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8日,“縱?橫——王懷慶藝術展”開幕式及學術研討會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舉行,本次展覽將持續到3月31日。清華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清華大學原副校長謝維和,中國工藝美術館副館長、策展人蘇丹,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劉巨德,參展藝術家、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校友王懷慶先后致辭。開幕式由藝術博物館常務副館長杜鵬飛主持。開幕式上,杜鵬飛為王懷慶及夫人徐慶慧女士頒發捐贈證書,感謝他們慷慨捐贈《飄香的風》等9件作品及草稿。在隨后舉行的學術研討會上,來自美術界的蘇丹、賈方舟、杜大愷、劉巨德、祝重壽、殷雙喜、徐虹、顧黎明、王端廷、楊衛、李大鈞、吳洪亮、水天中、皮道堅、陳孝信、王林、劉淳、魯虹、冀少峰、管郁達等二十位專家學者,通過線下線上的方式,圍繞王懷慶先生的作品特色、對中國現當代藝術的發展與貢獻、以及清華美術學群的重要性等議題展開深入討論。學術研討會由賈方舟、蘇丹共同主持。
開幕式現場
清華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原副校長謝維和致辭
“我謹代表清華大學向王懷慶先生及其家屬表示感謝,感謝他們在這里舉辦這樣一場展覽,也感謝他們向藝術博物館捐贈了9件套的作品!我相信今天在這里展出的王懷慶先生的作品以及他捐贈給我們的作品,一定是精品。作為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前身)的畢業生,他拿出了很好的作品回報母校,作出了很好的榜樣。大學的藝術博物館的觀眾不僅有社會觀眾,還有藝術家以及高校的老師和學生,他們可以把藝術作品所產生和包含的思想、境界、精神傳遞并分享出去。王懷慶先生將自己的作品放入大學的博物館里,他的藝術生命、藝術作品、藝術影響力在某種意義上也將是永恒且長遠的。”
中國工藝美術館副館長、本展策展人蘇丹致辭
“對于本次‘縱·橫’展,我個人的動念在十年前就萌發了,一直思忖著如何駕馭這個展覽。2018年我調崗到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剛調來就在美術學院和藝博中間的草坪上遇到了王先生,他很爽快地答應了我的想法,這就是命運的安排。和王先生的合作過程中我非常受教,因為王先生對展覽品質的要求非常嚴苛,對作品呈現的方式非常在意。這個展覽既是對稱的,又是線性的,其中做了很多敘事結構上的處理。這是一個體現個人藝術歷程的展覽,也折射出中國現當代藝術的歷程。王先生認為作品的語言最終是空間性的,作品不掛到墻上,不展示在一個有魅力的空間里,就未到完成的那一刻。我們基于這樣的理念進行了合作和討論。我想他一定很開心,因為他的這批作品在清華藝博得到了非常圓滿的展示,這是一個階段性的成果,我覺得新的時代即將開始,無論是對藝術創作還是對藝術的展示都是如此。”
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劉巨德致辭
“王懷慶是我們同學中的著名藝術家,是我們同學的驕傲,也是母校的驕傲。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近年來致力于總結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老一輩藝術家的教育思想、教學成果,連續舉辦了老畢業生中有代表性的優秀藝術家的個展,這是非常好的舉措。我們看到,樓上還有王懷慶的導師祝大年先生的展覽,師生個展同臺展出,從中能清楚地看到導師和學生的藝術脈絡、藝術取向、藝術風格,他們都走在繼承偉大中華文化傳統的道路上,且面貌和思路各異。王懷慶會畫出《大明風度》和《沒有家的家具》這樣具有當代意義的杰作,源于他對中國傳統美好文化的積淀、守護和詠嘆,為我們中國文化的自信和中國藝術家仰俯天地、面向世界的藝術本色和理想作出了新的注釋和示范。”
參展藝術家王懷慶致辭
“這么多年也辦了不少展覽,今天是第一次在生我養我的北京,在教育我、培養我的母校辦展。非常感謝清華大學、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和清華美院給我這個第一次!回到母校辦展是我的一個愿望,感謝謝校長親自光臨,感謝本次展覽策展人蘇丹副館長,以及很多項目的統籌杜鵬飛常務副館長,還有展覽的學術主持、著名的藝術理論家賈方舟先生。我也感謝我的老朋友、老同學、清華美院的老院長劉巨德先生和杜大愷先生,我們這么多年一起走過來,不僅僅是同學和朋友。還要感謝為這個展覽付出辛勤勞動的團隊,非常有能力、朝氣蓬勃,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一群年輕人。感謝特意在百忙中抽空來參加這個活動的多位國內理論家,謝謝支持!感謝多年來一直支持和支撐我的家人和親人。我也非常懷念和感激美院的張仃院長、吳冠中先生、祝大年先生、袁運甫先生等,是他們教我長大。感謝今天前來參加活動的所有領導、嘉賓、老師、同學和朋友,謝謝你們的真心和熱情!”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常務副館長杜鵬飛主持開幕式
杜鵬飛為王懷慶及夫人徐慶慧女士頒發捐贈證書
開幕式嘉賓合影
研討會嘉賓合影
研討會現場
中國工藝美術館副館長、本展策展人蘇丹主持研討會
本展學術主持、批評家、策展人賈方舟主持研討會
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杜大愷發言
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劉巨德發言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祝重壽發言
批評家、策展人、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殷雙喜發言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學術部主任徐虹發言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顧黎明發言
批評家、策展人、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王端廷發言
中國美術批評家年會秘書長、策展人楊衛發言
勢象藝術空間負責人李大鈞發言
北京畫院美術館館長吳洪亮發言
批評家、策展人、華南師范大學教授皮道堅線上發言
批評家、策展人、四川美院教授王林線上發言
批評家、武漢合美術館執行館長魯虹線上發言
批評家、湖北美術館館長冀少峰線上發言
批評家、云南大學教授管郁達線上發言
王懷慶藝術的六個“向度”
賈方舟
王懷慶是從中國本土成長與成熟起來的一位中國藝術家。他的藝術經歷了從具象、意象、抽象再到“物象”的全過程。王懷慶不只在藝術的本體意義上展開他的工作,更重要的還在于他在藝術的本土化進程中所做出的貢獻。他睿智地從傳統文化資源中找到了自己藝術的出發點,從而使他的藝術與傳統文化既保持著深刻的內在聯系,又具有一種批判的姿態。王懷慶從80年代中期以后,就在傳統的木結構建筑和木結構家具中獲得啟示與靈感,并從中找到確立自身藝術的基本方式。在此后的三十多年中,他一直在對這些具有傳統文化基因的形式因素進行結構主義的“解讀”和解構主義的“試驗”,他的作品從空間到平面,又再度延伸到空間,更加證明了他在自覺地經歷了現代性歷練之后的當代性選擇。因此,在中國當代藝術家中,王懷慶無疑是一位思路清晰、指向明確、成就很高的藝術家。他通過自己的藝術努力,以大開大合、深入簡出的個人化方式,把中國傳統文脈成功地“切換”到當代語境中來,使上千年的中國文脈順暢地延伸到當代。其功績赫赫,有目共睹。
《伯樂像》 王懷慶 1980年
布面油畫 176×197cm
中國美術館藏
在王懷慶四十多年的藝術探索過程中,呈現為一種“多向度”延展,即在同一時期的不同作品中暗示出不同指向,探索的不同向度如幾個環環相扣的“鏈”,有條不紊地將他的藝術思考完整地呈現于他創作的全過程,如果一定要做出分期,那么只能從藝術家空間意識演變的角度粗略概括為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前的“具象時期”、90年代的“平面化時期”和新世紀以來的“重返空間時期”。在這個過程中,他一步一個腳印,堅實而有力,沉著而自信。直至把“木結構”變成他的創作“母語”,“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就這樣,他的作品一幅幅、一件件、在不同向度的探索中衍生而出:
《某年某月某日》 王懷慶 2008年布面油畫、綜合材料 200×120cm
向度一:建構。“建構”是王懷慶走向平面的第一步。在“建構”過程中,他面對的仍然是一個對象世界,不同的只是從“構成”視角將這個“對象世界”的空間意象淡化,只呈現一種“結構關系”和“結構”本身的美感,是基于藝術本體的一種“建構”。
《天工開物-5》 王懷慶 2004年
布面油畫 200×240cm
向度二:重構。如果說以“建構”為向度的作品還沒有離開對象世界的結構關系,即它還可以還原為現實中的某種意象,那么在以“重構”為向度的作品中,已經沒有“還原”的可能。藝術家已經不再只單純將一個對象平面化,而是將來自于現實的“原形”在平面中加以整合、重組和再造。
《迷宮》 王懷慶 2006-2007年
布面油畫 200×150cm
向度三:解構。“解構”作為一個新的向度,無疑是滋生于“重構”。在進入“解構”這一新的向度之后,畫家完全放棄了完整的“物形”,把物象拆解,將其零件化、碎片化。從而成為一種碎片和零件的抽象組合,甚至碎片化到“無結構”的狀態。
《格》 王懷慶 2011-2012年
布面油畫 H200×L100×D25cm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
向度四:介入與越出。這一新的向度,是王懷慶做出的一次大的跨越。“介入”指的是在畫布上直接使用木制品或木板,“越出”指的是被解構的“碎片”從畫內走向畫外,越出畫布的局限,使墻面和畫面相呼應,使畫面呈現出一種開放的、無限延展的局面。預示著畫家以一種極為開放的姿態不斷向畫外空間探求的愿望。
《自己和自己的影子》 王懷慶 2011-2012年
鋁合金 H210×L145×D45cm
向度五:重返空間。“重返空間”是王懷慶從畫內向畫外延展的必然結局。當他邁出這一步的時候,已經預示著他從平面出走和重返空間已是注定的了。
《出山》 王懷慶 2012-2014年
綜合材料-繪畫與裝置
垂直面 600×350cm 水平面 500×900cm
向度六:回到“物象”。在近期作品中,王懷慶放棄“畫”而直接采用“物”(劈柴)構成作品,以呈現“物象”本身的硬度和凌厲的特質。
《迷宮》 王懷慶 2013年
鋁合金 H240×L150×D150cm
由上述六個不同向度的解析,我們可以看到,這些既有時間上的遞進關系、又是在多重時空中交叉展開的藝術探索,是多么清晰地呈現著王懷慶不斷開拓出的藝術新境。
展廳欣賞
(圖、文: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