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民間美術工藝展”紀念章 張光宇
景泰藍和平鴿紋盤 常沙娜
綠釉油壺鹽罐
“福祿壽喜”挑花圍嘴
紫砂松鼠葡萄茶具 朱可心
年畫《五子愛清潔》 張鸞
彝族彩漆木缽
雕花鏤空珍珠蚌殼
金漆彩繪提盒 郭振盛
【學人談】?
1953年是新中國工藝美術事業發展的關鍵之年。基于全國工藝美術調查,由文化部主辦的新中國首屆“全國民間美術工藝品展覽會”,在促進產區恢復、教材出版與師資培養的同時,推進了新中國第一所工藝美術高等學府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的籌建。
時隔70年,策劃“致敬1953:館藏‘全國民間美術工藝品展覽會’作品選粹”展覽,不僅是致敬當年的展覽會,更是向探索新中國工藝美術發展及工業化建設的時代與人物致敬。展覽首次系統梳理了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藏的千余件套作品,從中選出170余件套,加之展覽會說明書、明信片、紀念章及張光宇的設計圖、圖書文獻等,共展出約200件套藏品。展覽以“致敬1953”、陶瓷、漆器、織繡印染、年畫、雜項六大單元,呈現出“文人趣味與雅俗共賞”“民間造物與吉祥文化”“新中國,新題材”三個欣賞與思考維度,并在分析作品的造型與裝飾、材質與工藝、設計與生產的同時,講述其背后的時代與文化、消費與生活。
展廳中,展現政策方針、經濟建設、教育出版、中外展覽等多元維度的圖表,梳理了1953年展覽會的時代語境與歷史影響。特別繪制的“展品門類框架圖”系統呈現了當年展覽會的基本面貌,“產區工藝門類地圖”更是引導觀眾直觀認知地方工藝名品。
在陶瓷單元,來自全國七個產區的陶器、瓷器和陶瓷雕塑在材料、工藝、功能、題材、造型、裝飾等方面各具特色。江蘇宜興紫砂陶器因透氣性能優良,以茶具、花盆聞名。清初名家陳孟瀛的“紫砂水仙盆”造型質樸,書畫裝飾清新雅致;現代名家朱可心的茶具以松鼠葡萄為題材,寓意多子多福、豐收吉祥。云南建水紫陶多以不同顏色的陶泥刻填書畫,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殘帖”裝飾,文人氣息濃厚,如向逢春的“紫陶刻填殘帖花鳥紋瓶”,丁吉三制陶、馬吉生作畫、孟松題詩的“紫陶雙耳四方瓶”等。湖南銅官陶器以綠色、褐色釉為主,多為雙連調味罐、水壺等日用器皿。安徽界首陶器的剔地留花工藝和武戲“刀馬人”裝飾獨具特色,名家以盧山義為代表。江西景德鎮是傳統瓷區,產量大,行銷廣,青瓷、青花、古彩等品種豐富,彩繪、浮雕等工藝精湛,如“青花龍紋盤”以鏤雕透光的“玲瓏眼”工藝為特色;“青瓷浮雕一品當朝紋盤”繪仙鶴立于潮頭,寓意聲名顯赫;名家王步的“青花白菜圖盤”以中國傳統繪畫兼工帶寫的手法繪制白菜形象,既富生活雅趣,又寓發財之意。江西美術工作室則以現實題材、寫實風格為特色,曾龍升創作的瓷塑“牧童牛上比英雄”傳遞出“老幼互相忙生產,要為祖國立大功”的時代之聲。福建德化白瓷以瓷塑見長,傳統題材為主。廣東石灣陶器則以陶塑見長,題材多具自然情趣與生活氣息,亦有表現時代題材的作品。
工藝技法與地方名品是漆器展示的兩個脈絡,其中既有日用品,亦有陳設品。福建福州脫胎漆器如“鳳凰牡丹紋瓶”不僅輕巧靈動,且圖案精美,色彩豐富。北京漆器以雕漆見長,造型古樸,裝飾典雅。江蘇揚州漆器兼具螺鈿與雕漆工藝,裝飾頗有文人趣味。福建永春郭振盛所造“金漆彩繪提盒”富有裝飾性,多用于迎神祭祖、民間嫁娶和走親訪友。四川成都“推光漆果盒”以黑地博古圖案表達“壽考神仙”之題,盒內分兩圈九格,分髤沉穩五色,既實用又美觀。四川涼山彝族漆器則以木為胎,質樸粗獷,多髹紅、黃、黑三色,分別象征著勇敢、光明與莊重。在漆器單元的“彝族漆器圖案內涵”小專題中,觀眾從自然、動植物、生產生活等多個類別的圖案中得以了解彝族人民對自然的崇拜與敬畏。
依據工藝、地域、民族的不同,織繡印染單元分為織繡、印染和少數民族工藝三類,品種豐富,工藝精美,兼顧手作與機制。在織繡中,南京云錦織造復雜,圖案華美;五彩繽紛的成都蜀錦以染色熟絲織造,質地堅韌;蘇州漳緞以漳絨織造,富麗華貴;蘇州緙絲則采用通經斷緯工藝與博古圖案,極盡工巧。刺繡展品以繡有吉祥圖案的日用品為主,如山西“打子繡錢袋”繡獅子滾繡球圖案,寓意好事不到頭;蘇州“金地拉鎖繡扇套”繡孔雀開屏與鳳求凰圖案,祈愿美好愛情。藍印花布產地多,應用廣,多采用吉祥圖案,既有祈愿幼兒健康成長的“虎戲五毒紋肚兜”“麒麟送子圖圍嘴”,亦有寓意平安富貴的“牡丹花瓶紋門簾”,還有“勞動生產”雙喜藍印花布褥面,倡導“女紡織家存千尺布,男耕田倉有萬石糧”。在少數民族工藝品中,“苗族刺繡花邊百褶裙”以黑色土布飾五彩裙擺,展現著苗族婦女“善歌舞,巧織繡”的傳統。
將秦瓊、尉遲恭的門神形象立于展廳中一扇大門的兩側,頓時營造出威嚴的氛圍。參展的年畫多刻印精細,描繪精致,題材分為驅邪納福、戲曲傳說、世俗生活和新年畫等。天津楊柳青年畫既有名家錢慧安、高桐軒舊版新印的名作,亦有青年畫家創作的新題材,如那啟明表現豐收題材的《金粟碧波》,邵文錦贊頌解放婦女、促進生產的《山鵲別處啼》,張鸞基于傳統年畫《五子奪蓮》創作的愛國衛生題材年畫《五子愛清潔》等。濰坊楊家埠以“舊瓶裝新酒”創作新年畫,如《農忙托兒所》上題有“爹媽安心去生產,加緊建設新中國”。
雜項包括景泰藍、錫器、銀器、竹編、草編、木雕、貝殼鏤雕、泥塑等多個門類,名品與新品琳瑯滿目。1951年至1952年,常沙娜在林徽因的指導下設計的北京景泰藍“和平鴿紋盤”“飛天紋盤”等作品,不僅富有敦煌特色,而且探索了傳統工藝設計的轉型之路。四川自貢名家龔玉璋的竹絲扇工藝精湛,圖像富有文人雅趣。廣州珍珠殼鏤雕成對展示,造型雅致,色澤瑩潤,工藝精細,裝飾華美。來自天津、潮州等地的木雕糕模造型喜慶,寓意吉祥。江蘇無錫惠山泥人的代表作“大阿福”微笑團坐,迎祥納福。造型小巧的陜西泥哨多為黑地彩繪,形象質樸,神情生動,上有兩個小孔,吹之可發聲。
概言之,展覽中既有造型雅致、工藝精湛、圖案精美的民間收藏或組織選送作品,亦有造型樸拙、工藝樸實、聚焦日用的民間市集收購產品。這些展品呈現出一種共性:作者熱愛生活,觀察入微,充分掌握材料與工具的特性;作品具有高度的創造性與鮮活的生命力,體現健康優美、各美其美的藝術特色。在展示中國近現代工藝美術的歷史脈絡與審美風尚,梳理其從傳統向現代轉型、手工與機器并存、生產與生活共生的發展之路的同時,展覽為復興傳統文化,振興傳統工藝,促進工藝美術教育發展與產教聯動,提供了一種溫故知新的視角與路徑。
本文發表在光明日報2023-06-25
作者:郭秋惠,系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史論系副主任
來源:《光明日報》2023-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