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
灝域科技有限公司是中國整機工程技術整合設計服務的開拓者,對復雜的系統工程類的項目進行創造性設計,對其硬件構成、框架結構、信息傳達和操作使用等功能要素剖析重構,實現對產品開發最優化設計和最優化管理的目標。在通信、服務器、醫療、印刷、電力行業也積累了豐富產品開發經驗和成功案例,是國內能夠全面理解高端裝備類產品整機功能設計和制造工藝的公司之一,其系統性設計方法和組織管理模式都值得借鑒。本刊對灝域科技創始人杜曉丹進行了專訪。
杜曉丹
杜曉丹給人的感覺很像理工科專業的工程師,但卻是正宗的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前身)校友,畢業于工業設計專業,同學們都叫他“杜工”,而他做的設計研究與實踐也確實跟其他同學的發展方向不太一樣。他曾是華為的通信設備產品的首席工業設計師,負責設計大型交換機等通信類設備,之后走出華為,成立了灝域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整機裝備類產品整機系統設計開發,成為中國整機工程技術整合設計服務的開拓者。 杜曉丹在1998年進入華為。那時正是信息通信技術高速發展的時期,一些大型的交換機、路由器都是購買國外的產品,從代理開始,并借此獲得研發新產品的契機,研制出中國第一代交換機CC08,后面整個產品線、交換機、路由器等相繼全都國產化。杜曉丹認為,這與華為整個的企業理念以及管理意識、市場的前瞻性是息息相關的,這也成為他個人設計研究的起點。杜曉丹剛去華為的時候,工業設計只有5個人,后面快速拓展到50多人,成為一個很大的工業設計團隊,當手機產品出來后,工業設計團隊就更龐大了。 這種設計的拓展速度和時代是同步的。從2000年到2010年,正是中國通信行業發展最快的時期,杜曉丹的團隊在這個時期做了很多自主研發的創新實踐,也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設計思考與設計理想。設計研發通信產品設備讓他著迷,他認為這個領域里有很多設計的內容,不光是工業設計,更多是工程技術范疇,但又需要設計的思維去創新,這成為杜曉丹一直堅持的方向。 在大企業里工作一段時間之后,杜曉丹發現它像一個大機器一樣高速運轉,而設計師作為一個部件,必須跟上它的節奏。如果工業設計真要緊跟這部龐大機器的運作方式,就會發現很多問題跟原來學到的東西或基本認知是相悖的,即企業的整體利益和局部的創新之間會形成矛盾,局部創新會跟整個體系不合拍。比如大企業考慮的是成本、可靠性,但犧牲的是用戶的體驗和感受,這時反而對真正的創新造成阻力,因此早期在學校的那些理論和認知這時就變得更重要了。
“在整個產品體系里,工業設計被壓縮得很短,只能通過設計師的努力慢慢影響,變成一個更完整的體系。作為工業設計師,應該具備這樣的產品創新能力和影響力,或者在用戶體驗的角度和維度去發揮作用”,
杜曉丹總結了這個矛盾的困惑。
杜曉丹從華為出來,也是緣于一個契機,他們已開始能夠獨立完成一些復雜的項目。當時的整個戰略,就是從管道到終端的復雜設計,相當于是系統集成。因此,最初創業的不同的崗位,也必須要搭配好才能完成創意、設計、產品開發、驗證一系列的工作。獨立的設計公司是杜曉丹喜歡的模式,可以按照自己的方法去管理和運作。作為灝域科技有限公司的創始人,杜曉丹希望設計師可以發出自己的聲音。 2003年,灝域科技總部在深圳成立,這也是國內第一家以IPD集成產品開發模式為管理體系的設計公司,主要從事通信行業、服務器、裝備、軍工領域的產品設計。深圳的氛圍活躍,利于設計公司的生長,在整個營商環境中,客戶也大都是小型企業,在自然的市場環境中競爭,很多新想法、新產品相繼出現。專注于服務器領域則是從2009年開始的,當時接觸到存儲服務器、計算機這類產品,后來擴展到軍工、軌道交通、智能裝備、綠色能源等領域,并通過了解客戶需求,慢慢形成了現在的定位。他們打造了浪潮K1關鍵主機系統,也是中國第一臺小型機。(圖1)
1. 浪潮天梭K1小型機
設計時間:2009年5月
產品介紹:浪潮天梭K1系統是國家863 計劃“高端容錯計算機研制與應用推廣”重大專項成果,填補了國內高端服務器市場的空白。K1 超級計算機系統融入先進的工程技術和設計理念,實現了高性能、高密度、高可靠性等技術優勢,硬件系統非常穩定。工業設計融合多種工程技術,使產品核心計算能力實現了質的突破。
2010年,灝域北京公司成立,也是重點做服務器。和深圳的設計環境有一些差別,北京客戶群基本上是央企、軍企和科研機構,產品開發更傾向于科研,對外觀要求不是很高,以功能性為主。而深圳則以民用設計為主,要大量地投入市場,對外觀和成本要求較高。因此,杜曉丹他們研發的實驗性功能技術,比如解決結構、散熱、強度、噪聲、安裝、快速維護問題,以及怎樣提高產品的穩定性、可靠性等,就成為北京公司這邊重點關注的地方。
整機設計——系統的思維和管理
杜曉丹的設計理念與在華為的實踐經歷密切相關,“整機”這個概念就是華為首先提出的,后來成為業界通用的專業術語。杜曉丹當時在華為的部門就叫整機工程部,在其他設計單位相當于結構設計部,工業設計歸在結構設計部下面。華為率先提出“整機工程”,是因為以“結構”來命名不是很嚴謹,作為一個復雜系統中的產品設計而言,結構只是整體的一部分。杜曉丹把結構形象地比喻為骨骼,所有的肌肉系統和其他的循環系統包括血液系統都得依靠這個骨架支撐起來,用“整機”這個詞來定義是最準確的。
在產品中,所有可見的東西都離不開中間這種結構的部分——即整機部分。一直以來,整機設計是對現有的這類產品——如交換機、路由器、服務器、計算機等的統稱,便于去跟硬件系統做區分。整機設計就是從外觀到內核的整體全包,它容易跟硬件系統混淆。但整機系統不是產品級的,是除了軟硬件之外的結構部分,即機能部分。因此,灝域主要的研究對象就是高端機電產品的整機系統集成設計。設在深圳的試制中心可以為客戶提供從概念需求開始一直到交付最終產品TurnKey服務,解決產品設計至量產前的全部技術和工藝問題。
對于這個領域,杜曉丹認為系統設計思維對他影響很大,以前他可能會比較片面或表面地看待一些問題,而現在更看重的則是系統的問題,這也成為一種習慣。在看一個產品需求的時候,從一開始了解到最后全部了解,中間的過程會差別比較大,必須要有系統思維的能力。整機設計相當于系統的思維和管理,它既是一門科學,同時也像生物一樣生長。從一開始的需求、架構分析,然后找到基本的整機架構方案,再到分解出具體的問題點,如維護、結構、散熱方式,以及電磁屏蔽、走線等,這些都是不同領域的專業小組去完成的。各個小組的代表去參加IPD集成產品開發里面的一個工作流程,開始時要形成一個PDT——即產品開發小組。PDT小組也有市場人員,看到市場上有哪些新產品、新需求,用戶市場在什么位置,開發部會馬上定義出相關的硬件方案去實現它的功能,然后整機結構代表要看怎樣快速滿足硬件的要求。就這樣逐層深入,每一個小組再分解成更小的團隊,在自己的領域里去支撐解決這些問題,達到既定的目標,最后再插合在一起。
IPD實際上就是對于復雜系統的一個有效管理,杜曉丹形容它很像自然界的一些組織,其實蠻生態的。華為從2001年就開始建立IPD的管理體系,后總結成整機設計概念,灝域科技也延續了這套設計管理模式。IPD最主要的優勢是能夠把很多問題匯總,在設計前期就能把它們暴露出來。換句話說,就是需要專業的人員能夠及時地在需要的時候發言,告訴公司或者整個產品線、項目組最大的問題和風險是什么,并可以支撐決策機制。各個項目參數都有相關對口的專業部門人員,去判斷相應的技術參數的可靠與可行性,這套機制像生態組織一樣,是非線性的、即時調整的。
IBM從上世紀50年代就開始琢磨這種管理模式了,他們首先介入大型機領域,可以說是復雜系統的無人區。研究發現,需要一種組織機制把各流程串起來,在各個節點進行管理、管控,然后匯總、發散,這樣就解決了有效地管控復雜項目的溝通、協調問題。
整個產品開發就是一個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杜曉丹認為這實際上跟工業設計的思路是一致的。工業設計是一種統籌的思維方式,重要的也是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在小的方面這相對容易理解,但是在大的、更復雜的系統方面,就不僅僅是發現一個問題、想到一個問題這么簡單了,而是必須匯集很多專業人員的知識,才能夠發現和解決。因為往往在一開始的時候看不到里面更深層次的問題,要先提出一個目標,目標明確之后,大家再想辦法找專業的人員去考慮用什么樣的方式解決,再去細分,抽絲剝繭中,隱藏的問題會層層顯現。
協同的核心——系統結構工程師
整機設計關聯了眾多不同專業的學科,灝域科技的人員架構和他們的知識背景也是多專業跨學科的。作為整機工程部的搭建,除結構部門、工業設計部門、熱設計、EMC和配電,最重要的就是系統工程師——即整機系統架構工程師,這個角色身兼多職,在管理流程上也要盡可能精簡。杜曉丹再拿服務器來舉例,所有的整機工程都在結構上體現了,包括外觀、散熱技術等,需要在結構上提煉想法,再用各種材料和工藝去實現。系統架構工程師不一定要懂所有具體的技術,如怎樣去布局風道,硬件、風扇如何擺放等。而這些都需要先做專業的仿真,然后再由結構工程師進行準確的判斷和設計。 根據復雜程度的不同,需要隨時變通,但整個架構卻不能變。首先,系統工程師需要了解客戶的要求,將模糊的部分梳理成清晰、準確的需求。然后去做分解工作,確定各部分的職責和目標,相關聯的人員就開始協同工作,進行各個階段的評審。灝域科技現在基本上有三個評審點:
一個是方案評審,重點評審大的問題,但中間也有很多細節評審,討論工業設計方案、結構方案、架構方案;
第二是詳細設計評審,有數字化樣機,包含很多細節部分的95%的問題都可以檢出來;
第三是樣機評審,即實際產品出來之后進行硬件的調試、調配、試裝,這樣,剩下的5%的問題也能夠被發現。再復雜一些的產品,相對于之前的首樣會再做一次正樣,基本上問題也全都可以解決。然后歸檔,這個項目就已經完成。
與此同時,用戶體驗是同步進行的。灝域科技的客戶領域涵蓋的范疇是電子科技類,如計算機、服務器、通信等行業,還有軌道交通等也需要這種通信技術。杜曉丹在工作中發現,很多客戶理念和設計思路都不對,沒有系統性的思考,做出的產品非常粗笨,而且浪費時間、浪費成本。還有現在的機器人、智能裝備,都需要相應的整機工程技術相關的專業知識?,F在國內做此類產品原創研發的不多,基本上都還在仿制國外。杜曉丹希望去做這些前沿性的設計研究和組織方法。因為未來很多行業都將會面對這樣一個階段,會需要這些原創的系統性的方法、工具和組織方式去支撐。
還有一些客戶,項目是為他們的要求定制的,整個產品的結構件也不能借用,零部件的庫存會越來越多。這里面涉及公司的管理行為,他們缺乏平臺化的規劃。要形成有效的系統化的管理機制,即平臺化、模塊化的管理,就要把這些通用的、標準化的東西規范出來,指導產品線去進行產品開發的設計限制,必須完成產品創新過程當中的一些通用性、模塊化的設計。 TurnKey模式就是交鑰匙工程,幫助客戶完成的不光是前期方案的解決和產品性能的滿足,最終要做到產品交付的一站式服務。很多設計公司往往只是做前端的一些方案,有些設計公司甚至連結構都沒有,就是只做造型的部分,這顯然不是系統性的解決方案。杜曉丹團隊幫助客戶去組織從前到后所有的資源配置與整合,這樣就從專業的角度為客戶提供了更高效的解決方案。 這個和整機設計有類似的地方,是整機部分細化到一定程度的交付結果。
TurnKey模式實際上主要是幫助客戶從關鍵節點上搭建過去,因為這些不能隔墻拋物,很多問題客戶自己解決不了,設計階段必須得去打通這堵墻,進行細節上的溝通和把控,尤其在前期樣機階段。工業設計跟結構這邊也有交接,需要把一些不確定的、非參數化的東西變成參數化的。在確定方案之后,需要做一次這樣的轉化。這些交接都很重要,在團隊中,需要很多協同工作,所以在前期方案階段,結構工程師是要參與同步評審、同步討論的。因此,協同工作中最核心的人員就是系統結構工程師,他要在前期進行方案階段的工作,并彌補工業設計師經驗不足的地方,保證產品各種方案都有落地的可能性,降低風險。(圖2)
2.TurnKey 服務模式
TurnKey 服務模式是幫助用戶實現科技成果產品轉化的重要手段,是整機系統開發的標準路徑,也是產品創新過程,工程化能力在項目的概念—方案—工程—驗證—測試—生產全流程的創新環節中發揮聚合作用。
灝域科技目前沒有往民用設計上走,還是進行整機結構的設計服務,杜曉丹和他的團隊未來可能也會打破這個界限。未來設計的邊界會模糊,系統也會更復雜,這也是他們一直在琢磨和探討的問題。
技術能做什么——設計的應用場景
當新技術產品研發出來,它應用的場景也是很重要的,能夠運用在什么地方,是需要被發現的。杜曉丹團隊所做的是前期對技術的研發環節,其后工業設計在介入的時候,作用是拓展更多的應用。比如現在有很多機器人,無論是履帶式還是輪式,將來會在哪些領域里去使用?技術只是把這個東西實現了,使它能夠行走,能夠去識別、避障,但應用在不同場景中又會碰到新的問題,需要滿足更具體的功能要求,這就需要工業設計去做相應的研究。
杜曉丹現在給客戶做的一些設計工作,其中有一部分就是做一些市場的前期研究,幫助客戶去做前期梳理,從用戶體驗的角度去看這個功能應該怎樣去定義更好。杜曉丹認為,設計思維介入下的這種研究可能更有實際效果,會看到實際應用之后的問題,能夠在預想到“將來會是怎樣”的問題下,現在就去進行判斷和解決。比如給電力行業做的20千伏高壓線的維護,普通的機器人是不行的,它需要抗電壓非常高,需要有保護層,杜曉丹團隊給他們進行外觀結構設計時,就要考慮材料的使用問題,尋找更強的、密度更高的絕緣性材料,也找了很多實驗室去做研究。因此,像灝域科技這樣的設計企業,同時也在反向推動著做材料研究的團隊去研發新材料。很多時候,是設計研發之后,才會有更多的應用。這也需要系統性設計思維從專業的角度去發現、提供這種應用場景。現在技術迭代的速度越來越快,產品也跟著迭代。產品就是這樣,隨著技術的變化,它的使用方式也會被改變。
灝域科技獲過很多國際設計獎項,這其中很多的設計過程與對問題的解決方式讓杜曉丹難忘。比如獲設計紅點獎的Perception動作捕捉穿戴設計,主要應用于影視制作和游戲行業的人體動作數據采集。戴上這些設備之后,能夠把人體包括手指、關節的細微的動作采集到輸入電腦,形成一些動態數據,這樣就可以進行二次創作。比如創作游戲或影視人物,替換他的形象就可以應用于這個場景。同時,設計團隊不斷提高設計創新標準,實現了捕捉設備各節點與身體關節的完美貼合、適用于不同身體尺寸的人來穿戴,使產品穿戴更加舒適、便捷、完整,還實現了全無線、超小型、低能耗、實時動作數據輸出等產品功能。這也是一個成功的眾籌項目,整套的可穿戴的傳感器產品,在美國Kickstater眾籌了57萬美金,還創造了Kickstaterzhon中國區設計作品的眾籌紀錄,成為低成本解決方案的典范。整個設計和生產都是灝域團隊協同組織完成的。(圖3—4)
3—4.Perception 動作捕捉穿戴設計
設計時間:2014年
產品介紹:在Perception 項目中,灝域設計團隊不斷提高設計創新標準,實現了捕捉設備各節點與身體關節的完美貼合、適用于不同身體尺寸的人來穿戴,使產品穿戴更加舒適、便捷、完整。同時實現了全無線、超小型、低能耗、實時動作數據輸出等產品功能。
諸如此類的設計應用點,在灝域科技這里還是相對比較小的設計,這只是其中一個應用場景但它也可以拓展。比如像動作捕捉這個技術,也可以應用到運動領域。比如高爾夫球訓練,只要采集的動作是比較標準的,要求是規范性,就可以捕捉標準動作輸入電腦,把球員訓練的動作進行數據采集后,與標準動作進行對比,很容易就可以判斷各個數據,比如他揮桿的速度、角度、力度,跟標準的差異在哪里,這樣就有更詳細的數據,更準確地告訴教練怎樣去糾正球員的動作。這個在海外市場已經投入應用,有專門高爾夫球訓練的教練購買過一套這樣的設備,帶十幾個終端,球員在異地訓練都可以使用,可以進行遠程訓練指導。在疫情期間,這樣的應用場景也越來越多。如更加復雜的音樂遠程課程,通過線上教授樂器彈奏。盡管這種動作與姿勢及那些特別細微的部分很難去明確地捕捉到,但也提供了一種線上教學的可能。 在疫情中,杜曉丹覺得最大的變化是線上的一些業務越來越多了,那些曾經可有可無的線上服務模式,在疫情之后變成必需,而且是強制的要求。他現在也在做線上的一些業務,把正在開發的一些產品模型線上共享。疫情帶來的影響不僅僅在設計和產品上,還有組織方式的變化,比如現在的云平臺,就是未來會把需求、設計和工作組織都放在線上去組織,這樣可以把很多設計資源進行擴大。杜曉丹認為,這種松散的組織方式和松散的專家人員調配也是未來的趨勢。、 在發展方面,服務仍然是灝域科技現有的傳統的方式,未來也有可能在某些尖端領域找到合適的產品契機,比如在機器人這個領域,他們也嘗試去做某個具體行業的應用。在節能方面,杜曉丹和他的團隊也在研究更多的應用場景和領域,去做產品開發或者技術整合,當然前提還是基于他們現有的專業領域和經驗。他的工業設計團隊一直努力了解和整合更多的應用技術,以結果導向來引導產品的開發,規避被技術牽引或者視覺感官的誤導,盡可能提高產品的真實使用感受和使用品質。(圖5—9)
5. 電動汽車充電戶外柜
設計時間:2016年1月
產品介紹:此款充電樁體現了電動充電柜綠色環保的概念。操作簡潔便利,標識指引性強,功能和視覺集中在中間區域。設計整體采用鈑金件,中間屏幕和刷卡區域采用塑膠件,在保證實用性的同時增加局部塑膠模具體現細節和品質。此產品采用機柜底部迷宮進風,打開門在機柜底部維護防塵網后出風,右側面設有出線口和繞線架。充電時指示燈顯眼,這使用戶可以輕易地了解充電的工作狀態。
6. 浪潮8 路天梭TS850服務器
設計時間:2010年1月
產品介紹:依托“高效能服務器和存儲技術國家重點試驗室”,成功推出國內第一款自主設計的八路高端服務器“天梭TS850”。該工控機箱實現8 個系統層面的自主設計,具備7 大關鍵特性,擁有超過20項RAS 特性,作為信息化戰略重要裝備和云計算核心服務平臺,將廣泛應用于銀行交易結算、證券定價交易、電力調度、民航空管、超級計算中心、人類基因組計劃等關鍵應用。
7. 便攜超聲儀器
設計時間:2016年2月
產品介紹:此款便攜式超聲診斷醫療設備整體采用流線型設計,適用范圍以A 超、B 超診斷為主,產品特點是體積小,重量輕,便于攜帶,而且屏幕可向右向上翻轉。
8. 巡邏巡線機器人
設計時間:2016年
產品介紹:此機器人定位電力行業巡邏巡線的功能,采用模塊化整合設計,避免了現有其他產品整個布局零散、瑣碎的狀態。車身設置避讓急停按鍵,頂部造型上突出云臺的位置感,腰部突出整個燈條的作用,分為轉向燈和照明燈。
9. 移動電動汽車充電樁
設計時間:2016年
產品介紹:為解決新能源小客車在無固定車位或電力負荷緊張的停車區域充電難的問題,灝域科技特研發設計了這款移動充電樁。它可以不受車位限制,支持快速充電。工作全過程都是通過遙控設備來控制充電樁的操作,實現電動汽車智能化充電。
向自然學習——設計系統性的自然規律
系統設計思維在當下各個行業的創新活動中,在產品的設計和開發過程中已經常被用到,在工業設計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設計的對象其實就是系統本身,所謂的產品設計也是系統中的產品設計,沒有任何一個產品可以脫離系統獨立存在。我們評價一個系統的好壞,不能單一考量產品外觀好不好看,而是要考慮產品所處的年代、技術條件、自然條件、生產條件、生產能力,以及當時人們的生活習慣等各個方面。技術和設計是一對孿生兄弟,互補互助,系統構成的邏輯恰恰是由技術和設計這兩者的力量決定的。在不同的時期,設計和技術的關系也會發生變化。設計可以將技術作為一個基本單元,像搭積木一樣將單元整合成一個功能體,最終形成整體感很強的、獨立的單元體組合關系,這就是系統。
“在設計這個人造的系統里,所謂的系統設計不是自然生長的,而是人造的一個模擬自然的方式。開始階段是快速建立起來的,這里面就需要一些非自然的手段,所以肯定有一個源頭——就是核心。只不過,要是這個系統合理,能夠仿自然仿造得最科學,那么它的生命力就會長,也會更準確。否則可能很快就會出現問題而夭折,或者有些方面先天不健全,這個系統就會崩塌了”。
“系統越完美,越容易出現整體性的崩塌”。杜曉丹在實踐中也在思考,他覺得真正要說到完美的話,應該是考慮到了這個系統的生存能力,并及時修正。 而“設計”這種造物系統怎么樣跟人的主觀生命系統進行連接呢?當人的因素在造物中逐漸抽離,人的主觀還會控制嗎?在杜曉丹的研究中,他關注到,這需要去組織革新,而組織上的不斷迭代還是要靠人。雖然現在一些軟件工具越來越先進,可以通過模擬仿真來進行前期預判,但真要上系統之前,還是要去真實地測試與認證。在產品的開發階段,為了降低成本,所以必須要有前沿性的一些研究,就是預判,要運用到各種仿真工具,包括可靠性的仿真軟件、仿真工具。(圖10)
“比如我們當時做天河二號的時候,大型尺寸的PCB做不了,沒有地方能生產出來,生產遇到局限。這就是問題,需要想辦法解決。而且也太重,加上冷板和很重的銅材散熱器,有100公斤,很不好維護。所以我們就給它分成兩塊,但又遇到連接問題,因為分兩塊,里面的電路板就不通了,會影響它的速率,我們又開始做一個結構,把這兩塊板子分別插進去,有一塊板子可以進行結構的旋轉,經過旋轉把它平移,里面有齒輪,讓這四個連接器對起來,在里面拼成一塊整板,這樣就解決了速率的問題”。(圖11)
10. 用可控制的手段,在可控制的環境,以可控制的指標進行工程仿真
11.“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
設計時間:2012 年5月
產品介紹:“天河2 號”超級計算機系統是由國防科技大學研制的全球最快超級計算機,其結構設計、ID 設計、熱設計均由灝域科技自主研發?!疤旌? 號”計算密度處于國際領先水平,以高密度高精度結構工藝為例,在體系結構、微異構計算陣框架、系統容錯設陣列、高速互聯網絡、加速存儲架構、并行編程模型與框架、加速存耗控制技術以及高密度高精度結構工藝等方面,突破了一系列核心關鍵技術。
因此,在復雜性的設計中,一些問題是用局部傳統機械的設計來解決的,傳統的方法有它的智慧,在技術迭代中會顯現出來,當然,這也是由于人在系統中發揮的核心作用。這是當時杜曉丹的工業設計團隊提出的想法,解決這個問題也成為他們的專利。于是這個叫CPU+GPU異構的架構就實現了,否則整個項目全都無法往下進行。類似的,在很多細節上,或者在次第層級中,都有一些問題點,解決之后才能夠往下進行。
自由的設計土壤——創新的生態機制
杜曉丹現在跟高校合作,在清華美院工業設計系承擔了一些教學工作,把一些實踐經驗進行整理,將適合的部分給學生進行講解。他現在感覺,整機系統設計在設計教學上還有一些障礙,因為有些東西不能太細,如理工科那些太專業化的內容學生聽不懂,可能也用不上,但那些方法性、理論性,以及思維方式的內容,還是比較適合工業設計教學,也值得分享的。杜曉丹將這些整理,進行思維與方法、協作方面的講解,與學生探討。同時,杜曉丹也與東莞的清華研究中心合作,孵化一些創新企業、創新機構,幫助他們在工程技術上做相應的支撐。在工業設計這部分,也幫助他們做一些應用場景上的分析研究。比如四軸機器人怎樣形成平臺,才可以應用到各種市場和需求去搭載不同的應用模塊。杜曉丹認為,現在缺乏這種創新的機制,而工業設計最大的價值是能夠聯合應用研究和方法去整合一些技術,但這些技術對于院校目前來講,缺乏一種共享的機制,信息并不是很暢通,都停留在概念階段,不落地,有一些專利也不是很容易去利用。如果能夠從這方面突破,那么會更有利于創新,很多新產品也不一定都由大公司去把握。
“現在很多大企業有資金、有能力,也在做孵化的事,比如華為,現在有很多專利也跟各大院校、通信行業合作,去做很多研究,其中原創的部分也可以有很多是落地的。但方式也不一樣,大公司基本上是在大戰場上去做,而小戰場他們是回避的,但往往真正的創新是在小戰場,也許只是一個人的想法,敏銳發現靈感的地方。如果有機制讓他可以找到相應的資源,他的想法就可能實現,并可以快速找到投資人,把團隊快速組建起來,繼續向下嘗試和推進。即使失敗,至少這些想法經過了嘗試。這種機制在國內還是比較欠缺的,必須是大集團、大公司才能夠去聯合院校相應的一些資源,如果從小的創業者角度來看,是很難的”。
杜曉丹認為,要在局部做一些努力,從相互信任開始,去做更多的合作和資源共享。他正在協同東莞松山湖一帶打造一個創新高地,周邊都是制造業,想帶動這些制造業升級轉型。其他的一些技術資源、院校資源都要往那邊去,特別是創新、設計、科技的資源,杜曉丹現在的目標非常明確。 目前,從專業來講,杜曉丹最關注還是機制問題,即創新的環境。創新的生命力是自然形成的,應該形成有利于創新自由生長的機制,沒有機制就沒有土壤、沒有環境,也就不能創造持續的創新來源。這也是其他企業同樣擔心的問題,其實就是搭建非常簡單的一些機制?!皠撔峦瑯酉裣到y一樣,要向自然學習,給它們一個更自由、更寬松的環境”。
本文發表于《裝飾》2021年第5期,原文名稱《向自然學習——灝域科技創始人杜曉丹的系統性設計實踐》,文字有刪減。
作者:趙華、賈珊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