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講座分享·第三期 #
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華晨寶馬汽車有限公司、清華青島藝術與科學創新研究院共同組織舉辦的清華-BMW非遺保護創新基地在2022年將以“BMW中國文化之旅”項目探訪活動遴選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傳承人為基礎,針對云南省代表性非物質文化遺產烏銅走銀、鶴慶銀器、建水紫陶、白族扎染、彝族刺繡五個項目,由清華大學專家導師和非遺傳承人組成項目組,共同探索研究非遺傳承、保護、發展的創新路徑與延展模式。
非遺保護創新基地于2021年12月18日至12月29日期間組織舉辦了系列精品講座,邀請本年度參與合作項目的導師與關心、支持非遺技藝創新發展的特邀講座專家一同聚焦提升非遺傳承人的藝術審美與修養。系列講座精華分享將持續推出以饗讀者,敬請關注后續講座精華分享。
2021年12月27日,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吳波做了一堂主題為《從技到藝——傳統文化元素在當代服裝中的運用》的精彩線上講座。
吳波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
碩、博士生導師
現代設計語言表達如何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無縫對接,是一個引人深思的話題。其中一個方向是從審美角度統籌技和藝,實現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完美融合鳳凰于飛。吳波副教授的講座充滿真知灼見,在多年工藝美術教研與設計實踐積累中迸發出靈感智慧火花,深刻詮釋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所在與發展困境。她廣征博引,從西方傳統元素在服裝設計中的運用、中西繪畫元素在潮流服飾中的體現等七個饒有興味的小主題中,生動形象地揭示出傳統與現代在服裝設計中的復雜關系。
吳波副教授強調活態傳承是非遺傳承的理想路徑。如果我們困死在過往局限當中,非遺就會喪失生命力;但如果罔顧傳統一味求新,則容易荒腔走板。守正創新的重點是要挖掘真正優秀的傳統,加以靈活運用,非遺只有與時代需要密切結合,做出的東西才可能具有現代性,活態傳承的路要打通古今才能越走越寬,走向未來。
從技到藝是一個過程,無論強調哪一方面更重要,技和藝實際是不能割裂的,也正因為技藝的一體兩面,才讓非遺具有更大吸引力。我們要更多地深入思考設計和技藝碰撞之后的結果,還要思考將這強大的創造靈感迸發引導到實際產品中去。
技藝的顯性和隱性是很耐人尋味的——所有技藝手法,哪怕再微不足道的一個點都體現著精妙絕倫的基本功。一套經典西服之所以有較高價值,是因為加工過程中大量精益求精的技藝工序。雖然加工過程中的許多標記線條會被拆掉,大量的考究細節最終會隱藏起來,但精湛的技藝與凝煉的最終效果彰顯出傳統服裝工藝的人文價值。吳波副教授告誡大家,要注意技藝的隱性和顯性之間的關系,特別是不要小看不起眼的隱性技藝,它往往是技藝傳承的關鍵。找到技藝的敘事表達的核心,往下深入做,最終將全過程流暢的連綴起來,一步步完美呈現是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更能引起大家的共鳴。
吳波副教授衷心希望各位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既要有原汁原味兒的傳統技藝,又能在傳承的路上總結適合自己的表達方式,形成自己獨特的造型語言,達到活態傳承的理想狀態。
2021年12月28日,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李薇做了主題為《中國傳統工藝的傳承與創新》的精彩線上講座。
李薇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
博士生導師
一件件精美的傳統手工藝品,閃爍著華夏兒女創造社會文明的智慧之光。非物質文化遺產留存的,不僅是傳統文化的精髓,還是歲月沉淀的精美華章。
李薇教授感慨之余,深情地說道,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好的傳承是轉向當下,讓老祖宗的東西走向生活,賦予現代時尚的設計理念,讓它走向更高的舞臺。所以一定挖掘繼承傳統手工藝的神韻,用一種世界的眼光、全球的視野來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展現東方視覺之美。
如何讓非遺作品脫穎而出呢?李薇教授強調一定找到自己的文化名片,也就是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專屬風格。無論是從材料上、色彩上,還是從記憶上、圖案上等,都可以從中尋找靈感,找到自己的風格,形成專屬自己的一種記憶。
俗話說“實踐出真知”,李薇教授還十分注重田野考察的重要性。她認為只有走向當地,走向生活,走到老百姓中間,在親身體驗的感受中才能獲取最寶貴的記憶信息。
李薇教授最后總結道,非遺傳承的到底是什么,實際是一種精神,是一種狀態。“時尚易逝,風格永存”,大家一定要找到專屬自己的DNA,把祖輩留下的東西世代傳承下去。同時要用一種更現代的審美眼光制作非遺產品,讓它走向市場、走向世界。
清華-BMW非遺保護創新基地2022年合作項目
清華青島藝術與科學創新研究院項目負責團隊
項目總顧問| 魯曉波
項目總負責| 趙超
項目總策劃| 汪建松
項目統籌| 劉衛東 王啟迪 羅鑫
項目協調| 宋欣偉
項目執行| 陳潔 付航 張雅正
宣傳推廣| 葉晟 楊景強 崔雅雯 陳思穎
圖、文:清華青島藝術與科學創新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