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幕時間
2021年12月7日
展覽網址
www.international-material-art-study.org
主辦單位
清華大學承辦單位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當代藝術研究所學術支持
《清華美術》、“國際材料藝術研究(IMAS)”
策展團隊
(中國)
總策劃
彭剛
學術主持
馬賽
總策展人
張敢
展覽助理
梁開
(阿根廷)
總策展人
Carmen Imbach Rigos
展覽顧問
Virginia D'Angelo
策展管理
Carolina Viacava
視頻統籌
Nicolás Scardamaglia
支持團隊
翻譯/設計/校對
王瀚生、孟彤、孫博聞、
Jovita Sakalauskaite、Monique Lehman
展覽引言
后疫情時代,人們開始反思受疫情影響所產生或強化的一種線下與線上、真實與虛擬相結合的學習與認知、交流與連結、生存與思維方式,并由此引發了“元宇宙(Metaverse)”等概念的時興。這個流行詞匯的前綴-meta來自于“形而上學/元物理學”(metaphysics),意指在自然的產物或物質的世界之上/之后。在“元-meta”引發的概念歡呼和虛擬熱潮的同時,我們也愈加感受到物質現實、身體存在、真實時空的基礎價值和意義,愈加理解重新審視和探索物質世界及其在塑造社會和表達人類愿景中的重要作用,并希冀在浩瀚的宇宙探索中駛向真正的星辰大海。
我們所提出的當代材料藝術研究便是基于一種新唯物主義(New Materialism)視角,重新理解物質與物性,讓藝術創作重新重視物質的力量以及它在我們日常生活/經驗中形成的方式,思考從物質材料到藝術媒介的轉化過程,并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展開歷史的、生命的、社會的不同維度,在材料探索中重構當代藝術的新視野。依托清華大學跨學科交融的優勢和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跨媒介創作的特色,我們發起了以“唯物思維(Material Thinking)”為主題的中國當代材料藝術國際交流展和國際當代材料藝術雙年展等系列學術活動,共建國際材料藝術社區,搭建交流、學習、研究、分享的平臺,增進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之間深層次的交流與理解。“中國-阿根廷當代材料藝術交流展”是中國當代材料藝術國際交流展的第二站,將展出來自中國和阿根廷兩國的67位藝術家的百余件聚焦“材料”的藝術作品。我們選取材料藝術為切入點進行國際文化交流,基于以下三點:一是因材料作為一種共通的語言基礎,亦是藝術家創作最主要的媒介和載體,回到材料,即回到藝術的起點,重新賦予材料新的表現形式和敘事方式,形成擁有共通基礎的溝通和共同關切的對話,促進國家之間深層次的交流與理解,分享和借鑒不同文明的先進成果。二是由材料引入一種唯物的思維方式,在尊重物質材料的主體性和能動性的同時,亦重視生命個體與物質材料之間的互動、鏈接與生成,在物質與生命一體化的藝術創作思維方式中傳遞后人類主義生態和諧的發展觀。三是經材料生發一種不同的視角,給予長期被主流藝術話語邊緣化的不同群體發聲的可能,包括東方的、第三世界的、女性的、地域性的、少數族群的聲音等,也給予我們重新建構和理解當代藝術的可能。在這次交流展中,展出的材料藝術作品很好地體現了上述初衷和期許。如中國藝術家馬泉和阿根廷藝術家加夫列爾·阿爾瓦雷斯(Gabriel álvarez)都以沙子為媒材介入藝術創作;中國藝術家李洪波、王雷、黑余、賈善國和阿根廷藝術家貝蒂納·索爾(Betina Sor)、莫妮卡·菲耶羅(Mónica Fierro)、維維安娜·羅德里格斯(Viviana Rodriguez)等都采用了紙媒材進行創作;還有共同采用玻璃、纖維、漆木、陶瓷、金屬等材料創作的中阿藝術家們,這就賦予了他們深入交流的材料語言基礎。在展覽中,我們發現以材料為關注點的藝術家們,不同于將物質材料及物化過程工具化、機械化的創作觀念,他們重視物質性中能動、偶發、靈性的一面,重視與物質材料的互動與對話,思考物質性是如何塑造我們的生活,以及我們與自己、與他人、與世界的關系,反思現代性所主張的人類中心主義,從而轉入后人類主義的生態發展語境。同時,在兩國的參展作品,尤其是阿根廷的藝術家作品中,凸顯了女性藝術家的聲音。這正是源于材料的拓展,從傳統的藝術媒材拓展到紡織、纖維等柔性材料,容納了更多女性藝術家和少數族群藝術家的作品,傳遞出更加多元的價值和聲音。愿“中國-阿根廷當代材料藝術交流展”搭載著兩國藝術家材料藝術的理想和熱愛促進兩國之間的文化藝術交流,增進兩國人民的理解與友誼,共同開啟當代藝術的新視野。
參展藝術家
部分參展作品欣賞
Gabriel álvarez, 《鱷魚求愛》, 布面丙烯
馬泉, 《瓷沙編碼》, 瓷泥、沙
Betina Sor, 《進化》, 紙、木材和油漆
王建, 相非像系列《子曰》、《相馬》、《他山石》干燥劑、鋼筋等綜合材料、聲控感應燈光系統
Majo Tissone, 《記憶》, 印刷油墨、清漆
宋克, 《物語》, 泥土、沙石與礦物顏料
Carmen Imbach Rigos,《圍繞著家庭空間的扭曲》植物纖維、合成纖維、流蘇花邊和金屬
孟祿丁, 《朱砂·祭》
礦物質顏色、動物皮毛、獸骨
Mónica Fierro, 《合集57》
二手書、乙烯基膠
王雷, 《文錦中華2018》
2018年全年《北京晚報》
Edgardo Madanes, 《變形的相遇》
柳條, 空間1、空間2
林樂成、李廣忠、趙嘉波
《竹之光》, 竹、金屬、LED
馬彥霞, 《共生》, 金屬絲
Berta Jakubowicz Teglio, 《諸如此類》
尼龍、木材、珠子、顏料、亞克力
李薇, 《七彩星空》, 羊毛紗線
山東如意集團博物館
馬文甲, 《集體意識的身份》, 木、玻璃
李洪波, 《花海》, 紙, 今日美術館
徐小鼎, 《吞吐萬千—奮進洋山港》
木板丙烯、亞克力
顧黎明, 《雪山紅樹圖》(山水賦——仿張僧繇),卡紙上色粉、墨、樹脂膠等
Myriam Jawerbaum, 《書V、書VII》
新西蘭麻、棉畫纖維、車窗、聚酯樹脂
王緒遠, 《墨影》, 光、塑料、水、冰等
吳敬, 《光的向往》, 玻璃絲線、布
Liliana Rothschild, 《印加路網上的移民》,有機纖維、油墨
楊洋, 《靜觀·脈》, 絹、麻紙
植物·礦物·土質顏料、金銀粉、蠶絲、麻
Marcela Villagrán, 《勿忘我 *》, 織物
縫紉線、羊毛、樹枝、多種有機材料
孫月, 《時間輕語》, 白瓷、蒲公英
德國柏林Heilst?tte Grabowsee
María Tapia Vernengo
《待續無期》, 黑色退火金屬線
呂越, 《女紅》, 絲綢、玫瑰花、玻璃鋼
陳慶慶,《紅袖花語》,自然纖維材料
(圖、文:展覽項目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