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與科學》自2007年起改為正式期刊出版。
《藝術與科學》作為一本藝術研究類刊物,其定位是理性、學術性、建設性;我們希望它是一本能代表國家藝術研究最高水平的高品位、高質量的理論刊物。它應是中國當代藝術研究的一個新型平臺,是藝術與科學互補并進行學術交流的平臺。
《藝術與科學》雜志以藝術與科學的探討為宗旨,研究藝術與科學兩者的互為關系和影響,探討二者在理論和實踐方面的交流、交叉和交融的可能性;研究藝術中的科學,亦研究科學中的藝術;倡導藝術與科學交融的新思維、新方法,促進藝術與科學的良性互動與發展。作為一種新型的以藝術研究為主的刊物,希望通過藝術與科學交叉互融的視角,在藝術研究方面進行更廣泛圍的探索,進行更深入、更具科學性和現代性的探索。當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已經提供了這種可能性,科學技術的力量已經對包括藝術創作、藝術研究在內的諸多方面給予了強大的影響。因此,這一新的視角將進一步開闊我們的視野,在整個人類生活的藝術與科學的時空范圍中,在藝術與科學契合的交叉面上,探究藝術理論的新向度,開拓藝術創造的新視界。作為一種新型的藝術研究類刊物,這種新型又是以其科學的特色所決定的。其科學特色,表現在,一是研究內容中包括的科學性;一是研究方法、態度的科學性。因此,將刊發一部分來自科學界的相關研究文章,這些研究的基點來自科學領域,是對“科學中的藝術”現象進行研究。
《藝術與科學》的編輯,將圍繞藝術與科學的關系主題作文章。 每期有一至兩個主題作為本期的重點,今后將逐漸反映如藝術與生物學、藝術與地理學、藝術與生態學、藝術與物理學、藝術與心理學、藝術與政治、 藝術與社會藝術與經濟、藝術與空間、藝術與考古等等多方面的交叉研究的論文及成果。
從以下四方面來看:
一、當代社會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對社會、生活乃至包括藝術在內的上層建筑的滲透、影響日益強大,科學技術在發展自身的同時改變著社會,改變著一切,藝術也不例外;影響、變化總是雙方的、互為的,因此,事物、學科之間的交叉整合在當代已是必然的趨勢了。在這樣的情勢下,藝術原有的自下而上狀態發生了重大的變革,與科學技術的互為也在從表層走向深層,如多媒體藝術、信息藝術的發展就是一例;而藝術研究也同樣面臨著變革:一方面研究的對象發生了變化,新材料、新形式、新問題不斷出現; 另一方面,研究自身也遭遇挑戰,傳統的方法、視角手段、甚至目的,都需要重視檢視,并需要建構新的方法、新視角,研究新的問題。 在更深一層上,當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對包括藝術在內的人文學科提出了新問題和新挑戰,如何解決兩者關系的失衡問題,從藝術著手是重要的有代表性的一面。
二、著名科學家李政道、楊振寧等教授的努力。自20世紀90年代初,由著名的科學家李政道、楊振寧教授在國內倡導的藝術與科學的討論至今,專題研討會已召開過三屆,尤其是2001年5月清華大學校慶90周年之際, 在北京舉辦的藝術與科學國際作品展和藝術與科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將這一研究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
三、發展清華大學文科的需要。清華大學原來有雄厚的文科基礎,近些年文科重建以后,清華大學將建設和發展文科(包括藝術學科)作為學科建設的重要目標,在各方面給予支持,并制定一系列規劃和要求;辦出國內一流、國際有影響|的藝術研究刊物,是清華大學文科建設的需要,也是美術學院學科建設的重要內容。
四、藝術研究進一步發展、開拓、創新的必然。當代國內藝術研究已進入一個轉型期。一方面浮躁的社會風氣影響著學術研究的正常進行;另一方面,局限于人文學科范疇內的傳統型的研究方法已難以適應科技社會情景下藝術實踐和研究發展的要求。從藝術與科學互為關系的角度開展研究,無疑是一個新的思路。(主編:李硯祖)
主編
李硯祖
男,1954年12月出生于湖南臨湘。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1982年揚州師范學院美術專業畢業;1987年獲南京藝術學院碩士學位;1990年獲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博士學位并留校任教;1993年晉副教授,兼學報《裝飾》副主編;1994年任主編;1995年任日本東京藝術大學客座研究員,從事設計藝術學及美術學研究;1996年起任史論系副主任主持工作,1998年晉升教授;2000年至今,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藝術與科學》叢刊主編。
近年開課:本科公共基礎課《設計與藝術概論》、專業課《中外設計論著選讀》等;研究生公共課《設計藝術學》、《學術論文與學位論文寫作》、《學術要素講座》等;校新生研討課《中國陶瓷藝術》等。主要研究方向:設計藝術歷史及理論、陶瓷藝術、中國畫學。
出版著作十余種。近5年出版著作:1、《工藝美術概論》,中國輕工業出版社,九五國家級重點教材,獲2002全國高校優秀教材二等獎;2、《創造精致》,中國發展出版社, 2001;3、《造物之美——產品設計的歷史與文化》, 2000年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獲2002年全國高校優秀教材一等獎;4、《藝術設計概論》,湖北美術出版社, 2002年3月至今已第5次印刷;5、《造型藝術欣賞》臺灣五南出版公司,2002;6、《中國藝術學研究》,主編,湖南美術出版社, 2002;7、《中國工藝美術學研究》,主編,中國攝影出版社, 2002;8、《環境藝術設計的新視界》,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2;9、在文藝研究等刊物發表論文30余篇。
2003年獲首屆國家級教學名師獎;北京市教學名師獎;清華大學教書育人獎;2002年獲全國高校優秀教材一等獎、二等獎各一項;1995年獲全國高校首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二等獎;1993年獲北京市高校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北京市高校青年骨干教師稱號。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聯系方式:
通信:清華大學美術學院B座454房間
郵編:100084
辦公電話:010-62798269,62798270
電郵: liyanzu @yahoo.com.cn
副主編
陳池瑜
男,1956年1月2日生于湖北省監利縣,1982年9月碩士研究生畢業于華中師范大學中文系,文藝理論專業,獲碩士學位,后于該校獲文學博士學位。1992年晉升為教授,同年被批準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1994年至2001年6月任湖北美術學院美術學系主任。2001年7月調入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工作。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美術學博士生導師、藝術學博士后合作導師,清華大學《藝術與科學》雜志副主編。出版專著有《現代藝術學導論》《中國現代美術學史》《美術評論集》《藝術文章寫作技巧》,擔任《清華藝術學叢書》主編 和《美術學研究》主編。
聯系方式:清華大學美術學院B座455房間
郵編:100084
電話:010-62798269,62798270
副主編
戴吾三
1953年生,祖籍湖北,生長于山東。少年時愛好科學,也喜歡涂涂畫畫,埋下“科學與藝術”的種子。曾在工廠干過8年,不拘專業地吸收各種知識。身為汽車電工,畫漫畫是另一專長。恢復高考,大學讀物理系,但不愿細而專,考研時改轍科學史。1990年畢業于中國科學院,獲科學史碩士學位;1996年畢業于中國科技大學,獲科學史博士學位,1998—99年德國柏林工業大學訪問學者。現為清華大學科技史暨古文獻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技術史分會秘書長;專門從事中國科技史,技術與文化研究,亦鐘情科學與藝術,兼《藝術與科學》副主編。近年主要著述有:《考工記圖說》(2003),《漢字中的古代科技》(2004)、《成語中的古代科技》(2003)(有韓國版權,前書另有臺灣繁體字版);合著《歷史上的科學名著》、《清華大學與中國近現代科技》等。就藝術與科學研究發表有《藝術與科學關系的形象比喻詮釋》、《科學觀測、實驗與美》、《光源與藝術:從歷史向未來》等十多篇論文,與劉兵合寫的科學與藝術專著由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年內出版。
聯系方式:
辦公電話:010—62794749
電郵:daiws@lib.tsinghua.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