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呈現的分別是當代好設計獎、金蘆葦工業設計獎和中國創新設計紅星獎。作為中國設計獎項系列報道的第一輯,雜志特別專訪到了國內外設計獎項的資深評委,清華大學首批文科資深教授、博士生導師,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責任教授柳冠中對國內設計賽事及大獎進行了評述和分析,并提出了中肯的建議。
? 采訪:李杰 李葉
? 受訪:柳冠中
柳冠中,清華大學首批文科資深教授、博士生導師,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責任教授,中國工業設計協會榮譽副會長兼專家工作委員會主任,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設計戰略與原型創新研究所所長,中國光華龍騰獎委員會榮譽主席。
1976年毛主席紀念堂的燈具設計、結構技術模具設計和施工安裝設計;1991年國家人事部、教育部授予歸國留學突出貢獻獎章;2007年全國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稱號;2016年世界綠色組織頒發的“綠色設計國際貢獻獎”;2018年獲得光華設計基金會“改革開放40年設計40人特別獎”;2019年第十五屆(2019)光華龍騰獎-中國設計貢獻獎金質獎章--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中國設計70人”。
創立了“方式設計說”、“共生美學”、“事理學”、“產業創新”學說等理論,也在國際該專業學術界產生了積極影響,成為中國設計學科的學術帶頭人。
《設計》:作為國內外設計賽事的資深評委,您認為設計大賽及大獎對中國設計的發展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柳冠中:近年來國內的設計大獎層出不窮,很多省市、各個領域都在辦設計獎。應該說設計獎項對中國設計,尤其是在設計發展的初期,起到了很大、很好的作用,給設計師提供了展現自己能力的平臺。評獎對于廣大設計師、設計公司、學生來說,作用很明顯,可以讓自己的能力被社會看見并承認,有利于他們的發展,毋庸置疑是應該鼓勵的。但另一方面,必須看到怎樣才能盡快提升自己的水平。現在很多設計企業跟生產企業有深度合作,推動了中國設計模式的轉變,從打游擊到陣地戰,跟企業一起成長,對公司對行業有了深度的了解,設計水平也就相應提升了。這個過程中也讓企業認識到,設計不僅僅是最后的一個樣機,不是一個手板,而是一個全程干預協調以后的成果。
最初,搞設計比賽是為了推廣設計的理念,引起大家對設計的重視,對各級政府來說,要抓工業設計,辦比賽是一個相對成本低、見效快的方式,它容易發動,頒獎禮隆重而熱鬧,能快速吸引眼球。隨著時代的發展,設計已經深入人心,設計大賽也進入了深水區,每年向各個大賽投稿的人數越來越多,包括院校、企業和設計公司等主體,越來越多的好設計涌現出來,不再是無病呻吟的為了設計而設計,這些都說明設計大賽起到了創辦之初想要做到的作用。
而時至今日,我們辦競賽的目的也需要重新調整了,再不升級,如此多的重復設置,無疑是浪費資源和精力,還會帶來很多副作用。適時地對評價體系進行提升,有助于今后中國設計更健康地發展,而不是流于大賽本身的形式。
設計大賽的作用,是要真正帶動設計進入企業。評價一個好設計,不是外觀好看,不只是市場上好賣,也不能僅僅是某一個技術的進步,而是看對社會進步,對國家轉型升級所起到的作用。
《設計》:綜觀國內外設計賽事,您認為中國設計大賽還可以有哪些方面的發展和突破?
柳冠中:改革開放進入深水區,中國設計也是。發展到現階段,大家普遍開始關注生活,關注用戶體驗,設計已經不再是研究造型,而是研究用戶體驗,這樣的設計產品,光看造型是無法判斷其優劣的,尤其是機械裝備類的產品,提交一個模型或者效果圖,再精致也無法顯示其設計的優勢。現在不像改革開放初期,設計的概念引進不久,關注點都在大小家電的造型上,現在的熱點是信息產品的設計和服務設計,這些都是無法用一張圖來說明的。所以相應的品類應該有相應的審核要求,比如針對機械裝備類的要有技術審查,聲稱有專利的也要提供證明材料,進行專利審查等。申報人要對自己提供的材料負責。
現在設計大賽收上來的作品一年比一年多,初評就是要從成千乃至上萬件作品中快速地選出百十件作品,不僅評委的壓力大,這當中是否會有好設計錯漏,也很難說。有的大賽設有答辯環節,但也都很簡短,畢竟賽程安排的非常緊湊,評委的日程也很緊張,不足以充分體現產品的特色。如此評審,效率很高,但是未免感覺草率。這也從某種程度上導致了,同一件作品在不同的大賽取得迥異的賽果。
這一點上我覺得日本G-Mark獎的評審方式很有參考價值,它的評委相對固定,保證了各個領域評審的專業性。不僅評審內行,像機械類產品的評審,他們要看三天,而不是決審的時候才見到。這樣的考察就很全面深入了。
除了評審方式需要改革,還有就是各個大賽之間的協調。十年前我就曾提出,不要普遍地辦大賽,最好能達成分類和分層,更專業化。專業化就代表著社會的進步,國家的和地區的應該各有針對性,全國性大獎就要體現國家國民經濟的發展重點。國家級的應該搞獎上獎,省地級大賽的金銀銅獲獎作品自動入選報名,優中選優,體現國家戰略,成為國家的風向標。近年來廣東省長杯有這方面的嘗試,在這條路上的摸索頗見成效。
當然對于各家的征獎是無法強制規定的,我希望能組織一個聯席會議,大家座談一下,看能不能達成一個共識,共同提高設計大賽的質量,讓大賽真正起到宣傳設計的作用。像前面說的同一件設計作品報送多個大獎,結果有的賽事在初賽就被淘汰,在另一家卻拿了大獎,這當中當然存在各家評價體系不同的因素,但是結果卻對大賽的公信力產生了極大的損害,也造成了資源的極大浪費。目前大賽林立的誘惑還導致設計師疲于參賽報獎,反而沒有時間踏實做設計。
我認為大賽肩負的重任不僅僅是讓大家重視設計,而是要把握好設計的方向。好設計的標準不能光是一個短命的時尚的奢侈的玩物,它更應該強調國民的教育。讓年輕人認清今后的發展方向,什么是幸福的生活,都是潛移默化的。
設計是“無言的服務”、“無聲的命令”,引導年輕人拿什么去獲得社會的認可,這就需要在大賽中體現出來。不可能是每一個大賽都承擔這個任務,但是一些大賽可以明確它的方向,百花齊放,比如有鼓勵商業成功的,也可以有鼓勵關注生活方式的,也要有鼓勵關注國家發展命脈或戰略的。比如“國美”的中國智造大獎,就是從學術的角度來把握設計,關注智造。
在獎項設置方面,我覺得有概念的混淆,就是“技術創新”和“設計創新”的區別。比如一些國家級獎項中,獲獎的有很多“大國重器”,技術是很好的,但“技術創新”不等于“設計創新”。一個新的發明確實能夠帶動社會進步,但技術參數必須運用到相關領域中去,也就是我講的“事理學”,必須放到人、環境、條件等的外部因素——即“工況”角度去評價。設計創新是引導技術創新的適應度,需要設計定位的迭代、發展和深化。這種概念模糊的階段可能還會持續一段時間,但終究還是要分開。
《設計》:西方設計發展早且相對成熟,但東西方價值觀的差異始終存在,中國設計是否已經確立了自己的評價體系?
柳冠中:國際上的做法我們可以參考學習,但是我們要思考,因為中國的國情不一樣,中國的設計跟國外的設計也不一樣。國外工業化完成了,企業自己很清楚,中國不是這么回事。中國的設計公司跟國外的設計公司的水平不是一個層次上的,他們經過一二百年的工業革命,設計師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而我們短平快,急于求成,要名譽,要獎項,中國的企業也是要馬上見效,盲目追求大而全,這些觀念上都還落后一個相當長的時間。所以國外的做法我們不可能套用,中國要走自己的路。中國的工業化起步晚起步較晚,企業關注的都是營銷,過于急功近利,要求他們真正認識到設計的作用,時機未成熟。
所以我覺得,外國的大賽我們是要看它的本源,為什么日本G-Mark要評三個月?為什么他們要專家去評?他的做法我們套不來,但是我們要想這個做法背后的本質,我們用中國的方法去解決,這也就與“設計”的本質一樣——需要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地創新。用中國自己的方法來解決它的專業性的問題,公平的問題。我經常說,“桃園的經驗,李園不能照搬”,拿來主義想通過直接套用取得成功,結果走歪路了。因為你的需求、資源,你的知識結構,你的系統跟我的不一樣。
中國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急于求成,馬上要成功,沉不下心來去搞基礎研究的開發。通過大賽,我們要明確自己走的路。中國的教育也存在這個問題,總是搬美國的、德國的現成的,不可能成功的。
《設計》:從設計教育的角度,您認為設計大賽及獎項對中國的設計教育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柳冠中:我覺得在某種程度上,讓大家更浮躁了。中國的設計院校太多了,有多少老師自己搞過設計?那教學大綱怎么完成?那就參加大賽,代替上課,大賽的評審標準就是看效果嘛?,F在大獎評審都很少看到模型了,提交的都是各種炫目的視頻,由專業公司操作,設計師連模型都不用做了,直接有3D打印CNC手板。制作模型本身也是設計師學習和發現問題的過程,現在連這個過程都省掉了。這就是設計教育培養出來的。所謂的技術進步了,結果高度技術化導致設計的本質作為學習階段,應該要學的過程沒了。拿了獎就以為自己學到手了,教育完成了。須知設計過程的“模型”,包含原理模型、結構模型、材料模型、尺度模型、人機模型、形態模型、細節模型、色彩模型等等方面的探討、試錯、迭代,是設計者與自己、與同學、與老師討論、交流、提高的學習過程,也是提升自己評價、能力和技能的最有效的載體,這是設計教育極為關鍵的部分!而往往為了大賽,只作了建模、渲染的視覺模型,這對于設計師的培養實在是個誤區。
《設計》:關于今年早些時候您對外國設計獎項的評論,如今是否有了新的想法?
柳冠中:人家獎項掙錢合理合法,但是我們自己要想明白。當時還有人說我是“酸葡萄”,其實是我婉拒了擔任紅點獎的評委。還有很多搞設計的人說我缺德,堵了人家的路。但這個報道卻引起不少設計行業以外的人士的關注。我最近還聽說,在我的言論發表之后,報紅點獎的人反而更多了,以前以為它高不可攀的人得知它是個商業機構之后,都通過專門的服務機構去大量報獎。這個現象該怎么評論呢?終究還是自己不夠強,急功近利地去抓救命稻草。這個東西一時半會解決不了,一方面靠國家政府的引導,更重要的是設計界自己的反思和轉型。所以我強烈建議國內各主要獎項的組織機構召開一個“聯席會議”共商“中國設計獎項”發展事宜。
提供:柳冠中教授
采訪:李杰
來源:設計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