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建校110周年校慶日即將來臨之際,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19日來到清華大學考察。首站參觀美術學院校慶特別展時,他提到一個人人可感的字眼——“美”。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前身是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是中國第一所高等設計藝術院校,多年來已發展為中國藝術教育重鎮。近年來學院頻繁走出國門,行走在國際藝術、美術與設計交流前沿。 在這座正不斷創造美的學術殿堂,習近平談到“美術”和“美”。 他說,要發揮美術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更多美術元素、藝術元素應用到城鄉規劃建設中,增強城鄉審美韻味、文化品位,把美術成果更好服務于人民群眾的高品質生活需求。 從代表城市發展速度的高鐵,到反映農村精神面貌的“文化墻”,都應該是美的。為各地城鄉注入更多“美”的元素,已是中國發展之剛需。 美術的力量,在于讓中國變得更“美”。 雖然“何為美”一直是美學探討的復雜問題,但普通人對“美”亦有著直觀具體的情感體驗。看到美的事物,人們往往有發自內心的欣賞甚至由衷贊嘆。 發現美、理解美、追求美,讓美的精神融入日常,亦可以塑造心靈之美。正如習近平曾說過的,“藝術的最高境界就是讓人動心,讓人們的靈魂經受洗禮,讓人們發現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靈的美。” 一個更“美”的中國,還將與世界“美美與共”。習近平說,要增強文化自信,以美為媒,加強國際文化交流。
縱觀人類文明史,對美的鑒賞交流不分種族、跨越國界甚至大洲大洋。1987年,陜西法門寺地宮出土20件美輪美奐的琉璃器,這是唐代傳入中國的東羅馬和伊斯蘭的琉璃器;近年來中國學者遠赴洪都拉斯考古,發現當地“月神抱兔”雕刻神似中國人熟知的“嫦娥玉兔”,這一意外“共鳴”正激發更多人參與不同大洲文明研究互鑒。
精美藝術所附載的,是文化與文明。這些年來習近平遍訪多國多地,同人們交流他的看法。 他參觀過法國盧浮宮,也參觀過中國故宮博物院,認為“它們珍藏著千萬件藝術珍品,吸引人們眼球的正是其展現的多樣文明成果”;他到過代表古瑪雅文明的奇琴伊察,也到過帶有濃厚伊斯蘭文明色彩的中亞古城撒馬爾罕,感到“要了解各種文明的真諦,必須秉持平等、謙虛的態度”。 他說,我們應該從不同文明中尋求智慧、汲取營養,為人們提供精神支撐和心靈慰藉,攜手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各種挑戰。 美的生命力在于跨越時空,啟迪心靈。習近平今天在博鰲亞洲論壇2021年年會開幕式上宣布,中方將在疫情得到控制后即舉辦第二屆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為促進亞洲和世界文明對話發揮積極作用。對世界而言,讓彼此之美充分展現相互交融,也將有助于構建一個更加和諧包容、和而不同的未來。
圖片素材來源:新華社
清華大學官網
中國新聞周刊
文章來源:中國新聞社
作者:鐘三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