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山和鳴的空間敘事藝術:中國傳統造園新詮》
作者:方曉風
出版社: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
《樓山和鳴的空間敘事藝術:中國傳統造園新詮》從探究中國古典園林與文學的親緣關系出發,以敘事學為切入點,考察園林敘事與文學敘事的相似性和差異性,概括了中國古典園林以意境營造為立意目標和以山水關系為核心內容的敘事特征,建立起以山水作為底層邏輯的中國古典園林空間敘事理論框架。筆者將山水作為解讀園林的鑰匙,對古典園林略窺堂奧,通過對園林遺存的逆向還原,分析其敘事概念和技巧,基于具體而微的敘事策略剖析,進一步論證和完善古典園林空間敘事的理論模型,提出了“對偶美學”“以樓代山”等獨具見地的園林敘事新觀點。最后以山水敘事理論指導設計實踐,通過若干實際方案作品驗證理論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呈現其對于當今設計實踐的價值。
關于山水的概念及其在園林中的重要性,前人研究雖多言及,但多未將山水精神視作園林設計的底層邏輯。筆者認為,中國傳統文化中“山水”是一個基于“對偶”關系的概念,有山必有水,無水不成山。今人對其不解者,皆因對“山水”的概念理解有所狹隘,多從表象層面解讀。事實上,山水不僅是物理層面的概念,更是一種精神文化層面的表達。中國園林之山水,一如中國文學與繪畫,常介于具象與抽象、似與不似之間,從自然山水到疊石造山、鑿池成水,再到“以樓代山”,從視覺可見之山水到行為感知之山水,再到意向構建之山水,“山水”早已超越人的尺度,時空概念和人的體驗被納入其中,空間格局、景觀元素、裝飾紋理等皆可通過對偶、互文等修辭手段形成山水意象。
對山水觀念的重新認知有助于我們以新的視角審視晚清園林的價值。從山水關系發展來看,傳統園林經歷了從平地造園到以樓代山的自然演進。我們回溯晚清園林,“山的異化”似乎比比皆是,“山”的意象超越了“可看”的層次,登山路徑從山的形象中抽離出來,以建筑關系模擬山水關系,人可在游走過程中感知“山”的意蘊。這一認知對以往進化論的線性史觀主導下對晚清園林的批判提出了質疑。該理論對晚清嶺南園林的解讀尤為意義重大,用“以樓代山”的觀念去解讀可園和余蔭山房,如撥云見日,豁然開朗,從中可見中國文化中山水觀念的脈絡傳延,“以樓代山”的營園技巧將其發展到化境。
本研究基于設計學的立場,在對古代造園藝術和技術的全面理解和掌握的基礎上,形成具有普適性的設計策略,構建中國傳統園林空間敘事理論體系,最終目的是使中國傳統園林中豐富的空間手法兼容于當代語境,為中國當下空間設計實踐帶來啟發。筆者的一些設計實踐正是在此基礎上對古典園林設計理論的一次次驗證與嘗試。
中國傳統園林類型豐富,現存實例分布較廣。囿于條件,本書未能對國內所有類型與地域的園林實例逐一分析解讀,研究不免偏頗不足之處,后續尚有更多任務待做。中國園林文化博大精深,研究工作任重而道遠,吾輩責無旁貸。
(本文作者方曉風系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
(本文發表在:強國號、中國美術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