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本從工藝美術的本質出發,以文化生態的視角探討了中國傳統工藝美術的傳承和現狀,并分別從工藝美術的存在的自然環境、社會文化環境、傳統工藝教育和工藝美術批評與審美等角度闡述了對于當代中國工藝美術發展的思考。
【關鍵詞】中國工藝美術 文化生態 保護 發展
20世紀中期,美國人類學家朱利安·斯圖爾德( Julian Steward, 1902-1972)提出了文化生態這一概念,并創立了文化生態學(Culture Ecology)。他用這一理論解釋那些具有不同地方特色的獨特的文化形貌和模式的起源。后經斯圖爾德的學生薩林德等人的發展,文化生態學已經成為文化人類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今,人們對文化生態概念的理解更加廣闊,文化生態不僅涉及人類文化和行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它還涉及文化內部諸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和制約。
自古以來,工藝美術就是人類為實現物質和精神需要而進行生產實踐的產物,由于歷史時期、地理環境、經濟條件、科技水平、民族習尚和審美觀點的不同,其造型、風格和精神內涵都存在著巨大的差異,表現出不同的風格特征。因此,對于當代中國工藝美術,無論是從工藝美術發生發展的規律出發,還是從當今社會環境的變遷來看,我們都應當以動態的、整體的、系統的、多元的視域來思考這一問題。
一
作為一種人類現象,工藝美術自從產生就與人類的生產、生活、環境等方方面面發生著極其密切的聯系。一部工藝美術史,既是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創造史,也是工藝美術與其相關要素相互交融、相互作用的演變史。正如德國啟蒙運動時期藝術史家溫克爾曼(JohannJoachin Winckelmann,1717-1768)認為古代希臘藝術的繁榮與其特殊的氣候、國家體制、人的思維方式、藝術家的地位等要素是分不開的。19世紀法國歷史學家、文藝理論家丹納(Hippolyte Adolphe Taine,1828-1893)在其《藝術哲學》中也強調了藝術與自然、時代環境的關系。
從外部要素來看,工藝美術的發生發展離不開其自然環境、科學技術、民族性格、宗教信仰、生活習俗、生產實踐、社會需求等要素。從內部要素來看,工藝美術的發生發展既與自身的傳承方式、生產者、創作形式等有著密切關系,又與不同工藝品種、不同民族工藝文化之間發生著深刻和內在的聯系。
特定的時代和環境塑造了特定的工藝美術形態及風格,中國傳統工藝美術是中國歷史和文化積淀的產物。從歷史上看,各民族都有各自的生存環境、生活習俗和宗教信仰,這些因素決定他們各自的審美觀,創造具有各自民族獨特風格特點的藝術。尼羅河和浩瀚的沙漠這一獨特的自然環境萌發了古代埃及人特有的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孕育出其靜穆莊重渾厚的工藝美術氣質。地中海沿岸的海洋環境造就了希臘人勇敢剛毅的氣質,使之工藝美術呈現出強烈的人文主義氛圍和優美典雅又強烈奔放的風格特征。黃河流域溫和的自然條件和肥沃的土地,以及由此形成的農耕生產方式奠定了中華民族勤勞內斂中庸的性格,使之傳統工藝美術呈現出獨特的精神內涵和風格特征,成為東方工藝美術體系的典型代表。
工藝美術的特性決定了其本身發展始終離不開科學技術的影響。石器代表著人類早期的一種工藝形式。陶瓷的出現,進一步豐富了工藝美術的品種和藝術語言。釉料的發明,則充分體現了其美學上的價值,給陶瓷工藝錦上添花。青銅器的出現,直接利用了化學和物理學的成果,而“失蠟法”鑄造工藝的發明,又使得青銅器的紋飾有可能做得精美至極……歷史上工藝美術類型或風格的幾次重大變化都與技術材料方面的重大進步緊緊聯系在一起,一件工藝美術作品之所以打動人,就在于其技藝之精湛、之獨特。如果失去了技藝,也就不能稱其為工藝美術。
工藝美術基于人的需求而產生,人的需要伴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進步,其內涵不斷深化,外延不斷延伸,從日常實用到審美層面,從基本的生存需要到自我發展需要,形成了工藝美術發展的強大動力,使工藝美術成為具有物質和精神、實用和審美、技術與藝術等多重屬性的特質生產,它要同時滿足人們物質和精神兩方面的需要。因此,物質生產和藝術生產是工藝美術生產過程中同時存在,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制約的兩個方面,藝術規律、經濟規律同時作用于工藝美術,這是工藝美術發展的特殊規律,這一特殊性,也決定了工藝美術與社會經濟的密切關系,驅使它對物質利益的依賴,并在這種依存中顯示其文化品格的蘊涵。
從縱向發展來看,同一民族統同一地區的工藝美術,由于創作的時期不同,藝術風格也會有差異。這是因為任何事物都是在變化中不斷發展,又在發展中不斷變化的。實用和審美是工藝美術的基本屬性,但是我們也發現,工藝美術的發展演變經歷了由最初以實用為主,到實用與審美兼有,再到成為以審美精神需要為主,也就是說在工藝美術的發展歷程中,藝術性因素不斷強化,實用因素不斷弱化,藝術化、審美化是工藝美術發展的趨勢,也是當代工藝美術的基本特征。
從生產方式來看,人類在階級社會之前,工藝美術的生產是處于比較單一的一種模式中進行的。階級社會出現以后,逐漸演化出二元并存的生產模式,即宮廷的、高端的工藝美術生產和民間的、普通的工藝美術生產。前者以豪華的裝飾、精湛的技藝而著稱,后者以淳樸的裝飾、重實用為特色。在當今,這種高端精致與日常實用二元并存的雙軌制仍然是工藝美術生產的基本模式,這是市場需求多元化的必然結果。
從工藝美術傳播來看,自工藝美術產生之日起就與商品、技術、藝術結下不解之緣,其經濟屬性決定了工藝美術傳播方式和影響范圍。歷史上,無論是中國的絲綢、瓷器的世界影響,日本浮世繪在歐洲的風靡,還是唐代工藝美術中出現的諸多異域元素等等,它們的傳播都是以產品為載體、以貿易為紐帶而進行的。工藝美術的這些特性使其傳承方式也呈現出與繪畫、文學等顯著不同的特點。
中外工藝美術發展史的經驗再次證明,工藝美術不是孤立的人類現象,相應的環境孕育出相應的工藝美術。反過來,工藝美術反映著其存在環境和人類生活方式并對其產生深遠影響。作為一種意識形態或生產方式,它的發生發展與其外部要素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與此同時,工藝美術內部各要素之間也是一個有機互動的體系。因此,這不僅是工藝美術發展的必然規律,也是全球化、工業化、自動化時代背景下我們審視中國工藝美術的基本前提。
二
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中國的傳統工藝美術因其豐富的品種、精湛的技藝以及獨特的藝術風格,成為人類文化藝術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在世界工藝文化范圍內,它是東方工藝文化體系的典型代表。在英文中,China既指中國,又是瓷器的意思,其中便折射出中國傳統工藝美術的地位及對世界的深遠影響。歷史上,造型奇特、紋飾別致的原始彩陶、莊嚴靜穆而充滿獰歷之美的商周青銅器,工藝獨特,裝飾華麗的漢代漆器,雍容大方、富麗而華貴的唐代銅鏡,造型單純,設色典雅的宋代瓷器,以及明清時期豐富多彩的各類工藝制品……無一不閃爍著歷代工藝美術匠師們的智慧之光。他們用自己卓越而豐富的表現技巧,創造了難以數計的傳世珍品,為世界文明史冊增添了輝煌的篇章。
隨著中國經濟迅猛發展,工藝美術也在全國范圍內得以空前的普及和發展。與此同時,我們也必須承認,目前在工藝美術發展過程中確實存在一系列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文化精神虛無化
不少工藝美術作品只有表面傳統文化符號,沒有真正的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內涵。有些傳統文化符號運用得極為生硬,或者是形式要素的簡單化挪用,以至于作品不倫不類。
二、奢侈化
在工藝美術創作中,以宮廷審美趣味取代普遍的審美意志,不能真正體現廣大消費者的審美情趣和喜聞樂見,平民化和民主化的意識嚴重缺失,極力追求豪華奢侈之風,追求繁縟精細、嫵媚艷俗,充滿脂粉氣和貴族審美情調的感覺,以至于使工藝美術作品成本高昂,脫離民眾生活。
三、高度商業化
工藝美術的創作、營銷只盯著經濟效益和商業回報,完全喪失了文化責任和社會效益,導致工藝術水平的大幅下降。許多工藝美術作品粗制爛造,失去起碼的品質。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大規模、批量化的生產,帶來了喪失優異手工技能的慘狀。工藝美術的本質特征和應有的魅力消逝殆盡。
四、極端功利化
不少工藝美術作品的出臺,只顧眼前利益,毫無長期的社會效益。盲目追求當下短暫的利益,只為一時的需求趕時髦、追時尚,而喪失了“精品意識”和“流芳百世”的創作意識,從而把工藝美術的創作帶入了歧途,充滿了功利氣息。
五、“工藝美術”邊緣化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國內的藝術院校和專業數量有了飛速發展,在我們為這一系列輝煌成果感到欣喜時,“工藝美術”這一詞語已經不知不覺地淡出人們的視野,在很多場合,“工藝美術”已經被“設計”一詞盲目地取而代之,工藝美術的含義被不斷扭曲。
六、缺乏及時的專業批評
在鋪天蓋地的工藝美術作品中,不少工藝美術作品是以空洞的形式或敗筆出籠的,但卻沒有進行應有的、客觀的批評和正確的指導,應當說,這是一種很不正常的狀況。只有提倡工藝美術批評,加強工藝美術審美,工藝美術才能獲得更加健康的發展。
七、工藝美術理論研究亟需加強
近幾年中國工藝美術行業有了迅速發展,但是在日新月異的社會變遷和市場經濟大潮中,出現急功近利的態勢,重形式輕內涵,重實踐輕理論,很多從業者缺乏理論素養缺失,審美意識薄弱,工藝美術教育中理論課程邊緣化。這些都將成為制約工藝美術健康長遠發展的隱性殺手。
八、面臨傳承危機
隨著不少大師年事已高,一批身懷絕技的工藝巨匠逐步告別藝壇,導致一些傳統的工藝技法面臨失傳、一些品種面臨消失。在全球化浪潮下,人們的生存觀念、審美情趣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一些寶貴的傳統工藝美術品種處境艱難甚至消失。
三
德國哲學家、詩人席勒(Joh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Schiller,1759-1805)曾分析了資本主義和工業化的消極影響,認為它破壞了人的天性的和諧狀態,導致人的片面的發展,造成人的性格的完整性的破壞。他認為要恢復人的天性的完整,只要依靠審美教育才能解決問題。[1]進入新世紀,面對大量定型化、批量化、機械化,缺乏個性和人情味的產品所帶來的困惑,我們再次體會到席勒當年分析之深刻,對于傳統工藝美術的保護與發展日益成為廣為關注的話題,其實質反映的是工藝美術生態的問題。
因此,在中國經濟迅猛發展的今天,保護和發展傳統工藝美術是一個既立足現實而又具有深遠意義的戰略之舉,它關系到民族文化的興衰存亡,我們必須通過保護和發展傳統工藝美術,為提升國家文化形象、增強民族創造力和國家軟實力奠定堅實基礎。
一、樹立傳統工藝文化意識和觀念
中國是傳統文化大國,也是傳統工藝美術大國。保護和發展中國傳統工藝美術,首先需要我們有勇氣接受傳統,并在此基礎上充分認識傳統和認真解讀傳統,只要這樣,才能深入理解傳統的文化精神,才能更好的弘揚傳統。
工藝美術作為手工藝文化的代表,它的手工性、技術性、藝術性、商業性使其具有其他藝術形式無法等同或取代的價值。工藝美術與基于現代工業的設計確實有著深刻的淵源和諸多的共性,但是盲目地以設計取代工藝美術的做法是值得商榷的。
工藝美術的技藝性、商業性使它成為大眾接觸最多的一種藝術形式。工藝美術中的傳統文化精髓和創造性不僅體現在作品中,還存在于其制作過程之中。
保護傳統是前提,保護的目的為發展和創新提供支撐。認識傳統工藝文化精神,樹立傳統工藝文化的意識和觀念,是民族文化發展創新的基礎,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以最獨特的文化語言溶入世界文化,并有效地與之對話和交流。
二、樹立綠色的可持續的工藝美術發展觀
傳統工藝美術的保護與發展,應當與人、所有生靈和自然取得和諧,任何有違于這種和諧的行為,皆應被唾棄和批判。例如象牙、皮草這樣的工藝美術作品,我們在贊美其絕技之時,絕對不能忘記破壞自然資源給人類和所有生靈帶來的危害。
傳統工藝美術的保護與發展,應當是一種可持續的和諧的保護和發展,不能以自然資源和環境的破壞為代價。我們不能忘記“以神為本”的時代,人們將所有的愿望寄托于神靈所帶來的精神享受和肉體的痛苦,也不能忘記“以人為本”的時期人類精神的解放和人類生命的禮贊,人類為成為地球的主常而感到的自豪......但是我們更需要牢記的是:進入到21世紀的今天,我們是否應該善待大自然、善待各種生靈、尊重生命,是否應該樹立“以生靈為本”的理念,從而在傳統工藝美術的保護與發展中樹立和諧的可持續的工藝美術發展觀。
三、營造健康的工藝美術文化土壤
21世紀的人類,面對大量定型化、批量化、機械化的,缺乏個性和人情味的產品,手工文化顯得無比地珍貴起來。但是,作為過去存在了較長時期并創造出輝煌成就的傳統手工文化,在如今的信息時代卻顯得極其脆弱。人們在珍愛這些寶貴遺產的同時,很多傳統行業又以很快的速度消亡,甚至與現實發生沖突,一些傳統工藝大師年事已高退出藝壇,大部分年輕人又不愿意繼承這一古老的行業。這一現實與人們對傳統工藝文化的期待形成鮮明反差,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傳統工藝賴以生存的文化生態環境在不斷惡化甚至變異。
同自然界的生態系統一樣,文化生態也具有多樣性、系統性、多元共存的特點。歷史上不同文化的繁榮與發展都離不開其相互共存與相互影響。當傳統工藝美術存在的文化生態受到破壞或發生巨大變化時,其自身生命也將面臨消失或變異的危險。在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文化咄咄逼人的形勢,使人們重新認識到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性,這些都反映了文化生態系統本身的屬性特點。
作為文化遺產,傳統工藝美術既是靜態的遺產,又是動態的遺產,既是物質遺產,又是非物質遺產。傳統工藝美術的存在都依賴于特定的自然和文化生態環境。對傳統工藝美術的保護,不僅僅是傳統的顯性的單一的對作品、手工藝人的保護,還應包括相關的制作技藝、材料來源、社會需求、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社會認可等動態的隱性因素的保護和發展。所以,保護傳統工藝美術,不是簡單的保護好幾件靜態作品,關鍵是保護好與其相依存在的文化生態環境。這個環境,既涉及自然環境,還包括社會環境。需要在相關部門的引導下,改變過去單一的博物館式的、消極的靜態保護,在充分認識和利用工藝美術規律的基礎上,形成大眾參與的、全社會的、多元的、動態的、積極的保護模式,在此基礎上結合工藝美術產品高端和大眾并存的市場規律,探索適合當下環境的工藝美術雙軌制生產體系,不斷探索傳統工藝融入當地日常生活的創新發展的新途徑。例如一些國家結合工藝美術的發展趨勢,將當代工藝與當代藝術融合,探索出當代工藝美術發展的新路子。國內一些地方通過正確引導,因地制宜,以建立文化生態保護區或傳統工藝與旅游產業結合、以傳統工藝為基礎打造地方經濟品牌和特色文化產品等方式使當地瀕臨消失的傳統工藝重獲生命力,都是可以借鑒和深入完善的一些思路。
四、加強工藝美術教育
在藝術教育迅速發展的今天,一些藝術教育普遍引起了人們的注意,相關的院校及教育培訓機構也如雨后春筍般出現。這反映出社會大眾對審美教育的認識在逐漸加強。但是,與其他藝術門類相比,無論是從專業從業人員的教育,還是社會大眾的通識教育,傳統工藝美術方面的教育都明顯滯后,呈現出很大的空白。很多院校的專業藝術教學中,傳統工藝美術方面的課程和內容在教學大綱中被刪減。社會大眾對民族傳統工藝美術既感自豪卻由于缺乏有效的途徑來提高自身的認識。加之工藝美術從業人員素質良莠不齊,使本來就工藝審美基礎薄弱的大眾不知所措,甚至被誤導。加強審美教育成為擺在當前工藝美術界的重要課題和艱巨任務。
不同與純粹的設計,手工工藝美術的實用往往在于其高度的觀賞性,因此,工藝美術的觀賞價值就是它的實用目的所在,這一本質特征,決定了工藝美術審美教育的特殊意義。
首先,工藝美術審美教育是全面的審美教育,它應涵蓋從工藝美術行業管理者、工藝美術創作人員到社會大眾、相關的宣傳媒體、博物館等諸多方面。
有一些地方,某些領導往往掌握著工藝美術創作方案的決策定奪權,工藝美術創作人員只不過是實現某些領導人員長官意志的一名“高級美工”而已。在這種情況下,加強管理者的審美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
工藝美術創作人員既是產品的生產者,也是大眾審美情趣的引導者,其本身的素養也是直接影響工藝美術作品成敗優劣的關鍵所在。真正的工藝美術師,不僅要有精湛的技藝,更要有濃厚的文化底蘊、人文主義的精神。專業人員教育不能一刀切,也應結合工藝美術的市場規律和多元化的社會需求,探索適合當下的工藝美術專業人員培養模式。例如,在日本東京藝術大學的漆藝教學中,三田村有純教授一直主張學生的多元化發展。他將培養重點歸納為三種傾向:一是以技術為中心,追求對技術工藝的精湛把握;二是以想法為中心,追求藝術新意和自我表現的傾向;三是注重生活所需的實用品的設計。這幾種傾向學生可以自由選擇,但不管是哪一種傾向,對漆藝的基本功的學習是重要的,只有對漆藝的技術工藝有基本的掌握,才能談得到下一步。[2]
大眾作為工藝美術的欣賞者和用戶,在工藝美術的保護和發展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只有大眾的觀念和審美水平與社會發展節奏協調時,傳統工藝美術才有健康的社會土壤。
其次,工藝美術教育與研究機構,應高度重視工藝美術審美教育的環節,著力打造優秀的高瑞工藝美術人才,使之擺脫長期以來形成的宮廷審美情趣或匠氣十足、墨守成規的審美基準,創作出富于時代氣息和國際化視野,同時又具備濃郁中國傳統特色的工藝美術作品來。
相關的專業和院校應結合當地文化和實際,探索將本地區特色傳統工藝美術資源融入課堂,引進教材,一方面使在學習設計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同時,切身體會都民族傳統文化的魅力,使一般的設計規律與當地具體的實踐結合起來,在實踐中提高動手能力;另一方面,通過課堂的教學,使原本靜態的處于博物館或鄉間的傳統工藝美術變成活生生的教學資源,并力圖使課堂教學、手工技藝與市場結合起來,通過與企業的合作,不僅有利于課堂教學、傳統資源、市場實踐三者的結合,也有利于在新的社會環境下傳統工藝美術生命力的延續和發展。
另外,相關部門應加大審美教育的引導和投入,整合工藝美術創作人員、專業院校、研究機構、博物館、宣傳媒體等資源,加強互動機制。相關的宣傳媒體,博物館等部門及時發現新人新作,及時宣傳、介紹、推廣,樹立新的創作與學術形象,充分發揮媒體宣傳和博物館的引導與傳播作用,力求以通俗易懂、潛移默化的方式提高全社會的審美水平。
五、提倡工藝美術批評
創造可以促進人類歷史的發展,批評也是推動歷史前進的強大動力。在我國,工藝美術批評與審美似乎還是一處空白,很少有人提及。公開進行的,大都是純粹藝術和美術方面的批評。與此同時,我們也清楚地看到當前工藝美術界確實存在一些浮垮與極端功利化的問題。因此,有必要全方位地展開工藝美術批評。
工藝美術批評和審美是既相輔相成又有區別的兩個活動,工藝美術批評需要在工藝美術審美的基礎上展開,但它又并不能停留在工藝美術審美階段,而是需要在工藝美術審美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和發展,在一定的工藝美術理論指導下,對工藝美術作品和工藝美術文化現象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分析,并做出理論上的探討和總結,進行有意味的創作和積極的人文情懷的表現與探索。因此,工藝美術批評不僅 僅是單純地針對某一藝術家或作品的批評,而是一項與工藝審美密不可分的系統工程,涉及到管理者、創作者、作品、廣大受眾、媒體等諸多方面。
可以說,工藝美術批評是溝通工藝美術創意與工藝美術審美之間的一座橋梁,不僅對兩者都具有直接的指導作用,而且也是推進工藝文化不斷發展和更新的重要力量。工藝美術批評有利于幫助我們樹立正確的工藝美術觀念,從而更完美地創作社會需要的作品,更清醒地審視這些作品,不斷培育和提高主管領導、工藝美術師以及廣大受眾的審美能力和鑒賞水平,通過發現和評價優秀的工藝美術作品,指導和幫助廣大受眾和消費者進行工藝美術作品的評判、鑒賞和審美,促進工藝美術事業健康、和諧的發展。
作為手工文化的典型代表,工藝美術以其特有的人情味和審美意趣,給我們以啟迪,激發我們的靈感,使我們獲得種種審美經驗。因此,保護和弘揚傳統的工藝文化既是工藝美術發展規律的必然要求,也是時代的必然選擇。我們應在堅持傳統工藝文化精神的基礎上,通過營造健康的工藝美術文化土壤、樹立可持續的工藝美術發展觀念、不斷深入開展和完善工藝美術審美教育和批評,相信通過不懈努力,在不久的將來,一個新的手工文化運動和民族工藝美術復興運動會在華夏大地悄然興起,一個全社會參與的、積極的、多元化的工藝美術發展新局面終將形成。
[1](德)席勒:《審美教育書簡》,馮至,范大燦 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年版
[2] 趙云川:“日本傳統工藝的發展現狀及教育——東京藝術大學國際交流部會長、漆藝藝術家三田村有純教授訪談錄”《裝飾》,2007年第1期
參考文獻:
1.張夫也:當代中國美術教育探議《新中國美術60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9年
2.張夫也:提倡設計批評加強設計審美《裝飾》2008年
3.張夫也:與時俱進和諧發展—改革開放背景下的外國工藝美術史論教學與研究《中國美術廣東論壇文集》2008年
4.張夫也:關于中國傳統工藝美術保護與發展的幾點思考《中國傳統工藝美術保護與發展研討會論文集》2009年
5.張夫也:以心為本·精誠治學——外國工藝美術史論教學研究述略《設計史研究—設計與中國設計史研究年會專輯》2007年
6.趙云川:日本傳統工藝的發展現狀及教育——東京藝術大學國際交流部會長、漆藝藝術家三田村有純教授訪談錄
《裝飾》2007年
7.席勒:《審美教育書簡》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年
(本文來源:當代工藝美術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