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民族之命脈。先生,教育之魂魄。
何以為大?承載著百又十年的豐厚治學底蘊,清華人對育人之道的孜孜追求不止、探索步履不息。
尚師尚道,承為學之心
“科技創新就是我們最主要的愛國方式。”——王大中
將一生求索與我國核能事業緊密交織、相連,2021年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清華大學原校長王大中院士道出的正是清華園里一批批“紅色工程師”的心聲。
從面向基礎前沿研制“兩芯一器”的戴瓊海院士成像與智能技術實驗室,到帶領課題組戰斗在科技抗疫前線的張林琦、王新泉團隊,再到冬奧會冬殘奧會上美術學院、建筑學院等多院系清華師生齊心協力助力“科技冬奧”……
以“最強大腦”服務國家、貢獻社會,是清華人銘刻在基因里的代代師承。
“要去做最前沿的領域、做開創性的研究,有想法就一定能實現。”時常能從導師戴瓊海院士口中收獲這樣的鼓勵,對于從事國際尖端科技領域計算光學和腦科學方向研究的自動化系學生公瑾來說獲益匪淺,因為“這種自信不是雞湯式的教育,而是戴老師多年研究經驗所帶來的學術上的戰略性和前瞻性”。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兩千五百多年前先師孔子的為師哲思,正是今日清華師者為學為教的實踐準則。
2015年清華大學學生超算團隊首次奪冠
十年寒暑,15個總冠軍,50余位“破壁少年”。
計算機系學生超算團隊傲人戰績的背后,有清華在超算領域的雄厚實力支撐,更有一位位“超算精英”的傾囊相授。
2021年,疫情之下的SC21超算大賽與往年相比有了更具挑戰性的“游戲規則”:更“順手”的自帶設備改為線上提供統一的設備機器,不同類型和層級的機器以不同價格“限量”供應……
“如何在總預算1500美元下實現最優配置,如何運用科學策略與別的團隊‘搶機器’,這就太有意思了!”團隊指導教師、清華大學計算機系高性能計算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韓文弢回憶起比賽的規則至今依舊興奮不已。
憑借多年帶隊參賽的豐富經驗和較強的專業水準,韓文弢帶領6名本科生組成的團隊“見招拆招”,設計出最優方案和備用方案兩種不同的策略靈活應變,打出一場漂亮的“有準備之仗”。
連續46小時在線作戰,激烈的云計算平臺資源競爭,這支年輕的團隊最終克服重重困難,憑借超強的耐力、機敏的應變能力和穩定的發揮再度奪魁,實現了SC競賽的中國四連冠。
在計算機科學領域,相比于熱門的人工智能,門檻高、交叉性強,高性能計算方向是一條更難走卻同樣關鍵的科研之路,在一位位超算導師的引導下,越來越多學生將目光投向了這片“藍海”。
“用心培養,培養熱愛,我們是認真的。”從超算團隊導師、計算機系教師翟季冬、韓文弢,到更多游走在學術科研前沿、教書育人一線的學術新秀,青年教師們以研促教、科教融合,一支生機勃勃的學術人才梯隊茁壯成長,正為我國科技創新發展源源不斷地輸送著強勁的后備力量。
從師從游,傳為事之道
“不要叫我院士,請叫我老師。因為做老師是我真正喜歡的事情。”——錢易
為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教書育人是環境學院教授錢易院士一生躬行的摯愛事業,更是清華園里延綿不絕的師者情懷。
這里有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世界級物理學家楊振寧與學生在課堂內外共談物理學前沿發展。他走下講臺傾聽他們的學術科研疑惑,帶領青澀少年初開科學之窗得以窺其堂奧。“主要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幫助清華訓練一些年輕人……幫助他們走到正確的學習、研究的道路上去,這當然是一個很值得做的事業。”
這里有圖靈獎得主、世界著名計算機學家姚期智,用一門“計算機應用數學”課將眾多青年學子領進計算機數學世界美妙的天地。一筆一劃在黑板上跳舞的粉筆和十八年來由他相繼推動促成的計算機科學實驗班、人工智能班、量子信息班三個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項目,共同書寫的是他“為國家培養人才,引領中國‘圖靈’之路”的拳拳初心。
這里有國際著名數學家、菲爾茲獎得主丘成桐與有志于數學科學研究的“求真”學子圍坐一堂,共同讓探索的目光穿透層層迷霧,漫游于數學璀璨奧妙的星空。“集美清華,求真淬煉,書聲哲語連成片。”這是丘成桐心中最美的教育殿堂。
吳璟在課堂上
這種對教書育人的執著與熱愛正在青年一輩身上傳承發揚。
“從初上講臺對教學的一無所知,到對教書育人摸索出自己的理解、有了深厚的感情。這是我留校任教十年中最大的成長與轉變。”三門精品課、一門標桿課,土木系副教授吳璟用十年深耕三尺講臺。
早上七點半,吳璟一如既往走進教室打開投影儀,投影幕布上循環展示著對過去一周經濟時事的梳理匯總。距離第一節課開始還有半小時,提前來到教室向吳璟請教問題的學生絡繹不絕。
“同學們現在基本都知道,如果要找我討論問題,最簡單的辦法就是上課提前到教室,我肯定在。”在吳璟看來,在每一個教學環節都秉持全情投入的態度,其實也是對同學們的一種影響力,不刻意強調,卻潤物無聲。
重視師生互動、促進教學相長,拓新教學方法、推動體系建設,每一次課堂實踐都是一場酣暢淋漓的學海同游,吳璟與學生在這里相扶相持,一路成長。
“教育的本質是點燃一個人,是教師用言傳身教去點燃每個個體。”這是未央書院院長、電機系教授、新百年教學成就獎獲獎者梁曦東在強基書院的育人探索,也是清華園里每時每刻都在上演的動人瞬間。
書院新生在導師的帶領下走進實驗室初窺科研門徑
相約餐廳一聚聊聊近況,走進實驗室初窺科研門徑,教育隨時隨地發生。在強基書院的“導師制”試點中,越來越多教師做起了學生的引路人和同行者,在點滴相處中言傳身教,引導學生走好大學生涯第一步。
“從導師的身上,我們不僅能獲取實用的大學生活建議,更能從日常的相處中近距離感受學者嚴謹的治學態度和不斷探索、敢為人先的精神。”探微書院的大一新生從“導師制”中獲益匪淺。
“大魚前導,小魚尾隨,是從游也。”清華百余年來的優良育人傳統中,有師生從游的其樂融融,也有老少接力的薪火相承。
一部“導學熱線”,為長期奮戰在教書育人一線的離退休教師與初出茅廬的青年教師搭起“連心橋”,傳授育人經驗、答疑解惑導學難題,“教師的職業沒有退休一說。”成為“導學熱線”專家的物理系教授吳念樂在退休后繼續發光發熱,將優良導學文化向青年師生接續傳承。
開設名師教學講壇、一位位教學名師面向一線教師開講。“基礎物理教學肯定不是專門為了傳授知識,首先是樹立科學精神,第二個是培養探究能力。”“一門好課是一個學生非常淳樸和初始的期待;是老師送給學生最好的禮物。開設一門好課是一個教師的本分。”多年教學實踐凝練出的思想精粹在更多師生中口耳相傳,“價值塑造、能力培養、知識傳授”三位一體教育理念在一次次師生互動中不斷滲透浸染。
成立教師發展中心,為青年教師搭建良好的交流、發展平臺;開展新教師導引計劃、教師教學能力提升培訓,組織“教與學”分享會、教學沙龍,交流教學經驗和育人理念,讓更多教師從“站上講臺”到“站穩講臺”再到“站好講臺”,引領學生成長;推進教師分系列管理、教研系列準聘長聘、薪酬體系改革,打出清華人事制度改革“見真章”的“組合拳”。
瞄準世界一流,一位位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知識、有仁愛之心的清華教師羽翼日漸豐滿,潤澤心田的育人情懷在清華園里處處留芳,教澤綿長。
亦師亦友,修為人之德
“越是有成就的學生,做出的成績不一定完全在才,還要有一定的‘德’。——吳良鏞
“學高為師,德高為范。”俯身學界求索、抬頭“謀萬家居”,建筑學院教授吳良鏞院士胸前的“光榮在黨50年”紀念章熠熠生輝。凝望黨旗、初心如磐,他們身體力行,用理想信念引領著莘莘學子成才成人的重要方向。
“我們曾在天安門上開組會!”2019年6月,計算機系“80后”副教授劉知遠接到組織參與新中國成立70周年國慶群眾游行的通知后,他在實驗室環繞一周,拍了拍學生們的肩。
“去嗎?”“去!”14名學生的肯定回答讓他們課題組的身影一起出現在了國慶群眾游行的方陣里。
利用外出訓練的等待時間,齊上陣的劉知遠課題組常常圍成圈席地而坐,你一言我一語,從全球變暖談到人生理想,在玩游戲中大開腦洞,啟發出研究新方向。
“在游戲中有個同學突然想到跟他的研究有關,我們就當場坐下來,在長安街上開了一個組會。”現在這個課題的研究成果已經投稿至相關領域的頂級會議上。
“70周年大慶,能跟同學們一起走在長安街,在天安門前與全國人民一起分享這份快樂和自豪,我相信這是終生難忘的經歷。我們都要像方陣行進和標語車推行那樣齊心協力,朝著正確的方向努力前行。”劉知遠說。
“選擇最優秀的集體,發揮出自己最大的潛能!”這是青年教師骨干領航工作站成員們共同的鄭重抉擇,在勇攀科研高峰、潛心教書育人的征途上,堅定的信仰激蕩起他們同奮進、共成長的澎湃力量。截至2021年底,青年教師骨干領航工作站入站教師156名,對學術骨干和青年教師的政治引領和政治吸納不斷增強。
四代師生“四世同堂”
清華大學110周年校慶聯歡晚會的舞臺上,黃克智、莊茁、柳占立、姚凱麗四代師生“四世同堂”,紅色是他們共同的信仰。學術研究接力延續、理想信念四代同承,紅色師門代代花開、桃李天下,更有聯翩而至的后起之輩向著一項為國為民的偉大事業前赴后繼。“長大后我就成了你!”成為了清華青年教師最引以自豪的教育宣言。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導學思政”體系建設日臻完善,青年教職工主題實踐持續開展,師德師風學習研討扎實推進,先進典型宣傳不斷引領示范……清華園里的師風師德專項行動方興未艾。優良的師德師風在這里賡續傳承、蔚然成風,為莘莘學子的成才立德之路供給著充盈豐沛的雨露甘霖。
“大先生”,是大學精神的締造者、傳承者、實踐者。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縱觀百十年,一代代傾心學術研究、熱愛教育事業、執著教書育人的大師典范昭示著清華園里的師者風骨。
著眼未來,心系“國之大者”,書寫百十新篇,在清華大學新百年發展的人才強校核心戰略、三個2030中長期戰略規劃的引領下,清華園里這支向著“大先生”目標奮勇起航的教師隊伍正日益壯大。
“世間上百年名校無非育人,天下第一等職業還是教書。”校黨委書記邱勇的“金句”得到師生的廣泛認同。一位位“良師益友”以身作則、言傳身教,正努力成為學生為學為事為人的示范,一批批清華學子在他們的指導下正努力成長為可堪大任的學術大師、興業之士、治國人才。
欣欣向榮的清華園里,育人之心愈加澄澈,育人之聲愈發動聽。新時代“大先生”的動人故事正在時光流轉中不斷積累沉淀,其中必將有清華師者用心書寫的精彩一頁!
來源:清華大學公眾號
主題圖攝影:董令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