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CN EN
首頁   /   新聞   /   展覽與活動   /   正文

分享

美國波士頓大學藝術史與建筑史系教授費雷德-克萊納應邀舉辦講座:歐洲和中國的透視繪畫
2019.01.15

海報

2018年1月9下午3點,由清華美術學院藝術史論系、繪畫系,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當代藝術研究所共同主辦的“西方藝術史系列講座”第三講《歐洲和中國的透視繪畫》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B301舉辦,美國波士頓大學藝術史與建筑史系教授費雷德·克萊納(FredS.Kleiner)擔任主講,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張敢擔任主持。近百位校內外觀眾參加了本場講座。講座同時通過在藝APP進行直播,場外約7800余人次同步觀看了視頻。

▲ 美國波士頓大學藝術史與建筑史系費雷德·克萊納教授

▲ 清華美院藝術史論系張敢教授

在講座的開始之前,張敢教授介紹了克萊納教授所著《加德納藝術通史》(自第11版起)在藝術史研究領域的重要地位,并希望更多的青年藝術家、學者以及藝術愛好者們能夠多從此書中汲取知識,拓展視野。

講座現場

克萊納教授從西方繪畫中的“透視”(perspective)這一概念的流變切入,從文藝復興時期布魯內萊斯基(Filippo Brunelleschi)創建的科學透視法背景開始,簡要地介紹了“線性透視”(linearperspectve)的相關概念[如滅點(vanishingpoint)、視平線(horizonline)等]在繪畫史中的重要地位,并從最為經典的美術作品,如喬托(Giotto)《寶座上的圣母》(The Ognissanti Madonna)佩魯吉諾(Pietro Perugino)《基督授鑰匙予圣彼得》(The Delivery of the Keys)和列奧納多· 達· 芬奇(Leonardo da Vinci)《最后的晚餐》(The Last Supper)入手,深入淺出地介紹了透視方法之于藝術創作的重要意義。同時,克萊納教授以李成《晴巒蕭寺圖》、沈周《廬山高圖》及唐代敦煌壁畫等為例,對中國傳統繪畫中的透視觀念作了具體的分析,指出了中國傳統透視理念與西方透視觀念之間的聯系和差異。從全球藝術史發展的角度來看,這些聯系和差異則相對于單一角度的藝術史研究更具意義。

克萊納教授精彩的講座贏得了在場聽眾的熱烈掌聲,在此后的問答環節中,教授針對聽眾的疑問,進一步回答了透視觀念和全球藝術史寫作的相關問題。例如,克萊納教授指出,在全球藝術史的寫作過程中,對于不同文明的不同思考角度將成為藝術史寫作的關鍵所在,而置身于上下文之中的藝術史橫縱向比較能夠在拓寬研究視野的同時,從更高的角度來看待藝術的發展歷程。最后,作為全球藝術史寫作典范《加德納藝術通史》的作者,弗雷德教授非常希望廣大藝術史愛好者能通過閱讀這本經典著作有所收獲。

▲ 現場合影

(圖、文:藝術史論系)

? 2024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北京市海淀區清華園1號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100084

? 2024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联系我们: 南溪县| 新余市| 新巴尔虎左旗| 郧西县| 珲春市| 台湾省| 射阳县| 东乡| 余庆县| 江门市| 柳州市| 莱州市| 晋城| 红原县| 台南市| 沙湾县| 衡阳县| 苍山县| 防城港市| 庐江县| 班玛县| 玉环县| 赫章县| 社旗县| 定南县| 司法| 苏尼特右旗| 华坪县| 石楼县| 云梦县| 阿克陶县| 石嘴山市| 道真| 沧州市| 商都县| 东源县| 固始县| 衡山县| 巴里| 阿坝县| 会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