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報
我本自由——劉紹薈從藝六十年藝術展
展覽時間
2019年1月15日—5月5日
展覽地點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一層展廳
策展人
蘇 丹
顧 問
魯曉波 劉巨德
項目協調
王晨雅 孫藝瑋 秦宴明 梁春華
策展助理
高登科 陳立紅
展覽設計
王晨雅
視覺設計
王 鵬 楊 暉
展覽執行
孫藝瑋 蘭 鈺 張 明 張 欣
蔣迎桂 李文輝 莫雙華
英文校對
章 銳
主辦單位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協辦單位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繪畫系
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桂林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桂林創立文化
自由的有限與無限
蘇丹
“我本自由——劉紹薈從藝六十周年藝術展”,通過七部分內容,不僅展示了藝術家的才華和其所取得的令人矚目的成就,還揭示了這位長者在超過半個多世紀以來的創作歷程,突出表現了在不同的時空中“自由”的形態。
《貝葉之花》 劉紹薈 1980
白板紙、鋼筆 78 cm × 39 cm
《景洪傣寨》 劉紹薈 1980
白板紙、鋼筆 78 cm × 39 cm
《我的西雙版納》 劉紹薈 1981/2007
宣紙,水墨,丙烯 200 cm × 200 cm
第一個時間概念是展覽標題中強調的“六十周年”,因為這個時間的長度已占據了一個人生命長度的一大部分,所以它引人注目。然而引人入勝之處更在于這六十年里所包含著的連續的瘋狂、經久的癡迷和不屈的堅守。也包括了不斷的體悟、感悟和間或一輪的覺悟。每一種狀態和行動持續六十年都絕對是一個藝術的概念,也一定會生成不朽的結晶。“自由”是這六十年的一個人生特質,沒有“自由”就沒有這多變的風格,沒有“自由”就沒有那些飄逸灑脫的線和沉著大膽的用色,沒有自由也就沒有他從南到北、又從北到南,從大自然到都市再重返自然的人生路徑。劉紹薈先生的藝術生涯在這一個時間區間里,令我們看到了更多“自由”的絕對性。
《傣寨之夜》 劉紹薈 1983
宣紙,水墨,水粉 100 cm × 100 cm
《燈趣》 劉紹薈 1984
普通紙,水粉 30 cm × 79 cm
《人生之戲》 劉紹薈 1989
宣紙,水墨,丙烯 100 cm × 100 cm
第二個時間概念是“1965”,這是劉紹薈先生大學畢業的時間。劉紹薈先生是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文革前的最后一屆畢業生,也就是說他是在一個良好的氛圍中完成了自己的學業,他在一個不算好的時代趕上了好的時機。還因為那是學院初創階段最有激情的一個時期,一切尚未形成、一切又正在形成。在那個時期,龐薰琹、雷圭元、鄭可等老一輩的藝術主張和行動都具有某種實驗的屬性,而實驗是創造活動中最具誘惑力的,所以那是一個激動和期待的開始。當時還是青年教師的袁運甫先生,在那個政治氛圍嚴酷的年代里仍舊為學生們展示了國際美術的視野,令他們看到了藝術中自由的邊界。鄭可先生的教學態度讓他們得到了某種釋放,令被拘禁的天分得到了解放。我想,這算是自由的相對性吧。
《我的敦煌》 劉紹薈 1995/2007
宣紙,水墨,丙烯 200 cm × 200 cm
《生命之痕》 劉紹薈 2003
宣紙,水墨,丙烯 200 cm × 200 cm
《青銅系列1》 劉紹薈 2014
宣紙,水墨,丙烯 100 cm × 100 cm
第三個時間概念是“1980”,即“申社”的成立和伴隨它的一系列轟轟烈烈的藝術事件。改革開放之初,中國藝術狀態也可謂“厚積薄發”,當然這個“厚”是加引號的。在那個反思與展望并舉的年代里,人到壯年的劉紹薈先生、丁紹光先生等這一批人更著重于對美好未來的展望。但他們又截然不同于“星星畫展”和“八五美術新潮”的那一批具有反叛性的年輕藝術家,因為劉先生這一代人的價值觀已經鑄就,他們的家國情懷、他們的革命浪漫主義傾向都是異常堅定的。因此藝術創作中講求形式的、敘事的方向不可逆轉。但文化基因里多元的、野性的元素卻得到了包容、接納和引入。這個時期也是劉紹薈先生思想和行動最活躍的階段,終于,“云南畫派”獨樹一幟,蜚聲海外。這個時期的“自由”是具有社會性的,轟轟烈烈、如火如荼,具有啟蒙的意義。
《敦煌變體系列2 》 劉紹薈 2014
宣紙,水墨,丙烯 120 cm × 145 cm
《山水構成1》 劉紹薈 2016
宣紙,水墨,丙烯 100 cm × 200 cm
《永恒的哲學家(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老子、孔子)》 劉紹薈 2016
宣紙,水墨,丙烯 145 cm × 180 cm
向一生追求“自由”,具有藝術自由精神的劉紹薈先生致敬。
本文來源:環藝系系 蘇丹教授
轉載自: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