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4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清華大學考察并發表重要講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是總書記此行的第一站。對于美術工作、美術教育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關心,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在美術界引起了熱烈反響。
美術、藝術、科學、技術如何融合發展?美術如何更好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高等美術院校如何實現創新發展,怎樣更好發揮美術教育培根鑄魂、啟智潤心的作用?《中國文化報》美術文化周刊特別約請了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楊冬江、方曉風兩位副院長,用整版的篇幅,以清華美院的美育和創研實踐為例,暢談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的體會,以期對業界有所啟發。現分期予以轉載,以饗讀者。
不負時代 矢志創新
4月19日,在清華大學即將迎來110周年校慶之際,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清華大學考察,首站就是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顯示了國家對藝術在整體建設進程中的作用的重視。作為新中國第一個設計藝術類高等學府,近年來,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在獲得的科研經費支持和成果產出等方面均取得突出成績。之所以能夠取得這樣的成績,與學院在幾個方面的“思變”是密切相關的。
面向新冠肺炎及六種呼吸道病毒核酸檢測產品工業設計 2020年 趙超
一變:以靈活機制激勵跨學科合作
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在1999年并入清華大學,成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揭開了學院歷史的新篇章。兩校合并之后,師生規模不能擴張,學科架構也要保持穩定,學院必須走內涵式發展的道路。綜合性大學的優勢在于平臺,如何充分與廣闊的綜合性資源平臺合作,成為學院發展新的命題和機遇。合并之后,學院一直在思考科研模式如何轉化的問題。傳統的藝術類院校科研工作有以下兩個特點:一是個人化色彩比較突出,容易形成較為松散的格局,無法形成合力。二是與學科特點有關,大量科研內容以項目服務為主,在長線的課題研究和基礎性研究方面有所欠缺。
學院逐步采用了清華大學的科研機制,鼓勵設立不同層級的研究機構。通過這些研究機構的設立,使得它們與教學平臺平行發展,成為一個可以重新組合各類資源的系統,更好地推進跨學科合作。2016年,傳統工藝與材料研究文化和旅游部重點實驗室獲批成立,是清華大學首個文科部級重點實驗室,也是國內首個從材料入手、融合藝術與科學的傳統工藝科研平臺。自2005年以來,學院先后成立了8個校級研究中心(實驗室)、30多個研究所,并且通過任務指標進行動態管理,人員和項目有進有出,既有激勵,也有監督和管理。這些研究機構的類型也各有特色和側重點。此外,學院還與其他理工科院系合作,參與了97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跨越了傳統的學科邊界,形成了較為立體和層次豐富的科研格局。
二變:從任務導向轉型問題導向
自兩校合并以來,學院的碩博研究生招生人數逐漸超過了本科招生人數,體現了學院向研究型學院轉型的過程。在科研方面,最顯著的變化特點便是以項目為導向轉向以問題、議題為導向,突出科研育人。例如,2016年,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合作創立的清華大學益童全球創新中心便是一個致力于為全球兒童和弱勢群體提供創新發展的研發平臺。學院還不斷拓展研究深度,老師們積極申報多層次的縱向課題并高質量完成課題任務,科研工作邁上更高的臺階,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有大幅度提升。除哲學社會科學基金、藝術基金等項目,還主持參與了如“973”“863”以及自然科學基金等科技項目,特別是作為設計學科首次主持立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國風格文化創意及智能產品設計技術集成與應用示范》、《冬奧會首鋼賽區數字化生態創意設計研究與示范》,主持立項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設計形態學研究》,主持編纂《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設計學學科)等。其中兩項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獲評結題優秀。
學院堅持自身的優秀傳統,在國家發展過程中不缺席,迎接挑戰,參與競爭,承擔重大任務。這些重大任務并非由政府分配指定,很大一部分是學院積極參與競爭、競標贏得的機會,在科研競爭中鍛煉、選拔了人才,也將學院成果與國家建設緊密地結合了起來。學院教師在美術學領域參與的重大任務包括重大歷史題材創作、中華文明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等,在設計學領域則參與了2008北京奧運會、2010年廣州亞運會、2010上海世博會、2014年APEC會議、2015米蘭世博會、2019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以及2022北京冬奧會等重大活動的各項設計工作。其中,米蘭世博會中國館項目中包含多個學科與專業師生的設計團隊整體設計中標,體現了多學科合作的優勢和特點。在201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慶典活動中,以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師生為主導,聯合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建筑設計院、公共安全研究院,設計完成了天安門廣場 “紅飄帶”景觀,學院師生們還參與了群眾游行彩車設計及禮賓車設計,并牽頭設計了“共和國勛章”“友誼勛章”、國家榮譽稱號獎章,展現了新時代的精神風貌。
三變:多樣化舉措強化平臺建設
學院還牽頭參與組建了若干較為重頭的清華大學校級實驗室及研究中心,這些實驗室、研究中心科研經費高,積極開展與產業和地方的合作,產學研合作與校地合作并重。它們不再以短期、明確的項目任務為指向,而是以長線規劃目標為導向,例如清華大學未來實驗室、清華大學—阿里巴巴自然交互體驗聯合實驗室、與樂高基金會合作建立的清華大學終身學習實驗室等。
在強化平臺建設方面,除了成立了上述科研平臺外,學院還舉辦了青年學術沙龍,積極參與清華大學文科沙龍,充分利用學院的美術館平臺并與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合作,舉辦學院畢業設計及各類藝術設計展覽,形成“一體兩翼”格局,通過策展推動學科建設。由李政道先生與吳冠中先生共同發起、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和藝術與科學研究中心承辦5屆的“藝術與科學國際作品展暨學術研討會”,在海內外引發強烈反響。由青島市人民政府、清華大學、青島西海岸新區管委會三方共同籌建的“清華青島藝術與科學創新研究院”,于2018年12月在青島正式注冊成立。研究院旨在促進藝術與科學的融合創新,助推清華藝術設計研究的成果轉化,帶動地方產業的升級發展,引領藝術設計學科建設的未來方向。
此外,學院承辦的《裝飾》期刊自1958年創刊起便一直是藝術設計領域的重要學術發表平臺。《裝飾》秉持“立足當代,關注本土”的辦刊方針,近年發起“設計研究新范式”的討論,強調設計學科的實踐屬性和綜合性,呼應了“新文科”建設的議題,同時有力地推動了設計學的學科建設。
新時代,無論是全球發展形勢,還是國內的建設需求,都對我們的藝術教育和學科建設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變革不可回避。高等教育院校在新的形勢下,也在承擔著不同于以往的責任,更為重要的顯然不是已有的成果,而是更好地直面挑戰,通過多層次的創新來回應現實需求,不辜負這個時代,不辜負國家和人民的期待。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建院65年來,一直不辱使命,塑造國家形象,服務重要文化工程,美化人民生活,引領藝術與科學融合,構建了具有世界水平、中國特色的藝術設計人才培養體系。新時期,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將全面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清華大學講話精神,堅持立德樹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為服務新時代的新發展格局、實現民族文化的全面復興貢獻專業力量。
方曉風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教授
《裝飾》雜志主編
本文發表在《中國文化報》
2021年5月16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