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
曾任清華大學學位委員會副主任、藝術學分委員會主席、美院院長、美院黨委書記等職。
1982年獲文學學士學位
亞洲時尚聯合會中國委員會主席團主席
中國服裝設計師協(xié)會主席
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服裝設計藝術委員會主任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副理事長
中國流行色協(xié)會常務理事
北京市紡織服裝協(xié)會常務理事
中西方服飾文化比較研究
中國和西方各先進國家相比,都擁有歷史悠久的文明和燦爛的服飾文化,都是人類發(fā)展和進步的重要精神、物質資源,都值得我們珍視和認真研究。我們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可妄自尊大。應該以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客觀地對待文化間的差異,在虛心學習和借鑒外來文化的同時,努力挖掘和弘揚自己的民族文化,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貢獻。
以儒家文化為鮮明特色,同時融會儒、釋、道等不同文化性格于一體的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不僅自成體系,而且影響著周邊各國。對亞洲(特別是東亞、東北亞、東南亞)乃至世界文明和文化發(fā)展進程發(fā)揮著巨大作用。
以基督教為核心的西方世界,特別是歐洲文藝復興以來先后崛起的先進大國,在繼承古埃及、兩河流域和古希臘、古羅馬等古代文明的基礎上,經過工業(yè)革命等一系列重大變革,在思想、制度、科學技術等各方面創(chuàng)造出豐碩成果,極大地影響和推動了人類歷史的進程。
把上述兩大文化圈當中的服飾文化放在一起進行比較研究,客觀分析、深入挖掘各文化之發(fā)展規(guī)律,探索其發(fā)展變遷的內在、外在原因,面對經濟一體化,強勢文化一統(tǒng)天下的當今世界,對于深入認識本土文化的性格和價值,增強民族自信心,自覺弘揚和發(fā)展本土文化具有重要學術價值和積極的現實意義。
一直致力于基礎理論研究和平臺建設,作為課題負責人先后完成了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西方服飾文化比較研究》和《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現代遠程教育工程”2001年中央財政專項——清華大學數字博物館建設項目。近三年來,先后在國內核心刊物上發(fā)表學術論文7篇,在國際會議上發(fā)表論文3篇。目前負責的在研項目有:國家社科基金(藝術科學)項目“中國古代服裝結構研究”;教育部“下一代互聯網業(yè)務試商用及設備產業(yè)化專項”。另外,本人重視教學與實際結合,教學與科研的有機結合,近三年來,主持和參加了5項橫向科研項目,研究經費173萬元。在這個過程中培養(yǎng)博士生2人,碩士生6人,本科生121人。
一貫重視本科生的課程建設和教材建設,堅持為本科生上基礎課,2018-2020年來,共完成本科生基礎理論課360多學時,得到同學們的好評。由本人擔任負責人的《服裝設計系列課程》被評為北京市精品課程。由本人編寫的本科生教材《服裝學概論》被教育部列為“十一五”國家級規(guī)劃教材榮獲北京市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和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本人編寫的另一部本科教材《西洋服裝史》被教育部列為“十五”和“十一五”國家級規(guī)劃教材,2007年3月獲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2009年5月或北京市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黑龍江美術出版社出版了教學參考資料《17—20世紀歐洲時裝版畫》;由中國紡織出版社出版了譯著《從靈感到貿易——時裝設計與品牌運作》;中國紡織出版社出版了譯著《世界民俗衣裝——探索人類著裝方法的智慧》;由湖北美術出版社出版了合著教材《中外服裝史》;湖北美術出版社出版了專著《西服文化》等。
(1)“中西方服飾文化比較”,2005年《裝飾》第10期
(2)“漫談國服——中山裝”,2006年《美術觀察》第2期
(3)“歷史的新起點”,2006《裝飾》院慶特刊
(4)“新藝術運動與S型女裝”,2007年,《裝飾》第5期
(5)“男褲女裙——服裝的性別符號”,2008年,《裝飾》第一期
(6)“西方近代體育運動與運動休閑服裝”,2008年,《裝飾》第八期
(7)“哥特式時代的服裝文化”,2009年,《裝飾》第11期
本科生課程:服裝學概論、 西洋服裝史、 服裝人體工學
研究生課程:西方服飾文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