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RODUCTION課/程/介/紹
COURSE INTRODUCTION “刺繡藝術設計”是染織藝術設計專業的主干課程,并于2019年被評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精品課程,屬于專業實踐課。該課程旨在使學生掌握專業設計能力與刺繡藝術創作方法,建立從工藝到設計,從設計到應用的多維思維方式,以及獨立思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注重刺繡工藝與藝術設計方法的融合,以中國傳統刺繡工藝為切入點,鼓勵多種工藝的結合、多種材料的嘗試、多種載體的呈現,在實踐中培養學生多元的思維方法與創新能力。 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課程模式,第一是“研究型的課程訓練模式”,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對學生獨立思考與創新能力的塑造以及實際動手能力的培養;第二是“突破傳統的材料限制”,在學生了解并掌握傳統刺繡工藝的基礎上,鼓勵學生嘗試用不同的材質進行創作;第三是“將民間藝人請進課堂”,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讓學生零距離的體驗傳統工藝的魅力;第四是“以設計應用帶動工藝傳承”,鼓勵學生將傳統工藝應用到產品設計中,通過課程實踐弘揚民族文化,培養原創精神。 本次課程參與者是染織藝術設計專業2018級本科生及2020級部分研究生,課程中以刺繡、搟氈等傳統工藝為基礎,在設計、科技與時尚領域進行綜合實驗,結合多種現代材料、技術進行實踐,探索傳統工藝在現代產品中的應用價值與方向。這些作品雖然還略顯稚嫩,但它體現了學生們連接傳統與現代的思考與嘗試,這種勇于探索和嘗試的精神是難能可貴的。
COURSEWORK課/程/作/業
COURSEWORK
本系列設計以鱟的藍色血液作為靈感來源,從生物狀態出發,構建人和生物之間的內在聯系。鱟是一種古老的甲殼類動物,是地球上為數不多的存活化石。它的特殊之處在于擁有以銅離子為主的藍色血液,在醫學上得到了廣泛的使用,是為“鱟試劑”。目前,人類還沒有能力構建鱟試劑的替代品,出于人類食用、環境惡化等多種原因,該物種正在瀕臨滅絕。 因此,本設計想以鱟為靈感,以人類為載體,試圖構建一種共生的后現代生物關系,表現環境保護與生物科技的主旨。作品中以鱟來作為海洋古老文明的代表,以羊毛代表有機,并以塑料代表人類的制造和不可降解,綜合以上多種材料進行包與面飾的重構,完成整體設計制作。
本系列作品靈感來源于海洋生物——海螺,厚重的海螺殼上起起伏伏的肌理紋路,螺旋式結構向內收縮,狹小但溫暖的空間里裝著海洋的心聲。有如部分社恐人群,用厚厚的外殼隔絕外界的交流,將自己的內心掩藏起來,但其實又渴望能有人聆聽其中的聲音。 作品主體部分以柔軟又厚實的羊毛氈來體現海螺殼的厚重和表面起伏的輪廓,其余裝飾的珠繡則是來表現其附著的小的凸起的肌理感覺。顏色上選擇了偏藍綠的色調,想要一種陽光照在海面上透亮又清澈的感覺。想表達也許在其他人眼里,社恐人群不是晦澀壓抑的,是有著明媚色彩且溫柔的人,他們能給人帶來舒適和溫暖。
本系列作品靈感來源于夜光藻和水母,水母和夜光藻在大海中飄蕩流浪,發出點點光芒,一如人類在星空之下隨著生命的波動一點點探索遠行,尋找生命的奧秘。 本組設計在外形上運用水母形態,在珠繡和滴膠裝飾之中加入光纖,營造夜光藻和水母在黑暗的海洋之中發散的光芒。顏色相近的珠粒和光纖的搭配,一如水母和夜光藻,白天隱于深海,是海洋呼吸的形狀,夜晚點綴黑暗,是一個屬于海底的、長遠的夢境。
本系列作品的靈感來自于蘑菇,這種存在于大自然中幾乎隨處可見的菌類,卻有著人工雕琢也無法比擬的獨特美感。野生菌類獨特的構造和外形特點與珠繡的表現手法相當契合,作者希望通過羊毛氈與珠繡結合的方式將菌類奇異而又精致的美以及其帶給人們的神秘感表達出來。 系列作品共有兩件,一個挎包和一件披肩,都是使用羊毛作為主體,氈化成型后輔以珠繡作為裝飾。主體羊毛以綠色為主,珠繡部分顏色以黑白金三色為主,并較多地用到了珍珠作為主要裝飾。造型參考竹蓀作了網狀紋理和鏤空疊加的效果。
刺繡與羊毛氈結合起來之后,給作者帶來了許多設計靈感。但是作者首先想到的是首飾設計。本組作品以海底為背景,將部分海洋元素進行融合,例如,魚群、水母、洋流、珊瑚等等,由于篇幅原因,這次作品只能算是一個較為初步的嘗試,但是結合毛氈以及珠繡和光纖以后,畫面整體效果較為豐富,完整。畫面整體以海藍色為主,以毛氈為底,珠繡作為畫面點綴,突出空間感,并營造出靜謐的氛圍。 作為可活動的配飾,并結合珠繡的工藝特點,畫面中的許多元素都采用了可拆卸的設計。部分元素可根據個人喜好自由擺放,或作為首飾進行佩戴。
本系列作品的靈感來源是敦煌舞伎。從服飾和舞蹈風格上看,它融合了菩薩的寶冠裙帔,同時又吸取了天王的服飾,既符合柔曼風格的舞蹈需求,又適合英武風格的舞蹈需求。用現代的眼光來看,當時這種超前的中性美是獨具特色的。伎樂天的舞姿和瓔珞飄帶在壁畫線條造型下顯得靈動輕盈。作者將這種元素,與刺繡工藝和現代首飾設計結合,通過材料探索和工藝創新詮釋個性風格下的敦煌首飾。
宇宙的神秘總能激起人類的好奇心。龐大、壯麗、空曠、虛無,在面對無垠星海的時候我們總會這樣形容它。在我們看來亙古不變的宇宙中每時每刻都在誕生新的事物。兩個星系的融合,超新星的爆發,脈沖星如心跳般的律動,新生恒星發出的第一縷光......創生的奇跡從來沒有停止過,而我們人類與地球上的生靈也都是誕生于這些奇跡之中。我們渴望探索星空,理解星空和表達星空,其實就是渴望探索、理解和表達我們自己。 在這個作品中我將用宇宙中的事件作為靈感來源,利用羊毛氈和珠繡工藝來表現這些創生的奇跡瞬間。
作品以探索平面紋樣的空間表達為目的,以初春的生機盎然為靈感來源。先以淡綠為底色,將佛教傳統紋樣中的忍冬、蓮花與茶花等元素進行靈活變化,改變以往傳統紋樣的繁雜華麗,創作出清新的中式四方連續紋樣;再對紋樣中的主題元素進行提取和立體化實驗。系列作品中,頭飾以中國戲曲里旦角裝扮為參照,設計出各色奇異花卉組合成的“花冠”;胸飾沿用了頭飾的設計,從紋樣出發將元素立體化;耳飾則用漸變的珠串流蘇比擬柳條的動感。整體作品嘗試帶給人初春的活潑與雅致,并以毛氈與珠繡結合的形式帶給人們全新的視覺體驗。
FEEDBACK課/程/反/饋
COURSE FEEDBACK
/ 何曦
在此次課程中學習了濕氈和珠繡的各種方法,并在實踐中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和熟悉。其中在濕氈塑形部分的問題較多,嘗試了搟氈、針氈和針縫等多種方法,最后在老師的幫助和指導下比較順利塑出基本的肌理和形狀。而在珠子大小和質感的挑選上老師也給予了很多寶貴的意見,挑選出了合適大小的珍珠對毛氈進行了進一步的修飾。總體來說,還是順利完成了一系列比較完整的作品。
/ 賈欣瑋
通過刺繡藝術設計課程,了解了羊毛氈濕氈和針氈的的制作方法,學習到珠繡基本針法,并進行了設計實踐。在實踐過程中我感覺到了設計稿與實物制作的差異性,尤以羊毛氈為主。在制作過程中需要時間成本來嘗試和記錄。另一個層次則是設計稿本身與珠繡材料特性的差異,需要進行思維轉換來輔助完成設計。因此在課程當中收獲了許多實踐經驗,但是就有限的課程而言,如何恰到好處地結合毛氈與珠繡,在有限時間內完成設計,我覺得是課程本身更大的挑戰。
/陳靜怡
在本次刺繡藝術設計課程中我第一次接觸了毛氈這種工藝,并且在進行設計創作的過程中頗有感觸。我個人認為羊毛氈是一種可塑性以及表現性都非常強的藝術手段,它無論是在前期的造型布置還是氈化過程中的適形調整,都在傳達設計師的想法,讓人有著無窮的創作欲望。此外這種制作從二維過渡到三維的工藝手法也帶給了我全新的創作角度,讓我對于相關領域的藝術設計有了更深的了解。
/ 黃鴻鈺
本次課程老師進行了詳細的搟氈和珠繡教學,讓我在實際操作之前獲得了更直觀的學習經歷,在此過程中產生的疑問也能得到最快最詳細的回復。這次作品主要運用了羊毛氈和各種珠粒,為了使作品達到更好的發光效果,在此基礎上嘗試了多種發光材料,最終選擇光導纖維串聯起珠粒和羊毛氈來完成作品。這對我來說是一次新的嘗試。
/ 譚喬夫
刺繡課程是本學期我收獲非常大的一門課程。在課程中,我第一次接觸到了珠繡和毛氈工藝,并將其融入到了自己的創作當中。過程中,我有過很多嘗試,也遇到了不少困難,但是在老師同學們的幫助下都一一解決。通過此次的學習,不僅讓我了解了工藝的特點,也為我今后的設計提供了很多靈感。在贊嘆于工藝的巧妙與豐富之外,也十分感謝張老師的鼓勵與耐心,令我收獲頗豐!
/ 張優伊
即便是擬定了進度安排,中間材料試驗和打樣遇到了種種問題,比如中間淘寶定制返工和客服溝通就花了一個月。最終很多材料試驗還沒有完全將一些可能性實現,同時做作品都不是很完整這是非常可惜。這次的經驗也是給我了一個教訓,試驗和成品制作的時間把控應該再斟酌。也有想法過多的原因,應該多和老師進行溝通,快速明確方向,整理思路。
/ 唐小奧
刺繡藝術設計課程對我來說是很有成就感的。看著自己的設計一點點完善成型,直到最終作品完成,點亮光纖的時候,我感覺之前搓羊毛氈和繡珠子的時候的腰酸背疼都有了回報。在這個課堂上學到的兩門新的工藝更是為我帶來不小的啟發與靈感。最后我還要感謝一下老師的精心指導和同學們的通力協作,在課程的最后將大家的作品進行專業拍攝,看到照片的時候我的心里激起一種不曾有過的感動,畢竟是第一次由專業模特和攝影師來表現自己的作品。一句話形容我的感受就是,經過這次的課程,我對未來的學習更加期待了。
/ 申巍
本次刺繡藝術設計課程中我專注于珠繡工藝與毛氈工藝的結合,制作中深刻感受到了兩種材料不同材質在設計中融合碰撞的魅力,繡珠的閃亮中和了羊毛的輕軟,利用好不同材質的觸感將給予設計作品激發人不同感官的體驗。感謝老師從設計到制作中的指導,幫助我從設計方案到落地,激發了我對于刺繡藝術繼續探索的欲望.
HIGHLIGHTS課/程/花/絮
COURSE HIGHLIGHTS
拍攝過程也是對作品表現的再次創作過程,同學們在拍攝的過程中,真實的感受到了作品與人的關系,設計作品與實際穿戴的關系,通過這個過程加深了對設計環節的理解。感謝參與拍攝工作的陳靜怡、申巍、唐小奧、楊帆遠、張優伊同學,以及我們的攝影師、化妝師和模特。
(圖 \文| 張紅娟 染織服裝藝術設計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