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CN EN
首頁   /   新聞   /   展覽與活動   /   正文

分享

【歷代名師】吳冠中先生誕辰百年"風箏不斷線":他越走越遠,卻日漸清晰
2019.05.05

“我一生只看重三個人:魯迅、梵高和妻子。魯迅給我方向給我精神,梵高給我性格給我獨特,而妻子則成全我一生的夢想,平凡,善良,美。”——吳冠中

“風箏不斷線——紀念吳冠中誕辰一百周年作品展”展覽現場

2019年4月25日是吳冠中先生的百年誕辰。由中國美術館和清華大學共同主辦的“中國美術館‘典藏活化’系列展:風箏不斷線——紀念吳冠中誕辰一百周年作品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展。展覽分為“生命之本”“自然之意”“純真之心”三個板塊,展出了中國美術館藏吳冠中作品57件、清華大學藏1件,共58件作品,回望了吳冠中先生淡泊名利、醉心丹青的華彩人生。

吳冠中1919年生于江蘇宜興,1936年入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師從林風眠、李超士、常書鴻、關良、潘天壽等大家,1947年入法國國立巴黎高等美術學校學習油畫;1950年回國,先后任教于中央美術學院、清華大學、北京藝術師范學院、北京藝術學院、中央工藝美術學院;1994年當選為全國政協常委,2002年當選為法蘭西藝術院通訊院士;2010年逝世于北京。

展覽現場

吳冠中先生青年時期熱愛文學,后來他將這一“戀情”轉移到美術,從此“朝朝暮暮,時時刻刻,眼目無閑時,處處識別美丑,蜂采蜜,我采美”。在經年不斷的藝術探索中,吳冠中先生形成了他對中西繪畫意蘊貫通融合的理解,他大膽打破油畫與水墨畫的載體界限,使“寫意”的中國傳統藝術語言以現代的方式展現出來,豐富了水墨語言在表達層面的可能性。同時,吳冠中先生基于自己對藝術的深度思考和實踐,發表了大量大膽、富有個性與思想的理論見解,比如“風箏不斷線”、“筆墨等于零”、關于繪畫形式美的問題等,影響深遠。

此次展覽的主題“風箏不斷線”是吳冠中先生的藝術主張。他強調藝術創作不能遠離現實生活,在抽象藝術探索的過程中,不能一味脫離物象而完全抽象。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在展覽序言《線的生命》中談到,風箏不斷線,這根線“是貫穿吳先生藝術生命始終的線”,同時,觀眾也將“從吳先生的作品中,領略其一顆永無休止的探索之心,一條不斷超越自己的創新之路,一根連著傳統、緊系著生活的鄉愁之線。”吳冠中先生晚年還提出“筆墨等于零”的思想。他認為脫離了具體畫面的孤立的筆墨,其價值等于零。藝術是一個不斷求變求新,不斷突破的過程。

《五臺山佛光寺唐塑》 1954年

43×38cm 紙本水彩 中國美術館藏

《拉薩龍王潭》 1961年

46×61cm 油畫 中國美術館藏

《武夷山村》 1977年

49.2x61.5cm 布面油彩 中國美術館藏

本次展覽作品中,既有吳冠中先生去世前幾年所作的油畫和彩墨畫,又有上世紀50、60年代以來各個時期的代表作,呈現了中國美術館吳冠中藝術收藏較為完整的作品序列。

吳冠中先生生前曾對他的學生們說,“想念我,就去看我的畫吧!”讓我們循著展覽的軌跡,緬懷吳冠中先生!

生命之本

吳冠中的藝術就是他的生命。他的創作思想追求至真至美,飽含深情。吳冠中的繪畫中既有生命的蓬勃向上,亦有生命的枯萎凋亡。這一切,都是生命的本來狀態。

《野草》 2008年

61×91cm 布面油彩 中國美術館藏

吳冠中推崇魯迅精神。他創作的《野草》,畫面中是魯迅神情安詳地長眠于野草叢中。魯迅在《野草》中寫道:“野草,根本不深,花葉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陳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奪取它的生存。當生存時,還是將遭踐踏,直至于死亡而朽腐。我以這一叢野草,在明與暗,生與死,過去與未來之際,獻于友與仇,人與獸,愛者與不愛者之前作證。我將大笑,我將歌唱。”這種生命意識引起了吳冠中強烈的共鳴。故而,在吳冠中的很多繪畫中,都有一種隱喻性和象征意味。

《逍遙游》 1997年

145×368cm 紙本水墨設色 中國美術館藏

《桃色旋風》 2008年

61×61cm 油畫 中國美術館藏

在巨幅水墨畫作品《逍遙游》中,我們可以看到美國抽象表現主義藝術家波洛克的影子。但是在繪畫的過程中,吳冠中更多感受到的是莊子名篇《逍遙游》的狀態,是一種忘卻物我、心性自由的境界。這是一種生命的狀態,也是吳冠中藝術創造力的本源。

《棄舟》 1998年

80×100cm 油畫

自然之意

吳冠中的風景畫創作著重于形式韻味的表現,諸如線與線、塊面與塊面之間的節奏關系,使畫面中有一種和諧的律動。吳冠中的色彩柔和,畫面上大多不會用很厚的顏料層,而是將油彩調和的比較稀薄,筆觸無滯澀感,用筆酣暢。相較于實,吳冠中在繪畫中更為注重虛的東西,這種創作觀念應該得益于其水墨畫的創作經驗。

《春風又綠江南岸》 2007年

48×59cm 紙本水墨設色 中國美術館藏

自然給予吳冠中無窮盡的創作靈感。中國傳統畫學思想中有“道法自然”之論,唐代畫家張璪說“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但明代畫家王履又說道“吾師心,心師目,目師華山。”概而論之,在中國傳統畫學理論中,始終將自然物象和心靈景象混而論之。自然的美,需要用眼睛發現,需要用心感受,最終才能創作出藝術作品。吳冠中在文章中曾談到他對蘇州留園的記憶,“留園有布滿三面墻壁的巨大爬山虎,當早春尚未發葉時,看那莖枝縱橫伸展,線紋沉浮如游龍,野趣惑人,真是大自然難得的藝術創造。”由此可見,吳冠中在創作中更為留意自然本身的形式美,從中尋找創作的啟發。

《太湖鵝群》 1974年

44×59.5cm 油畫 中國美術館藏

當然,從自然到繪畫,除了眼睛以外,最為重要的還是人對于美的認識。如果缺乏這一點,我們就不會用眼睛看見自然中這些美的形式。所以說,在吳冠中的繪畫中,自然的形態是一切創造之始,永遠是鮮活和生動的生命體。

《春雪》 1983年

69×137cm 紙本水墨設色 中國美術館藏

純真之心

1990年代后,吳冠中的創作進入了平面化、抽象化的階段,畫面中出現了很多點、線、色塊,通過聚散、重復、排列和組合,構成極為單純、和諧的視覺關系,讓觀畫者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藝術家的純真之心。

《春酣》

180×96cm 紙本彩墨 清華大學藏

《建樓曲》 2000年

49×45cm 紙本水墨設色 中國美術館藏

吳冠中說“脫離了具體畫面的孤立的筆墨價值等于零”,說“從生活中來的素材和感受,被作者用減法、除法或別的法,抽象成了某一藝術形式,但仍須有一線聯系著作品與生活中的源頭。風箏不斷線,不斷線才能把握觀眾與作品的交流。”意思就是,自己的繪畫不能脫離生活,而是要從生活中直接得來。所以,鱗次櫛比的密密麻麻的房屋構成了《圍城》,漫天飛舞的墨點(蒲公英)構成了《播》,墨線(腳手架)和紅、黃、綠色塊(腳手架上作業的建筑工人的衣服的顏色)構成了《建樓曲》。

《歡樂的夢》 2007年

48×45cm 紙本水墨設色 中國美術館藏

《知音》 2008年

48×60cm 紙本水墨設色 中國美術館藏

在吳冠中的抽象畫探索中,并非完全是由生活中得來的視覺形式,還有一些是夢境、想象,或者是情緒,諸如《歡樂的夢》《天外來客》《書畫緣》《恩怨》等。事實上,吳冠中一直在強調“風箏不斷線”,就是藝術創作不能遠離現實生活,在抽象藝術探索的過程中,要注意不能完全抽象。造化與心源、物象與心象,經由他那顆純真之心的提煉與升華,成為永恒的藝術之美。

《天外來客》 2007年

49×45cm 紙本水墨設色 中國美術館藏

本次展覽由中國美術館和清華大學共同主辦,呈現在中國美術館1、8、9號廳,展覽將展出至2019年5月5日。(圖、文來源:藝術中國)

? 2024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北京市海淀區清華園1號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100084

? 2024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联系我们: 天峻县| 玉环县| 新竹市| 惠来县| 石林| 奇台县| 富源县| 开封市| 进贤县| 加查县| 康平县| 博乐市| 胶南市| 全椒县| 柳江县| 墨脱县| 沿河| 伽师县| 滦平县| 勐海县| 习水县| 丹巴县| 河间市| 霍林郭勒市| 饶平县| 琼结县| 五原县| 响水县| 雅安市| 渑池县| 于都县| 泽库县| 治多县| 山西省| 鄂州市| 星子县| 府谷县| 嘉鱼县| 噶尔县| 桐城市| 平谷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