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擔的科研項目累計數量已達30余項,其中在研項目有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一項:《新媒體藝術視野下宋代繪畫藝術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研究》,擔任項目負責人;科技部重大專項課題一項:《冬奧會首鋼賽區數字化生態創意設計研究與示范》課題五《智能化、多模態、5G+8K、交互式沉浸直播系統設計與開發》,擔任課題負責人;清華大學自主科研課題一項:《宋代繪畫中市井空間的新媒體藝術轉化》,擔任項目負責人;橫向課題包括與搜狗合作開發虛擬分身項目等7項;完成的項目有包括2017年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萬物有靈-清華大學文化遺產保護與創新研究成果展》(擔任項目負責人)及多個橫向課題共計20項;參與其他項目共計11項目。累計發表論文26篇,其中國內核心及以上級別文章11篇。
擔任國家級重大文藝演出及活動多媒體設計工作:2014APEC文藝演出、2014第二屆夏季青年奧運會開幕式、2015Cebit開幕式、2016中埃文化年開幕式、2015年米蘭世博會中國館,2019年世界園藝博覽會中國館“祥和逸居”等。目前承擔2022年冬殘奧會開閉幕式多媒體設計工作。
藝術策展工作有《萬物有靈》——2016奧地利林茨電子藝術節學院展(Ars Electronic Campus)、隆里國際新媒體藝術節學院展、2017國家藝術基金項目:清華大學文化遺產保護與創新研究成果展、2019年《鏡?界》科技藝術概念展、2021年北京市科技周分會場“科幻世”科技藝術概念展等。
戲劇代表作有話劇《茶館》、《活著》、《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堂吉訶德》、《推拿》、《生命檔案》、《楓樹林》等,歌劇《楚莊王》、《茶花女》、《白鹿原》等。
博物館數字體驗項目:孔子博物館、故宮端門數字博物館、青島電影博物館等。
王之綱的作品以濃厚的藝術氣息和豐富的表現力見長,擅長將動畫、影像、交互技術、空間造型與舞臺表演藝術進行跨界融合并進行創新。近年來在舞臺、戲劇演藝領域進行了大量的創作實踐,創造出全新的舞臺視覺表現與觀演感受,獲得了業界的一致認可。同期也創作了很多優質的新媒體藝術作品,在各類展覽中獲得一致好評。
重要獲獎:
多媒體影像作品《城市記憶》獲得2019年清華大學吳冠中藝術與科學創新獎;建筑投影新媒體藝術作品《LuxorinReflection》獲得世界劇場大展(WSD2017)多媒體與投影設計金獎;2015年榮獲光華龍騰獎中國設計十大杰出青年,各類獎項累計達30項。
設計實踐:
清華大禮堂主題光影秀《大先生》
在極具歷史紀念感的大禮堂里,清華大學最具代表性和歷史記憶的建筑都將借助多媒體呈現在舞臺上,梁思成、朱自清、馬約翰、葉企孫、顧毓琇等等一代大師將一一在其中“亮相”,他們既為國家和民族貢獻了力量,又秉持師者仁心使得清華大學育人傳統得以代代相承,什么是大學?主題光影秀《大先生》在文、理、工、體、美五個學科領域選取了燦爛生輝的大師,呈現給觀眾的是一個個有機串聯起來的生動故事,在這些故事里,不僅可以追尋大師們的腳跡,聆聽讓人醍醐灌頂的育人理念,還能在生活小小的細節處收獲一粒粒珍珠。在這次主題光影秀上,你會看到很多年輕的身影,他們是孩子、學生、運動員,他們或是直接聆聽著大師們的諄諄教誨,或是在鏡頭轉到百年以后,被清華大學悠久傳承的精神傳統所感召。
球幕影像作品《原點》
“原點”,是對世界人類文明演進過程的抽象化的表達。作品從藝術、工具、科技延伸到未來數學的抽象化空間。通過巨型球幕打造沉浸式空間,引發觀眾對于人類發明的科學技術和延伸能力在作用于人類自身時,人的主體性的思考。
交互作品《骷髏幻戲圖》
《骷髏幻戲圖》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創作主題,延展了宋畫原著中蘊含的生死觀和中國傳統文化的思維方式。觀眾通過團扇畫進入幻境,大骷髏控制著懸絲,小骷髏隨著樂律跳動。通過交互技術對大小骷髏進行實時操控,在即時的交互體驗中感受操控與被操控的關系,促進觀眾理解和感受作品背后所塑造的生死之幻和詼諧之趣。
建筑投影作品《Luxor in Reflection》
作品以矗立在天地間幾千年的盧克索神廟遺跡作為當代藝術的載體,讓厚重與鮮活碰撞,讓靜止與動感輝映。光線構成的線條和形狀隨著節奏在黑夜中的石柱上上升擴散,音樂逐漸遞進流動,象形文字也跟隨著鼓點在視線里閃動。充滿現代感的音樂與光影、忙碌的人群、奔跑的駿馬、交錯的空間和重疊的畫面展現著古典與現代矛盾又和諧的對比,使古跡煥發出新的生命力,也發掘了現代建筑投影藝術的更多的可能性。
新媒體藝術裝置《Shootinggame》
《Shooting Game》以探索虛擬與現實的邊界問題而展開創作。它由VR影像和屏幕影像兩個視界同步進行:VR影像中是一個個豎直的人形靶,外部的屏幕影像則對應四散逃竄的孩子。戴著VR眼鏡的參與者向人形靶射擊,外部屏幕中將有一個個孩子隨即倒地。
兩個平行世界被同時觸發,熱血的游戲和冰冷的現實只有鏡片相隔。當游戲獲得大滿貫,參與者取下VR眼鏡發現被“自己射殺”的小孩的名字包圍,很多人陷入了沉默。作者藉此提醒每一個身處技術溫水中的人謹終如始。
VR作品《羅馬角斗場》
以羅馬角斗場為體驗環境,通過專業武術指導,采用高級別的動作捕捉技術,鮮明的角色人物性格設定,將實時摳像技術融入VR 體驗中,實現人物實時摳像處理,是一次VR 的創新運用嘗試;在體驗中,會形成兩種體驗角度,一種是以體驗者沉浸在VR 的視覺感官,可以清楚看到角斗場的場景,成為其中的一名觀眾;另一種為旁觀者,看到的是屏幕上實時摳像處理后的體驗者畫面;除此之外,VR 體驗者也有獨特的視覺切換,體驗者在VR 視覺切換下,從競技場觀眾轉變為凱撒大帝視角,直接參與比賽、評判比賽,帶來真實的體驗互動感。
大型奇境光影水秀《ECHO 回響》
大型奇境光影水秀《ECHO 回響》在上海世茂洲際酒店地平線下88 米的深坑劇場上演,營造了從原始到現代再到未來,一個時代不斷迭代“回響”的序列,從而引發觀眾更深層次的、精神層面的共鳴。運用水幕、激光、無人機等技術手段,以抽象現實主義的表現形式,給觀者一個從平面到立體、概念到精神的全新的感知體驗。從萬物生靈中提取營養,通過數學的分型美感、動畫的張揚自由,變幻流轉,展現狂野的自然力量與現代文明秩序的沖撞, 感受宇宙空間的輪回。
公共空間新媒體藝術《城市記憶》
浸式新媒體藝術作品《城市記憶》是對人與科技互動發展關系的藝術化探索與表達。作品以沉浸式全景聲化作打開記憶大門的鑰匙、經典的文學作品凝結為情感訴說的橋梁,光陰碎片里隱藏著屬于北京的記憶空間。通過三維掃描技術構建的創意化數字視覺記錄屬于北京的城市發展剪影,建立人與空間、信息之間的認知橋梁和情感聯結,引發觀眾對未來人與科技關系的思考。
公共空間新媒體藝術《祥和逸居》
2019 年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中國館以“錦繡中華?生生不息”為主題,將中國園藝文化精髓展現的淋漓盡致,向世人展示中國綠色生態觀和最新科研成果。中國館“生態文化展區”重點展項“祥和逸居”數字體驗空間,以“茂林竹居”和“萬園之園”為主題展開內容。通過數字影像描繪古代的文人雅客茂林竹居的生態狀態和皇家園林的恢弘氣度,營造生態惠普空間,傳遞“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民生福祉”的生態民生觀。借助兩道全息紗幕,使用先進的集成播控系統,將畫面與聲音完美結合,塑造真實三維空間的沉浸式感官體驗。帶觀眾步入畫中世界,體味“風拂花開,居士怡然”的風骨氣韻。
話劇 《堂吉訶德》(國家話劇院)
《堂吉訶德》的舞臺多媒體創作是一次影像藝術風格上巨大挑戰。舞臺表演、布景、服裝、燈光隨著劇情發展跨越了現實主義與先鋒,而話劇中六段多媒體影像看起來風格迥異,但都與話劇的整體呈現配合得十分嚴謹,精彩而不凸顯。而每一段多媒體的創意都是誕生于與導演、舞美的思維碰撞和反復研究。最后一段影像伴隨著空靈的音樂,展現出一個動態的“矛盾空間”,極具現代感地回顧了堂吉訶德荒誕不羈又極具理想主義光輝的一生,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這段影像與舞臺布景和燈光完美配合,構成整個戲劇的結尾,將四百年前史詩般的英雄精神映射進每個觀眾的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