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年來,對傳統與現代相融的追求,始終貫穿于中國設計師的職業生涯。享譽世界的華裔建筑師貝聿銘,也曾通過現代建筑設計語言對東方傳統文化進行解讀和轉譯——從香山飯店對庭院空間組織形式的探索和對中國傳統建筑元素的抽象演繹,到蘇州博物館對傳統氣韻的營造,再到日本美秀美術館融于自然場地的樸素環境意識,東方傳統文化無不是其建筑設計內在的精神線索和力量源泉。新時代,如何使傳統更具生命力,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如何推動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攜手向前?
貝聿銘設計的北京香山飯店
貝聿銘設計的蘇州博物館
讓傳統更新潮
對于設計而言,傳統“活化”有著雙重含義。一方面,人們應尊重傳統并對其進行再發現和再認識,以創造性轉化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另一方面,傳統自身所具有的強大生命力和深厚社會根基,使其無時無刻不影響著設計師和消費者的行為與觀念,若能實現創新性發展,則可為中國設計提供更多資源與動力。
傳統“活化”意味著激活傳統。在此,傳統成為被活化的對象。如何使傳統延續下來并適應現代社會,使傳統的價值被人們重新認識和接受,成為設計師需要考量的主要問題。一批設計師在近些年的鄉村實踐中不斷摸索經驗。例如,獲得2019年亞洲建筑師協會建筑金獎的安徽績溪尚村竹篷鄉堂項目,便在傳統村落保護和可持續發展之間找到了平衡點。設計師運用本土材料,將當地傳統建造技藝與現代竹構工藝結合,同時鼓勵村民參與,在尊重原有空間肌理的基礎上,將一個瀕臨廢棄的封閉老宅院,改造為兼具多種社會功能的現代公共空間。這其中,新舊材料與工藝的碰撞、傳統封閉空間和現代開放空間的疊加,既是對傳統空間的激活,也是對傳統鄉村以血緣為紐帶的人際關系的一次重塑。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素樸工作室設計的“安徽績溪尚村竹篷鄉堂”。
同樣是助力鄉村振興,浙江浦江“不舍·野馬嶺中國村”設計團隊則以外向型視角,將一座依山而建、幾近荒廢的小村落,打造成民宿遍布的“世外桃源”。團隊在規劃設計上基本保留了村落的原始肌理,但對功能分區和使用流線進行重新調整,保留、改造與新建共存,將傳統村落之美、人居觀和環境觀展現得淋漓盡致。現代設施隱藏在古老的民宅中,鄉村質感與現代生活方式相和諧,使村莊獲得新生。從古村落建筑和環境的修復與營造入手的民宿,以旅游作為媒介,借由鄉愁鄉情的吸引,賦予空間全新經濟價值。這種避免對自然環境和原生態文化造成掠奪性破壞,以良性商業循環來反哺村落的做法,探索出一套適于瀕臨消失的古村落的生存發展機制。
浙江浦江“不舍·野馬嶺中國村”
無論是以竹藝改造老宅,還是以商業復興古村,都證明對傳統的承揚與創新,不僅在于工藝、材料、形式等表象,更在于對傳統人際關系、生活方式、審美特質、思想觀念等設計思維層面的反思、保留與更新。抓住這一點,才能真正激發傳統的生長活力。
讓生活更美好
保護與更新傳統工藝、材料、紋樣等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超越形式,運用設計思維使傳統生活方式與生活美學融入當代社會。
設計與生活密不可分,設計首先面向的就是生活,設計的靈感亦源于生活。因此,設計師必須用心研究人們的生活習慣與背后隱藏的文化傳統,從中找到傳統美學與現代設計的對接點。曾參展米蘭設計周的“竹紙椅”系列作品,將余杭紙傘的糊傘工藝與西興燈籠的竹制工藝結合并解剖重構,形成全新的現代工藝,扭轉了紙張軟而輕薄的材料特性,既減輕了椅子重量,又使其具備與實木相似的硬度,同時實現了綠色環保的目的。在服裝設計領域,改良版的漢服、唐裝、旗袍等近年來受到熱捧。在此基礎上,一些設計師進一步挖掘傳統文化元素的深刻內涵,追求中國氣韻,以現代材料和技術,打造出精致簡約、低調內斂的設計風格,彰顯中國人傳統的生活方式和處世哲學。這種由內而外對高品質的追求,也是中國現代氣質的生動體現。生活的長河中流淌著歷史與未來。作為可互動的街道家具,“胡同剪映”以一個具有開闔功能的移動理發工作站,在市井社區生活中場所化地再現了“剃頭”這一老北京胡同里的傳統行當。它以頗具時代特色的生活場景喚醒傳統文化,喚起集體記憶,建立起與胡同環境之間的“對話”關系,引領觀者思考其現狀與發展。
品物流形設計的“竹紙椅·固”
時裝品牌“度兮”
樂建筑設計的“胡同剪映”
這些觸及日常生活各領域的設計實踐,以傳統工藝、材料和文化為基礎,結合現代設計理念進行再設計,使傳統在反哺現代設計的同時,也尋得了在當代生活中的一席之地。
在空間設計中,傳統也為設計師提供了豐富的創作智庫。作為中國古典園林的典型建筑形式和空間類型之一,水榭蘊含著中國人固有的環境觀念,是一種極具文化象征意味與親和力的符號。馮紀忠先生1986年的作品“何陋軒”便化用水榭的形式,對傳統文化進行巧妙的現代轉譯。曲頂茅屋、毛竹構架、花墻臺基等經過處理,表現出輕盈漂浮的傳統建構美學。利用山水布置建筑環境,則呈現出在古典園林山水美學影響下疏密相間、曲折有致、虛實相生的布局。整體建筑的開放性和公共性突破傳統,賦予空間鮮活的生命力。如今,古典水榭的形式在現代建筑中已不多見,但其精神內核卻存留下來,并對空間設計產生深刻影響。近年落成的深潛賽艇俱樂部和阿那亞咖啡廳,雖在建筑形式語言上脫去了傳統的影響,但其空間觀感和環境關系仍具幾分水榭意味。
馮紀忠設計的“何陋軒”。
深潛賽艇俱樂部
秦皇島阿那亞咖啡廳
與歷史、傳統緊密關聯,是現代紀念性空間的主要特征之一。因此在其設計過程中,更注重與環境相協適以增強體驗。在設計貴州赤水丙安紅一軍團陳列館時,基于建筑周邊原有的傳統民居環境,設計團隊通過構建與傳統民居屋頂相反的“V”形頂,營造出外部空間的潛伏感。同時,團隊以密集的線性結構和光影效果營造出特殊的室內氛圍,將觀者拉回故事發生現場。在這里,空間設計通過對歷史和傳統的深刻理解,成功喚起歷史記憶,引發情感共鳴。
貴州赤水“丙安紅一軍團陳列館”
再度審視傳統與現代設計的關系,我們會發現,無論是對傳統的激活,還是以傳統來激活現代設計,都不能孤立存在。在“活化”的語境下,傳統與現代設計相融相生:一方面,傳統在現代設計的助推下得以重返生活,使中華文脈延續開來;另一方面,在當今大眾精神文化生活豐富、審美水平提高、文化自信增強的時代背景下,對傳統的挖掘、借鑒與吸收,有利于設計創新,提升產品美感和內涵。以設計激發傳統的活力,以傳統開拓設計的未來,中國現代設計必將探索出一條獨具特色的發展路徑。
作者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本文刊登于《人民日報》6月14日8版美術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