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東區體育活動中心前
一座呈奔跑姿態的鑄銅雕塑
靜默地注視著來往的莘莘學子
無聲地激勵著
前來參加體育鍛煉的朝氣青年
2013年
這個取名《行健》的雕塑作品
榮獲“巴黎藝術沙龍”最高獎項
泰勒基金會獎
它的創作者
就是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李象群
李象群創作的雕塑《行健》
藝術創作的同時
李象群在魯迅美術學院、清華大學等高校
40余年的教學生涯中
培養了大批藝術人才
主持了多項國家重大藝術工程
曾獲全國宣傳文化系統文化名家
暨“四個一批”人才
第三屆“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
英國肖像雕塑年度展攀格林新人獎等榮譽
為中國雕塑力量的延續與創新
作出了重大貢獻
李象群和他為甲辰龍年創作的雕塑《龍象》
以大師為師的自我錘煉
1978年,來自冰城哈爾濱的李象群考入魯迅美術學院。“那時候同學們在專業的學習上非常勤奮,畫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就像一天三頓飯,每天至少三張畫。一個假期回來,同學們將畫都貼到墻上去比較,看誰畫得多,畫得好。”李象群作為班里年齡最小的學生,也是從油畫專業“半路出家”學雕塑,“感覺自己的作品很空,沒有厚度,與同學們相比有差距,這些我自己都看得出來。”
在這期間,雕塑系的老師給予了李象群更多的鼓勵:“要想有大進步,必須學習經典,向大師學習。”
自那以后,李象群幾乎天天“泡”在教室和圖書館里,認真向典籍里的大師們“取經”。他把閱讀感受和細節記錄在筆記本里,又在實踐中應用到自己的寫生習作上,這個習慣一直保持到現在。
每完成一件作品都是一次新的認識和跨越,李象群由此慢慢地“上了道”。
塑造真實可信的人
很多人會好奇,藝術家是如何將靈感轉化為作品的?對于李象群而言,這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是一種思想表達,即通過手、泥和大腦之間的配合,想法和情感自然流露在作品中。”
李象群在創作雕塑中
李象群認為,作品是最有力的語言通道,可以和觀眾直接對話。“我覺得不需要給觀眾講解我的作品想表達什么,觀眾可以自己去看,去感受。作品的最終完成者是觀眾而非創作者,每位觀眾都有自己的答案。”
如何“塑造真實可信的人”?李象群表示,50年、500年后,或許這個人已被遺忘,但大家看到塑像,就會認同這是一個曾經存在過、生活過的人。
1979年,埃德加·斯諾的《紅星照耀中國》在中國再版。李象群讀后很受觸動,從此下定決心要為毛澤東主席塑像。“我一定要按照我的理解去做!”1979年至2005年,李象群足足沉淀了26年,才終于認為自己有足夠能力為毛主席塑像。
作品完成后,李象群將其放置在自己位于798藝術區的工作室玻璃櫥窗處,并用給予自己靈感的《紅星照耀中國》來命名這件作品。
后來,該雕塑被列入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收藏于中國美術館。當它被立在中央黨校里時,又被賦予了一個親切的名字——《我們的老校長》。
李象群作品《紅星照耀中國》,又名《我們的老校長》
李象群創造了很多優秀的雕塑作品。如第三屆全國體育美術作品展特等獎獲獎作品《永恒的運轉》。李象群將女性擲鐵餅的動作形容為“胸腔里的一聲嘆息”“和宇宙的一次對話”。
如體現東方女性獨特氣質的《山秀》。其創作靈感來源于李象群年幼時的鄉村生活經歷。這一作品讓他獲得2006年英國肖像雕塑年度展攀格林新人獎,成為了55年來第一個獲得該獎項的亞洲人。
李象群作品《山秀》
李象群用高鉻不銹鋼材料鑄造的王蒙、吳鎮、倪瓚、黃公望系列雕像作品《元四家》。作品取材于中國古代文人畫,體現了李象群“新人文主義”的理念,四件作品后都被中國故宮博物院收藏。
李象群作品《元四家》
《堆云·堆雪》則產生于李象群對權力與人性的思考。他用自己的方式“打破”并“重構”歷史,把“時間、空間和思想”三要素融合在作品里,該系列新作引入了可拆卸馬賽克設計,為作品注入了新的符號學意義。
藝術永存,正如李象群所說:“能夠打動心靈的作品才是好作品,也只有這樣的作品才能夠站得住、立得久”。
行勝于言,只管去做
大學畢業后,李象群留在魯迅美術學院任教,后又攻讀了研究生。
在“古代遺產考察”課上,李象群曾帶著班里的學生到山西、陜西和甘肅進行為期一個月的考察學習。
過去的外出考察往往是學生看一看、老師講一講,李象群卻認為,想要真的有收獲,就不能光看。要去臨摹,深入現場做雕塑。
他帶著學生們就地取材,在河床水陸相接的位置挖最細的泥。“買點棉花摻在一起加固土質,再找點木棍和繩子,把泥團在木棍上面,將木棍頂到差不多褲腰的位置,用繩子兜住木棍再綁到身上,就可以對著實物做臨摹和雕塑了。”李象群解釋,木棍不僅可以被用作支架,由于它自身占有一定空間,抽出后,臨摹作品內外一起自然風干,比實心的泥模更不易開裂。
后來,班里同學不僅完成了實地臨摹,回到學校后又寫了學習心得論文,還把考察過程中的速寫繪畫展示出來,開了一場小型研討會。這是魯迅美術學院雕塑系歷史上從未有過的課程形式。“大家到現在都還記得這門課”。
李象群在授課中
2000年,李象群來到清華大學任教。美術學院美118班的高葉芃曾上過李象群的課。“比起說很多理論,他更傾向于讓我們去看他做雕塑的過程,去感受,去提升認知。”在高葉芃眼里,李象群每次都穿著筆挺的西裝做泥塑,是一位“很講究”的老師,“而且他真的很愛雕塑這件事,很多次我們都下課離開了,李老師還在教室里‘加班’”。
這些年,李象群在教學上投入的時間遠多于創作。一方面來自成長道路上恩師們的影響,另一方面也是忠于自己的藝術宗旨——為人民服務,為社會服務。
李象群作品《梁啟超》
李象群作品《常迵》
李象群作品《接力者》
李象群作品《G弦》
不過,課堂授課只是李象群教學中的一小部分,更大的教育在廣闊的藝術實踐中。李象群希望能帶著學生們做出更多、更有意義的作品。獻禮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的大型漢白玉群雕《追夢》,由李象群和魯美十余名師生歷時三年完成。他告訴學生們:“能夠親手創造《追夢》群雕,是一份至高無上的榮譽。”
李象群在創作群雕《追夢》
當年“半路出家”學雕塑的迷茫后生,現已成為業界大咖。回憶童年時光,李象群依然記得九歲的自己怎樣彎著腰鉆過鐵絲網,一個人爬上熱力廠的煤山,在白茫茫一片的冰天雪地里向前走,想象身后有著“千軍萬馬”。
如今,他的身后的確有了“千軍萬馬”——是來時的足跡,是每一件注入心血的作品,是遍布世界的朋友,是因緣際會的老師與學生、同好與同儕......李象群繼續向前走著,看新的風景,迎接新的挑戰。
人物簡介
李象群,1961年出生,1982年畢業于魯迅美術學院并留校任教。2016年至2023年任魯迅美術學院院長。2000年進入清華大學工作,任美術學院教授、雙聘教授、博士生導師,2024年入選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李象群現任第十屆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具象雕塑及大型主題性雕塑創作。在中國當代肖像雕塑、城市雕塑等專業領域成果卓著。多件作品被國際奧委會、中央黨校、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美術館等收藏。
本文轉載自清華大學官方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