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美院環藝系2019級本科生
何展鵬、李毛千芝作品《流動水墨》獲院校杰出獎(一等獎)
黃蘭毅、管宸作品《露珠廣場》榮獲評委推薦獎
周子逸、張書婷作品《綠坡漣漪》榮獲入圍獎
2021年3月11日晚,由UNI網主辦的re-connect公共空間家具設計競賽(Reimagining Furniture for Public Spaces)公布獲獎名單。環藝系六名同學在黃艷老師指導下,圍繞“校園景觀的情感化設計研究”的主題,分為三組參加該國際競賽。經過專家評審和網絡投票,環藝系的三個參賽團隊在眾多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均獲得獎項。
本次競賽由英國的BOUN設計平臺協辦,BOUN是UNI在家具設計領域的子品牌,它也是各界人士對于家具設計思想實驗和概念交流的平臺。本項競賽的評委包括來自世界各地的建筑師和設計師,他們從圖紙表達、設計概念、空間組織、設計成果幾個方面來衡量參賽作品。
1.re-connect公共空間家具設計競賽要求
無論城市規模的大與小,公共空間設計仿佛牽動著一座城市生活的脈搏,為人群提供了休閑與互動的場所。人們可以在公共空間中鍛煉、放松、集會、討論、表演等等,達到愉悅身心的目的。然而,新冠肺炎疫情使上述的許多用途被擱置一邊。令人驚訝的是,人們對公共空間的看法也正是由于這個原因而發生了轉變。
競賽要求參賽者圍繞“社交距離、適應性、材料、全齡化”四個目標,設計放置在人行道、社區公園和廣場中的家具。作品的規模和形式沒有限制,參賽者應該根據場地尺度和社交距離的規定,設計尺寸合理、布局緊湊的座椅,以便在幫助人們保持社交距離的同時,最大限度地提高公共空間整體的使用效率。
2.院校杰出獎:“流動水墨”
何展鵬、李毛千芝的小組作品“流動水墨”選址在紫荊操場,從傳統山水畫中獲取靈感,以一段筆墨起始,將濃淡干濕抽象、變形、轉化生成二維平面,同時捕捉握筆的手書寫時在空中留下的軌跡,進而將平面轉為立體,最終形成水墨般在宣紙上流動的形態。
設計欲模糊主體與客體的關系,將其打造為一件可與人親密互動的公共藝術品,同時也是一件滿足使用者情感需求的公共家具。
家具位于操場的一角,兩面圍有墻體,曲線流動的形態不僅符合操場人群多流動的狀態,還塑造了一個可以從各個角度進入的小空間。其采用不同視角下通透性不同的半透明材質,形成一條開敞與遮蔽交替的長廊,即提供了一個開放、私密兼具的公共空間。多變的曲面貼合人站立時半倚靠或放松癱坐時的人體形態,以及其他不同情感下的身體姿態,響應著不同年齡、身份群體多樣的情感訴求。家具每隔一定距離置入轉軸,每一段可根據氣候變化進行調節,適應北京這座不同季節光照和風速多變不定的城市,為人們提供更加舒適的微環境。
其構造方式簡單而靈活,依照同一設計思路可調整家具長度、大小、角度以放入多樣的環境當中,從而適應不同人群,具有很好的延伸性。
3.評委推薦獎:“露珠廣場”
1 文化意義:荷塘月色黃蘭毅、管宸小組作品“露珠廣場”選址于主樓前的水池,利用荷塘的形態和葉脈結構組織雨水,并形成景觀形式。“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在中國文化底蘊里,荷葉象征著純凈與美好,古人有言:“荷蓮出于污泥而不染,灼灼光華而不夭!”很多人把荷稱為君子來寄托自己美好的愿望。荷葉出淤泥而不染,留在荷葉上的水珠晶瑩剔透。在這種相互襯托之下,水珠滲透著荷葉的綠色,變得更為生動可愛,荷葉在水珠的運動變化之下顯得分外動人。清華和荷塘月色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荷塘與露珠能喚起人們內心深處對清華、對荷塘的情感。
2 可變的彈性互動式家具水包含著彈性和可塑造性,水包含著一切,也孕育著萬物。水可以隨著體量的變化而變化,一個分子到一個水滴再到一片海洋,水本身就是一個形態庫。而在這個設計里,水以水珠的形態出現,以軟結構的模塑外表,可以在不同的受力下變得形態豐富,而富有彈力。而這形態也受天氣、人的體重、模塑材料的影響。這樣改變了傳統場地缺乏互動性的短板,把觀賞與互動結合,人們不僅能在視覺上得到愉悅,也能在體驗的過程里感受到滿足。利用情感設計因素中的場景轉換,身置封閉教室的師生能躺在家具上,體驗放松與愉悅。人與水珠充分地互動,展現了水珠廣場的生命力。這種突破源于材料的非傳統性和可變性,源于人與裝置的互動性。
3 自然因素的影響露珠的材料是可吸水性的,在雨天時能充分收集雨水,這和荷葉本身有很強的呼應關系,并且荷葉場地的地勢向中間凹陷,水在荷葉葉脈中運動,這個運動又包含著兩個方面:一是水珠本身的體量在不同的天氣里有不同的變化,二是水珠在不同的葉脈里有不同的運動軌跡。這個場地時時刻刻都是在變化著,寓意著水的生命力,寓意著使用者的活力。雨天淅淅瀝瀝,或者暴雨下傾,晴天陽光傾城,或者日風和煦,天氣因素都在無時無刻改變著這個場地,這充分展示了這個家具所蘊含的魅力。
4.入圍獎:“綠坡漣漪”
周子逸、張書婷的小組作品“綠坡漣漪”將選址設定在情人坡,在結構上,該家具用剛性連接和柔性連接相結合的方式,制作出一個可適應多種地形和環境的卷曲條帶狀座椅,適用于平地,坡地,凹地,臺階等多種地形,也可以通過調整座椅的形態來適應不同人數的需要。
在它影響人的行為的同時,也會被人的活動影響,人們可以通過推動或拉伸將座椅調整為自己需要的形態,符合當代年輕人的隨性自由的生活方式。
在材料上,該家具內外呈現兩種質感,外側為樹枝,而內側則用銀杏葉等落葉鋪墊,呼應了家具結構上的柔性與剛性,由于樹葉的柔軟有彈性的質感,不論在視覺還是體感,都給人帶來舒適的感覺。使用座椅的人也可以自己尋找附近的落葉對座椅的細節進行再創造。
由于清華大學校園內綠化較多,每年都會產生許多枯枝落葉,但通常的處理方式都是丟棄或焚燒。而該座椅則可以廢物利用,具有一定的生態效益。
這樣的一件家具同樣也是一件藝術品,不僅可以通過形態本身將人進行分離和組合,也可以與自然進行互動,像一條卷曲的紙帶隨機地散落在綠色的草坪上,也像坡頂綻開的漣漪,促進了人與人、人與環境之間和諧關系。
(圖、文:環境藝術設計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