人類在面對技術的時候,創新的勇氣是遠遠小于對技術的害怕、恐懼和焦慮的。人類的歷史中,特別是近代史以來,對技術都是既相信又疑義的。印刷時代和計算機誕生的時候,人們感到害怕,當大數據出現的時候人們更加焦慮,到了人工智能時代,這種焦慮干脆變成了恐懼。

每當一些新技術出現的時候,有部分人會非常抵制,有部分人會非常歡迎,這是常態,是否應用這些新技術不是判斷“創新”或者“堅守傳統”的標簽。“新”和“舊”的矛盾在每個時代都在發生。上世紀九十年代國內設計教育剛引入德國設計理念的時候,從當時的文獻可以看到有大量反對的觀點和做法,三十年之后當時受益于“創新”的人現在在主張“傳承創新”。“新”和“舊”反映了人類對于事物認知的態度,因此我們也應該抱有歷史的態度站在當下的節點去理解。

文科沙龍:您發表的第一篇英文論文就是與哈佛大學生物系博士合作的,我們也注意到您近年來許多作品都是“藝術與技術的融合”,這種融合是否能體現技術或價值理念上新的變化?

向帆

我認為這其中的價值觀是沒有什么變化的。作為知識分子的使命就是為人類探索新知。沒有科學家或藝術家會自己總結說我在創新或者傳承吧?藝術學研究和個人經歷的獨立探索密切相關,但是我自己不會這樣去定義自己。

在西方大家會喜歡innovation這個詞,比如說誰有innovative的精神。但是這些詞在當前的語境下是需要被厘清的。現在的口號太多了,而真誠和嚴謹的方式就是你去做它,在做的過程中去探索,一點一滴積累。

文科沙龍:從您的經驗上看,“跨學科”是否是當前以及未來創新誕生的主要增長點?

向帆

古代的畫家都要出去旅行,現在的藝術家也常去采風,其實就是要離開一個常態的環境,順江而行、逆流而下到另外的空間去。人類的感知在陌生的環境中會變得比較敏感,這樣的經歷可以給自己一些靈感,刺激思考的角度。聽一聽別的學科其實就是走到別的風景里去,出去看一看,這是蠻好的事情。

不可否認,每個學科都有知識的壁壘,能被對方學科認同的東西其實是很少的。在“跨學科”的問題上,文科可能更積極一些,但是即使美術學內部的跨學科都是非常難的。我們“出去看一看”的目的,目前來說還只是放大自己的感受性、認知能力,為創作尋求啟發。

從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就有很多科學家、計算科學家介入藝術領域,藝術家開始使用一些數字技術工具到現在也已經六七十年了。最近三十年,藝術設計的工具變化很大,從軟件到硬件。回想九十年代,我們是剛開始使用電腦軟件做設計的那一代人,人們都說我們在運用高科技,現在大街上的文印店也在用排版軟件了,這些技術工具不再是高科技。其實所謂的“高科技”僅僅局限在技術出現和應用的早期,我們不關心技術工具是不是“高”,而關心它用得巧不巧。

美術學院視覺傳達設計系副教授向帆在清華大學第二期文科沙龍上舉辦講座

文科沙龍:可能大家都會疑問,您在與世界頂級科學實驗室競爭的過程中,到底是在做科學家,還是在做藝術家。這也是我們關心的問題,在“創新”的過程中是否會造成學科邊界的模糊和主體性的喪失?

向帆

在我的教育經歷中,我沒有認識到哪兒有邊界這個問題,沒有人跟我說過哪兒是中心、哪兒有邊界。當然在一些學科中會比較強調邊界的意識,但是我認為作為一個研究者,你想搞懂一件事情,有一個解決問題的目標,就不存在邊界,你所做的工作就是尋求各方面的資源,這個過程中沒有裁判,所謂的“邊界”可能都是人為設定的。

今天的知識是開放性的。知識分子運用文獻和尋求合作的能力已經得到極大提升,不同專業的人合作必然獲得一個增強的能力,這是圍繞一個問題展開的,不是為了跨學科而跨學科。

根據對向帆老師訪談內容整理

原創:人文清華講壇

? 2024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北京市海淀區清華園1號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100084

? 2024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联系我们: 工布江达县| 图片| 当雄县| 潮安县| 丽水市| 信宜市| 鹿泉市| 丽水市| 仁布县| 明水县| 沅陵县| 县级市| 城固县| 金坛市| 泰宁县| 安康市| 礼泉县| 沿河| 文昌市| 禹城市| 巴里| 探索| 达孜县| 镇坪县| 涪陵区| 灌南县| 怀远县| 松阳县| 黄梅县| 岫岩| 新干县| 靖边县| 连平县| 郴州市| 黔江区| 连江县| 措美县| 郧西县| 淅川县| 敖汉旗| 莱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