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將傳統服飾的精華融入現代審美
設計制作出
最能代表中國形象的國民國服?
如何在東方美學
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的今天
構建起理論和實踐兼具的國民國服體系?
42年來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染織服裝系教授李薇
一直在這條路上孜孜以求
近日,她歷時3個月
以宋代文物為主題設計制作的國民國服
通過央視紀錄片《匠人·匠心》
走進大眾的視野
這次嘗試也為國家禮儀服飾的設計制作
再添瑰麗新篇
讓東方美學閃耀世界舞臺
李薇設計制作的國民國服
20世紀80年代,中國的時尚之路剛剛起步。彼時,從小熱愛美術的李薇正值青春。“我在東北的畫班連續備考三年,終于如愿考入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今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成為服裝專業第一屆本科生。”李薇介紹,“在吳冠中等老一輩美術大師影響下,我對藝術創作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堅定了‘以藝報國’的信念。”
李薇(二排右二)和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的師生合影
從大學開始,李薇一直致力于對中國文化及其代表性元素的挖掘和表達。
1985年,法國著名設計師伊夫·圣·羅朗(Yves Saint Laurent)到中國美術館舉辦“伊夫·圣洛朗時裝回顧展”。大三的李薇有幸參與布展,那次經歷讓她印象深刻:“作為一名初學者,有機會近距離接觸來自時尚之都巴黎的設計作品,這令我興奮不已。”
這次經歷是一次眼界的開闊,也讓李薇萌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為什么不能做屬于我們自己的“奢侈品”,把中國傳統文化融入服裝設計之中,讓東方美學走向世界舞臺?
“根植于傳統文化,以非遺手工藝為媒介。”多年來,李薇一直專注于國際時尚設計與全球當代藝術的創新實踐研究,通過獨特的東方詩性視角,創作出極具新“東方視覺”氣韻的時裝藝術和纖維藝術作品。
在李薇看來,中國傳統文化“仁、義、禮、智、信”的五常之道可以通過合乎禮儀的服飾外化于行,新時代的文化自信也需要在中國風格的新服裝中得以展現。
“事關國家形象,我責無旁貸”
出席特定場合被要求著正裝時,一件什么樣的衣服既合乎禮儀又能展現東方美學?這是李薇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兩年前,李薇在中國絲綢博物館見到宋代藍地對鹿紋錦、鸞鵲纏枝葉紋紗羅裙這兩件神秘的宋代文物時,她似乎找到了答案。
李薇與中國絲綢博物館及多名國家級非遺手工藝傳承人合作,一步步通過傳統織、染、繡工藝復制兩件文物,將中國傳統非遺面料錦、羅、綃進行創新設計轉換,將文物“活化”,把傳統服飾的精華融入現代審美,用現代理念和方法設計出傳統韻味和時代風貌兼備的國民禮儀服飾,打造出了國民國服新形象。
李薇(左)聯手工藝師攻克技術難題,精心打造生動唯美的手工藝禮服
李薇的新作品一經面世,便受到國內外人士的青睞。此次以“宋韻”為主題的國民國服也不例外。當看到宋錦、羅、綃等傳統材質如此精美,國外的朋友多次重金求購。
這些都被李薇婉拒了。她說:“做服裝、做市場的大有人在,但研究中國國民國服這件事卻少有人做。事關國家形象,我責無旁貸!這也是作為一名清華人的責任和擔當。”
李薇是一名率真的藝術家,平時喜歡旅游采風,用腳步丈量世界,用眼睛觀察美好。她沉醉在自己獨特的藝術世界中,和繡娘、鄉民、手工藝人、非遺傳承人等交朋友,從大自然和各民族文化中獲取源源不斷的創作靈感。
李薇赴少數民族地區采風
同時,李薇也是一名純粹的學者。
四十余載,她一直在讀書、學習、做學問。
為了構建國民國服體系,李薇做了大量調研工作,著有《中國工藝美術全集·國卷·技藝卷·刺繡、抽紗、編結、劇裝道具篇》《京劇服飾制作技藝研究 》《繡娘》《中國傳統服飾圖鑒》等專著,在核心期刊發表《涼山彝族服飾刺繡工藝初探》等20余篇論文。
2024年3月,“衣者·天地形”李薇高級時裝發布會舉行
圖為本次大秀的“染、繡、錦”三個系列
李薇先后獲得“亞太經合組織(APEC)會議領導人服裝設計”榮譽獎、“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制服設計”銅獎和“中國十佳服裝設計師”“中國紡織非遺推廣大使”等榮譽稱號。她的作品《夜與晝》《清·遠·靜》榮獲國家級獎項。
李薇的每一件作品的主題都與傳統緊密相連、與自然高度契合。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劉巨德曾這樣評價《晝與夜》:“它有楚漢的灑脫和高貴,有一種游離于天地之間的情懷。”
1995年至2005年,李薇先后4次受邀在法國舉辦個展。法國媒體予以高度肯定:“李薇的思考和感受或許能夠幫助我們找到一個途徑,使中國時裝最終成為世界服裝潮流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而在2013年6月意大利比耶拉(Biella)城市藝術中心舉行的《視·聽——李薇藝術作品展》上,媒體們對展覽紛紛贊許:“其作品立足于國際,把東方傳統美與藝術、纖維相結合”——News Biella;“她的服裝作品十分輕盈,微妙的顏色幾乎讓人感觸不到,相當精致”——La Stampa。
李薇的作品《新中裝》被英國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永久收藏并作為常設展展出
在國外調研期間,李薇得知,法蘭西學院對院士服的著裝規范有明確要求,院士們在學院宮殿穹頂下舉行隆重會議時,要穿著名的繡金綠色橄欖枝葉“綠色院服”(Habitvert)和無袖長袍(Cape),頭戴兩角帽(Bicorne)。
“穿著院士服的場合通常涵蓋正式的學術典禮、頒獎儀式、重要的學術會議等,這使得院士服不僅代表個人的學術成就,更是對整個學術團體、科研機構以及國家科技實力的一種象征性的認可和鼓勵。”李薇認為,院士服也是國民國服體系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通過設計獨特的院士服,不僅向世界展示了本國在科技和學術領域的強大實力和新形象,也可為中國學術事業賦予深刻的象征意義。
李薇耗時兩年為清華大學的院士們初步打造了兩套院士服。院士服的設計保留了中山裝的立領形制和挺闊造型,結合了西服的開領設計和立體裁剪工藝,還在領口、袖口處用純手工蘇繡繡上清華校花——紫荊花的圖形紋樣,既凸顯中式格調,又符合國際慣例,可在多種國際場合彰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清華精神。
李薇設計制作的兩款院士服
打造國民國服是從“0到1”的藝術創新,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少有人選擇的路,李薇卻樂在其中。“急功近利的路會有人走,久久為功的路更需要有人走。”她說,“國民國服的設計制作只是開始。未來,希望能為國家設計出更多合乎禮儀又能展示文化自信的服裝。”
傳統非遺×數字技術=無限新可能
“非遺的根在鄉村,非遺只有在鄉村生長才具有生命力。”多年來,李薇一直堅持下基層,到少數民族地區開展田野考察,親身感知鄉村生活和非遺傳承人及手工藝人的生活狀態。
她喜歡冒險,不怕困難和挑戰。在新疆調研時,因白血球過少,李薇鼻血不止,同學們以為是“白血病”,紛紛哭著跟她告別;在西藏調研時,高溫、缺氧、饑餓條件下,讓人感覺生命都快臨近終結。
然而,李薇沒有停下前行的腳步,“我想做的不止是一件衣服”。把衣服背后的傳統文化和非遺技術展示給更多人,帶動染、織、繡等全流程上的非遺傳承人共同發展,讓偉大的非遺文化被更多人熟知、傳承,這是李薇的心愿。
在設計制作國民國服的過程中,李薇堅持全流程手工制作。她與植物染傳承人黃榮華攀山越嶺,取“天地精華”自然染線;在蘇州太湖小院,她與江蘇省絲綢織造技藝大師李德喜搶救復原并再現宋代手工織造;她拜訪蘇繡傳承人梁雪芳,商討在有孔的紗羅上刺繡,在形態、疏密、虛實上展現豐富的節奏變化……
在紹興紫洪古村,李薇(右)與植物染傳承人黃榮華攀山越嶺,取天地精華用自然染線
從一根絲線到服裝,歷經三個多月,李薇與傳統手工藝人接力完成了“宋韻”主題國民國服的制作。
在數字技術的加持下,這些服裝突破了現實虛擬的界限,以數字化禮服的形式在虛擬T臺上動態走秀、綻放光彩。
2023年3月,李薇設計的5套“宋韻”數字時裝作品在宋韻文化創新藝術作品邀請展上和觀眾見面,并完成作品的動態走秀。該系列作品已作為中國絲綢博物館第一批館藏數字藏品被永久收藏。
看到大家通過一方屏幕欣賞國民國服、感受禮服背后的非遺文化,李薇不禁感嘆:“數字化禮服打破了時空的局限,讓更多觀眾看到傳統紋樣與數字科技的完美融合,也讓更多人為我國的非遺文化感到震驚、贊嘆。”
她希望,在設計制作國民國服的探索之路上,能夠帶動染、織、繡等各個環節的手工藝人參與進來,讓傳統非遺文化煥發新生。
李薇(左一)與江蘇省絲綢織造技藝大師李德喜夫妻二人用心織布
近日,李薇剛從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采風歸來。顧不上長途跋涉的艱辛,年逾60的她又一頭鉆進工作室忙碌起來,畫圖、買布、染色、制作小樣……她一步步將牦牛絨和三江源等從玉樹獲得的靈感元素用于國民國服設計,為9月17日的北京國際時裝周閉幕秀做準備。
9月24日,李薇還將帶著她的作品亮相巴黎時裝周。屆時,她將以獨特的設計把中國的大好河山和民族特色融入傳統面料,用非遺工藝制作出30套“最中國”的禮服。李薇有信心,富含中華底蘊的禮服在巴黎一經亮相,會讓這個時尚之都乃至世界都為之矚目。
40多年專注于中國非遺傳統手工藝
向中國韻味與意境致敬
李薇說
作為中國設計師
要有自己的原創DNA
以世界眼光弘揚中國文化
為東方美學走向世界貢獻清華力量
本文來源:清華大學官方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