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報
2021年4月8日下午,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平藝術家韓美林教授蒞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與人文系列講座,以“在藝術的十字路口”為主題進行了精彩演講。
清華美院副院長、學術委員會主任楊冬江擔任學術主持
講座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A301報告廳舉行,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學術委員會主任楊冬江擔任學術主持。同時,本場講座還通過學堂在線、雨課堂及清華大學微博、抖音、快手、B站、百度百家號等賬號線上直播,受到校內(nèi)外師生及社會大眾的熱烈歡迎和廣泛關注。
韓美林教授是一位孜孜不倦的藝術實踐者和開拓者。他的創(chuàng)作涉及廣泛,包括繪畫、書法、雕塑、陶瓷、設計以及寫作等方面。他的藝術風格獨到,致力于從中國文化傳統(tǒng)和大眾藝術中汲取精髓,并轉(zhuǎn)化為體現(xiàn)當代審美理念的藝術作品。
講座伊始,韓美林教授直指主題,他指出作為一個藝術家,要在人生的眾多十字路口中正確選擇自己的路。首先,面對宇宙自然界,選擇的生存方式應該多一點貢獻,而不是一味的索取。其次,藝術家要緊跟時代的腳步,做一個綜合的創(chuàng)造性人才。他指出,藝術家與匠人的重要區(qū)別就在于,藝術家能雜糅大量的知識并進行創(chuàng)作提煉。同時,他還強調(diào)藝術家應該幫助宣傳科學、幫助人類大愛,不要傳遞苦難,要把美好與希望傳遞給人民,這是藝術家的天職。
關于如何提高藝術審美的問題,韓美林教授提出了兩個具體的方法。一是提煉,這是類似一種“獨奏”的基本功,例如繪畫里的白描、相聲里的單口相聲、詩中的五言絕句等等;二是充實,類似“交響”的和聲,即在空間中進行裝飾。韓美林教授認為前者最難,而后者必須具有民族性。他相信,中西方的藝術是兩個體系,在向西方學習的過程中,中華民族的藝術是不可能被西方所替代的。
韓美林教授指出,藝術家應當擔負起哺育社會的責任,藝術家要學會對世界進行獨立的思考;藝術家要胸懷大愛,筆端帶感情,把愛放進作品里,藝術才能有靈魂。韓美林教授認為是中國書法和遠古文字的構架讓他的藝術走向了現(xiàn)代,并現(xiàn)場展示了自己創(chuàng)作的《天書》作品。接著,他用自己改造的鋼筆,現(xiàn)場展示了畫古文字、畫天書、畫巖畫、畫人物等等,每幅畫一氣呵成,數(shù)秒即能快速完成。韓美林教授以現(xiàn)場的創(chuàng)作實踐告訴大家,目前藝術上的問題都出在形象的方面,只要形象解決了,材料等都不是問題。韓美林教授的講座不僅與大家分享了他的藝術觀、藝術感悟,同時通過現(xiàn)場藝術創(chuàng)作,使大家深刻領會了行勝于言的清華風格和清華精神。
講座尾聲,韓美林教授寄語青年學生,厚積薄發(fā),以藝術才能報效民族,并對現(xiàn)場師生的提問一一做出了回答。他提出,要區(qū)分藝術創(chuàng)作與藝術設計,對于審美的藝術作品,可以大膽的創(chuàng)作,而對于日用品的設計,就必須要從實用的角度出發(fā)。而藝術創(chuàng)作,藝術家必須要保有童心、要融入感情、要有在乎世界的大愛和崇高理想。另外,他還建議同學們要學會辯證思維,黑與白之間是動態(tài)的,藝術就是要重視“動”的這個行為,學會判斷“灰”是否存在,是“深灰”還是“淺灰”,用夸張變形等手法來適應各種材料與載體。最后,講座在韓美林教授即興的一曲陜北名歌《山丹丹》中結束。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與人文系列講座邀請藝術與人文領域的資深教授、學術名家執(zhí)講,旨在搭建前沿的學術思想交流平臺,及時感知并把握時代的脈搏,積極探索藝術與人文發(fā)展與研究的新思路、新方向、新模式。系列講座立足于通識教育理念,以線上、線下融合的方式面向清華大學師生及社會公眾開放。自2021年春季學期起,本講座也成為清華大學文化素質(zhì)教育講座課程之一。
(文、圖:教務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