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CN EN
首頁   /   教學   /   教學動態   /   正文

分享

世界知名藝術家李禹煥舉辦講座:我站在空白的畫布面前
2019.10.14

海報

講座嘉賓簡介

李禹煥,1936年出生于韓國慶尚南道;1956年入學首爾大學,隨后前往日本;1961年畢業于日本大學哲學系;1973-1991年,任教于多摩大學;目前在日本鐮倉和法國巴黎工作和生活。

作為日本“物派”藝術運動的創立者與代表人物,李禹煥曾于2011年在紐約古根海姆美術館舉辦了里程碑式的藝術生涯回顧展。其后又曾于2014年在法國凡爾賽宮創作了12件令人震撼的作品。 李禹煥自上世紀60年代起便撰寫文章研究空間及物質的概念性,并以“關系”作為作品的參照,在古希臘哲學的影響下認為每一客體的形成是起源于事物之間的關聯,更以其哲學思維為“物派”總結其宗旨及理論,追求的并非是表現自然材料本身,而是“在一定的場合接觸到世界本身的原本狀態的鮮活性時感悟到美麗的瞬間”。 而李禹煥獨有的帶有東亞獨特的隱藏“關系”表露而非揭露,像是近作中所使用的“對話”等命題,則是旨在突出超越出客體本身環境的存在,以作品本身存在于客體之外,建立一種“關系”的存在感,同時在對象周邊不論可視或不可視的場域中所產生的能量,使得觀者產生對周遭世界及對象本質的思考,產生一種“對話性質”。 不論是李禹煥的雕塑還是繪畫作品,所帶來的強大原始感知及能量在東西方皆獨樹一幟。

李禹煥自上世紀60年代末以來,便是一位影響深遠的藝術家及藝評人。他在過去的40年里一直活躍在世界范圍內,其作品通過對材料的運用以喚起與世界“相遇”的體驗,不僅是亞洲抽象藝術創作的核心,也被西方藝術界重視,成為研究對象。

《From Line》 李禹煥 1982年

布面油畫   182x227cm

《開放的維度》

2019年10月10日上午,清華大學美術學院A301報告廳爆滿,世界知名藝術家李禹煥的講座《開放的維度》在這里舉行。這是“立象與對話:李禹煥、王舒野&杜大愷、劉巨德藝術展”及研討會的系列學術活動之一,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主辦,得到了東京畫廊+BTAP、佩斯(紐約)的大力支持。

立象與對話

李禹煥 王舒野 & 杜大愷 劉巨德

藝術展

展覽時間

2019年10月10日-31日

展覽地點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B區一層美術館

主辦單位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東京畫廊+BTAP

佩斯(紐約)

承辦單位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美術館

策展人:魯曉波

本次展覽的策展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院長魯曉波,參展藝術家、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杜大愷、劉巨德,旅日藝術家、清華美院校友王舒野等也來到了講座現場聆聽。講座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史論系主任陳岸瑛主持。

李禹煥演講

陳岸瑛主持

李禹煥還與王舒野展開了現場對話,深入闡釋了“物派”、“新朦朧主義”背后的東方哲學理念。參展藝術家杜大愷和劉巨德則分別以提問的方式參與現場交流。杜大愷認為,這是他聽過的最有價值的藝術家演講之一。

李禹煥與王舒野對談

杜大愷提問

劉巨德提問

現年83歲的李禹煥,堅持站著演講。稱自己從不寫演講稿的李禹煥,這一次為在清華美院的講座精心準備了稿件,顯示其重視程度。

李禹煥首先在講座中闡述了中國文明歷程的特殊性,他認為在現代社會的背景下,中國擔負著引領人類信息和文明的發展的責任。由于一些現代思想,如人類中心主義已經隨著信息和文化的發展逐漸淡去,新的藝術形式也將產生變化。李禹煥在自己的創作中,就進行了“加”與“減”的權衡,將自己的思考和方向一致化,視“無為”同“有為”。他提到本次講座的題目是個雙關語,其意義不僅是“開放的維度”,更是“把維度打開”。李禹煥強調,如今地緣政治學的說法幾乎已經沒有意義,就連個人與共同體的概念也感覺別扭。

李禹煥說,我們的文明已經發展到這樣一個階段,形容是一個充滿危機的時代也不為過。他表示,人類中心主義的近代思想已經崩壞,正如米歇爾福柯所言:“人已死去”。將世界以及畫布,當作自己的殖民地進行支配,恣意揮灑創造的藝術家已經不復存在了。

《Dialogue》 李禹煥 2018

布面丙烯 227x181.9cm

從上世紀60年代起,李禹煥就不斷追問自己,繪畫以及創作還有可能性嗎?他進行了各種藝術實踐,有時會表現出激烈的對抗,或者反復地逃離,但始終執著于追求藝術表現的重建。

李禹煥形容自己就像運動員鍛煉身體一樣不斷訓練和積累自己的技術。為了能與世界在更高的層面上深度交流,要更新觀念,也要積蓄與無意識相連的專注力。

李禹煥在講座中不斷提到“無意識”與“身體”這個兩個詞匯。他認為,藝術表現往往超越意識而伴隨有很大程度上的無意識,即便是自身的觀念,卻是對他者的呼喚,是與世界的交流而產生的事件。李禹煥認同海德格爾及梅洛·龐蒂對于身體所有權的表述,即身體是世界的。身體的動作是帶有未知性的,這個動作不僅受制于個體本身,而受制于時間和無意識的外部因素一同作用。因此,由于與外部關聯的特殊性,到達身體的藝術就是抵達了無限。而人們觀看怪異觀念藝術風格作品的過程,就是與世界的無限相遇。李禹煥形容自己的創作是從日常去向其他維度的飛躍的行為,是身體的秘密儀式。在身體行為與創作過程的雙重作用中,時間和創作不斷前行。這個過程伴隨著混合、反復、忘卻、對抗、想起以及新的發現。

“余白”是李禹煥講座的另一個關鍵詞。李禹煥將他畫布的白看作空虛與盈滿的共同體,在作畫的過程中,他會等待合適的時機,等待空間回應。畫筆在觸碰畫布的時候便會瞬間將整個場域變得富有生機,他將這樣形成的繪畫空間稱為“余白現象”。不同于東方山水畫中的留白,李禹煥認為自己畫布上的余白存在著機能性和回響效應。

李禹煥以自己的作品為例,解釋了他如何轉換空間,使自己創作的整個場域亦動亦靜。例如在鋪滿草坪的廣場上放置寬大的正方形鐵板,在其中心略微偏右的地方放置一塊大石頭。鐵與石頭的重量會讓作品稍稍沉入大地,柔軟的草坪與鋼硬的鐵板形成反差,石頭矗立的姿態以及擺放的位置等等,也讓空間產生出靜與動的緊張感,周圍不可名狀的沉默綿延伸展。雖然是鐵板與石頭組合而成的作品,然而它與草坪的廣場的關系性是絕對無法忽視的。

2014年,李禹煥還曾經在凡爾賽宮的土丘上以不銹鋼做過一個半橢圓形弧形結構,并在地面鋪了一塊不銹鋼板,人從鋼板上走過的同時穿過上方的橢圓弧的作品。不銹鋼板做成的弧形以及地面上的不銹鋼板道路為周圍的空氣增添了強度,對風景施壓的同時也解放風景。這個作品的重點是由于弧形構造的存在,天空顯得更寬廣了,周邊環境顯得更新鮮明艷。創作出的對象在彰顯世界的同時將自身隱藏起來。

李禹煥不同意繪畫和雕塑已經走到盡頭了的說法,他認為,繪畫和雕塑的不滅性,正如人的想法以及人和世界、和他者的關系性和相互碰撞以及激蕩一樣,是不滅的。李禹煥舉例,人工智能機器人曾經重新創作倫勃朗的畫,它畫得非常好,引起了世界一片嘩然,許多人因此而擔心。但李禹煥覺得,把機器人的畫作當成一個非常高明的印刷品來看就可以了,因為即便是倫勃朗在世的話,他也不會用同樣的方式來畫畫。可能他在畫的時候,畫到哪里覺得不對勁了,他就會半途而廢重新再來。李禹煥介紹,即便是那些傳世的繪畫珍品,在對它進行高科技掃描的時候,會發現曾經被畫家否定或者拋棄的畫藏在下面。

在講座的結尾,李禹煥再次強調,人是不斷與無意識共生的。高科技的迅速發展,讓人們誤以為世界可以被了解,可以被完全地還原為虛擬的圖像,但這并不是一個活生生的世界。世界永遠存在未知因素。由于藝術的表現是在不同關聯的作用下產生,所以藝術是媒介的產物,也是與世界不可思議的相遇。

圖、文:藝術史論系

東京畫廊+BTAP

佩斯(紐約)

現場攝影:馮世光

? 2024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北京市海淀區清華園1號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100084

? 2024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联系我们: 镇远县| 蒙山县| 巴林右旗| 冕宁县| 微山县| 原平市| 丰都县| 尼勒克县| 兴山县| 东丰县| 司法| 长子县| 上犹县| 射阳县| 抚宁县| 儋州市| 江口县| 新竹县| 罗城| 新化县| 北票市| 滨州市| 夏津县| 内黄县| 宁都县| 南江县| 常宁市| 乳源| 昌江| 儋州市| 丹寨县| 平顶山市| 龙海市| 浦东新区| 城固县| 仪征市| 托克托县| 泰宁县| 溧水县| 桓仁| 调兵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