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頌》 程向軍教授
2023年6月17日上午,東莞市文聯邀請大型漆壁畫《長城頌》創作者、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程向軍做客“中國文藝名家看東莞”系列講座,以“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序廳壁畫《長城頌》創作解密”為主題,現場與廣大文藝工作者對話交流,講述漆壁畫《長城頌》的創作故事。
本次活動由東莞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東莞文學藝術院協辦、東莞市美術家協會承辦,東莞市文聯黨組書記、主席張彤飚主持講座。該系列講座是東莞市文聯重點打造的高端文化品牌,邀請文藝名家看東莞、講東莞、寫東莞,將東莞文學藝術和文學藝術家推向全國,走向世界,助力東莞文化強市建設。
以長城表現中華民族精神氣度和偉大建黨精神
程向軍在講座中談到,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序廳是觀眾走入展館的第一個空間,在這里懸掛的壁畫意義特殊。為此,很早之前中宣部就曾通過中國文聯、中國美術家協會向全國各地美術名家、美術院校和專業畫院的藝術工作者征集畫稿,后來又在2020年4月初,委托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和中央美術學院繼續為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序廳設計壁畫畫稿。
這項重大的創作任務是命題創作,要求以長城為主題,各繪畫藝術門類藝術家們都十分重視,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一共出了三十多個方案,經過反復評選后,程向軍的方案脫穎而出。得知初稿入圍,程向軍心情非常激動,“中國漆畫終于有機會在殿堂級的空間里展現它的魅力,我作為長期從事漆畫創作的藝術家,有責任和義務完成好這項艱巨的創作任務。”
從一開始,程向軍就一直在斟酌需要選擇什么樣的藝術手段才能夠把祖國的壯麗河山和中華民族的精神氣度以及偉大建黨精神表現出來。“長城是觀眾最熟悉的、也是最能反映中國人民的民族精神的物象,應作為創作的第一主題表現。”程向軍說,長城巍峨磅礴的氣勢,是意志、勇氣和力量的標志,象征著中華民族偉大的力量。每每登高望遠,看到長城,心靈都會受到震撼,產生用畫筆表現她的欲望。
為了更好地進行創作,程向軍多次前往長城實地考察,但在考察后,他卻放棄了描繪景區管委會推薦的長城著名景點,“因為這些景點非常出名,觀眾容易產生審美疲勞,而我們要塑造的是非寫實的長城,也就是表現出心中的長城。”在一次又一次地考察后,他將長城不同角度的美銘記在心里,筆下的創作不再拘泥于某一個固定畫面。
最終,程向軍將長城烽火臺作為畫面構圖的第一視覺要素和主體造像納入到畫稿中,在繪畫語言的表現方面,也希望能夠將中西文化和不同的藝術語言融會貫通起來,創作出符合當下的、有新時代氣息的新漆壁畫語言樣式。
采用中國繪畫鳥瞰式構圖
漆壁畫被選為黨史館序廳的創作形式,是因為漆畫材質有其自身的優勢。漆畫作為繪畫的畫種之一,有著深厚的歷史及獨特的藝術語言個性。
對于這幅漆壁畫的主要造型形式語言,程向軍考慮較多的是要汲取中國傳統繪畫中以線造型的方法,同時又結合西洋繪畫中對光影、筆觸的表現,采用綜合技法多次罩染及研磨,塑造長城堅實厚重的體積感,這樣的綜合性手段表現才能產生強烈的視覺沖擊力。
壁畫的色彩是視覺表現中很重要的元素,在作品中追求漆媒材固有的色彩,同時運用大量紅色進行漆畫的藝術表現,形成了個人的漆畫藝術風格。因此,在壁畫主色調的設計上,他充分考慮了壁畫的主題性特征及其與序廳空間色調的協調關系,選擇了紅、白、黑、金為主色調,表現出長城宏偉的氣勢及中華民族的精神中自強不息的氣節。
隨著程向軍對這幅漆壁畫藝術表現的深入思考,他希望《長城頌》漆壁畫藝術風格能傳達出以下藝術追求:一是要體現中國漆畫的藝術精神,強調民族文化自信和中國氣派;二是要強調中國漆畫的學術傳統,同時傳承與創新互融和共生;三是要強調藝術與科學的結合,開闊創作思維和繪畫表現的力度;四是要端正藝術創作的價值取向,傳達畫作的藝術精神追求。
從最初方案到最后完成,《長城頌》畫稿經歷了20余次修改。程向軍說,最終的《長城頌》以傳統國畫為靈感,畫稿采用中國繪畫鳥瞰式構圖,畫面分成近景、中景、遠景三個層次,近景由古松及明長城烽火臺、山石造型構成,中遠景由綿延不斷的群山構成,以表現長城起伏在崇山峻嶺之巔的雄姿。山中溪水匯聚成河流,寓意中華民族生生不息。
此外,壁畫工期緊迫,如何在約定的時間內確保高質量圓滿完成是一個難題。面對序廳600平方米的史上最大的漆壁畫,無疑也增加了安裝工藝的難度。考慮到壁畫工藝的實施以及壁畫的安裝難度,在壁畫設計前期程向軍就對漆壁畫進行了塊面分割設計,經過實際測算,決定以每塊2×3米的漆板為基礎,上下五排、橫向20塊,共由100塊漆板組成壁畫,同時也以這個數字來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
“一支筆完成的創作”
《長城頌》的繪制有別于其他架上繪畫,它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團隊密切地配合工作和工程統籌管理。2020年10月,《長城頌》漆壁畫創作正式啟動。從繪制草圖小稿到制作600平方米的壁畫,從放大畫稿、刻線,到用鋁箔粉為漆板鋪底、手工研磨調制顏料等,每個環節都克服了很多困難。
在《長城頌》的繪制過程中,由小畫稿放大后,要考慮造型手段的選擇,如何通過筆觸及漆畫材料肌理來強化畫面的藝術追求。創作組在藝術實踐中不斷尋找方法,反復推敲細節與整體的關系,追求工藝表現的創新,用繪畫性的表現減少觀眾對工藝制作及漆材料的陌生感,同時又要表現出漆畫的材質肌理和語言特色。
比如,《長城頌》的繪制采用傳統漆畫技法原理,通過在鋁箔粉上刻線來塑造和控制整個畫面造型,運用多層罩染透明漆以達到最佳的視覺效果。程向軍介紹,壁畫中的每一個形象造型均是通過手工刻線的,在手工刻線時要追求毛筆的韻味,這是有一定難度的,經過實踐摸索,使用了跳刀刻線、以刀代筆等方法,增強了作品的藝術表現力,刻出了富有金石感的剛勁的線條。為了適應這幅壁畫的尺度,他在工藝實施前期專為此次項目量身訂制了專用刻線刀具,刻出的壁畫線條流暢而有力度。壁畫原作的線條寬度經過多次調整,通過不同遠近的觀察比較,最終才確認每條線的寬度。
壁畫中的線是視覺形象塑造的重要手段,線的成功表現,也為下一步用漆液罩染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由于預先設定的凸肌理,鋁箔粉上罩染透明漆后會形成暖金的特殊效果,并且使畫面線條更加突出。在多次罩染透明漆后,金底色與大漆的紅相互應和,產生豐富的表現力,同時壁畫的色彩能與室內建筑的空間色彩協調一致。
“壁畫創作團隊要有合作精神,首要的是創作風格必須要統一,大家務必要在思想和繪制過程中做到步調統一,強調是‘一支筆完成的創作’。”程向軍介紹,為了漆壁畫的質量,每天都盡量在繪制現場,不敢有絲毫懈怠,只要發現有一點差錯便及時進行修改和調整。每位參與者都要有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心,為此還提出了一個工作口號:“以精湛的技藝、嚴謹的工作態度投入到《長城頌》壁畫的創作”。這個標語懸掛在創作基地,從始至終提醒著大家,要牢記自己的創作使命。
《長城頌》的出現并非偶然
漆畫因工藝限制,制作大尺度的畫面難度大,漆畫的繪制需要具備嫻熟的工藝駕馭能力及繪畫修養,通過漆工藝制作表現出它的獨特性。
程向軍認為,中國經濟的進一步深入發展,各種文化項目的開展,以及現代科技的融合跨界創新發展,都為中國漆畫的未來復興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但不可否認,由于種種原因,中國漆畫沒有能力介入主流美術創作,過去長期處在邊緣化狀態。承擔國家重大美術創作也是漆畫的薄弱環節,這既有漆畫自身條件的限制,也有畫種藝術表現力的局限性等原因。漆畫要著力介入重大題材美術創作,需要漆畫藝術家從創作的思想情感、作品的審美精神和繪畫性等方面作深入的思考,不斷提升自身的藝術品質,才能夠準確地把握主題,從而創作出好的作品,擴大漆畫的影響。
“《長城頌》用漆畫來表現是恰當的選擇。”程向軍說,漆畫是中國土生土長的畫種,是中國的“國粹”,它承繼著中國的民族精神和藝術傳統。運用漆畫來表現壁畫既能展現中國古老、優秀的歷史文化傳統,也能讓世界上更多的人領略中國漆畫千文萬華的藝術魅力,這對推動中國漆畫的現代振興無疑是最好的助力。因此,創作《長城頌》漆壁畫,一是源于對祖國壯麗河山的深厚情感;二是源于三十余年長期堅持深入生活進行的大量寫生積累,對傳統漆文化的認真研究;三是源于對漆畫藝術服務于公共空間的深度發掘和學術探索,以及經年累月積累下來的創作思想和學術精神。同時,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在漆畫、壁畫和公共藝術創作、學術研究方面都有著優秀的傳統,通過前輩們多年的艱辛探索,積淀了深厚的專業知識和學術成果,這次壁畫創作也是對學院歷史文脈的延續和學術傳承。
“《長城頌》是新時代的藝術作品,它在一個新的歷史節點上出現,并非偶然。”程向軍說,近年來,國家對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是極為重視的,有很多重大的支持舉措,我國的文化自信意識也逐步增強,正是這些因素促成了《長城頌》漆壁畫能夠登上國家級的殿堂,向世界展現中國漆畫藝術的風采。
“這既是一堂豐富生動的藝術課,為我們傳授藝術創作經驗,又是一堂感人肺腑的黨史課,深刻弘揚偉大建黨精神”,認真聆聽完報告后,張彤飚感觸頗深。他說,大型漆壁畫《長城頌》,讓人們從巨龍一般的長城意象之中,時刻可以感受到一個偉大的黨的誕生與奮斗對中華民族命運的深刻改變。從藝術史的角度,這同樣是刷新歷史的一幅巨制,是新時代立足傳統而進行創新性探索的民族藝術碩果。
“程教授為我們解密大型漆壁畫《長城頌》創作的故事,既讓我們了解了漆畫創作的艱辛、體會了藝術創新的巨大魅力,又讓我們接受到偉大建黨精神的感召,思想靈魂得到再一次洗禮。”張彤飚表示,“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希望東莞文藝工作者堅定文化自信,自覺聽黨話跟黨走,從黨的光輝歷史和偉大建黨精神中吸取營養,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和發展現實文化有機統一起來,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繼承,充分發揮各自的藝術才華,畫好錦繡中華,講好中國故事,記錄偉大時代,不斷推動東莞文藝事業高質量發展。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程向軍教授
講座后,東莞日報對程向軍教授進行了專訪。
(圖、文:摘編自東莞文聯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