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探析王明旨先生藝術與科學融合的設計教育理念,深刻理解他在藝術設計教育管理及研究工作等領域上的前瞻思想。從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的成立到并入清華大學轉型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承辦首屆“藝術與科學國際作品展”,引領國內藝術教育的轉型,通過回顧王明旨先生的求學歷程、藝術成長和教育思路,從“藝術與科學交融主張的剖析”、“藝術與科學交融的多元價值”和“藝術與科學交融的教育理念”三個方面論述王明旨先生的“藝術與科學”交融的學術主張;論證了藝術與科學的融合是藝術設計區別于純美術學科的根本所在,也是藝術設計前行的根本保障;王明旨先生的藝術與科學交融的辦學理念,仍然是今后一段時間我國藝術設計教育改革的指路航標。
關鍵詞:王明旨;藝術與科學;藝術設計;教育;改革
一、背景
20世紀50年代,新中國剛剛成立不久,百廢待舉,我國的工藝美術教育方面還十分落后。針對這一狀況,伴隨著經濟發展與民生需要,1956年5月21日,國務院批準成立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同年11月1日在北京正式成立了我國第一所高等工藝美術學府。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的創立,意味著現代工藝美術教育在我國開始起步。[1]1978年改革開放以后,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傳統的工藝美術教育已經不能滿足現代化工業文明的需要,王明旨先生被兩次派往日本研修和考察,他對日本的教育體制、教育模式等實地進行考察和學習,發現其設計教育體系值得我們效仿。王明旨先生回國后,通過借鑒日本現代設計教育模式,1984年在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和柳冠中先生一起創辦了中國第一個工業設計專業,將設計教育的性質由50年代傳統的工藝美術教育轉變成現代化的藝術設計教育,這是一次歷史性的轉折與跨越。
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于1999年11月20日正式并入清華大學(并更名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學院通過調整學科設置、大力引進人才、舉辦國際作品展注1等系列舉措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帶動了國內藝術教育的轉型。2001年6月,由清華大學承辦的首屆“藝術與科學國際作品展”在中國美術館隆重舉行,展覽期間,美院得到學校支持成立了“清華大學藝術與科學研究中心”,由李政道先生注2擔任名譽主任,王明旨先生作為中心主任負責具體工作。這場以“藝術與科學”為主題,以探尋藝術與科學的共同基礎與目標,對藝術與科學所映射的人文景觀與人文精神進行視覺呈現為宗旨的展覽,迅速成為熱門話題,藝術與科學的水乳交融,給21世紀注入了一種全新的理念,是對傳統藝術與科學格格不入的思想觀念一次不小的沖擊。王明旨先生指出藝術與科學的交融是21世紀的一個重要命題,也是當今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他旗幟鮮明地提出“藝術與科學”相結合的學術主張,推動著中國藝術教育改革的步伐。在藝術與科學共同促進發展并展現其多樣性的同時,如何促進藝術與科學的互動互補、學術研究以及提高人類生存質量并開拓更為廣闊的思維空間成為了新的要求與挑戰。[2](P.22)
二、王明旨先生簡介
王明旨先生(1944~,圖1)出生于河北省承德市,是我國著名的設計家、教育家,清華大學首批文科資深教授。現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顧問、北京市政府工業設計顧問、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學術委員會主任。曾任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院長、清華大學副校長兼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院長、清華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等職務。
王明旨先生于1962年(18歲)畢業于北京市工藝美術學校商業美術專業,1962年至1967年(23歲)就讀于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工業美術專業。他曾師從雷圭元先生,在雷先生的圖案班中不僅僅是純粹圖案的教學,還涉及染織、裝潢、陶瓷、金屬工藝等其他各專業多領域內容。[3](P.5)受此跨專業學習氛圍的影響,王明旨先生十分重視加強基礎教育,倡導淡化專業界限、拓寬專業知識面的教育理念。十年動亂后,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于1978年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王明旨先生1980年(36歲)畢業于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工業美術系研究生班,是我國工業設計方向自己培養的首屆碩士研究生,畢業后留校任教。1982年(38歲)受國家教委派遣赴日本筑波大學藝術學系工業設計專業學習進修,回國后于1984年(40歲)與柳冠中先生共同成立了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工業設計系,任系副主任,1988年(44歲)任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院長助理。1990年(46歲)到日本多摩美術大學作為高級訪問學者研修半年,回國后任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副院長。于1998年(54歲)1月至1999年(55歲)11月,任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院長。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于1999 年11月并入清華大學后,更名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他擔任清華大學副校長兼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院長。2002年(58歲)任中國工業設計協會副理事長,創立清華美院-長客股份藝術設計研究室,為國內列車藝術設計水平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貢獻。2013年(69歲),榮獲“清華大學突出貢獻獎”。王明旨先生提出藝術與科學的融合是21世紀的一個重要命題,也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我們要促進跨學科交叉和專業融合,還必須具備淵博的學識和強烈的創新意識,與此同時,更要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4]
王明旨先生對我國現代藝術設計學科的建立、教學體系的建設與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他積極推動藝術設計的學術研究,全面統籌學科布局,鼓勵并支持學科間相互交叉并不斷深入探索,旗幟鮮明地提出“藝術與科學”相結合的學術主張,同大批全國藝術與設計領域頗具影響力的學術領頭人和名師名家,為藝術設計學科的建設及長遠發展夯實了基礎鋪平了道路。
三、王明旨先生藝術與科學交融教育思想探析
信息時代的全球化趨勢,使高科技滲入藝術設計領域,而藝術設計作為介于藝術與科學間的交叉學科,開始面臨著信息時代的科技挑戰和傳統文化推陳出新的考驗。在王明旨先生看來,在藝術與科學交融這一理念指導下,在世界藝術設計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身為教育者,我們應當一往無前,力爭上游,敢于創新。而具體落實體現在集中設計藝術學科的優勢及長處,改變以往的墨守成規,固步自封的教育狀態,以王明旨先生提出的“藝術與科學”相結合的學術主張為指導,加強學科內部藝術與科學的融合,進行一系列的學科專業整合、課程設置調整,重視信息設計、新媒體藝術等新型學科建設,積極促進藝術與科學融合的全面發展,構建更適于創新發展的教育環境,逐步完善知識結構與教學體系,為社會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引領社會發展,促進設計教育穩步前行。
1、藝術與科學交融主張的剖析
21世紀的思想文化主流即藝術手段與科學技術的結合,先進的科學技術能對藝術類學科起到強有力的支撐作用,有利于改善人的思維模式、生活方式與社會整體氛圍。那么,究竟何為“藝術與科學”?藝術,主要是形象思維,例如詩歌、音樂、繪畫等;科學,主要指邏輯思維,例如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藝術創造形象,激發情感;科學研究自然,尋找自然發展的規律。藝術與科學均是人類創造創新的勞作成果,也是人類獨特具備的兩種能力。18世紀末期之前,藝術與科學并不存在嚴格意義上的分界,直到法國大革命之后,藝術與科學的學科設置才開始產生。在藝術與科學的分野中,一方面說明這兩大學科已經具備了本質的區別和獨立的體系,是其學科門類成熟的體現;另一方面,也造成兩者關系的進一步疏遠。在實踐的層面上,藝術的地位得到了肯定,藝術家們為“為藝術而藝術”,使藝術逐步變成了一種貴族的精神載體和代表,藝術家成為了社會的新階層。科學家也開始沿著科學的分析道路,科學研究日漸專業化,科學變成少數專家的事情,結果導致藝術與科學逐漸脫離大眾化社會的生活。[5]雖然藝術與科學有各自的發展軌道,但藝術設計憑借科技材料存身,通過藝術家的匠心獨運使藝術品與科學技術更加融合,使科學的形式更加豐富多彩;而科學技術又可借用藝術的陶冶,在客觀與嚴謹之上,產生新的靈感。由此看來,兩者關系以理論層面來劃分顯得過于嚴謹,但在實際生活和工作過程中,藝術與科學的應用又顯現出其感性的色彩。藝術與科學的交融是藝術設計的真諦所在,是其區別于美術學科的根本,而純美術對科學的依賴,不像設計學科,藝術設計離開了科學就失去了發展和前行的動力。正如王明旨先生所說,我們必須借助新的科技手段,決不能停滯在手工業時代,必須擺脫傳統工藝美術的局限性,長遠地思索未來,從人們進入數字化信息時代以來,藝術與科學交融這一新興理念便成為一種普遍性的社會現象和認識,是培養良好的人文精神和創新能力的需要,并不斷影響著當代科學技術和藝術教育的發展。
2、藝術與科學交融的多元價值
在歷經教育模式不斷改革的同時,貫徹落實我們國家的方針政策,通過高等教育不斷地對社會經濟建設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輸出,能夠成為科技進步的堡壘,引領社會進步。信息時代促使人類的生活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藝術與科學交融這一必然趨勢也不斷影響著當代科技、藝術教育及人類文明的發展,體現出多元化的價值。①賦予科技發展更廣闊的前景。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在20世紀,自然科學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僅依靠自然科學本身仍無法解決科學技術發展中產生的問題,所以人文社會科學起到極為重要的作用,藝術作為人文社會科學的重要構成,它對人類獨特的精神、情感表達的思維方式與哲學本質,均有利于科學技術的人性化發展。藝術與科學相融的本質實際上是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結合,二者的結合為科學技術的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前景。②提高藝術教育發展的質量。當今藝術設計學科發展的重要趨勢即是多學科的交叉融合,其中,最為典型的是藝術與科學的融合,它是21世紀的一個重要命題,也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因學科相互交叉而涌現的新科學、新觀念、新方法,新的知識結構體系正在逐漸成熟,這當中藝術教育與時代同步的發展就顯得尤為關鍵。只有融合藝術與科學的主題思想對藝術教育進行深化改革,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和管理水平,才能達到全方位提高綜合素質的根本要求。③引領人類文明發展的創舉。藝術與科學這兩大人類創造性成果,也是人類所獨具的兩種特殊能力。藝術與科學的相互結合,既彌補了藝術與科學技術本身各自存在的缺陷,又極大促進藝術與科學技術的發展,也終會造福于人類的生活促使其不斷進步。由此看來,藝術與科學結合的主題,同樣是人類文明發展歷程的主題,藝術與科學的相互交融,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提升了人類整體文化素質,引領人類文明達到一個全新的高度。[2](P.23)
3、藝術與科學交融的教育理念
藝術與科學交融這個命題一直以來也是眾多教育家探討多年的課題,也曾有許多國家舉辦過類似的主體展覽并發表過相關文章。[3](P.4)但如何在新興的設計教育發展路程中,去擺脫之前由于重視手工藝而忽視科技所帶來的紅利成為值得思考的問題。加強藝術與科學的融合,是藝術學科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社會不斷向前的必經之路。在藝術設計教育面前,如何發揮出文化育人、藝術創新的作用,如何建設出一套優秀的教學育人體系是目前我們將面對的重要課題。為培養藝術大師、精英人才等,不僅需要先進文化的進行引導,還需雄厚的人文根基得以支撐,以及積極向上的藝術不斷熏陶。在這整個過程當中,人文學科還應充分發揮出自身的作用。王明旨先生認為如何真正詮釋藝術設計教育在當前社會文化當中的具體含義和實施,還應注意以下幾點問題:①注重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良好的人文素養、藝術修養以及科學知識,是藝術設計不斷創新的前提。在學生基于尊重個性化發展的同時充分發揮其積極主動性,利用自身特點與優勢給予更多選擇的機會與權利,能讓學生獲得更全面的發展,為創新型人才營造良好的環境和全面的機制。②注重文化知識技能培養和思想道德培養的緊密結合。著重強調科學文化知識與素質修養的相互對應性。一個人的知識層面對其自身綜合素質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文化及技能培養固然重要,但同時也不能忽視素質培養,特別是道德品質的培養,只重視培養知識技能將很難與其他人共同協作,很難忠誠地為國家和社會服務。③注重藝術創新思維與科學研究實踐。高等教育所推崇的素質教育,更應著重強調藝術創新思維同科學實踐研究相適應的培養策略,使學生具備自我擴展知識構架和獨立思考創新的能力。因此,教育者應讓受教育者在解決實際問題的環節中學習科學知識和培育創新能力。[6]而在藝術設計教育中,原始創新注3是設計的核心與靈魂,應提倡社會各界共同營造創新的氛圍。[7]現代教育改革的一個主要思路就是強調綜合性、整體性的素質教育,培養復合型人才。要利用現有的科學技術成果,特別是計算機網絡技術,使之與社會需求相適應。王明旨先生特別支持清華美院的信息設計專業的籌建,2005年,在他的倡導下成立信息藝術設計系,目前信息藝術設計系的辦學模式,已經發展成為藝術與科學融合在專業建設方面的典范。2007年,“信息藝術設計”入選教育部動漫領域“第二類特色專業建設點”。王明旨先生指出藝術院校的學科調整只有站在不斷開拓的前沿上,在藝術與科學融合的基礎上,基于藝術設計教育的根本宗旨達到藝術設計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8]
四、結語
從建國初期到現在,中國藝術設計教育取得了歷史性的發展。王明旨先生作為我國國內著名的設計家、教育家,在藝術設計教育管理及研究工作等領域以及長期的教育教學實踐中,積極探索藝術設計教學體系、課程體系的構建和調整,把握辦學方向、明確辦學思想和教學宗旨,前瞻性指出“藝術與科學”交融的學術主張,是我國藝術設計教育界的掌舵人和領航者。針對學科建設問題,為了更有利地促進藝術與科學的融合,他倡導改革課程設置,注重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注重文化技能培養和思想道德培養的緊密結合,注重藝術創新思維與科學研究實踐,才能在符合國情的藝術設計教育道路上產生卓越的成果,培養對社會對國家對人民有益的人才,同時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和增強國際影響力。
通過王明旨先生的不懈努力,在藝術與科學相結合的道路上,藝術設計教育發展道路砥礪前行,學科上的相互互補性也得以充分的調整,促進了全國各學院設計類學科建設,進一步推動了人才質量培養和教育水平的發展,營造出適于藝術設計和科學技術共同健康發展的氛圍,使得近年來藝術教育在教學、科研和師資隊伍等方面的建設均頗有成績,不斷產生新的科研成果和藝術創作,不斷為國家的經濟和文化建設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王明旨.繼往開來 創建一流——關于美術學院過去與未來的思考[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02):18
[2]秋瑾.藝術與科學交融──訪清華大學副校長、美術學院院長王明旨教授[J].21世紀,2001(08):22-23
[3]王明旨.杭間·21世紀中國美術教育的前途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藝術教育思路—清華大學副校長、美術學院院長王明旨教授訪談[J].美術觀察,2001(09):4-5
[4]趙姝婧.我校舉行教師節慶祝大會暨第30次教書育人研討會,金國藩、王明旨榮獲2013年度“清華大學突出貢獻獎”[N].新清華,2013-09-13(2).
[5]李硯祖.大趨勢:藝術與科學的整合[J].文藝研究,2001(01):98-99
[6]王明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 大力推進文化傳承與創新[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1(03):29
[7]田君.為設計亦為社稷-王明旨訪談[J].美術觀察,2003(07):30
[8]王明旨.綜合·融會·前瞻性——談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學科設置調整[J].美術觀察,2000(06):6
[9]王明旨.優勢互補,爭創一流——紀念美術學院加盟清華大學五周年[J].裝飾,2004(12):4-5
[10]王明旨.信息時代呼喚新創意[J].裝飾,2001(06):3
[11]文嘉.關注“信息設計”[J].室內設計與裝修,2000(07):3
[12]滕曉鉑,李江 訪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院長王明旨教授[J].裝飾,2005(01):71-73
注釋
注1:2001年6月,在李政道和吳冠中兩位教授的倡導和親自主持下,學院成功舉辦了“藝術與科學”國際作品展暨學術研討會,取得了豐碩的學術成果和巨大的社會影響。
注2:李政道,1926年11月24日生于上海,江蘇蘇州人,哥倫比亞大學全校級教授,美籍華裔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注3:原始創新,是指前所未有的重大科學發現、技術發明、原理性主導技術等創新成果。原始性創新意味著在研究開發方面,特別是在基礎研究和高技術研究領域取得獨有的發現或發明。原始創新是最根本的創新,是最能體現智慧的創新,是一個民族對人類文明進步作出貢獻的重要體現。
圖片來源于:https://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
作者
吳衛1 王穎超2(湖南師范大學 美術學院,湖南 長沙 410012)
簡介
1、吳衛(1967~),男,湖南常德人,湖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設計藝術學博士,曾于1988~1990年留學日本千葉大學デザイン學科。現為中國包裝聯合會包裝教育委員會副秘書長、湖南省工業設計協會副會長、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工業設計分會委員、湖南省設協設計藝術理論專業委員會主任、湖南師范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現主要從事紅色文化藝術設計及社會創新藝術實踐研究。
2、王穎超(1995~),女,湖南長沙人,2017年畢業于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涉外學院,現為湖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17級研究生,主修視覺傳達設計。通訊地址:湖南省長沙市岳麓區湖南師范大學二里半校區研二舍。
本文發表在《家具與室內裝飾》雜志2019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