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0日,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主辦的“清美講堂:計算博物館學:體驗時代的藝術與科學”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C528報告廳舉行。
本期“清美”講堂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主辦,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國際合作與交流辦公室承辦,院長馬賽擔任學術策劃,信息藝術設計系主任王之綱擔任主持,邀請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莎拉·肯德丁(Sarah Kenderdine)教授以“計算博物館學:體驗時代的藝術與科學”為主題,探討互動檔案和新興敘事、深度偽造和區塊鏈主權、具身知識系統和述行界面,以及體驗時代博物館的科學可視化。
主講嘉賓介紹
莎拉·肯德丁(Sarah Kenderdine)教授致力于為畫廊、圖書館、檔案館和博物館提供互動和沉浸式體驗的前沿研究。她在裝置藝術作品中將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新媒體藝術實踐相結合,在互動電影、增強現實和具身敘事領域尤有建樹。肯德丁教授為世界各地的博物館制作了100多個展覽和裝置,獲得了眾多重要的國際獎項。2017年,她被任命為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教授。在那里,她建立了實驗博物館學實驗室 (eM+), 同時她還擔任EPFL美術館(EPFL Pavilions)總監兼首席策展人。2020和2021年,她被Blooloop評為年度十大最具影響力的博物館人,并登上Bilanz瑞士頂級數字塑造者100人榜單(Switzerland’s Top 100 Digital Shapers)。2021年,肯德丁教授被任命為英國學院(British Academy)通訊院士。她即將出版的新書是《深度偽造:數字博物館學批判詞典》(2024 年)。
莎拉·肯德丁(Sarah Kenderdine)教授
學術講座
肯德丁教授首先介紹了什么是計算博物館學,計算博物館學是一個框架,在這個框架中,將機器智能、數據策展、本體數據化、公眾參與結合起來,讓它們之間產生互動,形成沉浸式的界面和環境,讓文化機構能夠將所有形式的文化和物質性聯系起來:物品、知識系統、表現手段和公眾參與。肯德丁教授通過不同時期的展覽和實驗室項目,講述計算博物館學的研究及發展歷程,在數字化的時代下,用新技術捕捉周圍的世界,找尋新的敘事方式,改善工作效率和方式。
肯德丁教授從計算檔案、文化想象、受到威脅需要保護的文化遺產、數字孿生及深度偽造、深度地圖、具身知識體系這六個方面,結合實際展覽項目,展示融合將實驗性策展、當代美學、開放式的科學、數字人文主義、新型科技融為一體,讓參觀者獲得沉浸式的觀展體驗。
講座現場
互動提問
Q1:您覺得未來的博物館會是什么樣子的?
我覺得未來博物館應該是包容性的、不應是單一對話式的,應該是沉浸式、互動式的,應該運用多樣的敘事方式,雖然觀眾看不到實體的展品,但是能通過數字孿生的形式,去了解展覽想要傳遞的文化和背后的故事。
Q2: 策展人在當今數字化的環境中,如何能更好地將博物館和觀眾結合在一起?
策展人應從計算博物館學的角度去策劃展覽,因為博物館的一個核心職能就是其社會公眾化,不要讓它變成某一個機構或某一個人的殖民地,只有這里的人才能接觸到這些文化瑰寶,應該將數字世界和真實世界結合,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接觸到這些文化財富。
Q3:你們做了大量的數據收集、掃描和記錄工作,你們是否是先獲得了相關機構的研究項目,然后再進行相應的數據收集?
在做大量數據收集記錄前,我會先確認敘事的主線,再去收集數據。但這些收集的數據仍歸這些文化遺產的所有者或看護者,我們只是獲得使用這些數據和資料的權限,通過算法、深度機器學習等手段,以數字孿生等形式進行講述和呈現。
Q4:如何運用數字手段,讓觀眾獲得具身知識,在不影響觀眾體驗的情況下,捕捉到他們的感情?
我們看到許多博物館都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品,我們將這些展品做成電影或視頻,以影片播放的形式呈現給觀眾,并用傳感器技術,捕捉到觀眾在觀看影片時,是否收到了情緒的調動,獲得了具身知識。我們現在有各種各樣的傳感技術,比如在瑞士,我們有一個未來互動電影中心,他們使用眼動儀、面部動態捕捉等跟蹤技術和系統,能快速捕捉到人們面部的表情變化。但我個人認為很重要的一點是,我們在跟蹤、捕捉觀眾時,要確保他們是知情的。另外,我們還通過電腦圖形等其他工具,讓觀眾描述他們的感情,我們知道人類的情感不是憑空而來的,是受到外部刺激,而藝術是調動人們情感體驗的最好手段。
現場互動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