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20日下午,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主辦的“清美講壇——圖像的旅行,記憶和情感”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A301報告廳舉行。主講嘉賓為清華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教授汪民安,對談嘉賓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黨委副書記李鶴、副院長董書兵、藝術史論系教授張敢、繪畫系主任文中言,以及繪畫系副教授付斌。本次“清美”講壇由美術學院黨委副書記吳瓊主持。
清華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教授汪民安,主要的研究方向為20世紀的文化理論和批評理論,當代中國的文學和藝術。汪老師的研究也涉及藝術哲學。他的代表作品有中文專著《福柯的界線》、《誰是羅蘭巴特》和《現代性》等等。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黨委副書記吳瓊主持
清華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教授汪民安演講
汪民安教授主要介紹了瓦爾堡的圖像理論。瓦爾堡圖書館的“好鄰居”原則實際上也是他的圖像關聯原則。圖像的鄰居關聯可以跨越時間和空間而疊加在一起。這是一種全新的歷史概念。對本雅明也產生過很大的影響。
汪民安教授認為,這種跨時空的疊加實際上也是一種旅行。圖像一旦擺脫了自己的語境,在另外的時空中出現的話,它就很可能變成了一個無根者,一個異鄉人。這就會產生一種“異質性”的美。對于瓦爾堡而言,這種圖像的歷史旅行也是一種圖像記憶,圖像記憶本質上就是情感記憶,就是能量記憶。正是這些過去的圖像的情感和能量,在一個特定的時刻,它會影響藝術家,甚至會決定藝術家某一個時刻的特定的命運。也就是說一個時代和一個人的生存需要,才決定了他會選擇記憶的能量。不同時代的激情和能量的相遇,才是生死悠關的時刻。圖像體現了激情中的迷狂和理性兩極的張力和沖突。圖像趨向于表現動態,這是生命的張力,更是激情的表現。
座談會現場
汪民安教授發言后,與會座談嘉賓分別從AI生成圖像的情感性、當今藝術家的角色定位等方面進行了探討。
清華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教授汪民安發言
汪民安教授認為, AI的圖源從視覺上來看也可能是充滿情感的圖像,但因為數據化的生成不具有激情,它因此缺乏創造的激情。這是它和人類圖像不一樣的地方。我們需要辯證地看待AI繪圖的情感性。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史論系教授張敢發言
張敢教授認為,藝術的本質是表達人類情感的。科技在不斷進步,但人類的情感卻不存在進步的問題,因此,藝術是變化的,而非進步的。現代科技不可能取代藝術,只可能引發藝術家更多的思考,提供更豐富的表現手段。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繪畫系主任文中言發言
文中言教授認為,在AI繪畫出現之后,藝術家其實應該更加踏實了,因為美術學院為AI的訓練提供了評價體系。不是被AI取代,而是為AI“投喂”,就像攝影術出現之后促使藝術發生了巨大變化一樣,AI也會倒逼藝術出現新的可能性。藝術創作一定要與眾不同,趨同就容易被取代。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黨委副書記李鶴發言
李鶴教授認為,縱使AI再發展再發達,對我們來講它只是一個手段,它不是宗旨,也不是目標。用造型的角度來看,情感的溫度和手作的溫度,是永遠也無法被人工智能替代的。而且,AI生成的畫最終也是由人來選擇和評價。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董書兵發言
董書兵教授認為,圖像背后的記憶為藝術家提供大量信息,支撐他們去創造,這一點對于AI也適用。但藝術真正的意義和價值就在于情感。首先是要認真觀察;其次是利用記憶的特性;最后是要以情感作為約束,不要懼怕AI的挑戰。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繪畫系副教授付斌發言
最后,付斌副教授對本次講座進行了簡單的總結。他認為,今天的講座通過 “去中心化”的方式,重新去發現未受到特別重視的學者。這也暗示了一種當下研究方式的轉向,這種跨媒介跨學科的研究方法,可能也會為我們帶來一些新發現。
(文:苗義澤 藝術史論系2022級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