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CN EN
首頁   /   新聞   /   專題報道   /   媒體美院   /   正文

分享

重在破解難題 創新驅動發展——2020北京國際設計周主展“民生之維——脫貧攻堅中的設計創新”
2021.03.15

內容摘要:

本文通過對2020北京國際設計周主展“民生之維——脫貧攻堅中的設計創新”策劃、組織、展陳理念和思路的闡述,對設計介入精準扶貧、在脫貧攻堅中的設計案例進行了梳理、分析和總結,從五個方面描述了這些案例的背景、內涵、方法與模式,意在引發公眾對設計踐行國家發展戰略、設計服務國計民生需求、設計驅動社會創新發展的當代價值與意義的關注。本展覽的目的是期待對脫貧攻堅中相關設計案例的總結,形成更為多樣性的路徑和可能,為當今計及設計教育的轉型和深化提供參考依據,為設計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和破解難題提供新的思路,在鄉村振興中,實現新格局、新發展和新作為。

關鍵詞:精準扶貧、脫貧攻堅;創新設計;展覽


2020年是實現“十三五”期間脫貧攻堅目標的最后一年,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之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講到,“到2020年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是黨中央向全國人民作出的鄭重承諾,必須如期實現”,并強調“堅決奪取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堅決完成這項對中華民族、對人類都具有重大意義的偉業。”中國將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減貧目標,對中國和世界都具有重大意義。黨的十九大報告對黨的十六大以來關于小康社會的標準概括為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的五位一體,以及十項要達到的具體發展指標,項項都關乎民生,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新思想、新理念。

2016年發布的《"十三五"脫貧攻堅規劃》是根據《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編制,主要闡明"十三五"時期國家脫貧攻堅總體思路、基本目標、主要任務和重大舉措,是指導各地脫貧攻堅工作的行動指南,是各有關方面制定相關扶貧專項規劃的重要依據。該規劃提出了必須遵循的五項原則: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堅持全面落實主體責任;堅持統籌推進改革創新;堅持綠色協調可持續發展;堅持激發群眾內生動力活力。這五項原則分別從戰略、保障、方法、成效、目標等方面為設計介入精準扶貧的實踐提供了可遵循的的價值標準和方法論層面的依據。

積極響應黨中央號召,主動踐行國家發展戰略規劃,深度參與脫貧攻堅,成為近五年來設計及設計教育界聚焦社會創新發展的時代命題。這更象是一次大考,考察當今設計在國家經濟、文化、科技快速發展過程中的角色定位,更像是一次磨煉,評估當今設計在適應社會變化、轉型中的韌性和自我調節能力;也更象是一次檢驗,看它是否經得住歷史和實踐的檢驗。尤其是在這樣一次從未有過的規模、最接地氣的項目和最大釋放智慧與能力的空間背景下的重大實踐活動中,設計的價值與能量迎來重新審視其定義的機會和可能,換言之,當代設計的屬性、價值需要重新建構。今天,我們面對不斷變化的大千世界,發現設計正悄然從原來強調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屬性,向關注破解難題的協作攻關的方向轉移;從關注專業基本功能向關注與相關學科的關聯性融合轉變;從原來關注專業領域自身能力提升向關注與國家發展戰略契合互動轉型。中國設計迎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正向逐漸成熟與自信邁進。

貧困問題是一項世界性的難題,而扶貧工作是一項高度復雜且需創造性的工作,涉及到多領域的協作和多學科協同,當代設計作為“問題解決者”的角色逐漸為社會認知。在對脫貧攻堅中的“不斷介入”式動態參與中,“問題解決者”也拓展為在政策、社群、機構和資本四方關系中的“協調者”和“意義建構者”,社會性設計思維正在不斷擴大設計的邊界。設計不再只是一種簡單的技術與工具的巧用,而更呈現為一種思考方式與價值觀。從文化到價值,從商業到戰略,從產品到服務,從城市到農村、從自身到外域,當代中國設計正在作為社會創新領域強有力的催化劑,激活人們潛在的生存智慧和發揮社會聚能作用,重在探求價值創造、道德意義和生活需求之間的平衡,并持續修復貧困人群或貧困群落的生產、生活、生態系統的彈性,目的是建立可持續的協作式社會創新體系,在實踐智慧中呈現設計的善,展現我國社會的包容性發展,創造和諧之美。

《民生之維——脫貧攻堅中的設計創新》展覽,不僅是實現“十三五”期間脫貧攻堅目標的最后一年,對設計介入精準扶貧,助力脫貧攻堅相關部分設計案例的梳理和小結,也是2020北京國際設計周主題“民生之維”核心內涵的詮釋和展現,展覽以脫貧攻堅中實際發生的,通過設計帶動區域文旅、特色產業發展、改善地區貧困面貌、驅動脫貧攻堅可持續發展的典型設計創新案例為內容、貧困地區幫扶對象的問題為導向、意在倡導精準施策、設計惠民的設計實踐原則,目的是在總結的基礎上,進一步推進設計服務更加精細化、精確化、精準化,體現設計的當代屬性和價值。展覽意在關注和凸顯設計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的積極作用,從而引導創意設計與北京國際設計周所倡導的城鄉建設、文化發展、科技創新、精準扶貧及生活美學理念深度融合,力圖在城鄉之間、服務與需求之間、設計師與村民之間,建立起一種共振機制和互補常態,助力設計在鄉村振興偉業中作用彰顯。

展覽以“精準施策——方法創新——效益惠民”為主線,直觀再現了設計在脫貧攻堅中的典型幫扶案例,重點展示樂設計創新驅動鄉村振興的方法與探索、實踐與故事,意在引發社會同行進一步對中國設計如何關注民生、服務民生、惠及民生的深入思考和探討。展覽分為“設計為民、精準施策”“資源活化、傳統承繼”“美育啟智、旨在持續”“虛實互聯、協同創新”“生態營造、和諧共生”五個部分,從當代設計的視角,向公眾推介設計助力扶貧脫貧、鄉村振興、教育提升、生態建設、關注弱勢群體和可持續發展等有關的實際案例,講述了設計介入脫貧攻堅,驅動鄉村振興的真實故事。

一、設計為民 精準施策

“設計為民 精準施策”是展覽的序廳。這一部分以知識圖譜的形式重點介紹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關于脫貧攻堅的主要政策和舉措,以及2008年至2020年間設計扶貧的多項典型案例。信息圖表從宏觀角度介紹了脫貧攻堅工作是如何精準施策、實施踐行和創新發展的,從而有利于觀眾了解和認識“設計”在扶貧攻堅中的案例模式和創新成果。

設計扶貧典型案例圖表

展覽現場

開幕式現場

研討會現場

嘉賓觀看展覽

二、資源活化 傳統承繼

本著取之于民,饋之于民的原則,以設計創意逐新,助力傳統優勢資源的當代認知和活化。本部分案例多為各地的高校發起,對貧困地區或者傳統工藝投入數十年以上持續關注,借助設計研究從文化資源再設計、數字化、品牌化等方法深挖當地傳統自然與人文資源,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產在脫貧攻堅中的生存途徑,著力挖掘、保護地方文化多樣性的智慧和成果,發揮設計賦能的功能,激發傳統特色產業優勢特色、文化資源,利用設計助力鄉村地區高質量發展。

湖南大學設計學院持續十年的文化扶貧項目“新通道·花瑤花——設計驅動地方文化資源活化”項目包括了“新通道設計與社會創新項目”和“花瑤花文化扶貧項目”等,提煉出“設計扶貧: 在地、在場、在線”的特質。其中“新通道設計與社會創新項目”是2009 年在湖南省懷化市通道縣發起的設計與社會創新項目,經過11年的堅持與沉淀,組建了一個面向中西部鄉村振興的設計與社會創新聯盟,相繼在重慶酉陽、隆回花瑤、四川雅安、新疆那拉提與喀什、青海玉樹、內蒙呼倫貝爾、云南香格里拉等地開展設計與社會創新實踐。與當地手工藝人和村民合作完成大量的數字影像紀錄、原生態音樂采集、旅游規劃與景觀設計、文創產品設計、兒童美術創作、App 與互動游戲開發、知識平臺搭建、電商平臺孵化、國際形象推廣等工作。項目至今共籌集1000 多萬資金,解決了600 多戶的脫貧問題,實現“精神、經濟”雙扶貧的目標。“花瑤花文創扶貧項目”是2014年開始針對湖南省隆回縣虎形山鄉(湖南大學對口扶貧單位)等花瑤地區開展的文創公益精準扶貧項目。該項目組建了一支涵蓋文化研究、影像制作、產品開發、商業模式研究等跨學科、多領域的專家團隊,深入挖掘當地民族文化資源優勢和生態環境,吸引更多的外部資源與外界關注,構建了一個貫穿“內容研究—文創設計—生產銷售—文化傳播—品牌建設”的開放式文創公益設計平臺,并圓滿完成花瑤白水洞村滿分脫貧的任務,為當地婦女創造就業崗位 80 余個,實現貧困人口脫貧 151人。

通道梭說領帶,新通道梭說項目組,2018,布,8×145cm

花瑤挑花圍巾款相機帶,隆回花瑤挑花傳承人:唐嘩妹、奉堂妹、奉懷妹、步閑妹設計師楊媛媛、李偉幸、凌盈盈。

2016,布,花瑤文創系列——虎久霧語茶葉包裝,隆回花瑤挑花傳承人奉堂妹設計師曹軼平、袁曉婧,2020,布,陶瓷。

四川美術學院“綠色減貧·設計增益——西南地區傳統產業資源產品再設計”同樣是一個持續了12年的設計創新項目。團隊自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后,為幫扶重慶對口支援的四川成都崇州市懷遠鎮經濟復蘇,以設計幫扶當地支柱產業“藤編家具手工作坊一條街”,設計制作 150余件(套)創新家具,獲得專利 30 余項。自此拉開了團隊以器物設計復興鄉村經濟的序幕,以尊重在地文化的初心與可持續發展理念,持續開展生產生活器物的綠色設計實踐。項目包括了生物質材料基礎研究與應用、傳統竹藤編創新設計、傳統陶 / 砂器創新設計、山地農耕機具創新設計等方面,孕育出自主創意品牌“樺陶陶”“寨上(草木染)”等學生雙創型企業,形成了“在地資源 + 本土文化 + 綠色創意 + 市場增效”四位一體的“綠色減貧、設計增益”實踐體系。

蒸食地圖,盧謹,指導教師吳菡晗、王立端、趙宇,獲2018 中國設計紅星獎原創獎銀獎 / 未來之星獎;2018 全國大學生工業設計大賽銀獎。

溫故知新,石丹沁、曹欽清、任宇,指導教師吳菡晗、王立端、趙宇,獲第十三屆全國美展進京作品;第七屆重慶市美術作品展二等獎;2018 全國大學生工業設計競賽金獎;2019 米蘭設計周中國高校設計學科師生優秀作品展入圍獎;2019 第十一屆廣州家居設計展華筆 · 全國家居設計大賽新銳設計獎;2019“白鷺杯” 海峽設計大賽入圍獎。

包織時尚,張曼笛,指導教師 :王立端、吳菡晗、趙宇,獲2019 中國設計紅星獎原創獎;2019 中國設計智造大獎。

中國美術學院文創設計制造協同創新中心的“設計服務民生——四川省小涼山彝族地方品牌營造試驗”案例以小涼山峨邊彝族自治縣為實驗地區,以現代化的設計語言重新詮釋彝族傳統文化傳承與傳說,手工藝與樂器,小涼山彝族地方 IP 的設計構建和紋樣數字化圖庫的建立,幫助峨邊彝族梳理自身文化,并通過這一項目打開了彝族文化連接產業發展的通道。

甘嫫阿妞的繡和查爾瓦的褶,吳碧波,2019,布

非旅人——彝繡創新設計,黃能,2019,綜合材料

甘嫫阿妞與火焰蝴蝶,林希,2019,陶瓷棉、提花聚酯纖維、海綿、帆布。

山東工藝美術學院的“手藝農村——特色產業扶貧計劃”課題組于 2006 年啟動實施,旨在對農村貧困地區豐富的傳統工藝資源與農村特色文化產業進行設計創新發展研究,以創意設計助力農村手工藝產業發展,促進農村區域經濟與農村文化建設,實現廣大農民脫貧致富的愿望,為應對農村人口老齡化、產業升級調整過程中農民工回流等問題提供現實解決方案。

柳編創意家居,志剛,2010,杞柳

樹洞系列,薛坤,2019,杞柳

桐楊木現代家居,湯超穎,2010,桐楊木

“柿子紅了”品牌由西安美術學院畢業代倩創建,從柿子博物館到設計營銷、傳統工藝改進,再到成立合作社帶動數百戶貧困戶發展產業,讓殘疾人成為脫貧明星。2015 年開始她扎根國家級貧困縣富平縣最北部的山區,走遍山里的溝溝坎坎,用攝影記錄鄉村、用拓印記錄古樹、用水墨記錄四季、用刺繡布藝開創柿鄉民藝。一點點摸索,一點點發掘,畫插畫、做設計、創視覺形象和介入電子商務、建立柿子博物館等多種手段并用。四年的時間帶動數百貧困戶發展產業,成立富平縣大福柿子種植專業合作社,獲得世界銀行產業扶貧貸款。

福柿系列

柿子紅了版畫,戴信軍、代倩,2018

三、美育啟智 旨在持續

秉承“教育是阻斷貧困最有力的工具”的理念,本部分聚焦文化創意、傳統工藝、鄉村美育等領域人才培養,力圖重現脫貧攻堅中始終堅持關注未來、授之以漁的策略和做法,展現努力為脫貧攻堅儲備優秀人才和進一步推進鄉村振興可持續發展的案例。

近年來,國家藝術基金項目藝術人才培養資助項目和非遺傳承研培項目以傳統工藝和創意經濟為驅動,推動傳統手工藝及其所蘊含的文化精神,激發傳統文化和社區的創造活力,為鄉村振興儲備眾多鄉村創意人才。“來自青海果洛的問候——上海大學駐青海果洛傳統工藝工作站設計創新案例““東西部教育協作助力民族地區非遺扶貧——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駐貴州雷山傳統工藝工作站設計創新案例”“創研·創意·創新——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設計助力貧困地區非遺扶貧”三個案例均來源于第一批國家級傳統工藝工作站。

傳統工藝貴州工作站是 2016 年在國家文旅部的支持下,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與貴州省文旅廳合作建設集產、學、研、用為一體的多方合作綜合平臺。近年來,貴州工作站充分發揮自身職能,整合貴州優勢資源,為傳統工藝振興搭建起交流平臺,聚焦于傳統手工藝品的研發,以傳統手工藝技術為核心,將現代理念融入傳統工藝品的設計當中,“又好又快”地推動貴州傳統工藝的創造性轉化以及創新性發展,在把握“精準”扶貧的基礎上帶動就業,增加城鄉居民收入,使得傳統街區和村落重新煥發生機,是用教育落實東西部協作,實現精準扶貧的典型案例。

砂器壁飾,鮑迪周靜,2017,陶瓷

岑寂,周镅,2019,玻璃

上海大學駐青海果洛傳統工藝工作站是全國第四個文化生態保護工作站,始終堅持活態傳承的原則,以非遺研培教學“強基礎、增學養、拓眼界”作為傳統工藝人才培養的基礎,使學員的作品和產品“能量產、成系列、創品牌”。在精致實用,符合審美需求的同時,形成“大平臺 / 大市場 + 工作站”,讓外界廣泛了解果洛傳統工藝的提升和發展,不斷融合推進果洛傳統工藝產品通過互聯網絡平臺拓寬銷路。

格桑花,果洛銀飾鍛造傳承人段松文、何然,2017,青海果洛銀飾鍛造。

果洛的祝福,德昂灑智傳承人:叁旦、尖智、桑杰扎西、角吉、楊措、崗洛周、加尼、書法家吳葉舟,2019,青海果洛德昂灑智藏書法。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駐哈密傳統工藝工作站深入新疆哈密和四川大涼山貧困地區探索非遺扶貧之路,于2016年至2019年先后完成了“密圖”和“彝服”兩項課題,以藝術設計助力貧困地區非遺扶貧。其中由文旅部委托清華美院的課題“新疆哈密維吾爾族傳統刺繡圖案研究”,針對哈密維吾爾族傳統刺繡圖案進行搶救性整理與研究,運用科學方法構建民族刺繡圖案體系,并在充分尊重傳統圖案審美特征、構成法則的原則下,通過服裝等載體挖掘圖案的文化價值。課題成果既是哈密維吾爾族傳統刺繡圖案保護與研究的翔實資料,也為維吾爾族刺繡傳承人研發創新、創業脫貧提供了靈感源泉。

“走出大涼山”主題時裝秀上的彝族服飾時尚化設計

“設計小學——鄉村美育與創意行動”和“眾創共建——新農人高槐兒童創新實驗室項目”均立足于兒童美育,通過兒童創意對當地文化資源的視覺化、地方性美育課程研發等手段,產生新的價值連接,為鄉村的孩子打開了不一樣的世界,也讓參與其中的新農人與鄉村更加融合,為鄉建中地方互動關系的激活,實踐了一條切實可行的路徑。

“設計小學”手繪插圖,設計小學項目組成員,2019

糯米飯包裝設計,項目組成員陳鴻波與當地兒童陸天祺

“設計小學”文創水杯,設計小學項目組成員與當地兒童章錦浩、嚴海濤、章子晗,2018年。

四、虛實互聯 協同創新

“互聯網+”催生線上線下整合,為互聯網時代農村產業扶貧服務。這一部分包含中國扶貧基金會、騰訊、四川美術學院共四個數字技術服務系統驅動協作創新的案例。在線上線下協作探索中,充分發揮設計在大數據背景下的系統性、精準行、創新性等價值。

“善品公社——電子商務驅動貧困地區農產品公共品牌建構”是中國扶貧基金會在國務院扶貧辦悉心指導及社會各界大力支持下,以蘆山地震災后產業重建為契機,立項實施“互聯網 + 扶貧”項目,發起并成立社會企業“善品公社”并注冊統一公共品牌。善品公社以“耕者有尊嚴,食者得健康”為愿景,通過深耕上游管理、孵化公共品牌和培養本土團隊三位一體的模式在全國貧困農村地區開展產業扶貧。與眾多有情懷、有實力、有公信力的合作伙伴通力合作,支持項目區農產品“觸網上行”,并形成了較為豐富的實操經驗和合作經驗。2015 年 1 月 29 日至 2019 年 12 月 31 日,項目累計接受捐款 7697.09 萬元,累計支出總金額 5528.41 萬元,惠及四川、云南、山西、貴州、江西、新疆等 19 省 51 縣,在 2020 年將覆蓋全國 100 個貧困縣。扶貧產品涵蓋生鮮、堅果、飲品和糧油四大類,2019 年全年幫扶貧困地區農產品實現線上銷售 4000 余萬元,全年網絡傳播量累計 4.5 億次,受益農戶 23685 戶,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 2951 戶,參與支持的消費者超過 20 萬人。

黃果柑奶奶懷抱燦爛千陽

西盟普洱茶茶農采茶間隙比心互動

“騰訊為村——連接為鄉村”和“龍布日出——互聯網企業的啟智與共創”分別是騰訊充分利用互聯網助力黨建引領精準脫貧、鄉村社會治理、鄉村振興的工作平臺和利用成熟的互聯網整合功能進行的鄉村民宿品牌的系統性構建和傳播。

騰訊為村在湖南侗族

“龍布日出”集裝箱客棧

四川美術學院“比淘寶多一里——設計介入鄉村供銷模式”則為重慶酉陽農村供一種新型的供銷新模式,將農產品和消費品的旅程進行重新規劃,使兩者由一個開環變為閉環,發揮靈活布局的小超市“商品下行,農品上行”的銜接作用,幫助重慶酉陽地區的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和賦能。

“比淘寶多一里“創新模式

五、生態營造 和諧共生

重估貧困村價值,創造以村為本的發展機遇,加強整體生態修復。這部分案例包含多個通過整合村落資源,改善人居環境促進鄉村經濟轉型的典型案例。鄉土營造以修復人與自然對話的場域為目標,以生態營造為方法,實現“空間+產業+社群”多維度、多層面的系統設計策略,倡導人與人、人與環境、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的當代設計理念。

“百美村宿——鄉村旅游村宿改造設計”項目是中國扶貧基金會自2013 年發起的鄉村旅游扶貧創新公益項目,該項目探索全新的“鄉村旅游扶貧+”模式, 致力于搭建鄉村和外部聯結的平臺,以村民自治組織合作社為依托,積極引入社會資金、信息和人才等要素,推動鄉村可持續發展。目前項目覆蓋河北、河南、甘肅、陜西、貴州、湖南、四川、江西、重慶、青海等 10 省 ( 市 )23 縣 ( 區 )24 個村莊。截至 2019年,受益人數累計超 8.1萬人 ( 次 ),其中深度貧困縣7個,建檔立卡1222戶,累計4794人。此次參與“民生之維——脫貧攻堅中的設計創新”展覽,百美村宿項目選擇了貴州黃崗村、河南姜莊村、湖南拉毫村項目三個地區三種建筑設計風貌以展示鄉村旅游為村莊帶來的改變。目前項目共斬獲十余個全國性獎項,百美村宿姜莊村、白巖村、雪山村等多個項目村莊被評為鄉村旅游扶貧示范村。2018年,百美村宿入選精準扶貧產業發展模式推薦案例;2019年,百美村宿南峪村村書記段春亭榮獲全國脫貧攻堅獎。

黃崗村貌核心民居

黃崗第四代生態廁所與侗族少女

“文化扶貧——云南特色村落傳統營造技藝傳續設計”項目是云南藝術學院設計學院“鄉村實踐”工作群發起的長期項目,著力于貧困鄉村與城市文明的鏈接之上,而不僅僅是單純的設計實體本身。項目對云南省內多個民族和地區的多個村落進行文化扶貧。這些村落包括:麗江普濟村、紅河元陽阿者科村、西雙版納 曼扁村、石屏符家營村、石屏老旭甸村、玉溪華寧碗窯村、昆明東川汪家箐村、昆明呈貢海晏村、大理鳳羽大澗村等。項目開展方式主要分為藝術傳播和再生設計等兩個環節。在藝術傳播的環節,項目注重發掘本地人居環境的地域性和文化性,從建筑和民俗等多個方面入手,通過藝術記錄的方式來進行呈現,為貧困村落找尋文化自信。著重從村落格局、傳統民居的建造方式、建造儀式、區域民俗活動、宗教樂舞、地方性物產等多個方面入手,以人類學繪本的方式來記錄和描述每一個村落的文化傳承。在再生設計環節,注重于時代背景下原生性人居環境的自然演化特質,以民生和經濟學規律為基本出發點,強調優先尊重扶貧對象的建造意愿,以引導性的身份和姿態來介入再生設計的內容,切實可行地用設計知識和設計技能為鄉村服務。

四川美術學院趙宇教授團隊受邀參加重慶市深度貧困鄉“中益鄉農房及鄉村環境整治工程”設計,對 3500戶農家住房與院落進行集中整治。結合當地中華蜜蜂養殖產業的特色,以多種手段整合鄉村山水田園、農舍房院的先天資源,設計團隊強調以“康養蜜鄉”為識別目標,在環境種植上建議以蜜源植物的規模種植而形成田園花境的背景,深度挖掘山水田林、農副產業、鄉土鄉情資源,為農民短效增收和未來旅游發展提供持,通過改善環境而促進鄉村經濟的轉型,以藝術改變環境,用環境支持脫貧。

綠水青山掩映的中益鄉人家——中益鄉龍家壩院落群改造建成

“腹地智慧——美麗鄉村建設行動”依托重慶美麗鄉村建設行動聯盟,該聯盟由重慶渝富集團、四川美院、西南大學等機構共同發起。以“校地多方共建+課題研究+案例實踐”的實踐模式,整合政府、企業、高校等多方優質資源搭建的“產學研投”戰略合作平臺。緊密圍繞在地鄉土文化的挖掘、研究與梳理,以“共生:賦予土地與原住民尊嚴+永續:在地性與生態圈的緊密結合”為設計原則,開展了重慶渝北興隆巴渝鄉愁等一系列西部鄉土營造與設計扶貧行動,形成“設計+”的在地性設計聯動模式,實現“空間+產業+社群”多維度、多層面的系統設計策略,為重慶貧困地區傳承與轉化鄉土文化、以特色文旅帶動脫貧增效方面起到了有力的推動作用。

巴渝鄉愁博物館,郝大鵬馬敏/攝,2019

“最后的布依家園——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板萬村改造項目”則是中央美院呂品晶團隊接受冊亨縣政府和東方衛視《夢想改造家》欄目組的共同邀請,在板萬村進行了強調公共空間系統的村落改造設計。從山神廟為代表的的祭祀空間、食堂為代表的生活空間,以及小學和村委會等空間的改造,到新建布依文化傳習所、戲臺、風雨橋、改建土陶窯,構建鄉村文化活動中心。系統的公共空間為村民民俗、禮儀、節慶等活動提供適宜的 場所,促進和諧關系,增強集體意識。

板萬夢想家小學落成儀式,曹卿/攝,2016

發生在國家級貧困縣河北易縣“藝術共同體——河北易水田崗村社區營建規劃”以易水湖景區為中心,易水國際藝術三年展為抓手,涉及周邊六鎮八村深度建設,推動易縣文旅度假產業整體升級的區域經濟發展與鄉村振興項目。

中國鄉建院的“空間重塑——貴州省桐梓縣中關村鄉村公共設計”“零廢棄村莊——重慶市城口縣聯豐村社區營造”“重建共同想象——山西省廣靈縣澗西村社區營造”三個項目分別以系統性鄉建、垃圾分類和垃圾減量、依托傳統建筑群的整體營造三種不同的設計方式,來匹配不同村莊的資源稟賦,從而制定各自適宜的產業規劃。

結語

從以上所呈現的案例來看,充分說明了扶貧工作的負責性和多樣性,尤其是我國多民族的特點和地域的差異性,更為此向功德開展和實施增添了難度。精準扶貧正式解決這一問題的戰略性定位,為設計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了方向和路徑,多樣性的扶貧案例不僅針對性強,而且適用、實用,有效,在解決問題的基礎上,完成了脫貧攻堅任務,為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和條件。精準扶貧、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有序漸進、相輔相成,是新時代“堅決奪取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堅決完成這項對中華民族、對人類都具有重大意義的偉業。”的指導思想和方法論,也是設計扶貧取得令人鼓舞的豐碩成果的有利支撐和行動指南。再一次詮釋了設計的當代價值與意義。

設計在當今社會發展中扮演什么樣的角色、發揮什么樣的作用,一直是設計及設計教育工作者的時代命題。精準扶貧、脫貧攻堅為設計的時代踐行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會和舞臺。2020北京國際設計周主題展覽《民生之維——脫貧攻堅中的設計創新》展出的多個案例,向世人展現了廣大設計工作者積極響應時代召喚、國家戰略、人民訴求,以勇于探索創新的家國情懷和設計智慧、強烈的責任心與擔當精神,孜孜不倦地投入其中,探尋每一塊土地的內生智慧,以設計驅動創新,利用小規模、差異化、分布式、可持續的文化生產與傳播模式,讓中國的鄉土也在設計創意中成為人民安居樂業的棲息地。這一個個的有益嘗試、一步步的凝練優化,不僅僅是對國家戰略實施的呼應,也是當今設計師設計價值觀驅動下的自我價值的體現,他們被現實感染、感動,將自身主球與與國家發展緊密聯系起來,充分展示出一種使人振奮的精神狀態,呈現出非凡的能量。

設計要契合時代需求,就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設計要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只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設計才能夠迎來更加廣闊的生存與發展空間,才能夠在國家經濟文化建設中發揮出越來越大的作用,做出更大的貢獻,才能充分體現出設計在當今社會發展中的創新驅動力。

參考文獻:

[1]國務院:《“十三五”脫貧攻堅規劃》[2016-12-06] https://www.sohu.com/a/120764399_252590

[2]習近平:《擺脫貧困》[M],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

[3]維克多·帕帕奈克著,周博譯:《為真實的世界設計》[M],中信出版社,2012年

[4]奈杰爾·巴利著,游萬來、楊敏英、李盈盈譯注:《為社會而設計》[M],聊經出版公司,2014年

[5]埃佐·曼奇尼著,鐘芳、馬謹譯:《設計,在人人設計的時代:社會創新設計導論》[M],電子工業出版社,2016年

作者:

何 潔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

謝亞平 四川美術學院教授

王昱東 北京國際設計周有限公司董事長

本文發表在《裝飾》2020年第12期。

? 2024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北京市海淀區清華園1號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100084

? 2024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联系我们: 奉贤区| 宣化县| 江都市| 寿阳县| 武宣县| 宜君县| 廉江市| 肃宁县| 舟曲县| 逊克县| 滨海县| 海兴县| 上蔡县| 大关县| 鱼台县| 涪陵区| 宁陕县| 巨鹿县| 安福县| 莆田市| 邹平县| 禄丰县| 东台市| 邵东县| 邯郸市| 文成县| 韶关市| 阜新| 治多县| 呼伦贝尔市| 定襄县| 赫章县| 澄迈县| 滕州市| 仪陇县| 黄冈市| 张掖市| 玛纳斯县| 克东县| 苗栗市| 依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