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1日,清華美院信息藝術設計系馮建國教授指導的2019級博士研究生王適然的攝影創作《遠山的記憶:行將消失的羌族古建筑》、2020級博士研究生黃秋杰的攝影創作《黃河兩岸》同時入選國家藝術基金2022年度青年藝術創作人才(攝影創作類)資助項目,并獲得專項經費資助。
國家藝術基金2022年度資助項目立項共628項,其中攝影創作資助6項。該項目的入選展現清華美院信息藝術設計系攝影專業的學生培養順應時代文化發展需要,注重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并在實踐中取得顯著成果。
王適然申報作品《遠山的記憶:行將消失的羌族古建筑》
羌族建筑歷史悠久,其碉樓氣勢恢宏,往往依山而建,扼守險關要道。早在《后漢書·西南夷傳》中就對羌族建筑有所記載:“冉駹者……眾皆依山居上,壘室為室,高者十余丈,為邛籠。”羌族的建筑通常兼具居住和軍事之用途,在中國建筑中獨樹一幟。
隨著中國西部經濟的持續發展,這支被稱為“云端上的民族”開始向經濟更發達、交通更便利的低海拔河谷地帶遷徙。遷徙中大量羌族傳統建筑被廢棄,這一現象在高海拔羌族傳統古村落中尤為嚴重。2008年汶川地震和頻發的泥石流次生災害對羌族之傳統建筑也造成了巨大的破壞。考慮到安全因素,傳統工藝的羌族建筑已經不適合重建需求,因此羌族傳統建筑正在逐年快速減少。王適然通過影像藝術推動羌族建筑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構建中華民族特有的視覺符號是此項目的核心主題。他將通過大畫幅或矩陣式拍攝的特殊視覺效果和影像質感,為羌族建筑留下具有文獻價值和審美愉悅的影像。
茂縣墨飛寨
茂縣雪枯寨
汶川月里村(室內)
王適然,男,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攝影專業2019級博士研究生、德國多特蒙德藝術與技術應用大學攝影專業碩士、同濟大學攝影專業學士,師從馮建國教授。他的專題創作作品《羌族古建筑紀實》入選2020年“第三屆中國民族影像志攝影雙年展”,并獲得中國中國民族博物館收藏;專題作品《夢花園》榮獲2017年鐳射畫廊最佳照片,Schwairzwiss雜志(德國);專題作品《夢花園》于2017年提名并入圍雅典攝影節(雅典);專題作品《云端上的民族》于2015年提名并入圍Felix Schoeller圖片獎(德國)。
黃秋杰的申報作品《黃河兩岸》
這個專題作品是黃秋杰于2017年開始,攜帶大畫幅相機,沿著黃河兩岸所拍攝的作品。幾年間,她來回行程超過20000公里。“當我行走在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兩岸,雖然河邊的許多村落都是老人居多,年輕人去外地和城市發展的趨向比較明顯,但一條大河依然是波浪悠悠,風吹稻花、麥花,依舊香飄兩岸。改革開放40年,黃河兩岸一樣面臨著開發利用與環境保護的現實矛盾,高鐵、太陽能、旅游開發的足跡穿梭在兩岸,但傳統戲劇的年輕表演者、牧羊人、住窯洞的老人等一樣按照古老的方式生活在其間,像悠悠黃河一樣充滿寬容和淡定。”
在這五年期間,黃秋杰對黃河影像文化的研究和對黃河項目進行了持續拍攝,以嫻熟的大畫幅語言和細膩的觀看,結實而充滿耐人尋味的影像細節,記錄黃河最為本真的攝影視覺形象。“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她秉承創作無愧于時代的優秀作品的理念,以此彰顯新時代下青年學生、青年攝影師的責任擔當。
攝影創作《黃河兩岸》是黃秋杰碩士研究生畢業設計的延續。該作品自2017年拍攝至今,于2019年獲得大理國際攝影節“金翅鳥”最佳單幅獎提名,并憑借該作品入選2019年度“索尼青年攝影師發展計劃”。
尕瑪羊曲黃河公路大橋·青海省興海縣·2021
【沿線工程項目】·2021
漁舟唱晚·青海省共和縣龍羊峽鎮
山西省呂梁市臨縣·2019
黃秋杰,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信息藝術設計系2016級攝影專業學術型碩士,后于2020年繼續攻讀美術學(攝影專業)博士研究生學位,師從馮建國教授。她曾就職于福州日報社影像事業部,任攝影編輯。她的作品長期關注黃河當下人、社會和環境之間的關系。
(圖、文:信息系2019級博士研究生王適然、2020級博士研究生黃秋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