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15日下午,第十六屆“創意未來—裝飾材料創作營”成果交流會在無錫市惠山區陽山鎮桃源村舉行。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楊冬江、中央美術學院建筑學院副院長崔冬暉、無錫市鄉村振興局副局長張曉慶、中央美術學院建筑學院教授楊宇、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管沄嘉、中央美術學院建筑學院副教授趙囡囡,兩校近40余名學生以及無錫市、宜興市、錫山區、惠山區、新吳區部分農業農村系統負責人參加成果交流會。
宜興市丁蜀鎮三洞橋村、宜興市丁蜀鎮上壩村、錫山區厚橋街道謝埭蕩村、惠山區陽山鎮桃源村、新吳區鴻山街道大坊橋村的五個小分隊分別匯報了藝術創作過程和創作成果。指導老師楊冬江、崔冬暉、楊宇、管沄嘉、趙囡囡分別對五組作品做了精彩的點評。
成果交流會現場
《蘭 亭》
三洞橋村小分隊
小組成員:李雨軒、趙錦漪、楊煥一、呂筱然、 賈博、劉靜宜、蘭曉迪、晏以晴
作品“蘭亭”,搭建在三洞橋村蓮花蕩入口不遠處的一片荷花池旁。這里有山有湖泊、有荷花池、有高標準農田,自然景色優美、農業特色資源豐富。
作品取晉代《蘭亭集序》中“絲竹管弦”等意象,營造雅集之意境,融入當地古往今來的美景。主體材料采用當地竹材,上下錯落連接亞克力管和不銹鋼管,以起到在風吹撥動中產生材料節奏的碰撞。通過序列擺放及懸掛,順應蓮花蕩山水之勢,以有機流動的線條凝練湖泊、綠島、遠山等地域自然形態,融入自然。結構的設計提取了古代方亭的外觀,運用鋁合金方管作為材料語言,整個作品無論是造型還是材料都融合了當地一山一水一磚一瓦的氣息。
《旋 鼓》
上壩村小分隊
小組成員:鄒佳芮、單丹妮、李玘璘、景蘭婷、黎佳欣、侯雅元、吳雨萱、何明一、劉清舟
作品“旋鼓”,搭建在上壩村地標龍鱗壩上。這里有毛竹、有土峰,景色宜人。
裝置靈感源于壩上流動的“水”本身,旨在運用以竹為主的多種鄉村在地材料,從視聽觸三種感官出發感知水,尋找不同材料連接人們與水多種互動關系的可能性。裝置整體呈現為多個圓形竹圈環環相扣,由對應感官的三部分構成。視覺部分鏡面的鼓面與水的光影相互映射,波光粼粼;聽覺部分以海浪鼓為原型,收集當地碎石、沙粒等多種天然材料,回響涓涓細流;觸覺部分以推動旋轉的竹圈共同轉動,達到動靜結合,激起水花蕩蕩。當人們觸碰、推動“旋鼓”,多個竹圈開始旋轉帶動著內部的鼓,不斷發出多種“水”的聲音、光與水變幻無窮,輕盈又富有動感,人與水的關系被放大,“旋鼓”與龍鱗壩一起成為當地鄉村生活的一處美好風景。
《荷悠蕩》
謝埭蕩村小分隊
小組成員:葉招升、陳雨萌、汪寧馨、曹佳寧、鐘允、劉群、張馳
作品“荷悠蕩”,搭建在謝埭蕩村芡實采摘園四周環繞水域的平臺之上。謝埭蕩村“因水而興”,碧波、泛舟、詩意、古香;香榭、品茗、白鷺、湖光……垂竿閑落漣漪起,笑歌相攜田間去,展現出一幅“休閑天堂、垂釣樂園、體驗勝地、美麗鄉村”的畫卷。
作品從場地內的芡實和荷葉提取設計靈感,并力求與宛山湖大橋產生一定聯系。用竹子為主要材料,塑造出在水面飄蕩的優美造型。荷花的輕盈,流動的光影,和波光粼粼的水面相互交融、相互呼應,營造出作品的動感和視覺吸引力。小分隊學生們希望村民和游客置身其中獲得與周圍環境的共鳴,產生令人愉悅的觀賞體驗。
《春水渡》
桃源村小分隊
小組成員:溫梓苓、李璐伊、魚淼淼、蔡忻潤、賀鈺、王觀其、李林國華、徐卜婷
作品“春水渡”,搭建在桃源村山南頭的荷塘中央。這里素有億年火山,萬畝桃園的美名。
作品名稱取自宋詩“春水渡傍渡,夕陽山外山”。是由原竹、彈力布、竹筏等綜合材料通過張拉單體構成的水上藝術裝置。呈現一種盛開的姿態,一種萬物生長的氣息,一種打動人的生命力。“春水”借喻桃花,“渡”是竹筏,引導游人視線從此岸到彼岸佇立上千年的陽山和新農村的灰瓦白墻。“春水渡”讓桃源村不僅僅春天有桃花,四季也都有了桃花。學生們希望通過這座浮橋展現出桃源村的桃花盛景、飄香蜜桃和風土人情,讓“桃花”盛放在桃源村的一年四季里。
《水 繞》
大坊橋村小分隊
小組成員:陳薏如、付昕彤、莫玉珊、秦子惟、吳昊、魏雯麗 、劉天遙
作品“水繞”,搭建在大坊橋村傳統民居之間。伯瀆河流貫穿這個村莊,水體塑造了這里的社交和文化場景。
設計靈感源自水面漣漪,巧妙地將房屋、橋梁和碼頭連接在一起。用竹與線兩種材料進行彎曲與編織,以仿效自然的方式,既回應了當地的環境,又強調了可持續性和美感。在場地中自由穿梭,突破建筑的框架與水陸的邊界。一剛一柔,若隱若現,形成對比,引人駐足。“水繞” 不僅是一件裝置藝術作品,更是對大坊橋這個歷史名村的一次深刻反思,提醒我們,鄉村傳統文化可以與現代藝術相結合,以新的方式煥發古村、古宅的生機。
在各相關單位的大力支持下,本次創作營深入無錫市錫山、惠山、宜興、新吳四區的五個鄉村,引導學生在創作中認識鄉土材料和傳統工藝,了解鄉村物理空間和自然人文環境的特點,思考藝術激發鄉村活力和內生動力的多元可能,在與村民的交流合作中建立起對鄉土社會的情感紐帶,提升用藝術和設計服務社會的責任感,通過實踐教學探索藝術賦能鄉村建設的方法和路徑。
圖、文:第十六屆創意未來裝飾材料創作營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