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報
2020年12月29日下午,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清華大學藝術與科學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設計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國務院學科評議組的設計學科召集人,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魯曉波教授蒞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與人文系列講座,以“應變與引領:新時代藝術設計的價值與使命”為主題進行了精彩演講。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院長 魯曉波
講座在院A301報告廳舉行,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楊冬江教授擔任學術主持。同時,本場講座還通過學堂在線、雨課堂及清華大學微博、抖音、快手和B站賬號線上直播,北京日報客戶端同步進行線上直播,受到校內外師生及社會大眾的熱烈歡迎和廣泛關注。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 楊冬江
魯曉波院長在講座中從藝術是否會終結展開探討,回顧了藝術的重要思潮和范式轉變的過程,暢談設計的重要發展歷史和人文觀念,并從中國改革開放40余年、應對新冠疫情的后疫情時代、國家迎來新發展格局的時代轉折背景中,思考今天的藝術和設計學科的價值與使命。
在解讀新時代時,魯曉波院長提到了科技革命、產業革命,也提到了新冠病毒的影響以及尤瓦爾赫拉利的新作《冠狀病毒之后的世界》,他認為人類正在啟動從未有過的深刻反思,因此,藝術設計教育體系也一定要順應時代的變革,要應變,同時也要起到引領的作用。要做到“應變”,有四大任務:人才的培養、社會服務、科學研究、文化傳承創新,其中教育的中心仍然是以人才培養為中心。教育的理念雖然發生了變革,但是教育的意義仍然是提升人的能力、點亮人們的心靈。
魯曉波院長認為,未來的世界趨勢是廣泛地互聯互通,更透徹地感知,更深入的智能化。這就要求今天的我們不光是以自然邏輯,而且要以社會的邏輯、人文社會科學的邏輯將人和人、物和物、人和物集成在一起,才能致力于創造一個價值創新的和諧社會。
魯曉波教授帶領大家回顧了包括古希臘藝術、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印象派、德國表現主義、非具象主義、立體主義、超現實主義等重要的藝術流派及其背后的演進原因,同時談到了以杜尚和丹托為代表的“藝術終結論”的觀念,以及一些令人不解的奪人眼球的“藝術”形式。雖然藝術的表現形式很多,藝術的范式和藝術思潮不斷在發生變化,但魯曉波院長認為,藝術應該尋找新的可能性,要有觀念的轉變、認知方式的轉化、媒介的轉化和審美體驗的轉化。藝術不應該只是追求規模和刺激眼球,而應該是價值觀念的塑造,是審美判斷力的培養,是通往精神境界的途徑。
談及設計,魯曉波院長認為設計是對事物統籌的過程的總稱,可將任何造物活動的目標概念、策劃和實施過程理解為設計。設計更強調有目標、有計劃的技術性與藝術性的融合創造,因此,設計即是人為事物形成的前提思想。設計的任務是解決問題,同時設計也是平衡的手段、關系協調的過當今面臨的問題更加多重和突出,魯曉波院長列舉了環境污染、資源枯竭、人口爆炸、技術沖擊、消費模式與生活方式的轉型、人類健康面臨挑戰等問題,并指出設計“以人為本”的“人”既是我們這一代,也是子孫后代,還是其他不同國家、地區、民族和文化間的人,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概念。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社會背景產生的問題不同,因此設計的核心任務也一直在不斷地演化和演進,但這種演化和演進不是顛覆性的,只是隨著不同的發展時期重點有所轉變。
在列舉了眾多世界各地的設計師在應對新冠疫情的挑戰和回應當代真實社會需求的優秀設計案例后,魯曉波院長提出,我們需要的是智慧、心靈和定力。藝術與設計就是以科學的精神、以人文的情懷來驅動創新,而學科的發展,藝術設計的創新,美好生活的構建,都需要人類的智慧。
最后,魯曉波院長感言:“提起百年未有世界之大變局,是危與機共存的,我們需要應變,更需要引領”,他呼吁清華大學的師生應該一起應對世界的大變革,同時為引領這個世界的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
一個半小時的演講結束后,在場的師生分別向魯曉波院長提問,既表示對魯曉波院長的感謝,也交流了對講座內容的體會和思考。作為魯曉波院長曾經的學生,現任清華美院工業設計系主任張雷教授感謝魯曉波院長多年以來的教誨和指導,同時到場的清華美院信息藝術設計系博士生導師吳詩中教授也向魯曉波院長請教了有關“藝術設計未來發展方向預測”的問題。在場的兩位在校生分別向魯院長請教了有關“技術化崗位是否會逐漸被人工智能取代、設計師如何應對”以及“應該如何將藝術設計與科技更好融合”的問題。魯曉波院長一一作出了解讀和回應。
講座現場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與人文系列講座”邀請藝術與人文領域的資深教授、學術名家執講,旨在搭建前沿的學術思想交流平臺,及時感知并把握時代的脈搏,積極探索藝術與人文發展與研究的新思路、新方向、新模式。系列講座立足于通識教育理念,以線上、線下融合的方式面向清華大學師生及社會公眾開放。
(文、圖:教務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