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CN EN
首頁   /   新聞   /   專題報道   /   媒體美院   /   正文

分享

【學者之聲】藝術史論系主任、教授陳岸瑛文章《護“綠色文物” 建山水家園》發表在《光明日報》(2022年12月02日 07版)
2022.12.07

【專家點評】

作者:陳岸瑛(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史論系主任、教授)

說起有生命的文化遺產,人們一般會想到活態傳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實,古樹名木也是一種有生命的遺產。百歲以上的樹被稱為古樹;還有一些樹,具有顯著的歷史文化意義,被列入名木范疇。和名山與名勝一樣,古樹名木既是自然遺產,也是文化遺產。

古木常常藏于名山古剎。河南登封嵩陽書院里的“將軍柏”,至今依舊蒼勁挺拔。北京潭柘寺的古銀杏,歷千年而不敗。古建幾經損毀,枯木幾度逢春。古木以其頑強的生命力見證著人世間的滄海桑田。古木與古跡、古物、古詩和古畫一起,參與著歷史,見證著歷史,無言地訴說著歷史。

古木不僅藏于名山,也在人間煙火中繁衍生息。它們默默守護著城市與鄉村的家常生活,在歲月更替中積淀著往昔的記憶。前人栽樹后人乘涼,今天,文徵明手植的紫藤,已成為蘇州園林中的一道勝景;光福鎮司徒廟中“清奇古怪”四株古柏,啟發了多少書畫家的幽思。還有一些古樹,默默守護著無名的鄉村,伴隨著孩童的成長,建構著村民們的鄉愁與記憶。比如,戚莊村的皂角樹,天馬村的古榕樹,都牽引著口耳相傳的鄉野傳奇。

建設生態文明是人類共同的理想。與人類休戚與共的,是比人類更為悠久的自然。“山水林田湖”作為生命共同體,與人類共命運。“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這個生命共同體是人類生存發展的物質基礎。不獨如此,這個生命共同體還從物質生產領域影響到精神文化領域,醞釀出中華文化傳統中最富魅力的山水精神。

中國人眼中的自然,多不是無人的蠻荒之地,而是浸潤著人文歷史的“連山如畫”。新疆哈密的“左公柳”,源于固土防沙的實際需求,同時也蘊含著“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的詩意豪情。西湖白堤和蘇堤上遍植綠樹,融入山水,自成畫卷。武夷和龍井的茶山,更是一代代農夫辛勤耕耘的如畫風景。

長江、黃河、大運河和浙東古道,因商貿往來而繁榮,因詩情畫意而形勝。“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京口瓜州一水間,觸發了多少詩人的感觸,留下了多少千古名句。咫尺千里的江山,可居可游的田園,生機盎然的碧樹,寄托了一代代中國人無比深沉真摯的家國情懷。融入詩畫的山水林木,既是實用,也是審美,既是自然,也是歷史,是中國人物質和精神的雙重家園。

從文物、遺址、歷史建筑到文化空間,從歷史文化名城、傳統村落到運河、古道,國人對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理解經歷了一個從有形到無形、從見物到見人、從保護到利用、從利用到活化的過程。近年來,各地對古樹名木的普查、登記、保護與利用,更是體現了自然與文化遺產保護的視域融合,不僅見物見人,還見天地。

奔向現代化的旅程,在帶給人們無數便利美好的同時,也往往使人脫離土地,遠離自然。為此,滿懷鄉愁的現代人尋找并重建著自己的“心靈樂園”。在工業化、城市化、信息化的快節奏中,如何安頓人的心靈,如何協調人與自然、歷史的關系,如何使民眾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之上,是新時代的前沿實踐課題。

“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山水養育了草木,草木使山水有了精神。愛護山水,也要愛惜山水間的草木蟲魚。保護名山古剎,也要呵護古樹名木,因為它們有著同樣悠久的歷史,凝聚著同樣深刻的文化內涵。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李曉、李慧、吳春燕、崔志堅、趙秋麗、馮帆、王斯敏

光明日報通訊員 徐夢玲、任曉盈、張緒令

本文發表在:《光明日報》( 2022年12月02日 07版)

來源:光明網

? 2024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北京市海淀區清華園1號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100084

? 2024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联系我们: 衡阳县| 荥阳市| 包头市| 泾川县| 临武县| 上高县| 温泉县| 延庆县| 清苑县| 额敏县| 东山县| 漠河县| 蒙阴县| 景德镇市| 德庆县| 永仁县| 探索| 武定县| 兰溪市| 湘潭市| 安溪县| 塔城市| 仪征市| 陈巴尔虎旗| 临沧市| 资兴市| 芒康县| 广东省| 拉孜县| 龙泉市| 广州市| 辛集市| 华池县| 新乡市| 平塘县| 泸定县| 长沙市| 黑龙江省| 通榆县| 义马市| 清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