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訪:李杰 李葉
? 受訪:杭海
杭海,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裝潢設計系1988屆畢業生。現為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奧運藝術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高精尖視覺藝術創新中心冬奧設計項目主任,曾任北京2008年奧運會及殘奧會形象景觀主要項目設計總監及主設計師,2022北京冬季奧運會和冬殘奧會“獎牌”設計主創。主要研究領域為視覺傳達設計、品牌設計與中國傳統設計與造物思想研究。
2008年奧運系列設計獲國務院集體嘉獎、首都教育系統奧運工作先進個人嘉獎。2009年度入選北京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工程,2011年度入選教育部 “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2017年獲北京市教育委員會頒發的“教學名師獎”。設計作品曾獲中國紅星設計特別獎、德國紅點設計視覺傳達設計獎、日本TDC提名獎等。
作為世界上首位“雙奧獎牌設計師”,他帶領團隊先后完成2008年北京奧運會和殘奧會“金鑲玉”獎牌、2022年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五環同心”獎牌的設計工作。
2022北京冬季奧運會和冬殘奧會 金牌
2022北京冬季奧運會獎牌“同心”由圓環加圓心構成牌體,背面由圓環加圓心構成牌體,形象來源于安徽含山凌家灘遺址出土的雙連玉璧。五環同心,同心歸圓,表達了“天地合·人心同”的中華文化內涵,也象征著奧林匹克精神將人們凝聚在一起,冬奧榮光,全球共享。造型質樸簡潔,體現了北京2022年冬奧會“簡約、安全、精彩”的辦賽要求。
2022北京冬季奧運會和冬殘奧會 銀牌
“同心”獎牌正面的玉璧造型與背面的星空意象,體現出中國最高等級的禮贊、人類對未來持續探索的精神以及東西融合、萬物共生、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人文情懷。正面圓環做打洼處理,取意傳統弦紋玉璧,上面淺刻裝飾紋樣,其中冰雪紋表現冬奧會的特征,祥云紋傳達吉祥的寓意。獎牌背面的圓環上刻有24個點及運動弧線,取意古代天文圖,象征著浩瀚無垠的星空,人與自然的和諧,也象征著第24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上運動員如群星璀璨,創造精彩。獎牌背面最外環鐫刻獲獎運動員的比賽項目名稱。
2022北京冬季奧運會和冬殘奧會_銅牌
獎牌綬帶也是獎牌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采用傳統桑蠶絲織造工藝,織造冰雪底紋。顏色選用紅色,與中國春節文化特色相契合,表達對運動員的節日祝福。而獎牌盒以大漆和竹子為主要材料制作,既突出中國文化特征,又符合“綠色辦奧”和可持續性的理念。古代天文圖則表現古人通過觀測日月星辰的天象運轉來確定時間的“觀象授時”,以及在中國傳統建筑創作中常被使用的設計手法“象天法地”,以此來蘊含“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
《設計》:您請介紹下冬奧會獎牌設計中與2008夏季奧運會獎牌相呼應的設計構想及設計細節。
杭海:2020年5月,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獎牌設計方案面向全球征集作品,我組織了團隊參與競標。我為團隊制定的設計策略一是延續北京2008年奧運會獎牌“金鑲玉”的玉文化,體現“雙奧之城”的歷史文脈;二是對獎牌形態進行創新設計,發掘形態呈現的更多可能性。
歷屆奧運會獎牌設計都需體現奧林匹克精神和主辦國文化的融合,所以此次獎牌的視覺元素必定離不開中國傳統圖像,并且需要設計師們在奧林匹克精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當代審美風尚等方面找到契合點。我和團隊根據這一基本思路廣泛搜集文獻資料,試圖從中華傳統文化中汲取設計靈感。
因為2008年夏季奧運會“金鑲玉”的獎牌也是我設計的,所以最開始就想到做一個玉璧的概念,是為“雙璧合和”,也呼應了北京“雙奧之城”的身份。跟玉相關的設計我們還想到了玉琮的概念,出自《周禮》的“蒼璧禮天,黃琮禮地”,也是對2008年夏季奧運會獎牌“金鑲玉”的呼應,創作了以玉琮為基本造型的獎牌設計方案。在玉璧的方向上,受傳統雙環玉璧的啟發,團隊構思了雙環以及三環同心圓環獎牌設計,并以殷墟婦好墓出土的五弦玉璧等為視覺元素來源,將獎牌外圍的圓環設計成五弦造型,在弦紋之間做打洼處理,以接近五弦玉璧的意象;獎牌背面以《周髀算經》中的“七衡六間圖”為主視覺元素進行設計,以體現日月星辰運行的動態意象,取名“五環同心”,寓意“天地合,人心同”。基于提案策略的考慮,我建議“五環同心”提報兩種方案:一種正背面平素無紋;另一種正面平素無紋,背面刻有四圈傳統紋樣,從里到外分別是仰韶時期的植物紋樣、夏商周三代青銅器上的回紋、宋瓷上的冰片紋以及明清織物上的菱紋,用中國不同時期的經典紋樣體現中國傳統的藝術審美。
在確定設計方案之后,經過一個月緊張的設計與打樣工作,最終在2020年6月底向北京冬奧組委提交了八套獎牌設計方案。
2022北京冬季奧運會和冬殘奧會
獎牌祥云紋草稿(杭海繪)
2022北京冬季奧運會和冬殘奧會獎牌祥
云紋、冰雪紋設計草稿(杭海繪)
2022北京冬季奧運會和冬殘奧會
獎牌背面星空圖設計草稿(杭海繪)
《設計》:作為世界上首位“雙奧獎牌設計師”,您認為奧運獎牌需要具備怎樣的特質?應該向世界傳達什么?
杭海:現代奧運會已經不再是單純的體育比賽了, 其背后蘊含著一個龐大、復雜的奧運經濟價值鏈。傳統的奧運營銷模式有奧運會電視轉播權、TOP贊助計劃、奧運特許經營權、奧運供應商、奧運紀念幣鑄造、郵票發行、各種權利的轉讓與營銷、開展主題文化活動等。奧林匹克是一個成功的商業品牌。但它又與一般的商業品牌不同,在賽場內并看不到醒目的廣告或贊助商品牌logo,這是因為奧運會形象景觀管理中的“清潔場館”規則,即整個奧運場館內原則上不能有明顯的商業宣傳和宗教政治類的宣傳。如在奧運場館內賽時,觀眾入場不允許攜帶帶有商業宣傳性質的廣告、標語和宣傳品。這一規則一來能保護贊助企業的權益,維護其奧林匹克品牌的價值;二是體現著國際奧委會所宣揚的體育高于任何商業,體育區別于政治、宗教的導向。
奧運會獎牌是對運動員的獎勵,代表著最高獎賞,是奧林匹克精神最集中的、物質化的體現。從這個層面來講,獎牌就不完全是一個創新設計,更重要的是要體現奧林匹克精神以及舉辦國、舉辦城市的文化特點。這也是招標文件傳達給我們的要求,要將中國文化藝術和奧林匹克精神有機結合,既有奧運特質也有舉辦城市的特質。
既然是一個超越文化和政治的象征物,所以獎牌還應該起到某種引領作用,或者說,它是某種價值觀或者精神的體現。所以,從這幾個角度上來看,奧運會的獎牌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符號性的載體,我認為它的設計一方面需要考慮跟往屆的獎牌拉開距離,一方面還要考慮其所體現的奧林匹克精神和中國文化藝術,同時還要結合當下的國際政治語境進行思考。在疫情肆虐的情況之下,奧林匹克運動面臨前所未有的風險,北京通過獎牌究竟要傳遞一個什么樣的中國的聲音,這是非常重要的,我相信這也是冬奧組委跟北京市最關心的一個事情。這也是我們最終為其定名“同心”的原因,我個人認為這也是方案能中選的很重要的原因。
疫情不僅造成了對人的身體損害,同時也造成了精神創傷,造成全世界的撕裂和紛爭,各文化、種族之間相互猜忌。在這樣一個情況之下,我們想通過一個同心圓環的玉璧發出中國的聲音,希望大家團結同心,共克時艱。
凌家灘三環玉璧
現藏安徽文物考古博物館
西漢_南越王同心圓紋玉璧
現藏廣州南越王博物館
同心圓紋高領玉璧_安陽婦好墓
《設計》:冬奧會獎牌背面鐫刻圖案從“仰韶時期的植物紋樣、夏商周三代青銅器上的回紋、宋瓷上的冰片紋、明清織物上的菱紋”四種刪改為“祥云紋”和“冰雪紋”是出于怎樣的考量?
杭海:我們作為設計師認為設計得越簡單越好,這是設計師的本能。組委會則考慮到社會大眾會希望聽到更多的故事,我們在設計過程中綜合考慮各方意見就需要做一些平衡和取舍,在作品上作出恰如其分的呈現,而這個過程并不簡單。
根據組委會的反饋意見,圓環中的紋樣刪繁就簡為兩圈,一圈冰雪紋,來自對清乾隆年間常用的冰梅紋的演繹,體現冬奧會特質;一圈祥云紋,是對2008夏季奧運會的呼應,體現奧運文脈。奧林匹克運動會特別強調奧運遺產,因為奧林匹克運動或者說奧林匹克品牌的生命力不單是來自于奧林匹克精神本身,還來自于在奧林匹克精神下多元文化的共生,才能保持其活力。北京作為雙奧之城,在冬季奧運會的獎牌上再次出現祥云紋,能夠體現兩次奧運的精神要素上的連接。
七衡六間圖
《設計》:冬奧會獎牌取名“同心”有何深意?
杭海:所有的玉璧都是同心圓環,所以我們就像做一個同心圓的形態,因為不管什么文化背景的人,看到同心圓首先就會感受到向心、團結的意向,這是圓形本身所具有的一個特性。除此之外,還要跟中國傳統文化產生關聯,于是我們研究了同心圓環的象征性。同心圓環紋樣在中國古代的器物織物上都是常見的裝飾,在古代情境中,它一定不僅僅是裝飾,肯定有其含義。
我讀過馮時先生古代天文學的著作,他認為古代同心圓環的圖案體現的是日行軌跡,即太陽行走的軌跡,這個軌跡中最重要的4個時間點就是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從周朝開始,通過“周公測影”法確定冬至為一年的起始 。漢代以后,冬至逐漸成為官方一個重大的節日。司馬遷的《史記·律書》中寫道“氣始于冬至,周而復始。”
日行軌跡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尤其獨特的意義。中國人的生存之道跟西方不一樣,西方是海洋世界做貿易借貸,而我們是看天吃飯,沒有雨水莊稼就沒有收成,所以“觀象授時”不是為了搞天文科學,是為了解決人的生存問題。
玉璧作為祭天最高等級的祭品,它上面的圓環體現了日行軌跡,跟中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體現了人跟自然和諧共生的觀念。從古到今都是這樣,今天中國人的生活中講養生、中醫、太極拳等,依然是活在祖先設定的基本原則里。所以我認為人跟自然是相互依存的一個共生關系,這個理念是祖先給我們,也是給全世界的一個重要的遺產,把這樣的一個價值觀以這樣的一種形制放在奧林匹克的獎牌上,我認為是一個非常好的事情。這個把同心圓環跟中國古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揉在一起的方案也打動了評委。
云紋_清
冰梅紋_清
《設計》:冬奧會獎牌正面圖案為何選中古代天文圖?出自哪里?24顆星是何寓意?
杭海:同心圓環是中國古代天文圖所獨有的一種形式,跟北極星崇拜有關系。在真正的星空中也能看到,比如星空攝影師時常拍攝的“星軌”圖中,星空圍繞著天極轉動,隨著時間的流逝,在鏡頭里劃過一道道圓弧,圓弧的圓心全都是同一點,那就是星空中的北天極。
《論語·為政篇》中有云,“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拱)之”,中國傳統上格外重視北天極區域,而且是各大古代文明里唯一把北天極和天赤道作為天球基本點圈,來定義天球上各個星座位置的天球坐標系統。星空+同心圓,這兩個關鍵信息合在一起,彰顯了獎牌的中國血統。
中國人傳統上認為最高的東西、最具有決定性的東西都是在天,形容杰出的人會稱其為“明星”,運動員在冰雪賽場上很被形容為“群星璀璨”。我們最終用了24顆星,來代表第二十四屆冬奧會,分布在軌道上的不同位置,也具有運動員在被雪賽道上你追我趕的意象。
天文圖_月令廣義
星象圖_三才發秘.天部2卷.地部3卷.人部4卷.清陳雯撰.德星堂寶翰樓藏版
清康熙年間刊本
《設計》:獎牌設計除了獎牌本身正反面的圖案之外,還要設計哪些“周邊”?
杭海:我們團隊還設計了獎牌的綬帶、包裝的盒子和運動員獲獎證書。
普通常見的綬帶一般都是用化纖材質加熱轉印一些標志或者相關的信息,我們設計的獎牌綬帶從2008年就用的桑蠶絲。中國人是絲綢生產大國,絲綢是一個特別具有精神意象的、物質化的東西,所以我們這次還用真絲。2008年用真絲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用真絲來匹配真玉,傳達“化干戈為玉帛”的寓意,體現中國的開放性。冬奧會獎牌的掛帶沿用真絲材質,上有冰雪紋的暗紋,還應用納米技術進行了阻燃處理。之所以采用真玉真絲,體現的是中國人的觀念中,物我之間的關系是對等的。所以獎牌及其周邊這么重要的載體,必然精益求精。
上海造幣廠的工藝水平也很令人贊嘆,獎牌光澤的處理堪稱無與倫比,既保持金屬的基本光感,接近一般人對金屬的認知,同時第一眼看表面溫柔而不炫亮,體現了一種東方含蓄美學的特征,且不會留下指痕。當初我們團隊選中造幣廠一是獎牌的材質有保障,二是安全和保密工作做得好。本屆冬奧會的獎牌比夏季奧運會的大一些,直徑為8.7厘米,因為考慮到冬季奧運會運動員穿得比較多,尺寸不夠大的獎牌會看不清,所以基本上每屆冬奧會獎牌尺寸都會大一些,我們的還不是最大的、最重的。
總的來說奧運會獎牌的設計是很開放的,但是作為設計師,我覺得還應該考慮到運動員喜歡什么,不能只是設計師實現了自我,而運動員覺得自己奮斗多年卻獲得一個不喜歡的東西。這也是奧林匹克運動一個非常重要的要求,一切以運動員為核心。
獎牌的盒子要體現低碳環保可持續的理念,這并不是說它本身能解決多少碳排放的問題,它是一個象征,呼吁大家關注低碳環保。我們選擇了竹子為盒子的材料,因為它是速生的,是真正的環保可持續材料,而且在中國文化中竹子是具有象征意義的。制作過程中我們特意保留了竹節,這樣既保留了天然材質的感覺,還讓每個盒子都不一樣。獲獎證書的材質沿用了2008年奧運會的綾錦和宣紙材質,制作上借鑒了中國傳統書畫的裝裱工藝,以絹帛裝裱。證書內芯為絹帛材質,證書四周采用專門研制的祥云紋特織綾錦進行裝裱,證書背面使用宣紙托裱,整體設計傳達出深厚而濃重的中國文化韻味。
主創成員討論獎牌打樣效果和優化方案
《設計》:在此前的采訪中,您曾說“同心”方案被采納是出乎意料的,您在設計方案被采納前后的心態變化是怎樣的?
杭海:我們一共提交了八組設計方案,其中不乏標新立異的設計,最后入選的這個方案其實并不是最有創意的一個,畢竟是沿用了玉璧的意象,因為跟2008年奧運會的獎牌視覺來源一致,最初有雷同的擔憂,但這個方案的連續性及其所體現的歷史文脈的延續我認為是非常好的,但是中國的現實語境更喜歡標新立異與眾不同,覺得必須跟以前完全不一樣的才是創新。那些微妙的東西是需要更好的文化素養,更淡定的心境才會欣賞的。所以在這樣的前提下,“同心”這個方案的中選才會讓我感到出于意料,畢竟再次選擇玉璧多少需要些勇氣。后來想想,北京是雙奧之城,國人又最喜歡好事成雙,雙璧相合這個概念再好不過了,足見評委會的用心和決策層的戰略眼光。
《設計》:此次承接冬奧獎牌設計項目,為您和團隊積累了怎樣的經驗和財富?
杭海:首先,對我來講,我可以快樂地退休了。
第二點是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帶的三個年輕老師和一些學生提供了很多很好的想法,包括后面持續打樣的這種很繁復的工作都是由年輕老師跟同學做的,他們得到了充分的歷練。一方面是創作能力的歷練,另一方面,一個重大設計項目必須經歷層層審核,在審核過程當中如何來平衡多種需求,最終依然讓設計保持最高的品質也是一種能力的歷練。我認為他們這次收獲頗豐。
最終這個事情能做成,也是基于央美這種師生互助,向彼此學習,彼此促進的傳統,這一點是央美很重要的遺產。師生合作、彼此尊重是中央美院的傳承,老師從來不把學生僅當成自己的學生,而是當成一個項目的合作者。這個學校里面只敬佩有學術的創作能力,學術天分才是我們最重要的財富,也是我們最重視的東西。
杭海教授講解獎牌紋樣設計方法
《設計》:請您給年輕設計師提一些建議和期許。
杭海:我的專業背景最早是平面設計,1988年從中央工藝美院的裝潢設計系畢業,1993年進 DDB廣告公司任美術指導,接受了廣告跟品牌推廣的訓練,后來又在北奧廣告公司擔任了設計總監。DDB是全球十大廣告公司之一,1993年的客戶就包括美孚石油、麥當勞、蘋果電腦等品牌。在DDB我受到了非常好的職業訓練。但是總體來說不管品牌還是平面設計,都是現代設計。
隨著年紀的增長,我逐漸關心中國的傳統設計,而且我發現我們的重大設計最終都是要強調自己的歷史文化。這些年我有個特別突出的感受,全國的藝術設計院校,尤其設計專業的課程體系基本是西化的,而且是不地道的西化,在西化的框架下又達不到西方設計學科建制所具有的科學性與效率。
這幾年隨著互聯網的興起,整個教學語境都變了,尤其近些年來又出現人工智能、智慧城市等,在這樣一個跨學科的背景之下,傳統專業正在被稀釋、被忽視,傳統設計基本從中國的高等設計教育出局了。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傳統紋樣課程在20世紀90年代以后就徹底出局了,這就造成了在參與重大設計的時候,學生對紋樣一竅不通,紋樣以及紋樣背后的組織邏輯,它們所具有的人類學與文化意義,完全不知道,學生不知道什么樣的紋樣是有質量的紋樣,以及紋樣跟器物、跟材料之間的關系,以及它所具有的方法論的意義。
今天有相當部分的學生包括老師特別喜歡日本設計,因為日本文化同是漢字文化圈里的。其實日本跟中國有非常大的不一樣的地方,但我們的學生分辨不出來。比如說建筑、器物的設計,園藝的設計,包括茶道,從根子上就是不一樣的。我們的孩子看了日本的建筑以后,認為就是中國古代漢唐的再現,其實根本就不是,它是海外的流變,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它在形制、結構、組織排列方式都不一樣。比如同是寺廟,中國都是中軸線對稱安排,有晨鐘暮鼓,所以鐘樓鼓樓都是對稱的,日本不是,往往是前面只有一個鼓樓,后面一個藏經樓,東一個廟,西一個堂,都是孤立的,不對稱的。
日本的當代設計之所以跟歐美不一樣,之所以被孩子們喜歡,是因為日本的當代設計依然有它的精神、文化在其中,這一點非常重要的。因為每一種國家的設計都有其歷史文化的脈絡,從工業設計的角度上來講,造型上都有民族性,有文化淵源。中國在這方面的梳理做得太差了,需要一個全民教育,讓大家知道中國哪些設計是好的。大眾以為中國設計就是剪紙,捏泥人。有幾個人懂青銅器?商代的青銅器跟西周的青銅器到底有什么不一樣?紋樣形制氣韻有什么不一樣?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我感覺年輕的一代慢慢也開始有了這樣的自覺,尤其在看日韓設計的時候,他的直覺告訴他,有一條跟西方完全不一樣的體現。
亞洲文化的一些要素可以在當代設計里面體現,做得好的甚至會反過來影響西方設計,像喬布斯做的蘋果設計就是受到了日本禪宗的影響,這是一目了然的。同樣是極簡主義,日本的極簡主義跟歐洲的很不一樣。西方的極簡主義是剝離了一切感性背景的純抽象存在,中國宋代的極簡主義東西是在抽象的外表下面依然有感性的文化與詩意的連接。這些東西需要在高等教育里通過課程設置慢慢講授給孩子們聽的。我們今天都知道西方是批量化大生產,都感覺那是西方的原創,其實源頭與系統原則在中國古代既已成熟。西方從十七八世紀開始以蒸汽機為技術引擎的這種大規模模件化生產,它的系統原則的源頭在中國,中國在古代就是這樣干的,我們的漢字是模件化的,青銅器、瓷器等都是模件化生產的。
雷德侯先生在《萬物》一書中闡釋了“模件化”與中國藝術生產之間的關系,告訴你模件化這種思想極大地影響了西方,但是西方由于蒸汽機的使用,在效率上超越了中國。中國這種模件化生產的組織形式跟西方依然不一樣,它所具有的智慧層次與倫理意義在當下可持續語境中依然具有現實意義,所以無論是從方法論還是從具體的實踐上,教授傳統設計與方法論對中國的當代設計都會是一個很好的滋養。
所以我是一直呼吁要在高等院校里面重視傳統設計教育,傳統設計教育不是簡簡單單的紋樣的教育,不是畫個圖案,是關于造物思想、道器關系與方法論等。我相信有很多年輕老師也意識到這個問題,但這個事情可能需要慢慢來。
對年輕的一代設計師,我認為依然得重視傳統設計,雖然當下是一個現代的社會,但我相信中國設計跟中國其他東西一樣,應該有自己的面目,要回到你的歷史文脈里去找尋能夠為當代所用的東西,要不然寫論文永遠生搬硬套各種各樣的西方理論,但其實對人家的歷史文脈根本就不是很懂。
文化自信不能流于口號,對自己的文化要真的了解,才能知道它的含義與價值,傳統設計不是簡單地做兩件器物設計,傳統設計是跟人的生存是息息相關的,然后你就會明白中國從夏商周一直到今天,作為一種文化沒有斷絕是非常了不起的,中國文化一直活著,包容一切、同化各種差異,持續不中斷,中國話叫“長生久視”,是非常難的,是所有文明存在的最高境界。中國文化的連續性是跟它的生存方式息息相關的,我們中華民族到今天還活得好好的,還在使用漢字,使用碗筷,日常的連續性就是文化自信最重要的依據。還有什么比一直活下去更能夠讓人自信的?所以,你要想自信,就必須對自己的文化、自己的祖先有敬畏心,把它研究清楚。
轉載自:設計雜志 有微調
采訪:李杰