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融合式教學?
“融合式教學”,英文為 “Hybrid Interactive”,縮寫為“Hy-in”,意為“混合式的互動”,特指“線上線下實時互動融合”的教學方式。這是清華大學在國內疫情防控常態化的形勢下提出來的教學場景解決方案。
各系教師進行融合式教學現場演練
“融合式教學”不同于“慕課”、“混合式教學”、“網課”,它對教師的授課提出了更高的挑戰:一位教師的教學如何同時兼顧現場的學生和線上的學生?從傳統的“教”與“學”所追求的標準來衡量,這是否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特別是“注重身教勝于言傳”的造型藝術類課程?
毫無疑問,“現場”的教學永遠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這一點毋庸贅言。新興于網絡時代的在線教學拓展了教育的邊界,使人們可以跨越時空的限制,更便捷更立體地獲取專業的知識。因此也促進了“現場”教學的轉變:由知識的傳遞逐漸向師生間的深度交流和學生體驗式學習的轉變。
各系教師進行融合式教學現場演練
融合式教學的現場,教師是否能確保老師與在線學生、現場學生與在線學生以及三者之間互動交流的有效性、是否能增強遠程端學生的體驗感和參與感——這可以用來衡量融合式教學的質量和價值。保證線上線下實時都可以看得清、聽得見,這是目前必須解決的第一步技術問題,不同學科的教學場景需要選擇不同的、最有效的直播平臺和直播設備。經過不斷的教學實驗,這個基本要求會解決的越來越好——包括造型藝術類課程。助教的重要性也在凸顯:教師專注于教學本身,而架設線上線下實時互動的橋梁就要由敏捷的助教來完成。
技術的進步會幫助在線學習者更加貼近現場,確保了線上線下的流暢溝通,融合式 的“教”與“學“就有了無限可提升的空間。如何讓融合式教學變得更有品質?教師應首先改變心態,去研究如何能達成有效交流的現場氛圍。這大概是“融合”的目標,對答案的探索通向未來世界的教學。
閆輝
繪畫系副教授
校融合式教學指導專家組成員
清華美院融合式教學總動員
為保障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特殊時期實現教學全覆蓋,新學期清華大學全方位推進線下線上融合式教學,所有應上、能上的課“一門也不能少”,身在校內外、國內外的所有師生“一個都不能少”。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積極響應。9月10日上午,美術學院以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召開了由學院全體教師及教務辦公室、實驗教學中心全體工作人員參加的2020年秋季學期融合式教學暨研究生教育改革研討月動員會,并邀請了清華大學在線教學專家指導組成員、社會科學學院副教授錢靜進行融合式教學經驗分享。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副教授錢靜做“融合式教學”經驗分享
院教務辦在保障夏季學期課程線上開展的同時,聯合實驗教學中心和物業,提早著手排查全院教室和實驗室的設備和網絡情況,并根據學校秋季學期教學工作方案配備了一定數量的全向麥克風,以便教師們開展線上線下融合式教學。
學院全體教師高度重視,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融合式教學培訓。鑒于美術學院絕大部分課程需在美院專業教室開展,在教務辦公室的組織下,自9月8日開始,任課教師有序前往上課教室進行試授課,教務辦、各系和物業相關部門共同提供教學條件保障。
2020年秋季學期,美術學院共組織41名校級助教、245名院級助教和42名課程輔助志愿者,上崗助教和課程輔助志愿者均參加學校和學院組織的線上培訓學習,配合授課教師完成演練和試授課環節。
來自美院的融合式教學方案
閆輝:美院的融合式教學特點
閆輝,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繪畫系副教授
一. 美院教學的特點與需求
美院教學總體圍繞視覺藝術展開,包括藝術史論、造型藝術和視覺設計三個方面。除藝術史論會出現200人的大教室授課場景外,其他均為小班授課,學生人數在12-40人左右。授課場景以講授、討論、演示為主。教師與學生需要通過語言和行為的深度互動來完成“教”與“學”的過程。
二. 美院融合式教學的基本特點
1、基本上在本院系的專業教室和特種實驗室完成教學。
2、需要教師根據授課特點來設計教學方案與教學工具,如授課平臺與直播設備的選擇。前提是保證所有學生(現場和遠程的學生)可以聽得見、看得見。
3、對直播的清晰度,造型藝術專業的教學有更高的要求。
三. 2020年秋季學期美院融合式教學方案設計
(本方案意在提供一種符合美院教學特點的、可以落地的融合式教學思路。)
授課場景一:教師講授
第一步,教師在實驗室以個人電腦連接電視大屏幕或投影儀,保證現場學生的觀看效果。
第二步,打開PPT,開啟雨課堂授課,遠程端學生進入雨課堂。
第三步,開啟直播:打開攝像頭、開啟桌面錄頻,打開直播小窗,保證遠程端學生實時看到老師現場的講授畫面,同時看到PPT講授內容。(需要黑板講解可以用雨課堂板書功能替代,同時保證現場和遠程的學生清晰地看到。)
此場景也可以采用騰訊會議或其他平臺直播,但有幾點缺陷:第一,騰訊會議沒有回放功能,錄頻后回看比較麻煩。第二,直播的清晰度不如雨課堂。
授課場景二:討論
第一步,退出雨課堂,關閉現場的大屏幕。教師用移動電腦連接全向麥克風。(收音范圍現場8米很清晰)
第二步,教師發起騰訊會議,開啟攝像頭。
第三步,遠程端學生進入騰訊會議,開啟攝像頭。
第四步,可以外接攝像頭,方便現場師生與遠程端學生互相可以清晰地看到、聽到。
授課場景三:現場示范與實踐
第一步,教師發起騰訊會議。
第二步,遠程端學生進入騰訊會議。啟用錄頻功能。
第三步,教師開啟外接高清攝像頭,用拍攝支架固定,直播演示過程。攝像頭具備聚焦功能,可保證遠程的學生觀看到細節。遠程端學生錄頻后可以回放學習。
附:視頻中的直播設備
Landcar 1080P高清直播攝像頭
INNOTRIK 音絡AUCTOPUS I-15 視頻會議全向麥克風
注:只要性能指標不低于上述設備,均可實現視頻中的功能
藝術史論系融合教學案例:《中國工藝美學》課程
授課教師:
郭秋惠,藝術史論系副教授
《中國工藝美學》是藝術史論系本科三年級專業核心課程,主要講授中國工藝美學的學科背景、基本特征、思想淵源和歷史縱述。課程3學分、48學時,秋季學期1至6周的周一、周三上午上課。為了適應線上線下融合教學的教學方式,任課教師郭秋惠參加了大學融合式教學的培訓和學院統一部署的教學設備測試。本門課程主要以教師講述和課堂討論為主。郭秋惠老師通過教室實地測試,選擇適合藝術史論專業的融合教學方式:教師自帶筆記本電腦并聯網,課件通過騰訊會議共享屏幕給未能返校的留學生,同時連接教室的大電視和學院統一購買的全向麥克風。
藝術史論系融合教學場景
購買成冊書籍掃描儀,為學生掃描課程延伸閱讀圖書資料
老師和返校的16名學生按照課表在教室上課,學生觀看大電視中圖文并茂的課件;未返校的1名留學生觀看師生二人的騰訊會議共享屏幕。如果有黑板板書,教師打開騰訊會議視頻,使留學生可以看到板書。老師講述時,用電腦自帶的音頻,線上的學生聽課效果更好;師生討論時,用全向麥克風進行收音,可以將教室中師生和線上學生的討論更好地傳遞。
提前組建微信群,作為融合式教學輔助
郭秋惠老師參考春季學期線上教學的經驗,提前組建課程微信群,分享教學進度表電子版,提醒學生關注圖書館主要教材的電子圖書,并和學生交流融合教學方式。課后,在微信課程群及私信進行師生交流和教學資料分享。為了更好地分享教學史料,郭秋惠老師還專門購置了成冊書籍掃描儀,為學生掃描、分享沒有電子資源或無法借閱的史料,受到學生的好評。
信息藝術設計系融合教學案例:《創意思維》課程
授課教師:
魯曉波,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院長、教授
師丹青, 信息藝術設計系副教授
《創意思維》課程將“創意設計”和“創意編程”兩者相結合,通過初步程序語言的學習,訓練剛剛進入專業學習的本科二年級學生,在“藝術創意”和“技術邊界”之間找到平衡。在融合式教學中,提前要求在線學生安裝編程運行環境,保證和其他同學同步“觸電”編程。
信息系融合教學:同步“觸電”編程
作為授課老師之一,師丹青老師介紹了本課程的融合式教學狀況。班上有兩位同學是通過騰訊會議在線上課,利用網絡參與到課堂中。課程包含一半的實踐環節,需要同學們動手編程。有了春季學期線上教學的經驗,加之本學期《創意思維》線上操作較多,師老師表示,融合式教學開展并不困難,本學期學院特意準備的全向麥克風設備,也更利于線上線下共同討論的開展。
師老師認為“一個都不能少”是融合式教學的核心,他提到 “心中要時刻有根弦,要照顧到線上的同學”,“在中后期給學生分組也要注意線上同學的參與感的加強”,目標是“都別掉隊”。
師老師說,目前的課堂效果“還挺好”,但同時也在思考未來幾周線上同學在上課時可能會出現的“疲累”現象以及后續分組時同學們如何協調及合作等問題的解決辦法。
融合式教學還帶來了一個意外收獲,第一堂課是講座課,有學院其他專業的同學通過線上的方式來旁聽,擴大了課程的受眾范圍。
對同學們在融合式教學之下所要達到的學習效果和要提升的能力,師老師表達了強烈的信心,并期待能夠更加深入地探索這種新的教學方式。
防疫措施到位是融合式教學順利實施的有力保障,美術學院為所有上課教室和實驗室配備了一次性口罩、免洗洗手液和酒精棉片
資料提供:教務辦、閆輝
郭秋惠、師丹青
采訪撰稿:張鵬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