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語:
2017年為紀念張仃百年誕辰,中國文聯和清華大學舉辦了紀念展和系列學術活動,并組成了以馮遠為主任,魯曉波、李功強為副主任的《張仃——中國藝術的驕傲》編輯委員會。該書由清華大學張仃藝術研究中心副主任盧新華教授編著,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該書出版發行后,得到社會各方的廣泛關注和評價,現摘編幾位具有代表性的專家學者的評論,順序刊載,以分享他們的閱讀感受,并再次向一代藝術大家張仃先生的藝術人生和杰出成就致以敬意。
《張仃——中國藝術的驕傲》 清華大學張仃藝術研究中心副主任盧新華教授編著
張仃先生
張仃藝術遺產的最佳觀景臺 《張仃—中國藝術的驕傲》讀后記
鄒文
在“張仃百年紀念”活動之際,張仃夫人理昭老師高興地對我說,她看了《張仃—中國藝術的驕傲》這本書,很欣賞書中的視角、論點和研究方法,滿意將張仃與學院緊扣展開的全面評價,認為該書將張仃的研究,提升到了一個高度。我迫不急待找到了這本書,果然分享到一次節慶般的學術盛宴。
書的作者是現任清華大學張仃藝術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書長、美術學博士盧新華教授。他與張仃先生,有4 0年以上的工作關系和學術緣分。作為中國恢復高考的第一批大學生,他迄今一直浸潤在張仃參與創辦的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的學風之中。盧新華留校以后,長期從事這所學院的行政管理和藝術學科教育研究工作,曾任副院長,協助繼任的常莎娜院長,主理一院大務小事,洞悉且體認中央工藝美院及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沿革走向和學術取向。許多關鍵人物代表的頂層設計思想,有盧新華職務性的了解和見證,非常重要。他以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精神守護人的角色,基于所占有的大量一手圖片、檔案資料,編著對張仃全面又全新評價的研究文論,本身就彌足珍貴。甚至可以說,他是建構張仃精神遺產最佳觀景臺的最佳人選。
《買賣完成了》 漫畫 1936年
漫畫宣傳隊在南京防空洞前合影
1937年秋
抗日藝術隊出發前在西安合影 后排張仃(左五) 1938年
張仃去重慶與張光宇、胡考、丁聰、特偉 1940年
張仃設計制作的延安作家俱樂部室內陳設 1941年
進行或關注張仃研究的大批同道、學人,基本上屬于中國高等工藝美術教育的成果之一,同時也是張仃、龐薰琹、常莎娜、袁運甫等為代表的工藝美院學風和價值觀的受益者之一?!稄堌辍袊囆g的驕傲》這本書,經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更賦予了作者盧新華新的身份—他是張仃精神遺產在新時代閃耀價值的擦拭者。
作為清華大學張仃藝術研究中心的首任秘書長,我在尊敬的袁運甫主任換屆時,也提出了卸任請求。原因是,雖然自己長期重點跟蹤研究張仃,但在致力于推動張仃研究和宣傳的工作中卻沒有足夠盡職能力。一是張仃面對青年人的宣傳;二是張仃面對非美術界人員的宣傳;及面向社會普通大眾的宣傳;三是張仃走向國際的宣傳;還有,是張仃借助互聯網的宣傳,我能發揮的作用微乎其微,力有不逮。而在一個自媒體的世界,我無法讓張仃貼近微信,走進網民,就是失職。張仃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美術家之一,主要作為集中在如火如荼的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新中國建設和改革開放年代。熟悉這段歷史的美術家,幾乎沒有不知道張仃的。對張仃的舊跡追懷或停留于強化復習似的宣傳,某些時候還出現了“審美疲勞”現象……但另一方面,對于美術界以外的人,尤其是年輕人,還有雖為美術人士,但不太了解中國近現代史的外國同行,“張仃”仍然是一個陌生的名詞。這說明,對張仃的宣傳不是夠了,而是遠遠不夠。《張仃—中國藝術的驕傲》的編著出版,起著接力遞延有關研究,擴展張仃文化遺產宣傳的戰略意義,在張仃去世多年以后,凸顯非常必要和迫切。
張仃先生于佳木斯 1946年
張仃在五塔寺臨摹明清石刻 50年代初
萊比錫國際博覽會,中德專家觀看中國館設計稿,左一張仃 1951年
萊比錫國際博覽會中國館外觀設計
1953年
由于長期跟蹤研究張仃,這位非凡的研究對象,就成了我眼前的一座大山。綁定了我的視角,有時讓我忽視了張仃繼續宣傳的重要性,以為張仃無需宣傳。他的形象、名望和重要性,不言而喻,人人皆知。但這幾年,行腳全球數十個國家,遍訪300多個博物館,從張仃這座大山,退開了一定距離,變成了遠觀,我才意識到以往研究和宣傳的局限,才體會到在世界美術的參照系下觀賞張仃的大美。如果說以前沒有占到一個好的觀景點的話,現在,這本書已讓我們站在最佳的觀景點。
對張仃的關注,我個人已歷30多年。整個美術界對張仃的研究一直保持著周期性的熱絡,和密集。但唯有基于遠景的回顧和反觀,我們才發現,缺的正是對“張仃藝術研究”的研究,即對張仃藝術研究整體情況,欠缺一次系統的梳理、反省、整合、集束。這當然是一項很大的文化工程。分散的研究者們,往往側重張仃某一方面的作為,從事著專題的深耕,分別專注研究著張仃繪畫;張仃的教育;張仃與民間美術;張仃與藝術設計等方面。通過這些研究得見的張仃,多限某一方面的強調和側重,當然也易于沉浸在近景的賞讀中,而失去眺望遠景的視閾。所以我覺得,對張仃的研究,先要找到一個最佳的觀賞點,有助全方位多角度有效地讀取張仃留下的藝術遺產。在這處最佳觀景臺,我們可以架設望遠鏡,基于以往的張仃研究,看清所有的細節的精彩。這個愿景變成了我的一種心結和自責。慶幸有這本書,讓我感受到理昭老師同樣的欣慰。
江南寫生 1954年
張仃與畢加索相會 1956年
在云南寫生 左起為張仃、李綿璐、黃能馥 1962年
作者盧新華教授在履職新一屆張仃藝術研究中心秘書長的工作后,發揮了各種個人獨特視角的研究交互,提升了自己對張仃極其所主持工作的學院的學理把握,更長期研究了袁運甫、杜大愷、水天中、郎紹君、劉驍純、劉曦林等權威學者對張仃的發現與立論,與王魯湘、邵建武等張仃的跟蹤研究者,過從密切,具備了全局而系統的整合張仃研究的大數據的資質。一切盡在他的視域,40多年的積累,有了厚積薄發,一朝噴薄的機會?!皬堌臧倌昙o念”是天時、地利、人和的使然。
盧新華主編整理完成這本書,個人學術精進,也是完美履職。首先,它將以往張仃研究,做了宏觀的評估、梳理、集成,甚至是校訂,避免了一些盲人摸象般的偏頗。使相當多的評價,不再基于孤證的淺見。但并不意味著消解和離開每一個研究者個人角度適得其所的立場,而變成走馬觀花的瀏覽。他仍然重視一處一處駐足于以往的各類專題研究,把它們帶來的深度的觀察,串聯到了宏觀的看點,避免了全景研究容易造成的粗略和橫掃,或是像無人機拍攝那樣匆匆而過,而犧牲細節和深度。它內含的專業精神,吸收了各個專題,各位專家研究的精華與詳實,運用中國畫散點透視的原理,把各種研究成果,歸位到最佳位置。于是,建構了“最佳+最佳”串聯起來的散點集合,使全書構成了精華薈萃,精彩紛呈,一種“全局+全景”,展開在我們的眼前。
首都機場壁畫落成 張仃與參觀者在一起 1979年10月
張仃陪同平山郁夫夫婦參觀首都機場壁畫 1979年
1980屆研究生畢業典禮 1980年
無疑,這本書將以往張仃的研究,作了最大化的擴展和升華,卻并不止于大而概,而依然重視追尋真相,探究深層學術問題。例如,以往對張仃的研究,容易脫離張仃的社會身份,和社會角色,但畢竟張仃并非是一個體制外的人,絕非無業游民聚落的“自由藝術家”。他的第一身份,還是由取得工資的崗位決定的。他是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的院長,他的學術,代表了這所學院的主張和選擇,自身也受到了學院的氛圍、學院其他師生創作的反哺。學院所置身的社會和歷史,所關聯的時政背景或輿情,也會影響張仃。無論其教學、創作、設計和思想觀念的養成,都是他與學院相互依存的關系的反映。張仃的遺產重重烙上了學院體制的印痕。把張仃和學院的命運緊緊關聯,是張仃全貌的最寫實的表達。這正是這本書的最特色之品質。
張仃與陜西畫院院長方濟眾等畫家交流
1982年
張仃畫展(左起:鄒佩珠、常書鴻、李可染、張仃、艾青、灰娃) 1987年
張仃參加苗家青年婚禮 1995年
張仃,作為一名老共產黨員,延安時期積極投身進步事業,他認同現代觀念,挺身于現代藝術,總是走在前沿探索和先鋒追求的路上,淡化不了他作為一個革命者成長為一個時代巨匠的事實。并不需要諱莫如深。就像畢加索、里維拉,曾經是共產黨員一樣。這本書,公正和客觀的把張仃的這種革命者身份,加以復原,其實是需要勇氣的,因為他面對的是那些想把一切大師都局限或鼓勵成所謂純粹藝術家的舊觀念。不能不說,張仃本人經歷了政治掛帥、文革的迫害,萬馬齊喑的磨難過去之后,他也有一種想遠離政治的反叛,愿意把自己說成是一個純粹的獨立個體,屏蔽自己行政管理者的履歷,情愿被看作沒有第二身份的藝術家。所以在晚年潛心從事焦墨畫探索的過程中,張仃對王魯湘等最為激賞、親近的研究者,都更強調自己作為一個畫家的存在,不愿意提及其他的設計、教育、外交、研究、行政、管理、工藝美術或進步活動方面的行為,不吝自我一筆勾銷這些方面的豐功偉績。他想矯枉過正地抹煞自己那些干擾同行認定的表現,讓大家刪繁就簡地的關注自己后發制人的焦墨實踐。當然,張仃本人這種一廂情愿的自我定位,也并不利于對張仃真實的了解。華盛頓晚年只愿意別人把自己看成一個農民,但并不影響歷史公正地把他奉為美國的開國之父;盧梭曾一度把自己當成郵局職工,但現代美術史,仍然給了他一個大師的位置。有時候,畫家的自謙,并不能作為真相的入口,這需要研究者回到離開畫家本人的距離,去代表歷史作理性而真實的評判。張仃生前在接受我一對一的采訪時,曾經明確表達了他對美術同行們的評價。如他認為,李可染是一個了不起的藝術家,他是中國的驕傲;而張光宇是一個更了不起的藝術家,他是亞洲的驕傲。言下之意,他渴望中國藝術產生像畢加索那樣的令世界驕傲的藝術家。這本書,引張仃的原話用于書名,算是表達了一種中國藝術的迫切和藝術界對張仃本人的準確定位。仔細琢磨語重心長的張仃觀點,會體悟到一種別具深意的學術立場和學術精神。
張仃百年紀念活動基本結束了,盧新華編著的這本書,啟示我們珍惜張仃留下來的藝術遺產,召喚我們善加利用,再行拓展。這是我的開卷之益。
張仃先生
張仃先生作品選登
《買賣完成了》 漫畫 1936年
《實行民主改革年畫》 1947年
《青龍橋》 中國畫 34X46CM 1956年
《裝飾雜志創刊號封面 》 1959年
《瓶花與杏》 中國畫 70X45CM 1960年
《巴黎組畫-流浪漢》 中國畫 1964年
《法海 》(《白蛇傳》動畫人物設計) 20世紀70年代
《白素貞》(《白蛇傳》動畫人物設計) 20世紀70年代
《車站》 水墨設色 33.5×34CM 1975年
《哪吒鬧海草圖之二》(中國美術館收藏) 草圖色 20.5X101CM 1979年
張仃設計的紀念郵票 1981年
《西岳夕照圖》 700X300CM 1983年
《昆侖頌》 中國畫 96X180CM 1988年
《麗江老街》中國畫 68X138CM 1990年
《深谷清池》 紙本焦墨 1995年
本文作者鄒文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史論系教授、清華大學張仃藝術研究中心副主任兼副秘書長、藝術評論家、策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